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法西斯头子的多面人生——《墨索里尼》评鉴

评鉴 | 法西斯头子的多面人生——《墨索里尼》评鉴


法西斯头子的多面人生

——《墨索里尼》评鉴



编者按
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统治意大利长达20余年的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恶元凶之一。童年时代的墨索里尼是一个聪明过人又顽劣成性的人,他自尊心强,恃勇好斗,屡因打假闹事而被开除。墨索里尼的父亲政治嗅觉敏锐,曾当选过雷达皮奥市的工人代表,是一位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早期社会党党员。




法西斯头子的多面人生

  

——《墨索里尼》评鉴


  【点评人简介】

  

  王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



  【图书基本信息】


  [德] 奥特:《墨索里尼》,孙占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6月,1052页。原作出版社:Routledge.

  

  【作者简介】

  

  奥特(Otto,1877—1951),德国著名传记作家。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二战,对战争有着深刻的体会,开创了以战争狂人为题材的传记文学新流派,代表作《拿破仑》、《希特勒》、《墨索里尼》等。

  

  【内容简介】

  

  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统治意大利长达20余年的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恶元凶之一。童年时代的墨索里尼是一个聪明过人又顽劣成性的人,他自尊心强,恃勇好斗,屡因打假闹事而被开除。墨索里尼的父亲政治嗅觉敏锐,曾当选过雷达皮奥市的工人代表,是一位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早期社会党党员。受父亲影响,墨索里尼深怀政治热情,曾自称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进入中学后,他对政治越来越敏感,酷爱发表政治演说,被称为“社会党人”。师范学校毕业后,墨索里尼做过乡村代课教师,不久即因其特立独行令人瞠目嗤鼻而被解聘。1902年,19岁的墨索里尼为了自己的前途离开家乡,远走瑞士。在瑞士,他热衷无政府活动,从事工会工作,煽动工潮,兼任《劳动者未来》的主编,并在《前进报》、《人民报》等报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墨索里尼的政治生涯于是由笔发端。擅长政治投机的墨索里尼,利用一战后意大利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建立“战斗的法西斯党”纠集5万名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自此笔杆子加枪杆子帮助他登上权力顶峰。1922年,39岁的墨索里尼成为自古罗马帝国以来意大利最年轻的政府首脑。掌握权力后的墨索里尼对内全面推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二战期间,他联手希特勒,对盟国宣战,但在北非、地中海等战区,意大利海陆空军节节败退。军事上的惨败直接导致墨索里尼政权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墨索里尼被囚禁。后在希特勒的救援下,他逃往意大利北部,成为傀儡政府的首脑。1945年,盟军攻入意大利本土,德军驻意防线全面崩溃,墨索里尼在出逃途中被俘获,处决,最终陈尸街头。曾自诩为当代凯撒、拿破仑,野心勃勃妄图复兴罗马帝国的墨索里尼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作品点评】

  

  盖棺未必可以定论,对于墨索里尼的评价即是如此。人们对于墨索里尼惯常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法西斯头子”、“战争狂人”、“专制魔王”之类的称号上,在《墨索里尼》这本传记中,墨索里尼的确是一个政治暴君、军事枭雄、大独裁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叛逆的儿子、不忠的丈夫、失职的父亲和变态的情人。传记作者并未拘泥于历史定论将墨索里尼符号化,而是紧紧围绕墨索里尼作为一个人所身负的不同角色来展开对其生命史的叙述,全景式地呈现了墨索里尼的人生历程,用大量真实丰富的生活细节和历史资料立体地还原了墨索里尼的性格和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鲜明地展示出了墨索里尼性格中矛盾对立的特质,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也一直主导着墨索里尼的生命形态和人生走向。少儿时期的墨索里尼生活在一个母亲性格强势,父亲充满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的家庭中,他寡言少语,十分好斗。看似沉默内敛,其实他的求胜心一直在暗暗鼓动,一旦有机会显露自我,墨索里尼毫不犹豫,所以青年时代的墨索里尼热衷于在众人的注视下发表演说,非常得意自己身处人们目光的聚集处。墨索里尼自尊敏感,当他处于社会底层,他痛恨社会中一切不平等的特权,可是等到他真正执掌权力之时,反而陶醉于特权所带来的威严,自我膨胀。他统治意大利时制造“领袖”神话,自比拿破仑,处处显示自己强有力的形象,甚至把“墨索里尼永远正确”变成了意大利人的口头禅。过度膨胀的虚荣心也显示了他性格内在的自卑与怯弱,当他的表演型人格在外交活动中遭遇挫败时,他的行为像滑稽剧一样可笑,智慧与力量消失殆尽。墨索里尼最初上台的几年里,外交行动并不像自我设想的那样大胆,1923年参加洛桑会议,他甚至不懂基本的外交技巧,只是一味地在谈判中追求戏剧性的效果,惹人嗤笑。墨索里尼披着革命的外衣登上政治舞台,运用两面手法,微笑与拳头并重,对民众许以福利政策和发展计划,实际上却建立极权统治,一步步走向一党专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实施法西斯独裁统治。墨索里尼早年是一个积极在社会党内从事工会活动的热血青年,反对军国主义,意大利入侵利比亚战争爆发时,他作为“反战英雄”而深得民心,然而利用支持建立了“法西斯战斗团”武装夺权后,强大的权力欲令其变成“战争狂人”,插手中东和中亚,吞并埃塞俄比亚,出兵西班牙,进攻东北非,入侵希腊,不断燃起战火,使意大利人民和其它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40年意大利正式对法国宣战并加入轴心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墨索里尼恃强凌弱却又外强中干。他野心勃勃想要建立以地中海为意大利内海的“新罗马帝国”,但在军事方面缺乏谋略和立断以至于屡遭溃败,导致国内政权也危机四伏。与希特勒联手,德意结盟,共谋利益,事实上他对希特勒既蔑视又畏惧,因为他才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自认为德国的成功只是模仿了意大利。随着德、意、奥、日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与力量的消长,德意双方关系也日趋紧张,墨索里尼沦为德国的小伙伴,联盟也只能是同床异梦。后来墨索里尼政权垮台,无奈只得在希特勒的挟持下,做了傀儡政府的首脑。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既是伙伴又是对手,法西斯两大头目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就其个人生活而言,墨索里尼一生有两位合法妻子,婚前婚后情人无数,在政治上他歧视妇女,曾毫不遮掩地说“妇女必须被奴役”,在私生活中他是个十足的好色之徒,把征服女人当作征服世界的一部分。与希特勒等独裁者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相同的是他们对情爱都有着异于常人的畸形心理。墨索里尼54岁的时候还在热烈地追求二十岁的少女,并且在内心暗恋着自己的长女。墨索里尼一生情人很多,他用征服女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可实际上他是对爱无能的人,内心充斥着占有欲。

  

  可以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配称“魔王”的话,“专制魔王”这个称号还轮不到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只是有名无实的“恶魔”,他善于投机却又犹豫寡断,他凶残好斗却又临阵退缩,他看似轰轰烈烈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悲哀与失败。墨索里尼一生最辉煌的事迹莫过于建立了“战斗的法西斯党”并依靠其获得执政的最高权力。法西斯运动成就了墨索里尼,同时也残酷地磨损了墨索里尼,把他从“人”变成了“魔”,墨索里尼生命中的荣衰毁誉,与法西斯主义推行的进程不分彼此,紧密纠缠。本书作者把关于墨索里尼的叙述纳入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同时在错综的历史事件中显示了墨索里尼作为个体的全部复杂性。

  

  本书是诸多墨索里尼传记中,特点鲜明,资料详实的一部作品。对于墨索里尼的生平经历梳理清晰、准确,叙述语言生动、流畅且具可读性。传记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因而对许多此前墨索里尼生平中模糊不清的人生经历、人际关系和历史事件的过程,都做了较为清晰明确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书中记录和描述墨索里尼一生经历的详细过程,既包括人际关系和重要事件,也包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以及主要活动场所的历史氛围,从而颇为生动地还原出了某种历史现场感。这种细节的还原,就把墨索里尼从历史的“抽象”中,拉回到读者视野里的具体存在,从而可以对人物产生更为丰富的感知。人物传记需要采取的基本态度的是不回避也不猎奇,而是根据可靠史料陈述历史过程,道出人物的真实心态。可以说,《墨索里尼》这部传记采用尽可能完善的方式书写了墨索里尼完整的生命史,它同时涉及了传记所需的三个层面,即:外在性或客观性的墨索里尼一生行止,书中对墨索里尼的人生路径都按时间顺序进行了详细记述;内在性或主观性的墨索里尼的心路历程,关于墨索里尼人生重要阶段的作为和关键抉择背后的心理因素也是作者着力书写的部分;分析性或阐释性的在历史关系格局中评价墨索里尼,还原墨索里尼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复杂的政治与外交因素,通过记述和分析墨索里尼在一战后利用机会主义政策上台执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采取对外侵略的外交政策以及德意日轴心国结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来突显墨索里尼在这段罪恶的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身处的位置。尽管是这样一部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史,这部传记仍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之处。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作者常常不自觉跳出来对历史人物进行介入式评价,套用人物后来的历史命运去解读早期的性格发展,有失传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易使读者对墨索里尼产生既定印象,从而不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判断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