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高贵与静穆,或单纯与伟大——《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评鉴

评鉴 | 高贵与静穆,或单纯与伟大——《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评鉴


高贵与静穆,或单纯与伟大

——《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评鉴



编者按
本书的作者是徐悲鸿的夫人,作者和传主特定的关系,是作品不由自主呈现出一种格外感人的精神品质。大师徐悲鸿对我国百余年来艺术发展过程产生过重大和积极影响的人,他的艺术成就,至今仍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甚至是世界的经典,他的艺术生命因此而永不老去,复历久弥新。




高贵与静穆,或单纯与伟大

  

——《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评鉴


  【点评人简介】

  

  贺颖,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特邀评论家,诗人。



  【图书基本信息】


  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03页,25.8万字。

  

  【作者简介】

  

  廖静文(1923年4月—2015年6月),女,湖南长沙人。1943年后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同年入成都金陵女子大学。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后,协助徐悲鸿工作并照顾其生活。1953年至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57年任徐悲鸿纪念馆负责人、馆长、研究馆员、徐悲鸿画室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作品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徐悲鸿的夫人,作者和传主特定的关系,是作品不由自主呈现出一种格外感人的精神品质。大师徐悲鸿对我国百余年来艺术发展过程产生过重大和积极影响的人,他的艺术成就,至今仍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甚至是世界的经典,他的艺术生命因此而永不老去,复历久弥新。这本影响深远的回忆录,介绍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画家徐悲鸿的一生,和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描述了徐悲鸿怎样在颠沛流离中挣扎以致绝望,怎样在贫病交加中刻苦学画,又怎样在孤独漂泊中与作者相识而结合,并在相知相爱中不舍永别,因病于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作品点评】

  

  准确地说,该书几乎是一卷浩浩的情书,更是一个人对深爱而永别爱人的浩浩倾述。作者刻印在扉页上有句话,令人无不唏嘘动容:谨以此书作为一束洁白的、素静的鲜花,敬献在悲鸿的墓前。这是怎样一种感天动地的深情,作者将这激荡两个生命历程的浩浩长卷———浓缩成一束素净的白花,用充满深厚感情的笔触,描绘了大师徐悲鸿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画家,以及开创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的激荡历程,描写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以及他曾经不幸的婚姻以及他与作者短促的爱情。

  

  徐悲鸿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 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自幼家境贫寒。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奋绘画,终于成了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徐悲鸿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艺术奠基人,其独特个性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派,一生热爱中国绘画与美术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国画改革先驱者,被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曾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

  

  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后积极献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本书饱蘸情感的浓墨。恣意泼洒,情深意重,充溢着作者对徐悲鸿浓烈的感情,感人至深。作者文笔优美自然,真实细腻,满怀深情,凝聚了几十年的炽烈情感,溢于笔端,讲人性、情感、政治、理想、崇高等这些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对大师的回忆中,徐徐道来,时而如激流涌荡,时而似小溪潺潺,时而如彩虹映天,时而如烟云漫漫。

  

  因为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作者如此特殊的情感,本书的书写与无形中突破了很多传记文学的模型,而更多地展示出文学上的深度审美,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令今人无不悲痛万分,一代大师,艺术英灵远逝,山河呜咽,天地唏嘘。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说过:“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是的,悲鸿留给我们的,是那些像语言一样在人民中流传着的艺术作品和他的爱国之心,而徐静斐和廖静文留给我们的,则是她们之间深厚纯洁的友情以及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爱心。

  

  本书畅销海内外,已达564000册。被译成英、法、日、捷克多种文字。因为作者情感非凡而深情详尽的讲述,使今人得以有幸零距离地抚摸大师的体温,感受大师的脉搏,使我们再有幸欣赏大师作品的时候,得以感受到一种隐秘的画面节奏,那种寓动于静,以及无处不在的一种艺术深远的气蕴。在我们时下道出盛行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民族,尤其需要我们回望大师的精神:那种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对社会正义的恒久呼唤,所有这些就仿佛永不消散的星光,指引着今天的艺术之路,正如德国古典学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那样:"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以此意义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