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周文彰:一身的执著与勤勉

来源:中国传记文学会网址:http://zgzjwx.com

    充分利用时间,是周文彰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解读周文彰的人生——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某一个社会角色忙得焦头烂额,周文彰却可以在学者,官员,书法家三个角色之间游刃有余,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

  ——作为学者,他曾经出版数本专著、译著。其原创哲学专著《狡黠的心灵》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认识图式”这一概念,他的《特区导论》被公认为了解经济特区的教科书。凭借着其深厚的英语功底,他还翻译了《理由与求知》、《康德》、《当代认识论导论》等译著。

  ——作为官员,他官至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海南特区文化事业与精神文明的推进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如今,他担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

  ——作为书法家,他的优秀作品常常见诸报端,从《人民日报》到日本的《书道》,均有他的笔墨。此外,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一个人一生中能在一个领域内取得骄人成绩已属不易,他却在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三个领域中都出类拔萃。除了高效,还有一个因素是必不可少,那便是内心恒久向前的驱动力与永不停歇的热情,还有内心无上的宁静。

  “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背单词,能有多少实用呢?说不上,但是就是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不看一会英语书就觉得心里发虚。”周文彰坐在办公室内,微笑感慨。在他,学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练习书法的缘由,最初是由于不会写毛笔字的尴尬。作为主管宣传文化的官员,经常有各种活动场合期待他能够留下墨迹助兴,或推脱或勉强留字,多少让周文彰感觉到些许不便。如此经历几次后,周文彰始下决心,执笔练习。

  凡练习书法的人,书案上大都会堆满纸墨笔砚,周文彰的办公室却一点也不见书法留痕的踪影。“练习书法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从来不在办公室练。”周文彰爽朗地笑。他工作繁忙,练习书法只能是下班后见缝插针地练。清晨起来,练,等待午饭的间隙,练,下班回家,练,国内外出差,还在练。时间是海绵里的水,练习书法的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挤出来。

  而周文彰所言的业余爱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大器。郁郁葱葱如若华盖般在书法界引起一片片惊叹。书法界也开始盛传出了一位名叫“弘陶”的大家。

  “弘陶”是周文彰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他在江苏宝应老家的祖房,有一个天井,他出生那年的梅雨季,天井里忽然落下一只桃,家人都很奇怪,四周无桃树,哪来的桃?不久,他呱呱落地,外婆想起那只桃子,给他取名“红桃”。后来,周文彰从学界转向政界,身为官员,又想兼顾学术,于是想起一笔名。童年时 “红桃”的小名,又从记忆深处浮现,他翻开字典,找出两个同音字“弘陶”,从此,这两个字成为他最喜欢的笔名,尤其是书法,几乎全以“弘陶”落款。

  一般人练字都是从楷书着手,周文彰不,他上手便是最难的草书。于右任集王羲之等数十家书法而成的《标准草书千字文》是他学习草书的最初选择,也是至今一直研习的范本。经过多遍临习,弘陶很快掌握了草书的基本笔法和草书的基本结字规律,又经过自己的深刻感悟,逐渐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草书艺术语言。

  元代著名书法家陈绎曾曾经在《翰林要诀,变法》一书中指出,书家性情表现为作品性情。现代人的解读是任何一种字迹都是书写者本人性格的一种表现。也正由于此,书法成为诸多文化大家呈现情感的载体,笔墨的纵横捭阖中,书法家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性情内涵。

  而草书中的个人性情表达,比其他书体要求更高、结合更密切、意义更重要。或许正由于此,使得周文彰一出手就是草书。从另一方面解读,草书之人,大都情感浓烈,或孤高,或奔放,或豁达,或粗狂,试想唐代草书大家代表怀素,张旭莫不如是。可以说,性情是草书作品最能感染人、熏陶人的因素。周文彰选择草书,或可以看做内心浓烈情感的一个出口。

  自2003年练习《标准草书千字文》始,周文彰又涉及各类书法“珍迹”,“观止”,“神品”等大典中收录的历代草书作品。期间,又对张旭、怀素、毛泽东等大家的草书范本反复研习,体察入微。而多年来哲学思想领域的深厚文化积累,使他的学识修养和气质修养早已具备了一个优秀书法家所需的功底,因此,他下笔有神,恢弘大气的书法作品便呼之欲出了。

  2004年除夕,习书八个月的周文彰兴致所致,创作了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书法长卷,这副作品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章法大气自然,受到书友们一致赞叹。此后,他每年除夕都写一幅长卷,是这一年书法练习的总结,也是这一年的书法留影。一年又一年,他已经完成了七幅书法长卷,成为不可多得的书法佳品。

  现在(9月2日—10月30日),周文彰的“除夕书法作品展”正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题写展名,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纵观文彰同志的除夕书作,我留下两个印象:一是草书规范,他坚持草有源,字有据,没有随心所欲的编造,这使他的书法之路很正;二是布局大气,他以手中之毛笔尽情挥洒,纵横驰骋,每幅作品跌宕起伏,气息连贯,气势磅礴。”

  “弘陶”大名,也随着周文彰书法的日益精进开始在书法界流传。在书友之间,人们更愿称之为弘陶而非周文彰。周文彰与弘陶,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在周文彰的人生履历中,各自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周文彰的书法,也在他的官员生涯中多了一份对外交流的形式,书法,也成为周文彰学者型官员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 不论是接待国内外宾客,还是出访国外,弘陶总是先行裱好几十幅书法作品,权作礼物。偶遇或索要墨宝或留字添彩的活动,他也基本应允,挥洒笔墨之间,曾经的尴尬不再,更让他体味到了草书纵横的快意人生。

  如今,书法已经成为周文彰繁忙工作之余的最好调剂品。累了,练习一会书法便神清目爽。困了,拿起笔来便有了精神。在书法的世界中,喧嚣,劳顿都被置之度外,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世外桃源。

  曾经,他想埋首书斋,做一个一生研究一段思想史的学者,后来,他接受时代的召唤,投入滚滚现实潮流,将自己的敏思、才华、辛劳、青春交付给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热土。他不疾不徐,不紧不慢,在时代的车轮呼啸驶过时,他不骄不躁,却在风驰电掣的变革年代留下了一丛又一丛文化麦浪,他实现了哲学力量引导社会现实的理想,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他内在的驱动力与与生俱来的热情促使在人生的任何一段历程中都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沉静深邃的哲学思想又给予了他内心无上的宁静。我以为,与外在的热闹,繁华,成功相比,他内心的宁静是更重要的人生底片,有了这片内心宁静的一生坚守,他便有了这各个领域内的繁华成就。

  有多沉静,便有多热闹。有多宁静,便有多繁华。有多付出,便有多成功。

  这样的人生,应是无憾的,令人羡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文章分类: 名家观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