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第二单元学者发言)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者发言(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题:先秦到两汉的传记文学 会议时间:2010年12月18日下午2:30—5:30 会议地点:北京和敬公主府二层二楼大会

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者发言(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题:先秦到两汉的传记文学



会议时间:2010年12月18日下午2:30—5:30
会议地点:北京和敬公主府二层二楼大会议厅
主持人:辜也平、周质平(美国)
演讲学者:于友先、施  丁、韩兆琦、徐光荣、胡志伟(香港)、艾科拜

               尔、南恺时(美国)、袁志鸿  
会议内容:


周质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主任周质平,今天下午的这场是由福建师范大学辜也平教授和我一起来主持。今天上午和上午一样也是由八位发言的老师:
     第一位是于友先老师,著名出版家,美学研究专家,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印刷大学的兼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史记》对传记文学的真实贡献”。
     第二位是施丁老师,著名的历史学家,《史记》和司马迁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文献研究会会长,发言题目是“《史记》传记文学的特点,以传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为例”。
     第三位是韩兆琦老师,著名学者,《史记》以及古代传记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的副会长,发言的题目是“《史记》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
     第四位是徐光荣老师,国家一级作家,著名传记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学研究所顾问,中国传记文学学长会副会长,辽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辽宁传记文学》杂志主编,沈阳文史研究馆馆员,发言的题目是“《史记•荆轲列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五位是胡志伟老师,香港著名传记作家,民国史研究作家,香港现代史学会会长,香港纪念黄世仲基金会顾问兼秘书长,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发言的题目是“气势磅礴、结构浑成——论两汉三国的优秀传记的作品”。
     第六位是艾科拜尔•米吉提老师,哈萨克族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审编,发言的题目是“匈奴历史人物传记及族群迁徙流变考”。
     第七位是南恺时老师,美国著名学者,东汉魏晋南北朝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专家,美国南卡罗莱纳军事堡垒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美国中国中古研究学会会长,东南美国古代中国讨论会会长,发言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中世纪早期(时间大致为东汉到隋朝)的历史学家将孝子的传记定名为《孝义传》”。
     第八位是袁志鸿老师,著名宗教人士,北京东岳庙庙务民族管理委员会主任、住持,北京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教务处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组、国家985工程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精华集成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探源,尤其是道教经籍载录仙传的考察和认识”。
     下午的八位老师,我们的时间掌控会比今天上午严格,因为前面五位讲的都是和《史记》有关的,所以我们计划是等前面五位发言以后,我们休息十分钟,然后再来进行下面三位的报告,报告完了以后接着讨论,讨论的时候由辜也平老师主持。谢谢!
     我们先请于友先老师发言。


于友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长,南开大学、苏

           州大学、北京印刷大学兼职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各位专家、学者,我这个发言真的是票友客串,因为我原来知道有这么个会,就想来参加,因为我对这个议题感兴趣。当时万伯翱先生说你要参加会可以,得写篇论文。我原来是个教书匠,在南京大学留校教书七八年,后来因为父母有病我回去照顾,不能教书了,只能到出版社,所以是兼职作者,编辑室主任,后来出任出版社的副社长、社长,做了十一年。时间长了就不管教书了,当署长了,纯粹是做规定工作,好不容易现在有点时间我想做点儿自选动作,带研究生,但不是文学方面的,是出版产业方面的。
     我原来是对传记文学特别感兴趣,在河南的时候支持过两个刊物,一个是河南办过一个《名人传记》,还有《传奇文学》。
     我今天的题目是《史记》方面的,我也低调点,韩兆琦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我就说一下我这个题目的主要观点。题目就是“《史记》的传记文学的真实贡献”。
     我认为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但是真实又很难做到。读读千古流传的《史记》,我们至今还为书中的传记的人物所感动,今后乃至永远这种感动将会继续下去。
     所以《史记》是综合体最全的书,又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做,《史记》为传记文学树立了真实的典范。
     第一个题目就是《史记》记载了客观的真实,把事情的原本面目都呈现出来了。因为传记文学所记载的人和事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像纯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人物形象。因而我们称之为传记文学,它的人和事都是客观的真实。为了达到真实,必须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史记》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
     首先,司马迁注意广泛的收集材料、寻访取证、弄清事实,谨慎选材。
     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以说司马迁在搜集材料一是阅读皇家所藏图书档案以及金石、文物、图像。二是实地访问调查。他几十年可以说是足迹遍布全国,收集有关上古历史的传说。三是采集歌谣、诗赋、俚语、俗谚,还有就是搜求被秦始皇所焚灭的古诸侯史纪。
     司马迁调查取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而这些丰富而博杂的材料,他要进行抉择和选录,讲求科学的原则。他是这么几个原则:
     一是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就是选择记述可靠的古文献作为叙史依据,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是纪异而说不书,即对感性的说法不作记载。
     三是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至于世传其书者,论其轶事。这是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既能够反映历史的风云变幻的事件入传,一般的事件不选择。
     四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五是协调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所以司马迁的取材表现了他的创作精神和卓越的史识,而且许多方面我认为至今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再一点就是强调直笔实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以说直笔实录是我们古代传记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史记》这一传记更体现了这一最大特色。
     文直事核,要求史学家做史有据,要全面地占有材料,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全面而系统地接受史实,不做任何曲笔和漏略。司马迁写《史记》全方位地展现社会生活,他写了各色人物的传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这是实录的一种反映。对具体史实的载叙,符合通过事实的本来面貌,不随从流俗和习惯,对讹传的史事做细致的调查和讨论。司马迁在许多篇章所引据的史籍和其他的根据。
     再一点就是强调不虚美,不隐恶,他要求史家既有去伪存真的,采善贬恶,是非分明。
     最重要、最大量的一部分,他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而他写的是实录,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司马迁论历史人物一般不会全盘的否定和肯定,而是原原本本的讲人物行事和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客观实际的真实人物和事件。
     我认为只有实录的历史才可以提供真正的、有益的教育,所以历史起到敬畏作用。司马迁可以说在这方面是书法不隐,这些直笔史家最堪称赞的。
     第二,《史记》反映了艺术的真实,人物鲜活、真实生动。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是区别于一般传记文章的标准。《史记》许多鲜活的人物和众多的历史事件是历史的实录,又是艺术再现。《史记》人物的传记,既是写史,也是写人。写史只须记录梗概,而重在叙事;写人则活画人物,并通过人物再现生活,反映时代,这就是文学。
     《史记》可以说是它非凡的写人的艺术,刻画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更给人以真实感,他写的人物既是现实的真人,又是艺术的形象。
     1、他选择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精心设计安排。这些都是例证。
     2、他描写人物言行细节、揭示人物性格。
     在这一点司马迁非常的丰富,他没有一定的格式,因人立传,根据人物特征来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史实不能虚构,但是通过选择、剪裁、集中等等各种手法故事化的构思,这就是人物的典型化进而做到真实化。司马迁特别重视细节描写,这在《史记》当中是一大特色,就是重视人物形象,从而促使人物形象真实的艺术手段。文学是靠细节来描写而著称的,细节的描写越多,描写的密度越大,生活具像感就越强。司马迁所有的细节都具有人和事物的本质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这有很多例证,这里就不多说了。
     3、就是能够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法展现人物的特色。这个在材料里面都有这里不多说了。关于《史记》特别注意采用和提炼民歌谣谚,以及方言俚语叙事,丰富了语言的内容、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史记》人物传记的成功,主要表现在既是历史文献,而又赋予有文学性,作者根据确实可信的历史事实加以选择、剪裁和强调,通过明晰通俗的语言,忠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他们的个性和典型性,从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和本质。司马迁可以说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三、《史记》坦露了生命的真实,把人生真实体验融入其传记文学之中。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司马迁发奋的一个产物,因为他要说真话而获宫刑。所以《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写照,他一生的坎坷,受尽了屈辱、折磨,对生命的真实语言,从而使笔下能够达到人物的真实再现。
     我用《史记》作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在艺术上由卓越的创造,几乎在每一篇人物的传记文学都富有深厚的哲学意义。(掌声)


周质平:
     时间到了。下面一位是施丁老师发言。


施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

        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史记》研究学者):
     主持人、各位学者、专家,我的材料已经都发给大家,我想应该都有了,所以我就离开讲了。《史记》这部书,特别大家是搞文学的,因为我是搞历史的,主要是来向你们学习。因为我是搞史志,主要搞中国的史学史,司马迁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史学家。我对中国的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称为是伟大的史学家。在我做《史记》的过程主要是读秦汉,先秦这部分当然也看,但是先秦这部分确实有很多都可以读。
     为什么要读秦汉这个部分?因为秦汉这个部分是最早的,王忠禹就讲到司马迁是研究汉史的第一人,王忠禹就看到了,后来刘知几的史通主要是批判这个事情,这个也是以汉为主。所以搞古代史学也好,搞古代传记史学也好,绕不过司马迁,绕不过特别是秦汉这一部分。
     三十年前我写过一个司马迁写当代史,当时的《历史研究》发表,他辞了官以后。司马迁写当代史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因为我们知道《通史•春秋》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我想你们搞文学的,搞史学的不好定论。因为在《通史》之前早就有《春秋》了,或者说它的真理、修改不好说的。所以到真正写当代史的,可以说到现在为止空前绝后的是司马迁,没有第二人。史志的部分特别是秦汉史,写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写得那么深刻,那么生动,那么意味深长。你想后来二十四史都是修前代史,就是前一个朝代完了,后面一个朝代起来了,都是写前一代的历史。所以这个史学的问题,特别是史证就很难追究了。司马光写过宋代史,但是没有写好。
     我们现在国家最大的项目是清史,这个大家都知道,花了几个亿了,民国史就写了,但是民国史下的功夫不大。我今天这个题目“有感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今年是一百周年,我们对孙中山、同盟会、辛亥革命的元老怎么写,怎么写这个历史。还有司马迁,我选定这三个人物,汉朝初年的萧何、张良、韩信,文的,武的。这三个人司马迁写的时候是一百年。司马迁《史记》汉初的时候写的,汉初是公元前106年,我们现在看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写这三个人,写的何等精彩,几千个字写一个人的传记,把他主要的方面写出来,而且是最真实写照,写的很生动。
     还有一个搞传记文学理论的人没怎么注意到的,司马迁两班对他的评论,对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人情伦理又是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你们搞文学的人很重视情,人都是有情的,人都有情感。写历史的人物也是如此,这不是我说的,前人早就说过了。他那个感情不是一般的,是带着丰富的感情。司马迁是带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前几年我发过一篇文章,就是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发表感情,譬如说现在的媒体、爱情等等,这个当然有,爱情是永恒的嘛,可是司马迁的感情那种深层的、对国家、对人民一种负责的,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抓住。
     现在我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拿汉初三杰为例,萧何、司马迁写得深刻我不说别的,先举一个小的例子,当他们决定起义,刘邦和萧何都是江苏的丰县和沛县,所以我们搞史学的叫“丰沛集团”,刘邦是丰县的头子,萧何是重要的干将。后来萧何当了相国,掌握了相当的权力以后刘邦对他不太信任,萧何写了三次,刘邦对他不放心,别人对他说你要注意了,然后就想办法应付刘邦。大家一看很生动,特别是找到最后一次,明明是刘邦整他整错了,把他关入了监牢,把一代老相他关到了监牢,后来放出来,你知道司马迁写萧何怎么表态,光着脚丫子上朝去,向刘邦谢罪,就这一笔我们今天的传记文学有多少人会是写得这么好的。
     我再说一个——张良:别看司马迁写张良不多,他是高参嘛,写高参的东西别的什么东西是官衔、履历表写一大堆写的没有味道,写的是关键时候的出朝,别的时间出朝是没有用的。大家都知道汉二年,刘邦打到关中,然后到的关东,把彭城也夺过来了,发生了彭城大战,这是历史上没有人怎么描写好,司马迁在彭城大战写的一般,但是把整个的气势写出来了,把刘邦的惨状写出来了。可是彭城大战之后刘邦狼狈得很,就向张良请教,张良给他出了招,要用三个人,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这一段。《史记》就是写这种东西的,别的没有写,别的都是关键时候。
     我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大家都很清楚的,最后说司马迁写汉初三杰也有他的一套,而这套老实说到今天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谢谢!(掌声)


周质平:
   谢谢!下面请韩兆琦老师。


韩兆琦(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为何以《史记》与《希腊罗马名人传》相比较
      1.二书分别同是东、西方最古老的历史名著
      2.二书不仅是最古老的历史名著,同时都很高的文学性,分别对东、西方后代的文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3.二书都不仅是历史、文学著作,同时又都是教育人认识社会、以及如何处世、如何作人的教科书。席代岳:“《名人传》历来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库中的瑰宝,是一部融历史、文学和人生哲学于一炉的宏篇巨制。”“《名人传》在激发与鼓舞人类的英雄气概,是一支世代相传的永不磨灭的火炬。没有它,历史中会少出现许多英雄。人间所有壮阔无畏的胸怀,在那里,葆有一块公正的领地,并以此将作为蓝色星球的一个物种的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
     二,如何估价唐宋时代散文中的大量的碑文、墓志铭——《唐宋文举要》:
       过去有人说韩愈等人的墓志铭是“谀墓”,是为了讨好权贵,为了钱。
       1.耐心地体会优秀散文家的艺术才华。
       2.碑文、墓志铭的现代历史意义, 欧阳修的《文正范公神道碑》(范仲淹事)《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种世衡事);苏轼的《富郑公神道碑》(富弼事,曹利用事)《司马温公行状》(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事)。
       3.优秀的碑文、墓志铭后来都成为该历史人物进入其相应“正史”的传记。尤其是宋代名家欧阳修、苏轼等人所写的的碑文、墓志。

     三,传记体被后代各种小说、寓言、讽刺文体所仿效、使用,从而获得极大效果:
       1.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负蝂传》。
       2.韩愈的《毛颖传》、苏轼《万石君罗文传》、《叶嘉传》。
       3.《史记》中的《日者列传》与刘基的《卖柑者言》。
       4.唐人传奇、聊斋志异。
     (掌声)


周质平:
     下面一位是徐光荣老师。


徐光荣(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顾问,辽宁传记

             文学学会会长,《辽宁传记文学》杂志主编、沈阳文史研究馆馆

             员):
     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
     非常珍惜这次发言的机会,我认为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在座很多是传记文学史的研究家,有的是《史记》的专家,我列了一个难驾驭的题目,可能谈的不好,请大家谅解。
     对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我有五十几年的印象,50年代我在中学的时候学了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比好多的小说所带来的震撼要大。后来有一次活动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1958年,茅盾到沈阳,那时候他担任文化部部长,又是中国作协主席,还有一个角色是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主席是郭沫若。在同我们这些初学者谈话的时候就谈到一个观点,可能年长的人会记得,50年代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曾经纪念过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欧洲一位,印度一位,古巴一位,中国一位是屈原,现在如果有集邮的还可以查到邮票。
     作为中国保卫和平委员会的副主席,茅盾那次跟我们谈创作的时候,就谈到一个作家要有雄心。要有什么雄心呢?就是要写出震撼世界的作品。举一个例子要像屈原那样。他和郭老研究,我们还有几个人要推荐做世界名人,一位是司马迁,一位是李白,还有一位关汉卿。茅盾是南方人,说话我们不太能听懂,同行的郭小川当时是作协秘书长,他说几句,郭小川就翻译,谈到我们搞创作应该成为屈原、司马迁、李白、关汉卿这样的杰出作家,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我非常同意方才施丁同志的看法,如果一位史学家,用文学家、杰出的作家,或著名作家来称谓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称司马迁是我们中国的伟大作家,而且也是世界的伟大作家。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中国文学史》两个本子:一个是吉林大学杨公骥先生的,还有一个是中山大学容庚教授的,在一南、一北两个《中国文学史》的权威教本里面都把《史记》作为专章来叙述,认为达到了汉代文学的高峰。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肯定还是很准确的。方才韩教授已经说了,我现在补充一点,韩教授谈到中国和欧洲传记文学的问题。韩教授提到普鲁塔克的传记,在欧美是奉为始祖的。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了变化,非常权威的新大英百科全书修订以后,关于《史记》的条目是这么写的:“传略是传记文学这一家族的正宗,传略最初出现在大约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两个世纪后作为文一种学形式在罗马帝国得到发展。”这一说法我觉得是实事求是的。这个我和韩先生的意见是一致。而且英国也是实事求是的,已经承认了《史记》作为传记文学的源头。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这里研究《史记》的时候,是怀着一种自豪和崇敬的心情来研究的。我注意到一位日本的学者斋藤正谦对《史记》的评价,他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惊,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完全是一种文学效果,这个效果不仅是史实了,是细致的描写使你感觉到文学的审美力量。我们的《史记》已经成为世界史学和文学共同的财富。
     所以,我说史传大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史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伟大巨著,不但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也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自觉地、完整地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方法塑造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富于感情,善于描写,文风自然,议论警辟,把汉代文学推到了极致,它具备了比较完美的文学品格。如果说在它以前的一些著作,像上午很多先生讲到,《诗经》中有史书性的诗歌,诸子中有关传的记载,包括《左传》、《战国策》中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甚至已有文学色彩的存在,但是到了《史记》的时候已经比较完美地作为传记文学的形式出现了。
     史学家一直对《史记》有较高的评价,郑櫵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从《汉书》以后修史实际上是用写传的形式,包括研究史学史,我们辽宁的史学史大家金毓黻先生在这方面有特别的研究。一代文化巨匠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面对《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当代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如何珍视和继承这部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其作为传记文学鼻祖而言,要面对十二篇记帝王的“本纪”、三十篇记诸侯将相的“世家”,七十篇记各类人物的“列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缕清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脉络,作者的爱憎,研究中国历史的批判精神,特别重点研究他的《项羽本记》、《淮阴侯列传》等精彩的篇章和这些丰满的人物,探求人物塑造、艺术描写、选材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成功的经验。
     下面说一点:为什么我选了这么一个题目?我是搞文学创作的,但是因为这两年我在写《辽宁文学史》,研究《史记》对辽宁的影响。我发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与辽宁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对我们辽宁的地域文化有着特殊的影响,所以我想以此为例进行深入的发掘和探讨。
     荆轲刺秦王之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崛起,不断扩张,燕国屡受秦扰,燕太子丹决定计谴荆轲刺秦王,以阻秦之东进,于是产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慷慨故事。前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和《史记》不无关系。荆轲携秦舞阳到秦咸阳宫,“献燕督亢之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虽然失败了,但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正如太史公所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种反抗强暴的壮烈行动,已化为可贵的精神传承后人至今。而纵观《荆轲列传》的全文,他创造了慷慨悲壮的氛围,塑造了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是全篇的主线。如果说刺秦王是全篇的高潮,那么在前半部分已通过田光向太子丹荐贤后刎颈自杀,太子跪请荆轲出山,樊于期为助荆轲成功而自刎一系列的富有悲壮色彩的惊人之举做好了铺垫。这里我们看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限于时间,余下的就请看论文吧。谈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掌声)


周质平:
     谢谢徐老师,下一位是胡志伟老师。


胡志伟(香港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香港纪念黄世仲基金会顾问兼秘书

           长):
主持人、周教授、辜教授、各位前辈、各位老师: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的论文,我的职业可能跟在座各位有所不同,是一个独特的职业——我在香港是以写书写稿为生的。30多年前我到香港,那时已经37岁了。37岁的男人在香港是找不到工作的,于是我就向报刊投稿。这份工作永远不跟老板见面,不用去报馆上班,光凭我的文章赚取稿酬。我觉得这份工作是很公道的,因为一见面对方就可以听出我带上海口音,会瞧不起我。广东人和台湾人都瞧不起外省人,这种习性由来已久。
     我以自己历年积累的资料陆续写回忆、作采访,写了80多本书。在35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采访了近200位战犯,英文叫the war criminals。200人中间多数是将官,我把采访记录成功地携离了大陆。在香港我就吃我的老本,再加上采访名人、写一些口述回忆,这样我在这一行做了三十多年。
     传记文学分为历史传记和杂体传记两种。前者是私人和官方组织撰写的编年史和断代史中的「纪」、「传」。后者包括历代作家独自撰写的传、别传、自传、小传、事略、行状、碑文、墓表、墓志铭等,这样分得很细。现在在台湾的总统府国史馆,每年都明令褒奖几十位已故名人,上至政、经、军要员,下及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甚至民间艺人,旨在慎终追远。在大陆,迄今尚无这样一个全民的国史馆,名人的讣闻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或中央统战部拟稿的,以中共党员居多。
     我们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廿四史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后汉书》辑录的〈范丹碑〉是一篇碑文,因条件所限,不能长篇大论,仅七百字,但是追记了范丹的高洁品行。作者蔡邕,官至中郎将,他出钱赎回被匈奴掳去的女儿,郭沫若据此写了一个剧本《蔡文姬》,五十年前曾风靡一时。还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被选入《三国志》,里面有一句很出名的话,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洒脱!这句话被编入多种地方戏曲,流传了两千多年,由此证明了传记文学真了不起。
     刚才讲到碑文,范丹碑写的非常好。碑文和赞词、诔词差不多。赞词主要是写死者一生的事迹,还有一种是诔词,诔词比赞词还要难写,它比五言七律难写。因为四言诔词字数太少了,回旋馀地有限;赞词可以不押韵,而诔词是要押韵的。在台湾的总统府有一位倪抟九老先生,是六朝元老,侍候过蒋介石、蒋经国、严家淦、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六位总统。他从20岁到90岁专职草拟褒奖令,不论是文臣武将,还是作家明星,都凸显各人的一生非凡事迹,每个人写出来的诔词都不一样,没有一篇重复的。他从大学毕业进总统府任秘书,一步步升到部长级的总统府国策顾问,现在90岁犹未退休,。他一生写了几千篇诔词,这种文体值得我们研究,以后希望有人专门撰写有关诔词的论文。
     在石头上镌字,由于材料与人力的限制、碑文不可能很长,但我找到一篇碑文长达4600字,现在保存在海参崴的一个博物馆里,原来树立在中国国土库页岛上,碑文题为《敕修永宁寺碑记》,写了中国古代开发库页岛的经过。这里面有一句句子“可观国之老幼远近济济趋,至吾子子孙孙臣服永无叛意矣,以斯观之万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饥不寒感戴矣尧舜之治”。虽然有些字迹模糊,但基本上看得懂,意思是说当年明成祖派太监郑和下南洋,另一位太监亦什哈去北洋,他先后十次出巡,东北极边的夷族全部臣服,纷纷派人入贡。明朝永乐11年,就是公元1413年冬天,他从黑龙江口渡海到达库页岛,招抚岛上的苦夷人。当时的历史书——清史、明史和明实录都有记载。明朝皇帝在那里设置奴尔干都司,都司相当于现在的专员,一个都司管三个卫所,卫所相当于明朝的千总或把总。亦失哈招抚岛上的苦夷人,每到一个部落就赏赐土人衣服器用,赠给谷米,教以种植方法,这4600字的碑文写了明朝大官宣慰库页岛土人的事略。那些土人非常感戴,说世世代代永不叛变大明王朝,但这件事在明史与清史里面记载得不多。因为亦失哈所到之处多数是女真族住地,女真族是明朝的世仇,所以清朝遗老修清史时不会颂扬他祖宗的敌人的功迹; 明史也写的比较简略,因为明史是明朝灭亡以后由那些投降清朝的贰臣写的,他们不敢写出明朝太监镇抚清朝的祖先。另外,亦失哈晚年因案下狱了。所以关于亦失哈的事迹湮没了450年,我们只能从永寺宁碑文里面辑逸钩沉。从史书可知,早在唐朝和金朝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对库页岛实施了有效管辖。
     我为什么讲永宁寺碑文呢?就是为了分辨,历史学应不应该为政治服务?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历史工作者应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如,我上个月到台北去参加一个纪念会,蒋复璁先生忌辰20周年的纪念会。在会上,有好多现任部长级的官员回忆起蒋复璁生前做故宫博物院院长时很注重中外文化交流,他派了好多年轻的学者到外国去留学,他也欢迎外国学者到台湾来影印国史馆珍藏的文献资料,但是有些资料他不允许影印,那就是中国与邻国的历史边界地图以及有关文献。为什么?因为中国的西北和西南有好多疆土是跟邻国没有正式划界,系未定界。有些历史资料是对我们不利的,要是被俄国人、印度人、越南人影印拿回去以后,是对我们今后的划界工作很不利的。历史研究为捍卫国家主权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刚才说到的库页岛问题, 库页岛古代就是中国的,证实那段历史的碑文还保藏在海参崴,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还有,譬如说琉球群岛,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正式归附中国成为藩属。我这次来北京带了三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是关于钓鱼岛和琉球群岛主权的。我们知道外交部设有资料室以及政策研究机构,但他们一直没有研读波茨坦公告有关琉球归属的英文原文。我们老是说钓鱼岛是中国的,但是日本人说钓鱼岛早在公元1817年就属于琉球的,划归台湾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所以只谈钓鱼岛主权而不谈琉球归属,在国际法院打官司是打不赢的。我们如果能证明琉球自古以来是中国的,这一领土争端就能迎刃而解。我们现在并不要求琉球回归中国,只要求琉球复国、独立,成为中国的友好邻邦。有鉴于此,历史工作者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够作出好多有益有建设性的贡献,愿与各位共勉。谢谢各位!谢谢!(掌声)


周质平:
     谢谢朱老师,下面我们请艾科拜尔•米吉提先生做报告。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

                         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

                         家》主编,编审):
     我这个不叫报告,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心得。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我自己也比较感兴趣,我自己本来是写小说的,1979年写小说的,得全国奖那时候才二十几岁。当时是写历史小说,但是觉得写历史小说也不过瘾,就开始研究起历史来了,也写过两个传记,一个是《穆罕默德传》、一个是元朝的《木华黎传》。在研究过程中,对二十四史产生了研究的一种冲动,对于《史记》,从我的角度最早是作为短篇小说来读,比如说“鸿门宴”是作为短篇小说来读,后来渐渐转向研究。
     我研究的角度可能是出于我的族属角度,我对匈奴史,尤其是北方匈奴史比较感兴趣,就从《史记》中来试图解读这个。南匈奴这个不言而喻,基本上是进入长城后,就在西北、华北融合,已经消失了。东部的匈奴融入鲜卑族,后来也逐步的消失了。现在说匈奴消亡,实际上误认为北匈奴西迁消亡。现在,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的史学研究来看,匈奴好像是充满谜团的一个领域,说匈奴消亡了。
     我对当代史学家们的著作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发现有这么几个误区:
     第一,把匈奴作为一个族,一个单一民族来解读,那么这是一个错误。匈奴不是单一民族,实行的是部落联盟,是一个北方政权概念。这样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北匈奴的消亡是有一个清晰的出发点。匈奴这个字是从发声学上叫(匈奴的读音),我是哈萨克人,属于突厥语族的,十姓联盟的概念。我感觉就是实行部落联盟的意思。而这个在古代汉语,汉代司马迁时代,甚至是更早,当时的发音,一个是以胡来记,一个是以匈奴来记。其实胡和匈奴从汉字读音来解读的话,当时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不一样。另外汉语中还有史学家的口语方言的问题,他的方言决定了他的择字,所以要系统的来研究,我认为这个事就可以解决的。
     比如《史记》的《匈奴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说匈奴的冒顿,他有一匹好马,东胡跟他要马,他就把马给了东胡。他的大臣们不干,说马不能给他们。后来要他的仆人东胡要他也给了。最后要一块地,这个地《史记》是非常准确记载叫欧拓,这个词,研究《史记》的专家解释了两千年都解释不清。最后东胡要这块领地的时候他不给,他带着他的军队就把东胡给击败了,把这个地给占过来了。那么“欧拓”在哈萨克语里也存在这个词,“欧拓”是发音,就是“冬天的牧场”。那个地方是无人居住的,是季节性的,而且不用把家带去,就是单身的牧人把羊群、马群赶到那儿,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地方现在也有。
     现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出了它的百科全书,哈萨克语详解辞典,包括中国出的哈萨克语辞典和哈汉翻译辞典中都收有这个词汇。而关于这个从“施延谱”开始注解,但是一直接近边缘都没有解读清楚。那么这样的词在《史记》中有十几个、几十个可以解读出来的。比如说匈奴的右贤王这样的人名,孤独单于,现在解释的话也都解释不清。其实孤独也是音译。那么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当时记录的时候是非常准确的。而我们后来的学者越研究越走入误区。那么内蒙的林干也是当代研究匈奴的权威,他写过《匈奴史》,包括《匈奴简况》、《匈奴年表》。他的研究方法就是他认为和匈奴无关的就删了,排除了。他把它分为战国、秦汉是上编年,后来就是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再后面就无法归类作为第三编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本身一开始就把匈奴作为一个族来研究的,他的立足点就错了,所以后面他得出的很多结论就是错的,那么类似这个谜团现在很深。实际上这个十姓部落联盟和军队建制,比如说中军、右军、左军这种建制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叙述突厥的时候都存在。那么他这种三军建制到成吉思汗也存在,成吉思汗也继承了这一套军事体制。他分左翼、右翼,当时的匈奴也是这样分的。他的军队建制是十、百、千、万。头曼实际上是万,就是万人长。像这样的一些词汇,这么解释的话,从语言学、语音学的角度解释北匈奴其实没有消亡,最后它的族属称呼变化了,实际上就是族属称呼,政权更迭了。原来叫匈奴,后来叫突厥。突厥又是一个单一民族,它是东突厥,后来有记载西突厥也存在。西突厥下面也是几十个部族。那么我们历代的史书记载,比如说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的时候,比如说接触到东部的匈奴就按东部的方言来记载,接触到中部就记录中部,接触到西部就记录西部的方言。后来学者把这个作为一个民族来研究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误区。但是还是感谢古代的传记作品,这些古代的著书者,他们非常忠实的记载了穿过千年时空我们今天还可以解读。但是我们一些短视的学者把这些资料有的时候给删除了,说这个没关系,没什么意义,其实一个字,一个词就可以解读一段历史,这就是《史记》的价值。
     我的论文会后会提供给会务组,将来收集的时候可以收进去。到时候我详细的论据、论点、结论都会披露,大家都可以看到。我现在顺便说一下传记文学的当代作用,古代是文史不分,它对我们是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现在过去历朝历代都是下一个朝代写上一个朝代的史,现在我们还没有写出上一代的史,但是我现在作为《中国作家》杂志的主编,我们《中国作家》也有这个文学版,旬刊,十天一本,一本四十万字,上旬是文学版;中旬是纪事版;下旬是影视文学版。中旬的纪事版就包括了传记文学。所以我觉得现在传记文学应该是生逢其时的一个年代,很多的历史史料其实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后,哪天有谁立志再写一本新的《史记》的话,它可能就是一个丰富的文本。比如说元史,刚才韩先生说到唐史、宋史,其实元史也是,元史很多篇章都是直接取自于碑铭的,都是碑文。其实碑文在某种形式上也是传记。现在我们推出《中国作家》纪事版以后,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在这里我也不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也趁机向大家约约稿。各位以后有什么好的传记文学作品,可以首先投给我们《中国作家》杂志,我们会隆重推出。谢谢!(掌声)


周质平:
   下面一位是南恺时老师。


南恺时(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军事堡垒学院历史系主任和教授,美国中国中古

           史研究会会长):
     我就用中文简单的讲一下我报告的内容。
     在魏晋南北朝有很多私人写的列传,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孝子的。这些书平常的名字就是《孝子传》,有的时候名字会有一点不一样,大部分都是《孝子传》。后来在正史也有关于孝子的列传,可是没有用《孝子传》这个名称,用《孝义传》。所以我看的时候觉得有一点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私人编辑的书就用《孝子传》的名字,可是正史就用《孝义传》。所以,孝子怎么会变成孝义,所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就是这样回答,魏晋南北朝的人觉得孝顺的孩子对别人很好,有义气的人都是同类的人,所以才会有《孝义传》这个名字。然后,我觉得那个理论,就是从孟子来的一个观念,就是“孝”和“义”,这样的道德观念都是先在家里出现 的,产生的。在家里对父母孝,对兄弟尊敬,然后把它宣传到别人身上去,然后对教育国家有很好的行为,历史学家就是用这个名字来强调孝的政治和社会上的利益。
     我们先看我论文的那个表,这里有所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有关的《孝义传》的名字。你可以看得出来,很多有《孝义传》的名称,没有一个有孝子的名称。这个有一点奇怪,因为东汉的时候已经有《孝子传》,在六朝的时候常常私人编的《孝子列传》,就是有《孝子传》的名字,可是正史就不一样。
     第一个正史收集有关于《孝子列传》的书,就是华峤的《汉后书》,你看到那个表,列传没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都是放在跟别的列传在一起,而它跟它们分开了。所以第一个有孝义的名称就是沈约的《宋书》,从第五世纪才开始士官用这个办法来写关于孝子的历史。
     要是我们看那个表,有意思的是在北史和南史都是同一个人编辑的,可是那个传都有不同的名字,一个是《孝义传》,一个是《孝心传》,所以李延寿讲大概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一样。
     然后我们就谈到理论,为什么“孝”和“义”魏晋南北朝会把它们放在一起,会认为他们差不多都一样?我觉得沈约就是得到灵感的地方就是孟子谈到仁,仁和义都会强调,都是在家里开始有。孟子告诉我们,孩子们都知道应该爱父母,他们长大都知道应该尊敬哥哥,爱父母是仁,尊敬哥哥是义。所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先会有孝顺的心,然后从孝顺的心出来了对兄弟尊敬的态度。然后孟子觉得要是国家太平的话,就应该把“孝”和“义”从你的家里推行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就说你要把别人的长辈当成自己的长辈,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你就开始有这个很好的道德,就用那个行为对待别人,然后世界就会太平了。
     孟子就是这么认为,那么魏晋南北朝的人也是这样认为吗?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是杨公,大概大家都知道,他住在一个乡下。那个乡下没有水,所以他就把水从山下面运输到山顶,然后有人经过这儿渴了,他就给他们水喝,然后也会补他们的鞋子,都是免费做。后来神被感动了,就变成一个书生,看到杨公就给他种子,说你把种子种了,然后就变成玉。他就用这个玉来跟一个贵族的女儿结婚,然后他们的子孙都变得高等。
     所以,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好像跟孝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平常都是从唐朝、宋朝的历书减少了。然后《孝子传》就会提到杨公其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其实就是说他的父母早就死了,然后他很悲哀,甚至于不能过平常人的生活,就把他的房子跟地都卖掉了,然后搬到山顶去了。就是说他对别人好的理由,就是因为他很伤心,他失去了他的父母。所以他其实对别人好的行为的来源,就是他对父母很孝顺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的人他们听到这个词“孝义”怎么想?其实这个“孝义”这个词是魏晋南北朝的词,第一次看到是范晔的《后汉书》,然后很有意思的是魏晋南北朝人在用“孝义”这个词,他们不分是孝的,还是对别人好的人都会用在他们的头上,所以感觉“孝”和“义”是联起来了。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人对这个义,很有意思的是沈约会说跟政治有关系的,但是要看《孝义传》里头实现这个义的那些人,其实跟政治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对兄弟,跟邻居,跟住在同一个农村的人很好。就是对那样的行为,像一个人很贫穷,他去世了没有人能够把他埋葬,孝义的人就会把他埋葬了。所以义在魏晋南北朝的传都是对别人好,都是跟你住在一块儿的人。所以,沈约采取这个名字“孝义”,我觉得就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候很流行。然后这个词也很重要,因为不但说这个人很孝,对自己的家人很好,而且他对别人也会很好,也会很照顾他的邻居、他的朋友们、他的同乡人。
     所以,就是为了强调孝道不但对家庭,而且对国家很重要,他才会用这个名字,而不用孝子,因为这个只是跟你的家庭有关系。我还有一分钟,所以我就在这里停止。谢谢大家!(掌声)


周质平:
   好,下一位是袁志鸿老师。


袁志鸿(北京东岳庙庙务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住持,北京市道教协会副会

           长、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兼教务处主任):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学者,本来我是到这个地方听听,因为我只是普通的道教徒,但是张洪溪副会长兼秘书长让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就交了一篇文字。就是“文献,尤其是经籍载录仙传的考察和认识”,我写的这个东西大家不要笑话,如果觉得有错误的地方希望批评指正。
     我是从这样几个部分来介绍我的文章:
     第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提醒专家学者能够重视古代道教经籍仙传的考察、研究和认识,可以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有益于对华夏文明更全面的认识,对传记文学而言,拓展研究创新的新内容,丰富创作的新内容;这个不仅可以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加内涵,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也符合文学艺术事业百花齐放这个原则,可以更多品类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我提供这篇文字资料是想让大家能够注意道教经籍中的这些内容和现象。
     一、是历代几种常见的道教仙传现状的举证:
     一种是《神仙图》,实际上我们都没看到过,但是在葛洪的《神仙传》当中有记载。他说这是秦代的时候有一位大夫叫阮仓他所撰写,记载有几百余位神仙。
     第二种是《列仙传》,大家都知道是大文学家刘向的作品。
     第三种是《神仙传》,是葛洪撰写,葛洪是一个道士,大家都知道他。
     第四种是六朝见素子撰写《洞仙传》。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杜光庭撰写有《仙传拾遗》,他还撰有《王氏神仙传》。
     到了宋代的时候贾善翔撰有《犹龙传》、《高道传》。
     元代的时候茅山道士张雨撰有《玄品录》,同时代还有一个道士叫赵道坚,他纵览历朝历代的神仙传记,然后撰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及《序传》和《后传》,整个记载了数千神仙,世人称该集成为《仙鉴》。
     另外还有一部著作叫《云笈七签》,《云笈七签》本来是北宋时候一个文化人叫张君房,他是主持校正编辑《大宋天宫宝藏》,但是《大宋天宫宝藏》这部大丛书内容是非常多,这就是北宋时候辑成的《道藏》。一般人要想把整个道教将近五、六千卷经书的内容都看完是不可能的。但是张君房做了一件事,他把《大宋天宫宝藏》进行了分类,辑录成《云笈七签》这部书,《云笈七签》其中有一个很大部分是讲仙传的。
     我介绍以上大家比较熟悉的历代比较代表性的仙传经籍,主要是表明道教的神仙人物现在我们看到比较集中的资料就是《道藏》,《道藏》里的神仙人物的资料是非常丰富。二十四史文献中,涉及封禅、释老、神异、隐逸等等神仙道教人物传记内容也很多,他们的思想和情状表达也很清楚。
     二、关于《道藏》经籍的内容:
     道教经籍中是非常注意收集整理仙传人物事迹的,这是因为道教徒对这种内容的吸引力。在《道藏》当中关于仙传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说的话有这样几个方面:天地大神谱系、仙圣传记、高道真人传记。
     天地大神谱系:主要是讲,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的来历,这是道教对神仙最高的一种信仰,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道藏》经籍仙传的记载中非常的详细。
     仙圣传记:我们大体可以讲到道教的尊神黄帝,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这个从什么时候来讲呢?讲道教一千八百年历史,是建国后学者的提法。真正在我们道教内部认为不是张道陵,而是从黄帝开始,所以黄帝是道教始祖。为什么称黄帝为道教始祖?因为道教里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养生。这个养生的内容就是从黄帝开始。由于黄帝的重要著作,就是《黄帝内经》,这个实际上是《道藏》的经籍。从黄帝开始算讲道教的历史距现在有4707年。这个在仙圣的传记当中有非常好、非常多的文字记载。
     另外是道教称老子为道祖,历朝历代仙传的文字内容很多。贾善翔的《犹龙传》就是其中之一,老子是尽人皆知的哲人,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提出长生久视的理念。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要延长生命,就要使生命的过程符合,或者说复归于道的规律和法则。道教里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接受老子的思想,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神的境界。道教当中供奉的大神还有,诸如三茅祖师、关圣帝君、药王祖师、赵公元帅、妈祖天妃、孚佑帝君等等,这个在《道藏》当中有很多文字记传。
     真人高道的一些传记:大家都知道,许多的神仙都是由道教徒修持炼养而功德圆满。所以像道教对养生是追求的重要内容。《道藏》的经籍当中记载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多。这些实际上在历代史书、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各类文献中,更记有大量的仙传作品。
     道教的神仙主要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天界大神,但是天界大神我们在历史人物当中是找不到的,但藏书经籍当中仙传记的很清楚,他们是天界来的神仙。没有信仰的人认为这个是杜撰的,但是我认为,就我们作为一种传记的写实来研究的时候,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二是地祇诸神,包括:五岳之神,比如我们东岳庙,东岳大帝就是地祇之神,五岳是北岳、西岳、中岳、东岳、南岳,包括水神都算是地祇之神。第三祖先神,如关圣帝君、三茅真君都是在社会历史人物中对号能够找到的。包括我们太上老君、李耳都是祖先成神君。这个在《道藏》经籍当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记录。
     三、道教经系传承载述仙传的系统和情况:
     道教教义的授受,本来是口传心悟、口口相传。这主要起初是制作经籍的难度,我的理解西周时候的口传心授的道理,是非常有意思的。后来有道不外传,道不传于六耳等种种一些传说。这个当然我们道教内部自己的认识就是珍爱,这是第一要义。为什么叫珍爱呢,因为这个东西很宝贵,不应该把这个传给不应该知道的人。第二方面就是谨慎,道不传于匪人,就是不能传予不好的人,不能让不好的人了解道的真谛。第三方面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讲道教比较保守一点,这也是一个方面。道经的传授,我觉得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在可以明确划分经系传承系统大致有几个:一个是天师经系,大家都知道,就是张道陵张天师这个经系,主要是以张道陵祖师为宗系的。第二是上清经系,这个上清经系主要就是茅山道,实际上茅山道在南北朝的时候,经过陆修静,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陆修静是主要人物。他那个时候把道教分成三洞义,在后面有一个叫孟法师,也是一个重要的早期研究《道藏》的人物,他把《道藏》进一步列入三洞的方式。三洞是什么意思呢?元始天尊为一洞创经十二部,传授灵宝天尊,灵宝天尊为一洞在元始基础上又创经十二部,形成二十四部真经,传授予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他又在之前二洞祖师的基础上创经十二部,形成三十六部真经,总称三洞经书。
     道经的传授,我觉得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同步的,道教到后期的发展,可以明确划分的经系传承系统一是天师经系,大家都知道,就是张道陵天师为宗系。第二个是上清经系,就是在南北朝时候形成的以三十六部真经三洞称谓的“三洞派”。三洞真经和上清经系,与茅山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搞养生的人知道,关于道教养生有一部重要的经籍叫《黄庭经》,与千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之外,内修理论达至高层的就是《黄庭经》。它都属于上清经系,这方面也是有非常深刻的东西。
     灵宝经系:灵宝经系是以江西的閤皂山,道教三山五岳,有好多人可能看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写到三山五岳,实际上三山指的就是龙虎山、茅山、閤皂山。我已经提交了一篇论文到会务组,时间关系其他的经系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最后讲一句,后天下午大家都会到东岳庙去参观,届时我在那里接待大家,我欢迎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掌声)



辜也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负责人):
     我们感谢八位发言的学者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也要感谢一下会务组,会务组的工作做的很细致,在二三个星期之前就已经把这些论文传到各场主持人的手上,所以我是比较认真的读了一些。按照会务组的规定,主持人的工作还有一个内容就是要评析一下学者的学术论文,评析不敢,但是我认真读了一下,先讲一下我的感受,然后咱们再进行讨论。
     我觉得下午八位代表的发言都很精彩,各有特色。前面六位的发言都跟《史记》有关。胡志伟先生的发言是谈到古代的传记,其中大部分还是谈到《史记》。《史记》是我们谈到传记文学研究里面一个老的话题。我们下午前面六位代表的发言,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史记》里面的传记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探索。
     于友先先生的发言,主要是从当代创作的角度来谈《史记》的意义,即真实性的意义。他谈到了《史记》的真实性,还包括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特别强调了第三点情感的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讲到关于传记里面主体性的问题,这是我们经常有争议的。
     施丁先生,他谈到了传记文学的特点。
     韩兆琦老师从传记文学史的角度谈了《史记》。
     徐光荣老师,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他刚刚发言的时候讲的比较少,所以希望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看看他的论文,里面讲到好多关于地域文化的内容。
     胡志伟老师讲到是都是比较前期的,我们以前是不大谈这些的,觉得好像不是很纯正的一种观点。
     艾科拜尔,是关于匈奴历史人物的传记,基本上也是跟《史记》有关的。他主要从研究语言学的角度,因为我们在前面看传记文学的角度就从文学的角度,实际上他们前面五六位代表的讨论就给我们开阔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后面两位学者:南恺时先生他的这篇文章探讨的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他谈到了一个是南史,一个宋史,还有隋史,也叫《孝义传》,而且他做的非常细致的工作。
     最后我们的“道长”的发言,我特别感到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在文学研究里面,最近十几、二十年在宗教文化,从宗教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是做的很多的,但是我们谈到宗教文化的时候更多是谈到基督教、佛教,对道教是有忽略的,所以这对我们是有启示的。第一,就是道长的文章给我们传记文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他里面介绍的东西我自己觉得是很陌生的,所以我很同意他后面的观点,袁道长最后谈到,道教是我们本土传统固有的宗教,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尽管许多仙传那么古老、遥远,但是在很多道书里面都有纪录,能够给予人遐想的空间。第二,历代历朝里面的高道都是我们国人眼里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谈到道教是在我们民间的。实际上我们眼中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有一个基本的身份就是道士。所以,他最后讲到经籍里面的仙传可以为传记文学发掘很多内容,在考察研究传记文学的过程中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我是非常有感触,希望大家在他们前面做的工作上我们继续往下发展。
     下面我们就开始讨论:讨论的时候一个人发言控制在3-5分钟之内,就谈观点,不要展开,或者是你提质疑,或者是向各位请教,或者哪一方面想多了解都可以,但一定要记住不展开,每人3-5分钟。好不好?谢谢各位!


     略……


辜也平:
     好,我们下午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
     (会议结束)。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