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允文允武之诚臣 ——《文韬武略一元戎——叶剑英》评鉴

1561279336(1).jpg

               

             允文允武之诚臣

        ——《文韬武略一元戎——叶剑英》评鉴


【点评人简介】

张成,《中国艺术报》编辑、记者。与人合著有《世界电影鉴赏辞典》。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


【出版社信息】

叶文益:《文韬武略一元戎——叶剑英》,广东出版社,2008年,199页,14.6万字。


【作者简介】

叶文益,海南省文昌市人,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专著有《广东革命报刊史》(1919-1949)、《叶剑英与毛泽东》,合著有《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中共党史学术论文数十篇。

【作品简介】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戎马一生,文韬武略,不仅在军事、统战方面荣立殊勋,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卓有建树。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中,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采用辩证的方法,站在战略高度客观全面地看待战争问题,提出并论述了适用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反映了叶剑英敏锐的思维能力,宏远的战略眼光,高超的军事谋略。这些方法对整个抗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作品点评】

本书的作者叶文益,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是知名的党史专家,也是研究叶剑英的专家。这些使得他既有高屋建瓴的关于党史的历史观,又有针对具体时期和具体人物的述评,还有编写人物传记的丰富经验,这使得该书史实准确、内容详实、生动流畅,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认真细读,此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以真为美,挖掘个性。此书从“真”出发,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在真实的基础上,突出人物的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叶剑英被塑造的真实、生动、有趣,既具鲜明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单纯的存史立传。叶剑英拥有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智谋,他文武兼备、多谋善断、精明干练,被誉为“人民军队参谋之父。”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叶剑英几乎都参与了统帅部的决定。叶剑英在军事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抗战开始后,在巍巍的南岳衡山,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提出的战略战术三原则,即集团防御战争、广大游击战争、广大民众之运动战,这些原则对整个抗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不仅讲理论,叶剑英还组织学员进行实战演习,开展游击战争,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学员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实战锻炼,增强了持久抗战的必胜信心,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叶剑英的文韬武略和过人胆识都在作者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二个特点是:抓住人的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制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书作者从社会大背景出发,将视角定位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对叶剑英做出符合历史、符合社会发展的中肯评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最低潮,许多意志不坚定者叛变或退出了中国共产党。而此时,蒋介石非常赏识器重的“老友”——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叶剑英,却通电反蒋,舍弃高官厚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叶剑英屡次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果断出手,积极承担历史赋予他的关乎国家存亡的重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叶剑英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号召其共同抗日。

随后,叶剑英发表了《关于抗日战争的政略战略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中日双方力量态势、国际因素、战争发展进程的分析。叶剑英指出:日军战略开展,必先取得中国的上海、青岛、天津、北平、张家口等地;日方对中方估计错误,以为战争可以“速战速决”,没想到会遇到顽强抵抗,因而“其动员计划及经费预算均需重新布置,尚未完成其战略展开”。叶剑英还认为,防御重点若放到上海,虽胜利却不能转移全战局;若在平绥线安置重点,则可转移全战局,并能破坏敌人整个计划;战争将是持久的,我们既要动员国内力量,也要大力争取国外援助。二、对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叶剑英指出:“我们虽然主张战略上持久,但战术上仍应采取攻势,以求速战速决;战略上虽采取内线,但战术上应采取外线,随时包围敌人。”三、对于武装民众的问题,叶剑英要求国民政府军委会之下设有总动员部,省有动员部,县有动员支局或动员科,并“成立补充师,补充团”,以作兵员之后备补充。四、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工作,叶剑英指出应做好后方大本营之政治工作,如预计敌人可侵入者,进行坚壁清野工作。“战区以参展为原则,后方以生产为原则。”叶剑英还对精食补给,抗战宣传等问题进行精辟分析,得出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对于全国抗战战略方针的制定,起到积极作用。

叶文益还选取了在国统区大后方重庆发生的“叶剑公舌战群儒”事件,更深入地展示叶剑英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叶剑英在会上发表的《作战与摩擦问题》。他豁达大度,侃侃而谈,先讲了抗日战争中的作战问题,用“总结汇报”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八路军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如何按照统帅部的抗战明令,英勇奋战,顽强拼杀,取得辉煌战果的情况,说明了八路军圆满地完成了冬季对日作战任务。接着,叶剑英对摩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驳斥各种加罪共产党军队“制造摩擦”的言论。这场舌战,对于揭示国共摩擦的真相,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共的污蔑,实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叶剑英还将抗日战争的情况与“禅说道”紧密相连,举办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他经验丰富,善于辞令,深入浅出,很受欢迎。衡山的佛道教徒听过叶剑英的培训,走出佛门观宇,保卫祖国的土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作者对叶剑英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给予褒扬,并从中得出结论:叶剑英的一生是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英名与业绩,光耀千秋,永载史册。

第三个特点是:文采斐然,层次分明。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书作者叶文益在编写中十分注重文采和结构。全书共分为八章,每一章标题都是对仗工整的七个字,从标题到正文,从修辞到语法都十分考究。如第二章《南征北战建奇功》,为我们呈现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主要论述了执教黄埔军校、请缨广州起义、参与长征三个人生关键点。第三章《身居虎穴巧周旋》,主要选取“二战”这个转折点,重点交代叶剑英是如何在抗日战争中协调国共合作,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第八章《满腹诗情唱大风》,对叶剑英“儒帅”一词的由来做了生动的阐释,叶剑英力倡古诗“旧瓶装新酒”,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是他文化自觉的体现。

  另一方面,叶剑英自身在文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他酷爱古体诗词,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的精神,掌握古典诗词的音律和技巧。他的诗作格律严整,意境开阔,沉雄豪迈,淳朴自然。如西安事变捉蒋时,叶剑英做诗曰:“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以厚重的历史感,为我们展现了当年华夏大地风云突变,内乱的血光之灾迫在眉睫,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多方劝服,终于化解风险,实现从内战到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转折。这些对文辞和结构的重视,使得此书在传记书中独树一帜,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乐趣。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