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传记文学两岸情——访台纪行

圆梦 访问台湾是我多年的夙愿、梦想。 因为三十年出版人的生涯,有机会去过祖国的许多地方,屈指算来,大陆的所有省级区域都










圆梦

     访问台湾是我多年的夙愿、梦想。
     因为三十年出版人的生涯,有机会去过祖国的许多地方,屈指算来,大陆的所有省级区域都去过,香港澳门也去过,只剩下台湾了。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组织的赴台参访团,发起于2007年秋天,原计划15人,因为好事多磨,到2009年5月8日自北京启程时,就只有10人了。由万伯翱会长,副会长
张洪溪杨正润俞健萌、董保存、李福顺,理事石楠、孔东梅,程力栋和王幅明参加。代表团应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传记文学出版社社长成露茜女士的邀请,赴台参加两岸传记文学座谈会,并访问一些文化机构。
     国航CA185次航班上午8点35分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空中飞行2小时50分,11点25分准时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世新大学的代表已在机场迎候。办过手续,乘车来到台北市区。看到满街道繁体字的招牌,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不少词汇过去只能在电影里看到。入住位于仁爱路三段的福华大饭店,属于台北市的中心地带。
     下午参观台北的地标建筑101大厦。乘快速电梯至89层的观景台,37秒即可到达,这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快速的电梯。一个360度全方位的环形观景台,台北市四周风光尽收眼底。台北四面环山,是个盆地。淡水河、基隆河两条河流象两条蓝色飘带,流经市区。除去这个摩天大厦,台北不象北京和上海有许多高楼,从这一点看,它的气势较之北京上海,的确不在一个层次,但如果从空气清新度来比,北京肯定会败下阵来。有8种语言的多媒体影音导览器可供使用,也有高倍数的望远镜可以远眺周边景色。91层是室外观景台,因风大,无法观看和摄影,只能近距离仰望大厦最高点508米高的塔尖。101大厦在2005年建成正式运营时,曾有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现在,它的高度第一已被阿联酋的迪拜塔取代。
     晚上,由东道主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作东,在叙香园饭店为大陆参访团接风。成露茜社长,时报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孙思照,世新大学附设单位总管理处执行长文念萱,世新大学观光中心专员杨嘉彦等出席。席间,成女士亲手向每位客人发了精美的“两岸传记文学座谈会”的邀请函。
     大家愉快地回忆起2008年9月在广州从化举行的由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作家、学者参会的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研讨会。成露茜社长参加了那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在会上提出,能否在台湾举办一次讨论会?成社长作了肯定的回应。她说,将创造条件,在台北举办一次座谈会,邀请大陆同行参加。这一天终于实现了。

世新大学的聚会

     在安排了两天参观访问后,5月11日上午,座谈会在世新大学行政大楼3楼会议室举行。
     世新大学是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一所培养媒体人的学校,1956年9月开学时(时名“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只有63名学生。1960年改制为“私立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91年改制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1997年改名为“世新大学”。现已成为台湾一所著名的以传媒为主的综合大学,其在台的权威地位类似于大陆的中国传媒大学。50多年来培育了6万余名校友,从业于海内外多种行业。不少人担任媒体要职,文艺界大家熟知的有:作家林海音、林清玄、邱淑女、曹又方等,演艺界有寇世勋、张毅等。传记文学出版社属于世新大学附设机构,社长成露茜是成舍我先生的女儿,她还兼任舍我纪念馆主任。
     《传记文学》是台湾著名文史刊物,原由近现代史学者刘绍唐于1962年创办并任主编,苦心经营38年,直到2000年去世。这本以“严肃的态度与轻松隽永的笔调”为写作标准及“给史家作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为宗旨的刊物,不仅为历史研究者看重,也为众多普通读者所喜欢。刘绍唐去世后,世新大学接办,由成露茜出任社长至今。传记文学出版社除出版《传记文学》月刊(已出版560多期)外,还出版传记文学丛书、丛刊等250余种,洋洋大观,是研究民国史的珍贵史料,因而被评家誉为“民国史的长城”。
     世新大学因办校时经费所限,选在台北市郊外一处荒山僻壤。现在的校门,仍是一个很长的山洞。这个独特的建筑成为来过这里的人很难忘记的一道景观。世新大学建校50年校庆时,出过一本纪念册,书名即为“洞见”。走出山洞,一所现代化校舍展现在眼前,游人不禁感叹:真是别开洞天!
     座谈会由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主办,传记文学出版社、世新大学中文系协办。成露茜教授主持。她一一介绍了台湾方面的与会嘉宾,并提示座谈会的主题:两岸传记文学写作、研究、出版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万伯翱会长首先致词。他对邀请方深表感谢,并介绍了中国传记文学代表团的成员。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正润是国内著名的传记文学学者,出版过多部传记文学的学术专著。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大陆传记文学的发展现状。其一是传记作品大量出版。1911年至1949年,每年不足90部。1949年至1966年,每年平均23部。从1979年新时期开始,逐年上升,由一九八十年代的每年200多种,上升到目前每年1200种以上。其二,出现了一批优秀传记,反映了传记作家的成熟和传记意识的自觉。其三,传记研究的新局面。出版了几十部理论专著和大量论文,已有多所大学培养出研究传记的博士(杨教授自己也培养了多名博士)。存在的问题:作品良莠不齐,优秀作品少;出版的困难,受商业大潮的侵袭。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业务总监曾祥安介绍了台湾传记文学市场的一些信息。台湾传记文学从一九七0年代逐渐开始发展,经历了八0年代的逐渐开放,到九0年代的蓬勃发展。目前,受网络冲击较大,因为很多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而且比传记书上的更全面。现在出版的传记读物不少是翻译国外的和引进大陆的。台湾本土的传记以带有私密性内容的和励志类较常见。就内容而言,台湾也有一些特别的现象,如为商业宣传的传记,为政治宣传的传记,为学术研究的传记等。在行销渠道上,网路销售前景良好。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溪介绍了大陆代表团实现这次访问的前后经过。介绍了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概况。学会成立于1991年7月,至今已18年,举办过许多学术研讨和评奖活动,包括与《名人传记》杂志联合举行的全国优秀传记作家的评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此,还办了会刊和网站,电视制作等项目正在拓展中。他用在胡适纪念馆看到的胡适的一句名言“要怎么收获,先那么裁”作勉励,更好地开展两岸传记文学的交流。
     王丰博士是台湾资深传媒人和著名传记作家。出版传记著作十多部,题材多涉两蒋,被称为蒋氏家族的传记权威。也有多种著作在大陆出版。他讲了他作为一个传记作家的成长历程。因家族的“深蓝”背景,从小偷听大陆广播、成年后潜心研究蒋家20多年。王丰自喻是一个“又蓝又红的异类台湾人”。他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听外婆讲故事。外婆的哥哥是黄埔一期毕业,跟随过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外婆珍藏的许多照片连同她的故事成为王丰最早的启蒙。另一个启蒙是短波收音收。因他父亲是负责抓“匪谍”的,有特权享用短波收音机。他从父母的言行中,猜想到他们可能是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他从大陆广播中了解到鲁迅、茅盾和巴金。他们的作品当时在台湾全是禁书。他从长辈的故事和大陆的广播中把断裂的历史衔接起来,使他感到幸运。他七十年代从事新闻行业,八十年代开始寻根,逐渐成为一个成果丰硕的职业传记作家。
     石楠是大陆负有盛名的以写传记为主的女作家。台湾先后出版过她五部传记和小说集。很早就向往来宝岛一游,此行了却了她一大心愿。她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出版处女作《画魂——潘玉良传》时,已45岁。这部书使她一举成名,以后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出版15部传记。她自言一生都在为苦难者立传。她写的传主大多都是毁誉参半,但都是在苦难中自强不息。她为何选择这些人物作传?是传主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了她,让她日夜不宁,才决定要写。她在《张恨水传》中也写到成舍我先生创办《世界晚报》和《世界日报》的艰辛和成就,以及成先生慧眼识贤才的事迹。她还谈到为何她把有些作品标为“传记小记”,如《画魂》,主要是因为无法掌握传主的详细资料,生平简历是真实的,但细节只有靠虚构来完成。《画魂》已经有13个版本,还有韩文和英文版。
     蔡登山是台湾著名传记作家,也是出版人、学者、电影制作人。他在大陆刊物《万象》杂志曾开办专栏“沧桑淡墨,”颇有读者。同时还是《书城》、《温故》、《老照片》等书刊的撰稿人。他有多种传记著作在大陆出版。他谈了目前传记出版中的两点不足。一是传记作家只写名人传记,仅张爱玲一人就有几十本,有不少都是内容重复,了无新意。应该向小人物拓展,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他们的经历可能是重要的史料。这方面两岸都应该努力。另一点是传记的真实性要下大功夫。他看了不少传记,觉得在文献上没有突破。这个问题需要两岸做更紧密的交流才能突破。他说大陆一些传记写有关台湾1949年以后的事情,因为资料不扎实,有关档案看不到,所以有很多瑕疵。台湾也是如此,写1949年以后大陆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在资料方面必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忆录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为依据,其中有作者的筛选,可能会造成误导。人们说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日记不如档案,是有道理的。查档案费时费钱,比如到南京档案馆查档案手续复杂,费用又高,但要看到当时行政院的法令和命令之类,还是要非看不可。另外,他还谈到电视的作用。比如做一个胡适的电视片、就会带出蒋梦麟等一群人。这也是传记如何突破的一个策略。
     我代表《名人传记》杂志社作了简短发言。主要是介绍了《名人传记》自1985年创刊以来的概况,在大陆读书界的影响和刊物今后的努力方向。因为对世新大学向往已久,来到世新,缅怀一代报人成舍我的心情油然而生。我草了几句诗并写在宣纸上敬献给成社长和舍我纪念馆,成社长愉快地接受。同时,我还向成社长赠送了《名人传记》的合订本和精华本。诗的内容:“自强不息创世新,刚直不阿办报人;民族情怀两岸颂,后继桃李已成林”。
     蓝博洲是台湾一位多栖类人物,有多个头衔:作家、编辑家、教授、电视制作人。出版过多部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及多部传记文学。他所写的传主的事迹很多不为人知,所以不少作品发表时被称为“报道文学”。他写的传主也很独特,不少是台湾的“匪谍”,即地下共产党人。他说,从小接受的全是“匪谍就在你身边”的反共宣传,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很难没有“恐共”、“反共”的意识与感情。大学时代开始写小说,受陈映真“乡土文学”的启蒙,转为现实主义的写作。1997年,到陈先生创办主持的《人间》杂志工作。当时,刚好是“228事件”40周年,台独派搞所谓的“平反”运动,统派也针锋相对地展开“历史解释权”的斗争。就在此时,他主动加入了一个曾长期禁忌的题材专题制作队伍。他的第一篇传记是通过一个坐牢最久的政治犯林书扬的访谈,听到那个年代台湾青年领袖郭琇琮的名字,从而采写了这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报道。郭琇琮虽然出身于亲日的台湾士绅家庭,但中华民族意识强烈,经过“228事件”的斗争后,加入了中央地下党组织,还担任了北台市工委书记,最后被捕,被枪毙。就义前,他对妻子说,死后把骨灰撒在他热爱的土地上,会对老百姓种菜有帮助。他被地下党员的理想主义人格深深感动。那时他二十几岁,就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做这件事吧!把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无名英雄的故事一个个的写出来。直到现在还没有写完。不仅仅写知识精英,也写那些不识字的农民的故事。他要用自己的笔,为这段被国民党长期湮灭,被民进党扭曲的历史还其本来面目。听了蓝先生的介绍,不禁他的传记写作肃然起敬!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蓝先生还谈了传记文学应该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他认为《传记文学》所发表的作品,历史的多于文学的,所以有“野史馆”之称,希望以后能够再多一些文学性。
     北京恩祥集团董事长李福顺谈了他对传记文学的理解,表示将致力于传记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承祖是唐代文学学者,也是传记文学学者。他介绍了台湾大学的传记文学的教学情况。他说,民国初年的大学就有人开传记文学课,其中有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后来有朱东润。他很佩服朱东润,但对他写的《杜甫叙论》有看法,他称此作为“伤痕文学”,影射了郭沫若,也影射到最高当局。他很敬仰成舍我先生,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看到一部关于成先生的完整传记。对于传记文学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他认为最有贡献的还是历史的成分。他希望传记不要完全文艺化。他认识一个老太太,92岁开始写自传,96岁完成:《果姑话飘泊——侧写中国百年》。虽然出版不太顺利,但最终还是出版了,受到读者的好评。她的女儿在美国送给朋友看,朋友们自发组织读书会来研讨,因为书中的抗战生活描写真切感人。他希望两岸传记界都注意发掘象这类的普通人的传记。
     因为时间关系,与会者未能一一发言。最后,成露茜为座谈会作了三点结论:1、两岸的传记文学出版都相当蓬勃,但都遇到良莠不齐和销路不畅的挑战。2、双方都认为应当提倡优秀的作品。台湾尚未有专门针对传记类作品的评奖。评奖标准值得讨论。3、传主的选择避免炒冷饭,应开掘新人物,寻找新资料,再现常民的生活经验。
     万会长代表大陆代表团一行向成社长赠送一幅国画长卷。成社长向与会每人赠送了《成舍我先生文集——港台卷》、《传记文学》资料光盘和最新的《传记文学》杂志。作为会议的另一个成果,台湾同行对大陆成立传记文学学会非常赞赏,希望台湾也能搞起来。这一点大家已形成共识。
     会后,大陆代表团成员参观了位于世新大学舍我楼12楼的舍我纪念馆。
     世新大学为纪念成舍我先生(1898—1991),于2006年建立了“舍我纪念馆”,并建立了网站及资料库。展览区分两部分,主题展和长期展。主题展每年换展一次。长期展分为9个区,包括大事年表、生活书房、生活物件、文字手稿,生活照片、问政活动、兴学活动、办报活动等内容。为推动新闻史研究,培养新闻史学术人才,“舍我纪念馆”还每年设博士后研究员两名及博士候选人论文奖助金。
     成舍我不仅个人成就巨大,成为中国新闻史及教育史的历史人物,他的家庭也是一个少有的传奇家庭,五个子女分居三地,都是学有所成的精英人物。儿子成思危居住大陆,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前主席,前任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长女成之帆是旅居法国的著名华人领袖,曾任巴黎市副市长,竞选过法国总统。二女成幼殊,居住大陆,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同时还是一位诗人,诗集《幸存的一粟》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当年伴随成舍我由香港去台湾的,只有两个小女儿。三女儿成嘉玲,现任世新大学董事长。她曾于1991年至2001年间,出任世新大学校长,在任期间,成功将世新转制为一所精致的综合性大学。正当事业节节高升时,她选择激流勇退,将接力棒传给后人。四女儿成露茜,受过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夏威夷大学社会学博士。她曾多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是该校的终身教授。1997年向加州大学请假回到台湾世新大学创办社会发展研究院并任首位院长,后任传播学院院长、《台湾立报》社社长等职。
     有感于成舍我子女的成就和世新大学育人的硕果,我才有“后继桃李已成林”的诗句!

见证“文化顽童”与“斗士”

     当日下午4时30分,安排与台湾著名传记作家、享有“文化玩童”与“斗士”之称的李敖先生会见。万伯翱会长2005年夏天曾来台北,见过李敖。当时他送了李敖一套文房四宝和河北作家王立新写他父亲的传记《要吃米,找万里》。因堵车比预定时间晚到了20分钟,留下了遗憾。所以这次会见他格外注意时间。下午2时30分参观联经出版社,之后在联经书店购书。大家意犹未尽,他就催着上车。我看表,还不到4点,就问何故。他小声给我讲了这个秘密。他说这次一定要提前到,不能再留下遗憾。万伯翱的认真令我感动。我是到了书店就失去时间观念的人。万团长如是说,我只好拿着刚选好的书匆忙结账上车。
     会见地点就在我们入住的福华大饭店的三楼冬梅厅。我是紧随万团长最先进入会见厅的第一批人,比预定时间早到了几分钟。虽然如此,李敖先生还是先到了。大家寒喧过后,他自我介绍说:“我也是‘共匪’,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是亲人,同志,所以就不必客气了!”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这是最初的气氛,这气氛一直持续到会见结束。万会长介绍了各位后,接着是互递名片,相互赠书、拍照。因不知大陆来了多少人,他只带来几本书,不够赠送,李福顺慷慨解囊,派人到书店又买来几本,这样皆大欢喜,每人都有李大师亲笔签名的著作了。他声明,第一本书一定要先送给老太爷。他在赠给万里老先生的扉而上写道:

   万里老先生请赏
                 先有万钧,方有雷霆,
                 先有万里,方有鹏程。
                                李敖
                         2009年5月11日,中国台湾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随手写出的一句话,语简意丰,不仅万伯翱高兴,还赢得了大家一致喝彩。
     孔东梅送给李敖三本她写的书《翻开我家的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三本书都是领袖后人用第一手资料写成的,异常珍贵。孔东梅是李敏的女儿,毛泽东的外孙女,也是毛氏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女性。名字是毛泽东亲自起的,用了他名字里的一个“东”字,“梅”是他平生的最爱。她为何要写老一代的传记?源于她在美国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时,收到母亲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后蒙发的想法。书中所写的家族往事,使她泪流不止,几夜不能安眠。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2001年学成归国后,她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把志愿变成了现实。李敖送了一本新出的小说《虚似的十七岁》给孔东梅。他说:“这是去年写的,内地还没有。他们说这书是黄色的。其实我是写电脑里虚拟的人物。十七岁,是你姥姥参加革命时的年龄。”万伯翱接过话题:“她姥姥贺子珍可不简单,双枪老太婆。井冈山塑雕园仅有两座女性塑像,一座是贺子珍,另一座是吴若兰。”李敖提笔签名,问孔东梅哪一年出生,孔说1972年。李敖端祥了片刻,笑着说:“年龄象是冒充的!”一句话又把大家逗乐了。“长的真象你姥爷。我过去看过你的照片,好象是韶山吧,在毛主席的铜像下,与你妈妈一起,没有穿这么好的衣服,也不象现在这么漂亮!我觉得真是时代的改变。怎么称呼?有别号吗?”孔答:“没有”。 李敖用了“女史”一词称呼孔东梅,我知道那是对知识女性的一种尊称。说起孔东梅象毛泽东,大家也都有同感,不但脸型象,就连毛泽东那颗著名的痣,也出现在孔东梅下巴同样的部位。
     我把随身带来的由我主编的一套《中国散文诗90年》送给李敖,还送了他刊载写他事迹的那期《名人传记》。李敖回赠了他写的《冷眼看台湾》一书。我请他题字,他在我的题字本上写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先贤晏婴的名句,讲的是常为常行才能成功的道理。我很满足,因为同行者只有我带了题字本,因而我比他们多了一个座右铭,一件同样可以传之久远的纪念品。
     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董保存送给李敖一本他们社出版的写连战爷爷连横的传记。石楠送给李敖他写的《刘海粟传》。李福顺送了一幅韩美林所画“群驴图”的水银印刷品和他本人的书法。除书外,李敖还送给我们每人一份特殊的印刷品:中国智慧党宣言及章程。看过文字,才知道这是李敖创办的一个没有具体组织,不收党费,一切活动皆出自义务,不收政治献金,凡认同本党理念的,即可成为本党党员的特殊政党。以下是党员共同认同的十项智慧:1、智慧使我们不相信中华民国是一个国家。2、智慧使我们不相信台独。3、智慧使我们不相信以台湾之名进联合国。4、智慧使我们不相信共产党是敌人。5、智慧使我们不相信军购。6、智慧使我们不相信固守保台。7、智慧使我们不相信美国来救我们。8、智慧使我们不相信美国是我们的朋友。9、智慧使我们不相信我们不是中国。10、智慧使我们不相信蓝绿。这10项智慧每项都附有若干条论据,让你口服心服。可以看出,李敖是一个彻底的统派人物,从他给每人赠书签名时,都留下“中国台北”几个字中,也可看出他的细心和立场。
     “诸位对我有什么特别的指教?”李敖的谦恭令我们吃惊。他是一本正经说这句话的。
     大家都说没有。万伯翱认真地说:“我们都很佩服您。赞同您的讲话。也都很喜欢听你讲话!”
     话从上午世新大学的座谈会说起。李敖突然问了一句:“中午,世新大学请你们吃饭没有?”这句话还真让他给问上了。
     我们说中午没请,但来的当天晚上请过了。
     李敖说:“成露茜的爸爸成舍我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小气鬼。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他买了两根油条,吃不完了,剩下的一根卖给他的司机。”他特有的幽默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在舍我纪念馆注意到,成舍我的节检办学是出了名的。这是两个角度的不同版本。
     “你们来的真巧。明天,5月12日,是我来台的60年。凤凰卫视让我做一个节目,谈60年前的那些事。明天我要去基隆口。60年前今天的傍晚我从那里下船,开始了我在台湾的生活。中间又两度住了国民党的监狱。”李敖说。万问:“住了多长时间?”李答:“一共五年零八个月”。
     杨正润教授提问:“李大师,我请教一个问题。马英九上台一年,大师如何评价?”
     李敖:“他是个漂亮的陈水扁!”众人笑。
     万伯翱:“他主要的不是台独。陈水扁是台独。”
     李敖:“他是台独的一种,秘性台独。他要维持现状。维护现状就是台独的一种。他违犯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四次提到“自由地区”,两次提到“大陆地区,”说明国家统一是要往前走的,是一个进程。马英九说要维持现状,基本上是违反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我说秘性台独,就是这一种。我来时的60年前,台湾很多共产党员被抓,在牢里唱马赛曲,眼看就要解放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拖就拖了60年下来。只有毛主席看到了。毛主席在1973年11月23日给基辛格的讲话,1975年12月28号给基辛格的第二次讲话。(他的记忆力这么准确让我们吃惊。)这个纪录很有趣。基辛格说他死后五年讲话才能公布,结果美国国务院提前公布了。我们才看到了两次讲话。毛主席两次提到,说台湾都是反动派,我们不急着收回来,可以等100年。可把我等惨了!(众人笑)我被蒋介石整了20多年,被蒋经国整了13年。一共39年,李登辉12年,陈水扁8年,马英九10年。就这样,整个60年过去了。在台湾,人家一直说我是‘共匪’!”他的话又引发大家的笑声。“我一直在等。等了60年,已经等老了。如果现在回到内地,胡锦涛也会嫌我老了。”大家又乐起来。
     万伯翱:“你看上去一点也不老。大师请喝茶!”万双手把茶杯递给李敖。的确是这样。从李敖的举止、神态看,他哪像一个74岁的人啊,只象有50多岁。
     李敖接过茶杯:“我在北大演讲以后,记者们问李维一有何感想。李维一说,李敖先生自己说,他的演讲很成功。”李敖禁不住笑,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他又放下茶怀:“第二点,他说我一直不爱笑。既然李敖先生说他金刚怒目地讲,我在台下就全刚怒目地听。他真会讲话!第三点,他说,我们和李敖先生求同存异。什么叫求同存异?这是周总理万隆会议时的政策,是对外国人的。现在把我当外国人?(众笑)我跟你一样,也是‘共匪’呀!我太惨了。这一次陈云林来,刘长乐约我和他们见面,正好接待我的是李维一。见了我,他满脸笑容。我说你也会笑呀。他说会笑。我说以为你是×××,不会笑的。”大家乐得前仰后合。
     万伯翱看了一眼孔东梅:“她姥爷活着的时候有办法。”李敖:“当然。革命家嘛!大开大合。毛主席、周总理他们都是大开大合。中央党校培养出来的是好官,但不是大开大合。有一本书我向你们请教,叫《毛泽东思想万岁》。这本书你们听说过没有?”
     杨正润:“文革期间出过一本,汇编了毛的各种讲话”。
     李敖:“那里边更是大开大合。台湾出过一本毛主席的假语录!”
     董保存:“有一本书叫《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是北京编的。这一类的书可以找出几十种。里边有真的,也有假的。”
     李敖:“台湾的情报部门做过一本假的毛语录,我见过,封皮一样,内容不一样。我对这本书(指《毛泽东思想万岁》)更感兴趣。如果这本书是真的,那毛主席大开大合的思想就更多了。”
     俞健萌:“我请教一个问题,当年为什么要到上海?”
     李敖:“这是一个判断的错误。因为斯大林说分江而治。我们认为到上海会好一些,没想到上海也守不住。怎么守都守不住。事实上,国民党花了20万人没有守住上海,15万撤不出来,只撤出5万。眼看很多人吊着绳子往船上跑,装不下,后来把绳子砍断。”
     李敖回忆起他当时就读的学校和住地。“只在那里三个月。我的英语不好,又不会讲上海话,只好受上海人欺服!”李敖的幽默又引发众笑。
     万伯翱:“您说说台湾问题怎么解决?”
     李敖:“你不要理他。他也不敢独立。你们都被骗了。事实上没有台独。民进党执政8年,为什么不宣布台独呀?总统是你,副总统是你,4任行院长是你,国会半数是你,为什么不宣布啊?大陆受毛泽东影响,以为一切都是来真的!(众笑,李笑)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这是真的。可台湾是假的。没有台独。我在台湾生活60年,只去大陆12天,没有出过国。台湾我看得一清二楚。”他大概指的是台湾某些政客利用“台独”的口号去操弄民意和选举。
     万伯翱:“过去的口号是一定要解放台湾。一定要把红旗插到台湾。”
     李敖:“口号很大。当时我们都很害怕,流传‘共匪’要血洗台湾。蒋介石的口号是,一年,三年,五年反攻大陆。当时我的一个同学要买家俱。他爸爸说,我们要回去了,你买这些东西又带不走,卖给谁呀?白崇禧的家人种花浇花,白说,不要浇了,等不到花开,我们就回大陆了”。众人和李敖都大笑起来。李敖接着说:“那时都听蒋介石的。很奇怪。全世界都怕中国共产党,可台湾人不怕。这是蒋介石的观念,共产党是坏的,不会变好;共产党是弱的,可以打败。这个观念在蒋介石死后一直继承下来。你可以继承92万两黄金,可以继承65万件故宫的珍宝,为什么要继承仇恨呀!打死杨开慧的何健,最后在台湾混到没有饭吃。马日事变,一个团就把共产党给消灭了。毛主席为什么比陈独秀看得准?你们这样与国民党的斗争,是书生的搞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看到了这一点。马日事变的那个团长许克祥到台湾后在一个中学教书,后来死掉了。这些人跟共产党有心仇。你,台湾人,为什么要继承这些呢?”他的看法总是一针见血,直抵事物的根本。
     他看到孔东梅送的书上李敏的照片,对孔说:“你妈妈比过去变胖了。过去,穿不了这么好的衣服。为什么不可以穿?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的目的是请客吃饭。”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甚至有人为他的诙谐比喻鼓掌。
     董保存说及台湾有一些年轻人不认同祖国,有台独倾向。
     李敖:“这些人都是小孬孬,孬种,玩真的又不敢。我为什么看不起国民党人?我知道共产党人是怎么玩的。国民党是假的嘛,最后一个城一个城的撤退。国民党去延安,共产党撤退。当时,你姥爷(指孔)说,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你要我们的延安,可以,但,我们要有一个交换,我们要南京。(众笑)你们是写传记文学的,我讲一件事给你们听。《传记文学》杂志创办人刘绍唐死后,杂志要关门。刘太太刘大嫂找到我,想把书送给我。后来世新大学花2000万买去了。我只给《传记文学》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就不找我了。因为怕我惹祸。这篇文章是绍唐大哥临死前找我写的。他留下了遗憾。因为他最终知道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话题说到张国焘的传记及对他的评价。徐向前的回忆录说到过去对张国焘的评价不够公正。
     李敖:“历史呀,有时真的、假的很难分辨。蒋介石日记,别人说是研究蒋的真实资料。可能要上当。日记有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的,不让别人看;一种是专门写给别人看的。蒋的日记就是写给后人看的。我是专门戳穿蒋的,写他的书一共有7本。”他认为日记是不可靠的,不仅是蒋介石的日记,包括张学良的日记,也是有真有假。这个观点与在世新座谈会上听到蔡登山介绍的情况是一致的。“历史是很好玩的。有些人专门不讲真话。大家看了蒋的日记,觉得蒋委员会长了不起,敢骂美国人。这些日记是写给别人看的。还有陈立夫。蒋写过台湾如何需要陈立夫,陈立夫不能走。可赶走陈立夫的,正是蒋本人。”在座有人表示疑惑。他坚定地说:“就是他赶走的。这是陈立夫的儿子亲口讲给我听的,绝不是假话。陈立夫在美国养鸡也是假的。照片上他戴着领带,明显是假的嘛!哪有穿西装戴领带养鸡的?所以,我建议你们写新的历史。”
     后来话题说到有一些共产党人潜伏到台湾。李敖说:“那时国民党到处抓共产党。一个警察头子说,谁是共产党,我鼻子一闻就知道。(众笑)实际上很难抓。”
     万伯翱:“李大师佩服过去的共产党!”
     李敖:“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说过‘新加坡人笨,香港人坏,台湾人老实,大陆人不可测。’本来好好的,大家在一起吃饭,可一转眼,他变成共产党了。”众人大笑。
     万伯翱:“毛泽东那一代人是战火考验过的。这些人真了不得。”
     李敖:“要看是一种什么情况。他们给你打针,吃药丸。你不知不觉中就说出来了。”
     万伯翱提起小说《红岩》里的革命者。李敖显然没有看过这部书:“文天祥,他没有吃过药丸,所以他不投降!”
     李福顺:“共产党人在信念上很利害。打死也不说!”
     李敖:“过去革命革得太多了。现在革命革得太少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虽然大家都笑了,但笑过之后似觉余音缭绕。
     李敖说起他的狱中生活。当年他和陈水扁住同一个看守所,陈住32房,李住28房。他讲了几个国民党时期和历史上严打成招的案例。“这是最可恶的。他折磨你,还不让你死。有医生在旁边,不断听你的心脏,不会让你死。十指连心啊!他抓住我的右手捏我的左手。然后说,李先生,疼吗?不是我们使你疼,是你的右手让你的左手疼。当时我的头脑还清晰。他们说,你恨你的右手吗?我说,不恨我的右手,我恨圆柱笔!(众人大笑,李也跟着笑。)那时候虽然肉体背叛了你,但精神依然有力量。”
     天色渐晚。万伯翱邀请李敖与我们一起吃晚饭。晚饭由程力栋的朋友、在台湾做事的盛先生作东吃台北著名的“春天素食”。 李敖谢绝了。他的生活习惯是过午不食,已经坚持了很久。
     台湾之行,颇多难忘的记忆,而听李敖无主题的神聊,则是最难忘怀的。李敖在台湾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但在大陆,则广受欢迎。此时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见证了一位顽童兼斗士的风采,也彻底为他的幽默、学识和智慧所折服。

吴伯雄会见参访团

     在台期间,我们还参访了东森电视台、联经出版社、台北故宫博物院、胡适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钱穆纪念馆、邓丽君纪念公园、台北市美术馆及历史博物馆等,游览了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野柳地质公园。5月14日晚,我们接到通知,15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将在中国国民党党部二楼会客室,会见大陆参访团全体团员。大家都很兴奋。这是吴伯雄对于两岸传记文学界交流的首肯。
     5月5日上午,我们按时赴约。到达会客室,吴主席与大家一一握手。万会长对参访团成员向吴主席逐一作了介绍。落座后万伯翱介绍了大陆传记文学发展繁荣的情况和此行的收获。吴伯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国民党执政一年来,两岸实现了和平发展,来往越来越多。去年5月28日两党党魁第一次会面。6月份,两会恢复会谈。两岸走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关系,是谁也切不断的。台独的基本教义派扭曲了这种关系。他们的势力很大,5月17日还要游行。台湾有几段特殊的历史,曾经长期被外国人统治。所以台湾人有悲情的历史。两岸共有一个政府的时间只有4年,还出现了不愉快的历史,发生了“228事件”。我个人也是“228”事件的受害人和家属。我道歉,也接受道歉。民国宪法是一中宪法。如何才能不让少数人操纵?只有求同存异。
     说起传记文学。吴伯雄认为,传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中国有源远流长的传记文学传统。传记作家是“千秋之笔。”好的传记可以流传几百年,上千年。他婉言说到,过去大陆有些关于抗日战争的传记,对国民党不够公正。国军在抗战中共有二百多个将军为国捐躯。万伯翱和董保存存向吴主席介绍了近些年大陆有关抗日正面战场传记的出版情况和产生的影响。作品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客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吴伯翱雄笑着问:“万先生是第一次来台湾吗?”
     万伯翱:“我是第二次。孔东梅与其他各位都是第一次。”
     吴伯雄:“大家对台湾的印象如何?”
     大家一致给予好评。城市环卫、绿化很好,公民表现出的文明程度也很高,买东西自觉排队。
     吴伯雄说,他在任台北市市长时,市民还没有排队的习惯。后来逐渐提高,逐渐进步。
     大家问吴伯雄对大陆的印象。吴说,原来我认为受“文革”影响,传统文化可能会中断,没有想到到北京后发现传统文化仍很浓厚。特别是参加奥运会开幕式,震撼很大。大陆这些年的巨大进步,举世共睹。他还透露说,应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他10天后还要去大陆访问,要去北京,重庆、杭州、南京四个城市。南京大学还要授于他荣誉博士。关于两岸直航,这次要增加南京。这是胡总书记亲自定的。办起来很麻烦,胡总书记说麻烦也要加上。言语中流露出对胡锦涛的赞赏和尊敬。
     会见后,万伯翱将韩美林设计的一件艺术瓷瓶送给吴伯雄。孔东梅送了她写的三本书。我送了一本2007年11期的《名人传记》,杂志上面刊有写吴伯雄的文章《台湾政坛的客家骄子》。他分别与每个人合影,最后又全体合影。我请吴伯雄题词,他写了孔子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临行,吴伯雄赠送每人一件礼品,是一个上面印着他手迹“天下为公,人民最大”的茶杯。文传会主委送给每人一本纪念蒋经国先生的《文讯》专辑。
     在一楼,我们参观了国民党的党史展览。里面有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有毛泽东的信件,蒋介石任命董必武作为联合国代表的任命状等。
     11时,我们到达桃园机场,13时,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结束了这次满载硕果的台湾之旅。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