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万里传记的三种叙事    

万里传记的三种叙事

全展 魏雪

摘要:作为一名刚刚辞世的中共高层人物,万里的传记并不算少(初略统计约有10种)。其中,张广友、丁龙嘉、陈廷一的作品,分别从记者的叙事视角、学者的叙事视角、作家的叙事视角予以叙述,呈现出传主万里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与非凡品格。

关键词:万里;传记;叙事视角

2015年7月1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作为一名刚刚辞世的中共高层人物,万里的传记并不算少,初略统计约有10种之多,它们是:张广友的《万里在一九七五——一九八六:一位资深记者的实录》(香港:启文书局有限公司,1995)和《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人民出版社,1995)、丁龙嘉的《万里早期革命生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张广友/丁龙嘉的《万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刘长根的《万里在安徽》(新华出版社,2002)、张广友的《风云万里》(新华出版社,2007)、黄峥/张广友主编的《万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陈廷一的《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叶永烈的《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2014),以及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万里画传》等。这里择取三种,从中既可以看出叙事者的不同视角、不同旨趣,也能够透过叙事者的叙述感受到万里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与非凡品格。

一、记者的采访实录

张广友,人称万里的“大笔杆子”,是写作万里传记最多的一位。他较长时间在万里身边工作,历任新华社记者、农民日报总编辑,有幸同万里保持经常的接触,从而耳闻目睹乃至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在20年的时间里,作者积累和保存了一大摞采访本,其中大量记录着关于万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情况,在内部会议上研究问题的讲话,同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谈话,还有和记者个人的交谈,以及为宣传所作的报道指示。出于资深记者的正义感、责任感、历史感,张广友将沉睡在采访本中的珍贵资料系统整理成(《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使得许多个人历史的叙述转为信史,堪称“历史的实录”。诚如香港版的《万里在一九七五——一九八六:一位资深记者的实录》编者所言:“其资料的真实、丰富、完整、详细,特别是关于中国农村改革过程的叙述,是许多同类著作所不能企及的。”[1](P1

中国的改革,一般说来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然而邓小平复出之后,1975年大力推行的“治理整顿”,实际上是改革的序幕。张广友认为,如果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那么万里则是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文革后期已陷于瘫痪状态。传记截取了万里在铁路整顿——中国改革序幕中最辉煌的一段予以呈示:作为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邓小平任用万里为铁道部部长。万里不辱使命,怀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风口浪尖上快刀斩乱麻,捅掉马蜂窝,迅速扭转了局面。他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在极度混乱之中,深入到各堵塞站段现场,就地解决问题。哪里堵塞,他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堵塞问题就很快解决了。“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安全正点,当好先行”这一影响深远的16字口号就是这时提出的,“安全正点万里行”一时传为佳话。

就在邓小平加强对各条战线进行全面整顿,拨乱反正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1976年初四人帮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邓小平又被打倒。于是,万里被当作“右倾翻案风”的“急先锋”,同邓小平一起成了“不肯改悔的走资派”,而遭到批判斗争。风云突变,形势逆转。此时记者张广友恰恰被新华社派到铁道部“蹲点”,得以近距离观察斗争的全过程:“郑、兰两局闹翻案 部机关刮起批邓风”、“千人上访 大闹铁道部”、“内外夹攻  处境艰难”、“‘批邓联万’ 生产下降”、“邓小平下台  万里靠边”、“简报事件  阴谋陷害”、“追查万里与邓小平的所谓‘黑关系’”、“铁道部成了‘四人帮’篡权的黑样板”、“万里一倒 火车不跑”。作者参加铁道部核心小组会议,深入各方调查采访,对被揪斗的万里等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由此了解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真相。即使在靠边的日子里,万里想的仍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担心铁路运输生产出了问题必然要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亲见亲闻了万里的政治品格,张广友破除种种框框和偏见,客观如实向中央反映情况和问题,围绕铁道部斗争写了20多篇内部报道。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东山再起,随之复出的万里临危受命,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根据万里的建议要求,张广友被派往安徽,在参与新华社安徽分社领导的同时,主要跟着万里或根据他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报道,见证了安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的全过程。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两个“开始”,张广友恰好都处在时代大潮漩涡的中心,所见所闻自然要比一般人更多、更丰富、更重要。[2]

《改革风云中的万里》,真实再现了万里在广阔的江淮大地大胆地拨乱反正,彻底地解决“文革”遗留问题,不遗余力推行包产到户、大搞农村改革的伟大功勋。他轻车简从,微服私访,深入农民中间体察民情,了解民心,不喜欢听“莺歌燕舞”的汇报。见到大别山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万里难过地说:我们内心有愧!当发现皖北农民为过年吃不上饺子发愁,他说:杨白劳穷到那份上还要想办法吃顿饺子,我们怎能让老百姓过年吃不上饺子呢?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给每个农民调剂3斤麦子,让家家户户过年都能吃上饺子。

万里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传记披露了万里许多具有个性的谈话。如针对“反对学大寨”的帽子,万里说:靠“吃小灶”树起来的典型谁能学得了?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让实践作结论。再如针对《人民日报》编者按说,“包产到组”是“错误做法”,要“坚决纠正”,万里说:管他《人民日报》怎么说的呢,生产上不去,农民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能管你吃饭吗?经过调查研究,他认识到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此制定“六条”,从政策上限制“瞎指挥”,尊重农民自主权,从而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他敢为人先,支持借地度荒、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到人,冲破“绝对不准的禁区”。在新下发的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情况下,万里临难不惧,他不动摇,不彷徨,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坚持“包产到户”试验。万里说:“只要能增产,把凤阳的讨饭棍扔得远远的,扔到太平洋去,就什么也不要怕。”包产到户在斗争中发展,尽管当时中央仍规定“不许”,但万里还是给报了“户口”……

作为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记录者和一定程度的参与者,张广友的实录具有记者的在场性。这些实录,既有重要的谈话,又有幕后的细节;既有严谨规范的文献、内参,又有新鲜有趣的故事。作品不仅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一位站在时代大潮前列的领导人,一位几经沉浮而矢志不渝为真理奋斗的领导人,一位为改革开放冲锋陷阵立下卓越功勋的领导人,而且也再现了一批勇于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或许正在于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今日中国之改革,仍需万里这样集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于一体的政治家的见识与品格。[3]

 

二、学者的本色书写

与张广友出身记者的身份不同,丁龙嘉,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研究多年,编写过《冀鲁豫边区革命史》、《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等。而万里是冀鲁豫边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冀鲁豫边区是万里1949年前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地区。作者研究冀鲁豫边区的中共地方党史的八年,实际上也是他一点一滴收集资料、研究万里的八年。在撰写《万里早期革命生涯》一书时,作者“除从各种见解中汲取营养外,始终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将万里的活动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之中”,[4](P2真实再现了传主从出生到少年、青年这一成长过程的生活足迹,特别是他在战争血火中逐渐成熟的非凡历程。

《万里早期革命生涯》共分10章,以充分的史实,清晰提供了传主早年生活的可信资料。“在孔子故乡踏上革命之路”一章,写万里之初。他1916年诞生在人杰地灵的东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极大地震撼了青年万里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痛恨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憎恶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开始思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在曲阜二师的三年学习期间,万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肩负庄严使命返回家乡,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桑梓东平举义旗”、“泰山西麓抗击日寇”、“运西平原初创根据地”、“艰苦建设运西中心区”、“倾力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历史转折时刻”等六章,写万里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血火经历。他历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泰西特委宣传部长,创建抗日根据地,与115师共同战斗;危难之际出任运西地委书记,率领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建设地方军队和群众武装;领导军民建设并坚持了运西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堡垒鄄北根据地;在历史转折时刻,他率领运西军民投入到抗日大反攻的滚滚洪流之中。“黄河两岸反蒋自卫”、“在蒋军压境下坚持土改和游击战”、“迎接历史新纪元”等三章,写万里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斗的血火经历。他受命担任新区第七地委书记,刚过而立之年升任冀鲁豫区党委秘书长,继而又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干部支队参谋长,跨进南京,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写作过程中,丁龙嘉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劳动。他深知:研究中共高层人物,特别是尚健在的高层人物,实在不易,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资料问题。1949年之前,由于战争等原因,大量文字资料没有保存下来。1949年之后,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公开。怀着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不仅广泛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附录的《1941年至1947年万里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7篇,还十分注意对传主的知情人和见证人的访谈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鉴别、分析、研究,力求资料的真实可靠。万里是一位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他早期的革命生涯,是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紧密相连的。对他生平业绩和思想品格的研究,与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密不可分。事实上,《万里早期革命生涯》较好地融汇了传记和史书的双重特点。作者研究万里,传写万里,就是想通过万里这位重要人物来研究20世纪的中国,使人们通过万里在战争血火中的成长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百折不回的道路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真切的了解。

作为学者的本色书写,《万里早期革命生涯》整体多以叙述为主,在许多重要史实的关节点都细心说明资料的来源出处或加以分析,给人所言不虚的感觉。例如当全面抗战爆发之时,东平全县共有24名共产党员。“在这24人中,据笔者统计,就有10人是万里发展入党的。”再如“运西平原初创根据地”一章,传中写道:“从档案材料可以看出,在巩固党的工作中,运西地委是所有的地委中工作搞得最好的。这其中,万里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艰苦建设运西中心区”一章中,作者写以万里为首的运西地区领导人,在根据地建设中,主要抓了民主民生斗争和政权建设。传中写道:“今天,笔者尚未发现报告原件,只能从保留下来的区党委的指示信中做点分析。”“从这封指示信的来龙去脉和一些历史档案材料分析,运西的群众工作在全鲁西区是走在前列的。当时冀鲁豫边区农救总会的一份档案中是这样记载的:‘减租以运西较为活跃’。”

值得欣喜的是,这部传记不只叙述传主生平业绩,而且还比较注重用一些细节或轶事来再现历史场景或传主人格。这样一来,就把一本很容易写得呆板生硬的书变得具象可读。如

写万里指导建立村政权,选举村长的场面就颇为庄严、感人。“村长候选人整整齐齐地坐成一排,每个人的背后放一只大白瓷碗,作为‘票箱’。因为群众大多数不识字,写不了票,所以就采用投豆的方式,即事先发给选民一粒豆,选民依次从候选人背后走过,赞成谁就将豆粒放在谁背后的碗中。”这样,古老的方法与现代的选举制度相结合,在黄河冲积平原上演了中国政治史上生动典型的一幕。再如写颤巍巍的李曼青老人向作者回忆、称赞万里:“他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一点也不考虑自己。记得上级发给万里的一套棉衣,补了又补,夏天发霉长了长长的毛,冬天拿出来拍打拍打又穿上。”传主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非凡人格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三、作家的激情描述

陈廷一,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作家。先前写过“盛世国土三部曲”:《皇天后土》、《国土九章》和《地球遗书》。于是,这部连着国土情结的书——《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就顺理成章地问世了。这部传记截取传主执政安徽、敢为人先惊心动魄的一段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不仅生动地还原讲真话、露真情、求真理的杰出政治家万里的形象,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鲜活的改革先驱,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以及那场改革的无比艰巨。

作品站在中国历史的千年长河中看安徽当年的“大包干”,展开宏大叙事,在塑造改革开放的大功臣万里形象上,立意高远,着力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作家的激情描述,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文学语言,努力弘扬传记作品应有的文学意识。作为当代优秀的传记作家,陈廷一结构全篇颇费思量。他用“前言:并非仅仅为共和国60华诞献礼”,形成漂亮迷人的凤头;中间用“引言  历史在交锋中转弯”、“万里出山”、“虎啸合肥”、“体察民情”、“暗访凤阳”、“改革序曲”、“首次交锋”、“借地度荒”、“二次交锋”、“三次交锋”、“四次交锋”、“最后较量”、“尾声  风雨过后映彩虹”等,形成饱满可观的猪肚;最后用“后记  改革没圈句号”形成刚劲有力的豹尾。首尾呼应,造成先声夺人、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引人入胜。许多章节的标题亦如画如诗一般,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山南春雨山后虹”、“小岗村的红手印”……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场面铺展、景物渲染、心理剖析、肖像刻画等,大都吻合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氛围,使得作品摇曳生辉。

二是特别注意选取典型场景和历史细节,再现历史沧桑。作品还原了万里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境界,让人看到那段历史的另一风景——万里的政治追求和“为生民立命”的“真性情”。在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堪回首的历史悲剧。如自然灾害时期触目惊心的农村景象。《凤阳县志》中“凤阳三年饿死九万人”的标题,闯入万里的眼帘。简洁的文字记载了那场空前劫难:“凤阳,一个不到40万人的县,在三年大饥荒期间,饿死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万里读后彻夜难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再如包产到户的雷区。中国“包产到户”先驱李云河,1956年任县委副书记,未逃脱悲剧式的命运。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因搞包产到户被弄得身败名裂,几乎被打成反革命,致使文革中命丧黄泉,殁年不到64岁。为了让农民吃饱饭,为了天地良心,万里义无反顾,毅然以壮士断腕的钢铁意志,决定坚决干下去。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在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时代的前奏新变。小岗村土地承包的壮烈场景,一次历史将永远铭记的重要集合:“严宏昌把协议书和红色印泥放在一张破旧的桌子上,然后,第一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了章。接着,18户农民冒着杀头坐牢的风险,当场按下了18个红手印。”

三是在叙事中注意融进点化之美,从而加深了作品反思历史的思想蕴藏。“《天地良心》所叙述的这段历史呈现出悲凉慷慨的情感特质,这样的特质是与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相通的,其‘诗心’渗透着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感。《天地良心》的创作因此彰显了思想的尊严,使作者获得了灵魂的高贵。”[5]或抒发情思,如“谁能料到,这个江淮地图上不起眼的小小村落,轰然撬动中国并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人民公社’在这场伟大变革中轰然倒塌,大寨典型黯然失色,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走向穷途末路!”或拓展意境,如“传说万里所罗列的‘安徽六条’五个起草者有三个半‘大右派’,其中三个被打倒过、半个没打倒的据说是朝中有人暗保。他们都是六七十年代‘包产到户’的急先锋。他们共同的性格是:不为权势所动,只为百姓保命!”或生发议论,如“微服私访,使万里一下触到生活中的底面,比如‘饿死人、人吃人’的事,在我们的会议桌上是听不到的。老百姓想什么?共产党的干部应该干什么?这些必须触到生活的底层,你才能获得,你才能大彻大悟,不昧天地良心。你才能天不怕地不怕,成为改革的发动机。”

如果说张广友《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丁龙嘉《万里早期革命生涯》多注重“生活真实”的话,那么陈廷一的《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更为突出的是“艺术真实”。万里长子、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曾评价说,这是所有以万里为主角的图书里最生动、最深刻、最好读的一本。 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说法,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天地良心》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违背史实的现象。如作品第二章“虎啸合肥”,写万里1977年6月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最近我在《理论动态》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处有误。事实是,这篇著名的理论文章,1978年5月10日首次发表于《理论动态》第60期上,而作者却将其提前了将近一年就发表了。再如书中接下来又写到,万里说“昨天,我在临来的飞机上看到了另一篇文章《文风和认识路线》”。此处亦有误。邵华泽的《文风和认识路线》,1977年12月15日才发表于《理论动态》第31期上,而作者竟又将其发表时间提前了半年。传记引用过童青林的《回首1978——历史在这里转折》,但为何将其内容视而不见,以致留下硬伤呢?更为令人不解的是,作者接下来还写到:“30年后,我们在中南海采访万里时,万里对这次讲话仍记忆犹新。”这确实令人遗憾!我们知道,万里在同张广友谈话时讲过:“我主张写人物传记,写回忆录,必须忠于事实,尊重历史,不能浮夸,更不能杜撰。怎么分析是另一回事,但前提是事实必须准确。”[6]

参考文献

[1] 张广友.万里在一九七五——一九八六:一位资深记者的实录[M].香港:启文书局有限公司,1995.

[2] 吴象.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抹不掉的记忆》序[J].炎黄春秋,2008(4):63-64.

[3] 薄遐迩.改革仍需万里这样的见识与品格[N].光明日报,2015-07-20(02).

[4] 丁龙嘉.引言:我为什么写万里//万里早期革命生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5] 谢庆立.万里的担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3-18(07).

[6] 张广友.万里访谈录[J].百年潮,1997(5):4-8.

                        (原载《现代传记研究》第6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6月)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投稿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