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假如中华民族没有司马迁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年10月 中国 韩城 假如中华民族没有司马迁 &nbs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10月 中国   韩城

     假如中华民族没有司马迁

                                                陈明福

论文摘要:假如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少了某个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从宏观着眼,不论缺谁,地球仍在转,日月星辰依旧明。但若从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科学创造、思想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兴衰等方面来说,少了某个人常常是举足轻重、影响巨大,甚至是损失不可估量。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珍贵的、系统的通史开创及后代相续?中国后世的史学、文学将是什么样子?中国的戏剧舞台能否有、何时才有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画卷长廊?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骨气凛然的史学家?并形成求真实录、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为深知而“躬行”的精神与师法的传承?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能否有、何时才有那么多言简意赅、珠落玉盘的丰富语汇及文采风流?人们死后的轻重、人生价值的真谛能否有、何时才有最典型、最感人、最光辉的诠释?┄┄中华民族终于出了一位与孔子齐名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物,一位伟大的功垂千古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他留下了一部与河岳并存、与日星交辉的《史记》。这是中华民族有幸,子孙万代有福,书写历史有彩,文明传承有根!

假如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某一个人有没有、在不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地球是太空的微尘,恐龙是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过客,猴子是人类的祖先,若从研究地球的演变史和人类的进化史着眼,来看一个人存不存在,那真是极渺小和太微不足道了。

从宏观着眼,不论缺谁,如灭一蚁蝼,地球仍在转,日月星辰依旧明。但若从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科学创造、思想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兴衰、军队强弱、战争胜负,社稷安危、人民祸福等等方面来说,少了某个人,常常是举足轻重、影响巨大,甚至是损失不可估量。

“生,寄也;死,归也。”(《淮南子》)过去,已有无数的生物包括人类生死存灭,现在仍在继续;今天,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少了、“走”了,一切正常,社会平静。造成的影响不过如陶渊明诗中所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但少了有的人,就影响和危及了他人和社会,甚至是人民、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和灾难,有古诗文名篇、名句为证: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二字用得极好,远胜“只要”、“若有”等之意。

龙城飞将若仍“在”,社稷安危托其身。继读大诗人李白的《塞下曲》: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此诗从烽堠传警写起,交代战斗起因。陇西淳化县境内有甘泉山,秦时于此山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修葺,辟为避暑之地。“胡骑入代(郡名)勾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接到报警信号,汉武帝即刻亲点战将。他手按宝剑从座上猛然站起,其心情之急迫和愤怒、态度之坚决和果断,已尽在不言中。“还召李将军”的“还”字,正体现了军情之刻不容缓和汉武帝处事之果决、用将之明智,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再”、“又”等意(唉!庆幸他还“在”,武帝觉得别人不行,关键时刻又用他)。此事《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载:

“匈奴入东辽西太守,败韩将军。于是天子乃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龙城飞将李广身经大小七十余仗,功勋卓著,然而终生“难封”,只受二千石的俸禄,并以可悲的自刎下场。一代名将凄婉而发人深省的生命历程,引发人们无限感慨,扼腕长叹!他和他那样的人不“在”了,胡马不但度了阴山,还度了天山、祁连山、杭爱山,还有其它许多高耸峻险的山,铁蹄蹂躏中原、甚至九州大地,黎民遭殃,生灵涂炭,国家沦亡。怪不得,花蕊夫人写下了这样的讽喻诗:“昨夜阵前竖降旗,妾在深闺那得知。十四万人尽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我们再来李白另一首《古风》中的句子:“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正因为名将李牧不“在”了,男女老幼则充当了凶猛豺虎的精饲料、美食品!这是够可怕、可怖、可怜了。少了位卫国御敌的名将,边人竟落得如此惨烈的命运!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著名演说中道:“如果没有他的功绩,我们将仍在黑暗中徘徊。”

假如科学界没有牛顿和爱因斯坦?

假如近现代中国没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假如中华民族在二千多年前没有司马迁?

假如……

窃以为,这些都是不好回答、颇难定论的问题,是自出的难题。还是让我们换一个视角,从正面来研究和阐述吧!

本书所写、引子要述的不是别人,正是《史记》的作者、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千秋太史公司马迁: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极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这是因为: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珍贵的、可靠的、系统的通史开创及后代相续?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后世的史学、文学将是什么样子?特别是小说、散文能否有、何时才有琳琅满目、百花争艳的成果?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的戏剧舞台能否有、何时才有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画卷长廊?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以洞察各类人物的内心和事物本质的深刻思想,以受最屈辱的腐刑作为“说真话的代价”,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董狐笔、常山舌?骨气凛然的史学家?并形成求真实录、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能否有、何时才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做学问格言,以及周游名山大川,开阔眼界,亲自考察、实地调查,为深知而“躬行”的精神与师法的传承?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能否有、何时才有那么多言简意赅、珠落玉盘的丰富语汇,有现今尚存、且代代相传的文采风流?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炎黄子孙忍辱负重、不屈抗争、圣贤发愤、玉汝于成等等崇高志向和坚韧精神能否有、何时才有兀立青史、世代仰望的榜样?

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他饱蘸血泪、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人们死后的轻重、人生价值的真谛、实践“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作“倜傥非常之人”能否有、何时才有最典型、最感人、最光辉的诠释?┄┄

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广博、结构周密、体系完备的通史。此书集编年、纪事诸史之长,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首创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这个新体裁,涵盖弘广,体例精到,述史叙事精审,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成为后世史书和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精辟地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唱”者,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也;《离骚》是屈原留下的万古不朽的中国史诗,司马迁的《史记》与其并驾齐驱,构成双璧,区别只是因体裁不同,即诗有韵与文无韵而已。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为了这部著作,他不顾受腐刑之耻,“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伟大的《史记》。

《史记》因司马迁而名世,司马迁因《史记》而成为文化巨人。伟哉司马迁,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其成就在中国封建史上卓然不群,他人难以企及,就是在世界古代史上,其地位也是崇高,其天才亦是罕见,跻身于世界文化巨匠之列毫无愧色。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其《史记》是继《春秋》而作,但它的价值,却远运超过了《春秋》及以前所有的史书。《史记》前的史书数量不乏,主要有《尚书》、《春秋》,《春秋三传》,《竹书纪年》、《国语》和《世本》等。

没有比较,便不能鉴别。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各种史书的主要内容。

《尚书》为古代政典,保存了虞、夏、商、周的史料,且是文字可靠的史料,弥足珍贵,然而失之过于简略,只是一些宣誓和训诫文字。《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了孔子修成鲁国的史书《春秋》,方成专名,它是中国最传早的编年断代史,记载东周以后一个时期以鲁国为主的列国新闻,全书一万七千字,故仅具纲目,而无叙事之过程。《春秋》“三传”是对《春秋》的补充,“三传”中,《左传》的绝大部系传注《春秋》史事,亦涉及到各国史事,然仍以叙事为主,《公羊传》和《榖梁传》只是以述义为主,因此它们只是传注的补充。《竹书纪年》记载夏以来至周幽王时事,文字类似《春秋》。《国语》和《战国策》大致属于同类,前者以西周末和春秋时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后者则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世本》记载先秦史料,古本已失传,所辑之今本,乃是记载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士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与《史记》相似,然而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组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和《史记》绝不可相提并论。至于其后的《楚汉春秋》,也只是记载楚汉之际的一段历史而已。

《史记》凝聚着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成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体大是指《史记》的五体形式;思精是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司马迁以前,还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

《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在古代史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新的飞跃,更首创了传纪体之体裁,包容巨大,系统完整,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大纛,使中国三千年的大历史集于一编,开创了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

清代桐城派学者贺涛评论道:“太史公书,辍辑旧闻,既创为记叙之体,而傲睨古今,挥斥万有,孤行其意于若隐若见之间,乃一如诸子所为,故其体史也。┄┄自汉以来,历二千年,史家既沿用其体以为例,莫之或逾,而文士代兴,殚知竭才,卒不能入其堂室,则以史有法可据,文无定势,而其妙难窥也。”

清代的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业,世家以纪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可谓至评。

《史记》识见卓越,涵盖博大,成为后世二千年正史之典范,使之皆遵此法度。自此开端,列朝正史凡二十六种,四千零四十二卷,数千万言,起于黄帝迄于清末,略无缺失,成了中华民族的全史。司马迁的伟大创作和伟大贡献,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是伟大的文学家。其《史记》不惟是辉煌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巨著,行文流畅,语言富于变化,其写作艺术给后世文学以丰富的借鉴源泉及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评《史记》,就是从史和文学两方面而言的。譬如,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饱含感情的文字:“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是述史还是散文?观《鸿门宴》,是读史还是读小说?司马迁将史学与文学做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史记》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尤其表现在小说和散文方面。

《史记》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巨大。司马迁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运用洗练的笔法、娴熟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结构安排,富有故事性与戏剧性的情节,塑造出大量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极具典型性。人物列传涉及人物众多而广泛,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刻画得典型生动,各具面目和特点。

日本学者斋藤正廉说,司马迁叙事入神处就在于:“同叙智者,子房有子房的风姿,陈平有陈平的风姿;同叙勇者,廉颇有廉颇面目,樊哙有樊哙面目;同叙刺客,豫让之于专诸,聂政之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同。”“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史记会注考引》)

《史记》在展现这些众多的人物时,跨时三千余年,留下了一幅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卷,绘声绘色的场面,精妙非常的细节,生动活泼的语言,运用多种烘托表现人物的手法,都颇具匠心,从唐传奇以至后来的明清小说,都有传承借鉴之迹。唐人的传奇如《李娃传》、《杨倡传》等,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主要人物都有交待,这是和《史记》中的《荆轲传》《田单列传》等比较典型的小说结构的人物塑造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许多传奇作家,如沈既济、李公佐、白行简、沈亚之等人的作品,以及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这类短篇小说,所受的影响就更大。项羽、樊哙、韩信形象,也给后代小说家的创作以很大的启发,《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其性格和形象与鸿门宴上的樊哙何其相似乃尔!

《史记》对后世散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疏荡有奇气之文是后辈追攀的高标。仅一篇《报任安书》就可以作为千秋万代散文的范文,情采、词藻、叙事、说理,无人警策动人,令人百读不厌。我们来看后来的诸多正史,尽管在文学性的表现上有高下之别,然而叙事则是以《史记》为典范,就是因为《史记》雄深雅健,文采斐然。唐宋及以后的古文家,就是高举标榜先秦两汉散文的复古大旗,反对艰涩和浮华的文风。其中,他们都十分推崇《史记》。韩愈、欧阳修等人,就是把《史记》当作旗帜的,柳宗元、归有光,其文亦是法司马迁而为之。《史记》的辞采文章和文风,在中国散文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词汇学上来说,《史记》又是一部“源头书”,它为中华文化贡献了最少一百多条成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如青云直上,深文周纳,卧薪尝胆,指鹿为马等。司马迁杰出的文学才能,在此亦展现出来,一篇《项羽本纪》,即产生成语十余条,《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也各有八九条成语产生,就连《表》《书》也出了不少成语,如河山带砺、利析秋毫,利令智昏、发扬蹈厉等等,直追《论语》和《老子》等经典著作。

不仅如此,《史记》还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戏剧。自唐以后,《史记》中的不少人物故事都被搬上了舞台,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就录有一百八十余种。京剧和其它地方剧和畅的编演《史记》题材的剧目更从,仅京剧就有一百多个。

司马迁是杰出的思想家,将政治、历史、经济、天文、历法等集于一书,他的卓越才识和实录精神,永远光耀天地之间。他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平民立场,在封建专制时代,竟能不惧统治者的淫威,敢于有自己的修史标准,将项羽同秦始皇和汉高祖一并列入“本纪”,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和布衣孔子列入“世家”,这是他的令当时和后来的史家、大儒瞠目结舌的史识和史胆;他不给汉惠帝和吕后立本纪,正是体现他承认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观;他不给汉朝的一些丞相立传,乃因其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民备员而已,无所能,且无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他赞扬游侠、刺客之行事,指斥揭露酷吏之暴虐,敢为学者、商贾、医生、平民、卜者立传,将其与帝王将相并为一书,以增加历史动态,将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入传,以增加历史的完整性。

司马迁敢于指斥皇帝,尤其敢于指斥当代和当朝皇帝的过失与缺点。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胆识!这是远远高出后之修史者的!所以《史记》曾被一些封建正统史学家视为异端。《汉书》的作者班固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按班固的标准,《史记》确实“蔽”可多矣!其实,此处所指责之蔽,正是《史记》的闪光之点,班固父子所撰《汉书》蔽陋之处。“论大道”之句,正说明司马迁肯定汉初与民休息的黄老政治,而武帝的“多内欲”使得社会由盛而衰;“序游侠”句正说明司马迁肯定反强暴思想的可贵;“述货殖”句,正说明给商人立传,“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肯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司马迁褒贬人物,不以统治阶级的好恶为标准,而在很大程度上以人民性立论,显现了进步思想的光辉。

司马迁的思想远远超过同时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精神。对于黄老之学,对于在武帝时取得独尊地位的儒学,在推崇的同时都能用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如当时的会面家思想,在掺杂黄老刑名之学外,还掺杂了阴阳五行之说,大儒董仲舒就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而著《灾异之记》,就是极好的例证。司马迁研究星历、律历等自然科学,对当时风行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之说,持反对态度,认为那些“星气之书”“多杂视样,不经。”正因为其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故能当时最进步的观点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其深遂的思想,在《史记》里流光溢彩。

《史记》问世之后,成为历代文人、学者必读的经典。正如唐庚所言:“六经以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须常读,所谓不可一(王)[]无此君也。”

现代学者李长之先生在论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时,令人信服地讲清了司马迁的古文奠基者和宗师地位:“司马迁被后来的古文家所认为宗师的。其中几乎有着‘文统’的意味。因为,第一次的古文运动领袖是韩愈,他推崇司马迁。第二次的古文运动领袖是欧阳修,他推崇韩愈。后来的桐城派的归有光,以司马迁为研究目标,后来者则追踪韩欧,而曾国藩一派又探索于《史记》。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司马迁便成了古文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

毛泽东认为,“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他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进一步诠释了司马迁揭示和首言的人生真谛。

郭沫若在司马迁的故乡龙门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钟毓人中龙”是怎么降生和造就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司马迁所遭受的磨难,远远超过孟子所说的,这是天道不公,但是天道毕竟酬勤,激励了司马迁完成大任,成就大业。

在开化甚早的文明古国,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赤县神州,中华民族终于出了一位与孔子齐名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物,一位伟大的功垂千古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他留下了一部与河岳并存、与日星交辉的《史记》。

这是中华民族有幸,子孙万代有福,书写历史有彩,文明传承有根!

(本文是作者正在写作的上下两卷长篇传记文学《司马迁与史记》引言)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