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册。传记文学,作为一种为创造历史的人物立传的文学形式,传记文学作家,担负着为书写历史的英雄与人民群众立传的历史责任,应该为这部史诗记下色彩浓重的一笔,为这史册增添一抹独具特色的辉煌。
事实上,历史新时期以来,传记文学作家们正在自觉地承担起历史的重托,深入生活,勤奋耕耘,创造出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的传记作品,他们同其他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样,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耀亮着文坛,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如王朝柱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李大钊》,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铁竹伟的《霜重色愈浓》,聂力的《山高水长》,满妹的《思念依然无尽》,东方鹤的《张爱萍传》等,都在亿万读者广为流传,传记文学作品中的革命先辈等共产党人光辉形象,感天动地,启迪后人。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历史新时期一批优秀科学家传记陆续在文坛问世,而传主很多就是优秀的共产党人。据全展《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载:“党中央于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的讲话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解除了科技人员思想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束缚。同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让人们 走近科学家陈景润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春天的融融暖意。”正是在徐迟作品与全国科学大会的影响下,1978年后报告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热潮。首先以长篇传记文学形式展现科学家生平业绩的是我们的好朋友,已故作家叶永烈,1979年他的《高士其爷爷》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堪称当代科学家传记文学的先导。其后,1984年出版了陈群等人的《李四光传》,为推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杰出地质学家立传;顾迈南的《华罗庚传》,全景式地为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立传……,80—9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了为科学家立传的热潮。
1990年之后,随着“科教兴国”国策的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家传记的创作更是如鱼得水,不但出现了胡士弘的《钱学森》、郭兆甄等的《娃娃博士——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科学家传记,还以批量的创作产生了多种科学家传丛书,如《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丛书》,《中国科学家传记丛书》,《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科学巨匠丛书》等系列科学家传记。据统计,仅1999年仅3个月中全国115家出版社就出版了200多位科学家传记图书,是华夏大地倡导科技进步社会风气的充分展示。
我也是在全国这一波为科学家立传的浪潮中加入这个行列的。上世纪80年代,我先后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蒋新松,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所长师昌绪院士写了中短篇传记。1989年,应中国科学院之邀,参与了《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的写作,完成并出版了《魂系人工智能王国——蒋新松传》。
进入了90年代,连任四届中国八六三计划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积劳成疾,1997年三月突发心梗病故在科学行旅中。我作为他的生前友人赶写了《魂系机器人》,在他辞世的第九天由《沈阳日报》用整版版面刊发,《科技日报》与新华社全文转发,推动了向蒋新松学习的活动开展。中组部、中宣部、国家科委、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与共产党员学习蒋新松,辽宁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要求我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新的蒋新松传。于是,我再次深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采访、座谈,搜集素材,完成了20万字的新传,《科技帅才蒋新松》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后,被辽宁省委推荐为学习蒋新松活动的主要读物,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看到了我写的《科技帅才蒋新松》,三次派员赴沈邀我为他们已故的老所长、中科院院士张大煜写传,我到大连后,又先后赴江阴、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地采访、座谈,历时半年余完成《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时任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路甬祥亲自为序,号召科技工作者读这本书。出版后反响也不错,很快就再版发行。这次写作过程,也使我与大化所张大煜帮扶下成为两院院士的十七、八位科学家成为朋友,我愿投笔为他为鼓与呼。于是,其后,我又为他们写了一些中短篇传记。如担任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师昌绪,在为中国航空工业新材料研究作出新的贡献;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中国激光科学领军人张存浩在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之后,我都为他们写了中短篇传记。而张大煜、师昌绪、张存浩、蒋新松等人都是优秀的共产党人科学家。可以说,近30年来为共产党人科学家立传的写作实践与这些传记发表、出版后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使我对为共产党人科学家立传的现实意义与存世价值有了切身体会,在此我想对此谈几点粗浅的感想。
首先,这些共产党人科学家传记中张扬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爱国主义情怀。老一辈的中国科学家大多从苦难的旧中国走来,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他们在解放前先后赴西欧、北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新中国诞生后,当祖国像东方的睡狮苏醒后,他们大都急切地、历尽艰难地返回祖国,为国奉献;化学家张大煜30年代初赴德留学后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张大煜作为热血青年曾收拾行装想立即回国抗日,是王淦昌等留德同学劝阻他学成回国对国家贡献更会突出,他才坚持下来,学成归国后,成为当代中国化学界的一代宗师;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在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在金属材料科学研究中就已展露才华,但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聘留,毅然要求归国,象钱学森一样,他的正当要求也遭到美方的遏阻,是他设法通过印度驻美使馆向祖国传递了要求回国的信息后,才在国家的帮助下踏上归国之路,得以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奉献自己的才智。老一辈科学家们这种爱国情怀,在当今犹具有极应珍视的现实意义。
第二,这些科学家身上洋溢着一种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自觉而强烈的国家意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紧相关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增添国家综合国力的目标和科学研究紧紧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了科技领军人物乃至战略科学家的巨大作用。师昌绪归国后,长期从事为国家航空工业提供先进金属材料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他为国产几代战机飞上蓝天插上了翅膀,功勋卓著;张大煜不但在化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在他带领下研究所在石油化工,两弹一星,色谱学,激光科学等一系列研究中开拓创新出一批批世人瞩目的成果,并培养出二十几位两院院士,被尊称为“可敬的导师”“一代宗师”;张存浩归国来到大连化物所后,便开始化学激光研究,是我国激光科学与其在国防上应用的开拓者,虽然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化学激光科研上就初见成果,但因化学激光在国防上应用的保密性质,他一直是在默默奉献,以至粉碎“四人帮”后还有科普作家写出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呼唤中国的激光科研成果。而张存浩在90年代完成的氧碘化学激光器,3号激光器的研究成功,连续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发明特等奖,也使我国化学激光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防事业上作出重要贡献;蒋新松院士,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科技帅才,青少年时代亲睹国家受到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经历,使他深蕴科技强国的志向,虽然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他“位卑不敢忘忧国”,早在“文革”年代就开始了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关注与研究,全国科学大会后,他成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带头人,义无反顾地带领同仁们开始了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的研究,在成为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领域科学家后,更卓有远见地规划、组织全国范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工作,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就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科研强国,他虽英年早逝,由于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卓越才能与贡献,被世人赞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科学家的担当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成为我的传记文学的核心内容,在当今提倡以创新精神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新形势下,无疑仍显示着可贵的启迪意义。
第三,这些科学家传记中凸显了党和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和几代科学家的关怀和高度重视,有历史的纵深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科技现代化,进一步成为科技强国的核心力量,从而提升人们对党领导国家复兴伟业必然实现的信心。我在写作张大煜传时,真切记述了周总理、聂荣臻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发展石油化工,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的关心;在写蒋新松传时,如实呈现了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给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仅两天后邓小平就亲自批复开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八六三计划的感人过程,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正是由于共产党人科学家传记的写作中凸显出这些弥足珍视的现实意义,我的几本科学家传完成后都受到相关领导的关注。《科技帅才蒋新松》出版前,时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王东明亲自为序,他写道:“徐光荣创作的报告文学《科技帅才蒋新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蒋新松的光辉一生和杰出业绩,展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这既是对一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崇高赞誉,更是对体现在他身上的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角祥,在《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的序言中说:“这本传记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张大煜在科研工作中的诸多业绩,而且向读者奉献出一位可亲可敬、感人至深的老科学家形象。一位在20世纪和民族历史同命运,顽强抗争中奋勇前行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贵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代崇师——化学家张大煜传》体现出了更宝贵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启迪作用”。
两篇序言的作者,一位是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的领导同志,一位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者,他们对我的科学家传记的评价,不仅是写给我个人,也是写给所有优秀共产党人科学家传记的,代表着广大读者对于优秀的科学家传记写作的现实意义与存世价值的充分肯定。
正因为此,我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真诚地希望,传记作家朋友们,拿起笔来,为在科教兴国的伟大进军中卓树功绩的优秀科学家们鼓与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