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狱中的较量 飞翔的理想 ——《王若飞》评鉴


1561211228(1).jpg

狱中的较量 飞翔的理想

——《王飞》评鉴


【点评人简介】

董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编剧,参与多部电视剧编剧工作,合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枪》。


【出版社信息】

  杨植霖、乔明甫、薄一波:《王若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4年,166页,106千字。


【作者简介】

   杨植霖(1911-1992),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曾任绥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副书记、中共青海省委第一书记、甘肃省委书记等。中国作协会员,著有《王若飞在狱中》等。

乔明甫(1912—1999),山西夏县人。曾任中共新绛县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副部长等。

薄一波(1908—2007),原名薄书存,山西定襄人。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作品简介】

王若飞(1896-1946),贵州安顺人,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本书记述了王若飞在绥远监狱和太原监狱,以及被营救前后的经历,展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情怀。

【作品点评】

《王若飞》原书名为《王若飞在狱中》,最早于1961年出版,当时曾三个月连印三次。在这一版中收录的有杨植霖的《若飞同志在绥远狱中》和乔明甫的《若飞同志在太原狱中》。后来再次出版增加薄一波的口述营救王若飞的《若飞同志出狱前后》。此书截取了王若飞人生中的几段艰难岁月,主要是在绥远监狱和太原监狱的经历,以及被营救的过程,着力表现了他的英勇斗争,政治智慧。总的来看,本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作者亲历,情感真实。本书中的三段经历,都是作者本人和王若飞的亲身交往,所感所悟,共同经历。1931年夏天,王若飞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以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的身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10月,他化名黄静斋,到包头开展工作。11月21日晚,因特务告密,他在包头泰安客栈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王若飞英勇不屈,毫不畏惧,他大义凛然地公开承认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奉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命令,来绥远调查蒙古人民有没有受日本帝国主义的煽动和迷惑,并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在绥远监狱两年多的时间里,作者杨植霖在绥远监狱和王若飞朝夕相处,由不了解到熟悉,再到由衷敬佩。王若飞在监狱中宣传党的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激励了广大群众的斗志。1936年,日本人逼近归绥,红军到达陕北,以及即将出现的国共合作,迫使敌人把把王若飞从绥远监狱转到后方的太原监狱。在太原监狱,他成立学习小组,带领大家学习理论,以极高的革命热情宣传革命理论,积极组织和发动狱中的难友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在王若飞出狱前后这一部分,薄一波同志亦是亲历者。此时的薄一波也刚从北平监狱出来,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到太原工作。营救王若飞,成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1937年4月,经过多方营救,王若飞在度过5年的漫长铁窗生涯后,终于跨出了监狱的大门。亲历者的讲述,带有情感的温度,让王若飞这个革命人物更为生活鲜活。

二是选材得当,突出人物。在《王若飞》这本书中,几位作者都独具匠心,选择了典型事件和典型性人物进行塑造。如在绥远狱中这一部分,作者选择了在敌人的法庭上、痛斥典狱官、战胜瘟疫、批判黄平叛变等事件,通过这些典型事件凸显王若飞在敌人面前的勇敢和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选择了染有梅毒的刘宝全、犯有命案的马福、蒙族青年三毛等有特点、有个性的人物。刘宝全是一个悲苦的农民男人形象,他娶了一位贫农的女儿成婚,妻子被邻村的恶霸给盯上了。恶霸把传染给刘宝全妻子,然后再传染到刘宝全身上。刘宝全得知自己的女人被恶霸给侵犯了,在一个漆黑的晚上,恶霸再次来骚扰刘宝全之妻,刘宝全用顶门的木头杠子,打断了恶霸的一条腿,打瞎了恶霸的一只眼,准备再打的时候被赶来的邻居们拦住。刘全宝原本进来和王若飞同一监室是为了监视他的,当王若飞听到刘全宝的故事,他问道,“你没有打死他?”等到讲完之后,王若飞的革命情怀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被判无期徒刑的刘宝全罪名是“预谋杀人,侵犯人权”。王若飞在对待刘宝全这个人身上倾注了真情,不但医他的心,还救治他的身。王若飞不仅在思想上关切、问询,还向监狱当局提出给刘宝全治病,后来病情明显好转。最后这位农民同志成了党的宣传人,逢人就宣传共产党的好处,共产党是人民的夜明灯。马福是一名回族青年,他与王若飞同处一狱。作者并没有交待他究竟为爱情而杀人的缘由,只是说他是一个十分热情好奇的人。王若飞为马福的精神世界指明了道路,“共产党不仅要推翻封建制度,还要粉碎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一种新的思想在他心底慢慢成长起来。在太原监狱的那一部分,作者分为新来的“政治犯”、组织与团结、锻炼与学习、密切联系群众、领导绝食斗争、西安事变、出狱等几部分,每一部分重点突出,又环环相扣。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选择了老年难友刘振清、典狱长王秉麟等具有性格特点的人物。通过着墨不多的刻画,刘振清的“倔”、王秉麟的“滑”,鲜明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三是细节刻画,铺陈悬念。细节是人物的生命,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要有大量细节来支撑人物,表现人物。在《王若飞》一书中,正是细节的表现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比如,王若飞在狱中高唱《国际歌》,他的唱歌本身就是对敌人的反抗,就是直接向狱吏进行的斗争。比如王若飞给妻子李培之写信,叙述了自己狱中的生活和准备就义的决心,表明了一名革命家的诚挚情怀。王若飞出狱后,作者每每去家里看他,李培之都给准备了水饺。这浓浓的温情,无不体现王若飞夫妻对同志的关心关爱。在本书的三个部分里,作者都通过悬念的设置,让读者对王若飞的命运牵挂于心。在绥远监狱部分,从唱着《国际歌》的大共产党王若飞的出现,回溯到王若飞的被捕,再到敌人的审问,以及和典狱官的斗智斗勇等,王若飞以超人的耐力和智慧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薄一波营救王若飞,也是悬念迭起,时局的多变和智慧的较量最终化险为夷。

对读者来说,如果说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王若飞》只是记录了他在绥远及太原监狱的片段,尚不能全面、全景了解王若飞的人生脉络、革命生涯。特别是1945年8月,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参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我们也会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