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勇闯人物访问“特区”的前行者

   勇闯人物访问“特区”的前行者       ——读余玮、吴志菲所著《中国高端访问》丛书之感慨    /textarea>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      价:35.80元                       定      价:29.80元



                                 

               出版单位: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单位: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出版时间:2007年5月

            定      价:29.80元                      定      价:29.80元



                 勇闯人物访问“特区”的前行者
      ——读余玮、吴志菲所著《中国高端访问》丛书之感慨
        
              文/团中央《中华儿女》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李而亮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我到北京会议中心5号楼看望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代表。宾馆大堂里有一内部书摊,我上前去问服务员,哪些书好看。服务员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高端访问》丛书,我一看作者名字,就忍不住笑了。“余玮、吴志菲”这两个名字再熟悉不过,前者是我们报刊社的记者,后者是他的夫人。
  《中国高端访问》丛书余玮给我送过,在书店、机场、书摊我也见过,但在全国人大代表驻地成为向客人推荐的第一书,还真出乎我的意料。此时我心情既高兴又充满感慨:高兴的是自己职工获得如此成就,其著作已经进入畅销书的行列;感慨的是后生者的无畏、勇敢和坚韧的探索精神。
   我与余玮同在中华儿女报刊社工作。办报刊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当今中国,采写事件容易,采写人物难。而在人物采写中,写死人容易,写活人难;写英雄人物容易,写平凡人物难;写草根百姓容易,写高端人物难——而在高端人物中,要采写高级领导就更是难上加难。偏偏《中华儿女》正是人物类的期刊。这本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刊物在20年前创刊之际,充满着活力与锋芒,将那时候的青年政治精英作为主要报道对象,为他们锐利的思想提供了发表的阵地,但很快就尝到了苦头。遭受挫折后的《中华儿女》由此走向了挖掘老一辈革命家轶闻的“红墙纪实”路子,果然一炮打响,市场走红。中国的人物类期刊,也正是从挖掘党史题材、历史人物、红色会议中迅速发展,形成集群的。在对人物题材看好的潮流中,许多报刊同时将报道视角瞄准财富英雄、成功人士、业界精英、明星人物的巨大前景,人物期刊、人物版面、人物节目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形成媒体一个独特的新形态,广受读者观众的欢迎。进入21世纪,人物类的报道又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着眼于平民与草根,增强了人性与悲情,更开拓了广阔而煽情的人物空间。人,没有任何时候能在中国媒体和出版物上当起如此鲜明的主角。
   就在媒体和出版物掘金人物市场的战鼓擂得山响,人物的细分已具体到某一群体(如农民工、打工妹)的时候,却依然有一块巨大的阵地令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那就是高端人物、特别是高端政要人物的市场。在人物采写的领域里,这里的确称得是“特区”。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开辟有“高端访谈”节目外,还没有哪个媒体敢在这片阵地上举起自己的旗帜。即使央视这个节目,也主要做一些外国元首的当面访谈,很少有中央领导或政坛新秀作客期间。
   这个领域之所以为“特区”,首先是由独特的国情所决定的。在长期“官本位”的基本国情中,高端人物大部分也是官场人物。在世界各国,政坛人物是理所当然的风云人物。从政,本来也是一个正常的职业。每个国家领导人,都能以上美国《时代》周刊每年评选的封面人物为容,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不例外。但在国内,从政者都强调一个“低调”。特别是年轻的领导人,更要处处显得内敛、稳重、少说。对官员,“盖官定论”是亘古不变的传统。尽管媒体每年都要推出不少领导干部的典型报道,但不是已经去世,就是身患绝症,鲜有正当身强力壮、事业如日中天者被推选为时代人物的。个别敢说话,有个性的官员,很容易被视为“另类”,公众喝彩,官场大忌。
   其次是访问高端人物难。采访高端人物尤其是高级领导有多难,当记者的最知其中之心酸。领导能否接受采访,第一关得看媒体的牌子。不管记者有多少才华本事,得看你是什么规格的媒体,级别越高的越容易答应,否则一律用新华社通稿;第二关是难从领导嘴里掏到东西。一般领导接受采访前得要采访提纲,然后让秘书班子写好,采访时以念稿为主,能与记者拉几句家常算是特殊待遇了。准备好的稿子肯定是重点介绍分管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就,基本是“履历+工作+政绩”的套路,既无个性,也无感情,更不让把个人的因素捎进去;第三关是难审核。记者写好的稿件,必须送本人起码是委托的秘书审核。记者写稿时有些带个性、感情的话,此时也会被删得一干二净。
   三是明规潜规难过。采写高端人物尤其是政坛人物,有着许多明文规定。如果要报道被采访者本人的事迹,规定就更为严格。所以,要取得采访领导人的一张“通行证”,首先就得“过五关斩六将”,否则即使你进得了门,别人也不敢接受你的采访。近年来,对一般领导的采写规定放开多了,但对高层人物的采写却越来越紧。200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规定,对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以及涉及的老一辈领导人、现任领导人的报道、出版,明确了十分严格送审制度,使历史题材和高端人物题材的采写面临更大的约束。除了明文规定外,一些官场潜规则经常也难以逾越。如:只要涉及个人,书记没宣传,市长就不敢接受采访;正职没出面,副职就只能先避让……否则给被宣传者不是增光,而是增加压力与风险。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难关,才会使媒体和书籍出版面对这样的“特区”望而却步。长期以来,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个人经历的报道和传记出版,几乎成了港澳台的专利。内地读者要了解领导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执政理念、喜怒哀乐,得通过各种渠道到港澳去寻求读物,还得冒被海关查缴的危险。在这种扭曲的市场格局中,《中华儿女》杂志也看到了其中蕴涵的机遇与商机,从去年起明确举起主打“高端政要”的旗帜,并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但也更加充分体会到要闯进这个“特区”付出的艰辛和曲折。以至一段时间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置疑这条路到底可否走得通,能坚持多久?
   余玮、吴志菲这一对年青伉俪,以他们勇敢无畏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开通了一条往“特区”前行的道路,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而且为媒体和出版从业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自《中国高端访问(之一)——影响中国决策的18人》出版以来,我们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看投下湖面的这块石头,会激起什么样的波浪。出人意料的是,引发的正面效应很快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各媒体转载连篇累牍,各方读者好评如潮,有关图书专家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当今重量级的、有着很高美誉度的省部高官的全记录。在大家最担心的上层,也是积极的评价。自此,两位作者与出版社紧密合作,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连续系列地推出,现在已经出版到第15部。他们将这部丛书的定位是“《中国高端访问》:600位社会名流解密”。余玮、吴志菲也被出版界给予一个个美称:“高层人物的解密者”、“智囊传记专业户”。
  《中国高端访问》已经高跃年度畅销书的排行榜,新的系列还在源源不断问世。读者在赞誉著述成功的同时,十分惊叹两位作者的才华和效率。因为两年内出版15本著作,对任何高产作家来讲,都是一个创记录的奇迹。于是,有人研究起这两位作者著书的“诀窍”,以其找到他们成功的“秘笈”。作为余玮的直接领导,我最清楚他们成功的“秘笈”所在,简言之就是:坚韧毅力与把握能力。
  “高端访问”,最偷不得懒的就是访问。访问首先得靠腿走出来,其二的靠嘴问出来,其三得靠手记下来。这两位作者分别供职的媒体虽说都是中央新闻单位,但并非强势媒体。要约这么多或日理万机、或德高望重的“高端”人物,让他们腾出大段时间接受访谈,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联系到一个人物,可能不知要反复做多少工作。何况余玮还有一个作为记者不利的弱点——湖北赤壁的口音非常重,许多话得重复多遍对方才明白。可他就是凭着自己的韧劲与毅力,贴近一个一个“大人物”,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自己的采访,并成为好朋友。正像他自己所说:访问时我们尽可能以平等的心态走近他们,从来没有“见官矮三分”的意识,也没有以“无冕之王”自居。看到书中作者与那么多“高端”人物合影的照片,连许多权威媒体的资深记者都惊叹:他们到底是怎么钻进去的?
  “600位社会名流解密”,解什么密?这是高端人物访问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把人物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正面介绍一番,不仅读者不爱看,被报道的人物也不一定领情。反之,太多地着眼于主人公遭受的坎坷经历,蒙受冤屈,衬托社会的阴暗面,以体现文章的“深刻”,肯定就容易惹麻烦。如今,高端人物特别是政坛人物之所以越来越倍受公众关注,是因为随着我们国家民主化推进的步伐在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从政者的执政理念、人生际遇、仕途甘苦、铁碗柔情、生活情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因此,《中国高端访问》的问世,应该首先得益于中国民主政治前进的大背景。余玮、吴志菲的成功并非什么异军突起,而是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脉搏,在认识人物“解密”的时代关系和公众的需求上体现了自己把握能力。
   既然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当然就有个切合实际的“度”。在余玮、吴志菲访问的“高端”人物中,涉及数百位政界要人、中央智囊、两院院士、戎马将军、经济学家、理论大家、驻外大使、文化名流、企业领袖、奥运冠军等等,都极其注意把握人物的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人物的聪明才智与祖国人民的命运、人物的坎坷经历与历史的局限、人物的辉煌成就与国家的强盛等等方面的关系。这些“高端”人物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经受过什么样的风浪,都贯穿着这样的“红线”:具有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满怀理想的成长历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谦虚谨慎的求知态度、卓尔不群的思想品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个性鲜明的人生情趣……总而言之,这些人物都比较“主旋律”,但却又是一曲曲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内涵丰富、打动人心的旋律。所以它能雅俗共赏,不同凡响。
   著名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说过:“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写作的人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读懂了余玮、吴志菲的《中国高端访问》,你就会突然发现,其实人物访问并无“特区”,而是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时代,理解了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高端”人物。


附:

     余玮,湖北赤壁人,红色励志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黄石理工学院校友会副会长、黄石理工学院北京校友联谊会会长。曾供职于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等中央新闻单位,现为中华儿女报刊社执行主编。出版有《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中南海大讲堂》、《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中国高端访问》等著述,并有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共计1600多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出席过2007年中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吴志菲,湖南耒阳人。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曾供职湖北南鄂晚报社、北京楼盘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国信息报社等新闻单位。出版有《百岁名流》、《中国经济前沿报告》、《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色之恋》、《就这样走来》、《触摸红墙》等畅销图书;有作品入选“年度优秀中国传记文学作品”与“中直机关青年最喜爱的一本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电台等100多家媒体曾报道过其创作情况。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