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自传体的艺术审美可能——《我的回忆》评鉴


自传体的艺术审美可能

——《我的回忆》评鉴

【点评人简介】

贺莉,高级教师,辽宁省法库县教师学校研究员。


【出版社简介】

刘峙:《我的回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出版, 315页,29.3万字。


【作者简介】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1971年病逝。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作品,是作者对自己戎马生涯刀光剑影的生命历程的刻骨回望。作者以一种客观全面的角度和视野,详实的材料,从容的心境,从自己的出生讲起,并对自己曾经参与的北伐战争,淮海战役,剿匪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出逃香港等进行了真实的表述,以及混乱中曾流落印尼任小学教员,最后又阴差阳错重新回到台湾,及赴美旅游等等一些众所周知或不为人知大的事件,都做了详细真实的描述。



【作品评介】

   历史上的刘峙,无疑算得上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来不少世人对他的各种论述与评说,其中难免因为叙述者的个体角度不同,而产生局限与偏颇。

刘峙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败将”之称。

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现吉安州长塘镇)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905年冬,他随继父赴日。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1907年,他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1911年,刘峙陆小毕业,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又离开队伍返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1915年,刘峙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冀东开平巡防营见习。1926 年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刘峙第二师担任总预备队,跟随蒋介石进入湖南,先后参加武昌、南昌的攻城战斗。因在南昌的激烈战斗中,指挥官王柏龄失踪,刘峙便接替指挥官一职。在蒋介石的总指挥下,刘峙率第一、二师击溃了南浔铁路正面的孙传芳军队,到达吴城。11月24 日,北伐军在江西全境取得胜利,奉蒋介石之命,乘胜进军浙江。1927 年5月,刘峙被任命为第一路军第十三纵队指挥官。 蒋介石奠都南京后,于1928 年再次北伐,以刘峙的第一军和顾祝同的第九军为主力,沿津浦线向孙传芳发起进攻。自此,刘峙指挥和参与指挥了几个著名战役。一是龙潭战役。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后,孙传芳乘机卷土重来,偷袭龙潭。本已返回江南的刘峙当机立断,命令副师长徐庭瑶率部迎击,自己从杭州起程,亲率第四团赶往镇江,指挥作战,勇猛反击,一举击溃孙传芳主力,迫使其仓皇向江岸溃退,从而扭转了这一关键战局。随后,刘峙又率部完全克复龙潭。刘峙因这一奇功,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正式复出后,刘峙又升任为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二是蒋桂战争。192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团军与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开战后,刘峙担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奉蒋介石之命率军水陆并进,沿长江西上,一举击败李宗仁的干将胡宗铎。随后,他占领桂系重镇武汉,为蒋介石打败李宗仁、白崇禧创造了先机。三是蒋唐战争。1929年12月,唐生智通电反蒋。刘峙指挥所部先是攻城略地,随后选择有利阵地实施防御,阻击前来进攻的唐军达一周之久,与此同时,他又暗中策动杨虎城出兵抄唐生智的后路,最终打垮唐生智。四是中原大战。1930年3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刘峙担任第二军团总指挥,率部转战东西,斩关夺隘,屡败对手。后来还打败了阎锡山麾下有名将之称的傅作义,重占济南,再次扭转了战局。五是围剿红军,犯下罪行。

1937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从开封进驻保定,负责防守平汉路沿线。当时,刘峙坐镇保定,加紧督率各部布置防御、构筑工事,但由于他在战略上仍套用老战术,犯了消极防御的错误。8月,日军绕过国民党正面守军,直插保定。刘峙决定在保定附近与日军会战,但因再次决策失误,保定迅速落入敌手。刘峙败退,率领总部官兵沿平汉线向西南一路狂奔,先是到石家庄,后又退往开封。经此一战,刘峙声誉大落,被讥讽为长腿将军。此后,刘峙又屡次因布阵失误而遭到惨败。

作为自传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跳出作品文本的叙述语境,以一种客观的姿态,完成了一种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呈现,并由于作者在文学上的修养,作品文笔自如流畅,展示一种文本的艺术审美,在后代眼中,他的文笔老到,有思想深度,是现代著名人物自传体作品中的佳品。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坚持对自己精神深度的探寻,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有对自己思想的解读,更有对历史形而上的理解与认知,这种形而上与形而下兼而有之的写作结构,无形中使作品平添了了一种艺术力量,而这种在个体生命与历史波澜中同时坚持对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才有可能洞见事物的真实本质。透过本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刘峙毕生基本无不良嗜好,从不抽烟喝酒,也不赌博,常穿着一身土布军装下连队,步兵操典背得滚瓜烂熟。在国民党军队第二代将领中,刘峙几乎是文武全材,对研究宋史也极有心得,刘峙还是旧尺牍专家。

他从统一广东诸役,到北伐战争开始,再从两湖、江西到沪杭,逐次龙潭战役全胜而归,历经疆场血战无数,只有上海外围的松江一战,是靠铁甲列车直捣黄龙,没有用上刺刀。所以此时的刘峙,着实是“黄埔嫡系”部队骁勇善战、每役必胜的一员猛将,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绩。他在回忆录里慨叹:"保定战败后,由洛阳到宜昌,这一年多时间,我任人在蒋公面前摆布,备受欺凌,但总是以忍让为先。当人们和我谈起东征西讨的战绩时,我便谢其雅意,说:你不看,窗外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请你去问长江里的水,古往今来,有多少是是非非,如今又在哪里? 我们都不过是中国历史过程中的一分一秒,又何必为此认真,自寻烦恼。"他还经常独自一人,默诵老子的"智者劳,而仁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以此来平衡他的心理状态。

作者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年岁不会制造圣人,只会制造老人”,无疑这是一个智慧的说法,而在一个智者面前,可以说历史永远是值得人认真思考并关注的,而历史真相的呈现,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持续展示。1946年9月,刘峙在定陶战役失败去职,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的徐蚌会战(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布阵失误,再次遭到惨败,并逃亡印度尼西亚以教书为生。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此人一直很有争议,不仅被后人说成是个长腿将军,打仗不行逃跑有一套,还被说成是贪腐捞钱的高手,而且手里有血案,当年重庆发生防空洞闷死人的案子,与他深有关联……可他似乎每次都化险为夷,当的官都不小,接替李宗仁当过五战区司令。

这样的书写,对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做客观陈述,是一种难得的传记文学的意义指向,也因此使这部作品有了大气象。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