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明 《陈独秀传》 二维码
陈利明所撰写的《陈独秀传》出版,不仅是人物传记创作上的成果,对于近现代史及中共党史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暨“五四”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担纲中国共产党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中共党史上显然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陈独秀,“创造了党,有功劳。”囿于以往历史环境以及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对于陈独秀历来众说纷纭。客观地评价陈独秀一生,有利于正本清源,匡正谬史。 清末,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独秀山下,因其山而得名,十七岁便榜中秀才。他在中国最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投身革命洪流,虽屡经磨难,其志未改,一九四二年病逝于江津,年仅六十三岁。他在错综而多彩的人生之中,对于政治、文学、书法乃至文字学也有着颇深的造诣。 史鉴堪思。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怕有争议,就怕无依据。多年以来,陈独秀曾被凭空泼上不少莫名其妙的“脏水”。譬如,他被扣上反对共产国际的“大帽子”。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披露,从他当上总书记七年间,苏共政治局先后为中国问题召开过一百二十二次会议,形成七百三十八个决议,平均两天半一个,甚至派员监督实施。试问,这让身处极其复杂环境的陈独秀如何执行? 固然,人无完人,功过须析。然而,陈独秀被毫无依据地被诬为大革命后悲观失望的“取消主义”,还被罗织一系列反党、反革命、叛徒等罪名,确属“莫须有”。此书作者让史实说话——查阅到陈独秀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之后半年内就发表了一百四十多篇杂文,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还多次向中共中央写信直谏良策。相形之下,被强行按上的所谓罪名,证据何在? 依据真实史料,还历史本来面目,是这部传记的价值所在。一九二九年,陈独秀被他所创建的共产党错误定性为“敌人”,开除出党。书中披露了陈独秀未死于国民党狱中,却在遭受党内无情打击以及国民党迫害的夹缝中艰难度日的真实窘况。当他入狱后,蒋介石派夫人劝降未果。出狱后,他继续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讲,但不久,又被党内某些人栽脏为“汉奸”。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陈独秀的爱国之心以及不倦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率真体验,第一个提出反思共产国际瞎指挥的失误,深刻指出斯大林的错误是由苏联的独裁制度产生的,应该从根本制度上解决民主政治问题。陈独秀的独到政治见解,至今仍有着深邃的借鉴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上对于陈独秀评价的几次反复,无疑产生了惨痛教训——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一度将其纳入“路线斗争”,遂酿成中共历史上第一桩最大的冤案。耐人寻味是,以至于连苏联托洛斯基都被平反昭雪,他却仍背着莫须有的中国“托派头子”的恶名。从最初对于陈独秀的全盘否定,乃至近年来的充分肯定,殊为不易。实践证明,“实事求是”应成为历史研究和传记创作的惟一准则。 这部关于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传记,由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团结出版社付梓“正名”,倒也不失一件趣事。早年陈独秀落魄时,蒋介石欲掏钱资助,曾遭其断然拒绝。胡适建议他撰写自传,然而也没得到他的回应。 陈独秀曾在国民党的昔日庭审中,断然拒绝挚友章士钊为其反对国民党统治辩护。而章士钊则以惋惜的笔调,蕴含深意地记述说: “陈独秀生前历经坎坷,数度沉浮,晚年萧条,身后寂寞。如今,那日夜鸣咽的长江从那杂草丛生、仅插一根电杆的原墓旁流过,令人沉思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