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中印友谊史上的英雄史诗——《我与柯棣华》评鉴


中印友谊史上的英雄史诗

——《我与柯棣华》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墨波,青年评论家。


【出版社简介】

郭庆兰 徐宝均:《我与柯棣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315页,25万字。


【作者简介】

郭庆兰,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夫人。她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的医疗卫生工作。1941年11月25日与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喜结连理,曾五次访问印度,为加强中印友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被誉为外交战线上的“民间大使”。

徐宝钧,大连市教育局退休教师,作家。


【内容简介】

《我与柯棣华》一书,是由柯棣华的夫人郭庆兰女士口述、大连市作家徐宝钧先生整理共同创作的。该书以华北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郭庆兰亲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忠实记录了郭庆兰与柯棣华在抗战中难忘的共同的战斗经历,特别是生动再现了柯棣华大夫无私无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伟大光辉的一生。该书以详实的史料,真挚的感情缅怀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业绩,体现了他与郭庆兰女士之间的真挚感情,是一本记录中印两国患难与共、真诚合作的生动教材。


【作品点评】

柯棣华是一名应该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柯棣华大夫作为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一员,在中国战斗了五个寒暑,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在华北前线河北省唐县以身殉职,年仅32岁。柯棣华大夫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帮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我与柯棣华》由柯棣华夫人郭庆兰女士口述、大连市作家徐宝钧整理共同创作完成,郭庆兰女士将她和柯棣华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写出来,完整地记录了柯棣华光辉的一生,带我们走进那段战火连天同时又刻骨铭心的岁月,感知中印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缅怀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业绩,同时也昭示后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柯棣华,学习柯棣华,继承和发扬柯棣华的精神。

这本传记细腻地展示了柯棣华与郭庆兰这对异国情侣,在抗日烽火中,相识、相知、相恋,直至结为伉俪的全部过程。通过郭庆兰的讲述,那样一段短暂而艰辛的爱情历程带着战火纷飞的时代烙印向我们走来。两个相隔万里、素昧平生的人,可以走到一起组合家庭,正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是中印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印人民友谊的见证。那一段70多年前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异国情缘,历久弥坚,永远烙印在郭庆兰老人的记忆深处。在以后的日子里,郭庆兰也奔走于中印两国之间,用自己的一生继承弘扬柯棣华大夫的崇高精神,成为中印友好的桥梁。可以说这样一本传记描绘了柯棣华的传奇爱情,也写就了一首中印两国人民共同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史诗。

《我与柯棣华》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顺着时间推移逐次呈现传主的人生历程,清晰生动地描绘出传主的人生轨迹。郭庆兰回忆讲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资料全面,丰富详实,真实可信。语言自然亲切,平实晓畅,文风活泼,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说服力强,使传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传记以文学化的生动笔法,塑造了柯棣华大夫的伟大形象,传达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传记在人物塑造上力求个性化、形象化,深入挖掘柯棣华的内心世界,用大量细致生动的描写,尽量将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个不平凡的英雄还原成一个生动鲜活可亲可感的人。

传记清晰地呈现出柯棣华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脉络,并且塑造了他立体饱满的人物性格。柯棣华的性格成长以及对中国人民和中国解放事业的感情的逐渐加深,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体现。传记回溯到柯棣华的童年时期,当年印度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所遭受的屈辱和不公,都深深地烙印在小柯棣华的心中,从此埋下一颗反抗侵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种子。传记以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柯棣华同中国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所建立起的深厚友谊。柯棣华很快学会了中国话,并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还喜欢跟老乡们开玩笑,他在治疗过程中,态度和煦,不急不躁,尽最大的努力为伤员减轻痛苦,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正是同中国人民感情的不断加深使得柯棣华的思想和情感都发生了变化,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传记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大量的生动细节使传记具有了真实感人的力量。例如写到柯棣华以高超的医术为受伤的战士医治,起死回生,挽救了战士们的性命,保住了他们健全的肢体。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柯棣华同他的两名助手连续工作13天,为800多名伤员做了治疗,对其中558人做了手术,有力地保障了战斗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惊人的救治奇迹。柯棣华对待伤员有火一样的热情,有慈母般的心肠,边区军民都称他是“第二个白求恩”,对比白求恩,因为柯棣华脸色黑,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黑妈妈”,葛公村的一位老先生还写了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洪重现黑大夫”。柯棣华在艰苦的环境中身患癫痫,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但是他不愿离开自己的岗位,最后积劳病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有这些细节,都刻画出柯棣华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同中国人民建立起的深情厚谊。

这本传记用了文学化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传神地刻画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使得传记具有了较强的情感的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但这样的写法事实上也是双刃剑,过于文学化的描写,会影响到传记的客观和准确,也会使情感流于浮泛。

《我与柯棣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个援华战士的角度来观照中国革命历史,描绘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知那段难忘的岁月,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把握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本传记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柯棣华的短暂而灿烂的人生,而且也使读者对于中国革命有了深入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革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事业。传记开启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史实,讲述了我国革命领袖关怀印度援华医疗队及柯棣华大夫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传记在柯棣华和郭庆兰之外,也侧面勾勒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真切感人的形象,他们为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以及中印两国友好往来所做出的历史功绩必将彪炳史册。

毛泽东说过,柯棣华的牺牲为中印两大民族架起了一座友爱的桥梁,相信这本传记的出版也会作为“桥梁”有助于促进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了解。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