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非常的年代,非常的囚徒,非常的功业——《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评鉴

评鉴 | 非常的年代,非常的囚徒,非常的功业——《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评鉴


非常的年代,非常的囚徒,非常的功业

——《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评鉴



编者按
所谓“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指的是一座特殊的监狱,是带有“研究所”性质的监狱,其中的囚犯便是以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为代表的苏联航空领域的尖端人才。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规模“肃反”运动中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名被抓捕,在饱受非人的折磨后,他们中的幸存者又因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国家急需研制新型作战飞机来对抗日益严峻的战局而重新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成为被囚禁的科学家,抑或从事科研活动的囚徒。




非常的年代,非常的囚徒,非常的功业

  

——《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评鉴


  【点评人简介】

  

  刘萍,高校教师,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图书基本信息】


  [苏]沙拉金:《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崔芝远 傅士彬译,李大可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7.7万字。

  

  【作者简介】

  

  作者曾是“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中的一名囚犯,生平不详,“沙拉金”为其笔名。

  

  【内容简介】

  

  所谓“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指的是一座特殊的监狱,是带有“研究所”性质的监狱,其中的囚犯便是以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为代表的苏联航空领域的尖端人才。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规模“肃反”运动中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名被抓捕,在饱受非人的折磨后,他们中的幸存者又因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国家急需研制新型作战飞机来对抗日益严峻的战局而重新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成为被囚禁的科学家,抑或从事科研活动的囚徒。在这所特殊的监狱里,这些高科技人才一方面不得不忍受没有人身自由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忘我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为强化苏联空军的装备乃至取得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原本位于莫斯科,后因德军入侵而西迁至鄂木斯克,后又于1943年迁回莫斯科,至于其中的囚犯,则有的被释放,有的被遣送至集中营,有的则下落不明。

  

  【作品点评】

  

  《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是一本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纪实作品,作者以其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把所谓“囚徒设计所”这一畸形体制下的畸形机构的内在面貌进行了粗线条的,但同时亦不乏生动而深刻的描述。

  

  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书名。“囚徒”与“设计所”——前者意味着犯罪和惩罚,后者代表着知识和文化,两者原本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如今却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被强行扭结在了一起。正是这样,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苏联航空领域的尖端人才被以“叛国”、“向德国出卖情报”之类的罪名囚禁在这里,问题在于,所有这些严重的、不可饶恕的罪行都是“莫须有”的,囚犯们受到严刑逼供或者被莫名其妙地揭发,于是,转眼间他们便失去了家庭、亲人、自由乃至尊严……与此同时,这些囚徒又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是航空领域的专家,还要从事尖端的科研活动,为国家研制急需的作战工具,由此,“监狱”也便具有了“设计所”的性质。正是这样,“囚徒”与“设计所”被荒唐地组合在一起,而著名飞机设计师、科学院院士图波列夫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考察时代背景可见,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肃反”运动或称“大清洗”运动构成了这个特殊的“囚徒设计所”产生的现实土壤。在那样一个以国家名义实施恐怖专政的时代,成千上万的人被毫无根据地囚禁或者消灭,上自苏共骨干、下至普通群众,均难以幸免,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亦受到严重摧残。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人人自危的形势之下,以图波列夫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莫名其妙地沦为囚徒,身心备受折磨,甚至时时面临被处决的危险。由此可见,《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一书虽主要是从一个“囚犯”(——即作者本人)的视角展示了该设计所内部的状况,但当时弥漫于整个苏联社会的“肃反”运动无疑构成了该书的现实背景,冷静而犀利的现实所指亦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点。

  

  毋须讳言,这些身为囚犯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是极其痛苦的。首当其冲的一点便是没有自由。比如囚犯们连使用自己名字的权利都被剥夺,只剩下了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代号。他们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始终处于严密监视之下,与亲人的联系亦告终结——相聚可谓遥遥无期,而为了不连累亲人,他们连想都没想过“逃跑”这个问题。作为知识分子的体面与尊严在这里也被剥夺殆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便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为了消解囚犯们的性爱本能,他们的食物里还被掺入了溴或者能降低性欲的东西……如此等等令人匪夷所思抑或骇人听闻的事情,在这个囚徒设计所里堂而皇之地存在着,而身为其中的受害者,作者在回顾这段梦魇般的日子时,显然采用了一种“拉开距离”式的叙述笔调,即总体而言是冷静、理性的,并未显示强烈的感情色彩。然而,毫无疑问,作者不可能无动于衷地回顾这段历史,由此,感情的宣泄会在不经意间引发出来,比如愤怒地控诉:“厚颜无耻的情况太令人吃惊……愚昧而轻信的人民被唆使去反对祖国优秀儿子,控告他们犯有破坏、间谍、暗杀、反苏宣传等罪行,尽管他们明明知道过了若干年以后会给被指控的人们挂满英雄勋章,人们如此毫不费力地忘记过去,就象当时曾相信它一样。”又如无情地指责:“时光在流逝,我们终于活到斯大林逝世这一天,一切都暴露无遗了。国王原来是光杆一人,大家都看到了人的理智所不能理解的这些原因是多么卑鄙和下贱。”还有悲愤地感慨:“他(——指图波列夫)设计的飞机在战争年代里,一直是我国空军的主要装备,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坏蛋们把他说成了罪犯,使他丧失了一切:家庭、信念和朋友。”由此,寓强烈的讽刺、揭露、批判于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之中,便构成了该书叙事风格上的一大特色。

  

  《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一书总体而言笼罩着庄重、严肃的氛围,但其中亦不乏幽默笔法,只不过这里的幽默带给人的并非轻松和愉快,而是笑中带泪、哭笑不得,类似于黑色幽默。比如书中记述了一次“我”和其他几个囚犯被获准会见亲人的情形,对于囚犯们而言,与亲人见上一面可谓是难能可贵、梦寐以求,然而在狱警的监视以及不时的打断——“不许说这个”和流沙计时器不间断的流淌中,短短十分钟的会面转瞬即逝,最后当妻子提醒少不更事的儿子跟爸爸告别时,这个之前与“我”从未有幸谋面的孩子居然把小手伸给了狱警,于是,这场“我”期待以久、原本应当充满温情的会面便以如此令人尴尬的方式收场。又比如在本应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的飞机设计研讨会上,一位外行的中校荒谬地提出要求,要保证坐在高台座的射手不但在上半球面上有良好的视界,而且在下半球面也同样有良好的视界,而真正的专家——即囚徒设计师们只能不厌其烦地一再解释这样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可这位中校依然固执己见、不依不饶,见此情形,图波列夫只好无奈宣布:“当您的肚子上长出眼睛的时候,我一定保证你下部视界良好。”由此,这条无理要求才在一阵哄堂大笑中被撤销。无独有偶,一位参会的军医要求不离开座位就能使用马桶,听到这条要求,图波列夫笑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声称:“给他装上一个抽水马桶代替弹射器,扯动一下拉链就弹射出去。”由此,这条愚蠢的要求才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被撤销了。说到这里,不妨假设:如果没有战争,尤其是没有对于苏联而言日渐严峻的战况,那么这帮囚徒——这帮航空界的精英们又当如何?答案是令人不忍面对、也不敢想象的。应当承认,战争突显了这些科学家们的存在价值,无论情愿与否,这些囚犯们毕竟拥有无法替代的专业才华,他们为苏联最终战胜德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主要以“里通外国(——尤其是德国)”的罪名被捕的囚犯们,最终因为德国掀起的那场战争而成为保卫祖国的坚强堡垒,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因为所记述的人物大多是航空领域的专家,所以《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一书不乏较为专业的术语以及相关的表达,这在理解上可能带来一些困扰。另外,全书并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叙述结构也较为散漫,但通过一部分知识精英的遭遇、揭露苏联历史上特定时代的荒谬与罪恶,该书的这一政治批判色彩还是比较明显的,只不过孰是孰非恐怕还要经过更多历史的检验才能日渐明晰。除此之外,那些囚徒们的专业素养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自然也是令人感慨和钦佩的。所有这些,都无疑值得读者和研究者用心去品读和领会。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