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征文推荐 | 巴丁才仁:为玉树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巴丁才仁

巴丁才仁51岁了。他说,我的年龄和我的身体有些不符,尤其是肚子有些大。说完这些话时,他自己先大笑起来。

巴丁才仁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仲达乡电达村人,玉树地震前一直在乡里生活,后来,他从村里搬迁到玉树州上来定居。他定居的目的只有一个,将自己的药泥塑文化发扬光大。


学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7月12日,当阳光照在结古寺上时,巴丁才仁早已起床,他将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干净。然后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拿出一些泥块,开始敲碎,再找一个塑料袋子装起来,封存好。

巴丁才仁家的院子不大,院子里摆放着四只“牦牛”和三只“山羊”,这些是标本,朋友委托他制作的样本。当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时,真的看成了活牛,我心里想,怎么家里这么多牛和羊。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给别人做的标本。

“叮当……叮当……”他手拿一根铁棍,把从山里拉回来的泥土块敲碎,一边敲打一边嘴里还念着佛经。玉树早晨的阳光很好,伴随着他的敲打声,太阳慢慢照进了他家院子,这时候,他家里的活也干完了,他吃一口酥油糌粑,出门去体验中心。

巴丁才仁在玉树藏族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他高中毕业后开始学做泥塑。在采访中得知,他从15岁开始,就在村里的一位老人那里学习泥塑的技术。那时候生活很艰苦,他放学没事的时候就到老人那去看看,顺便用泥捏一些四不像的东西,就这样,他对泥土越来越感兴趣。

1988年7月,巴丁才仁从称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毕业,之后他就正式开始制作泥塑。“当时很艰苦,每天跟着师傅学习12个小时以上,冬天在帐篷里很冷,有时候脚都冻麻了,但为了学到一技之长,还得坚持。”巴丁才仁说。

玉树藏文语意为遗址,“玉”在此雕琢成器,“树”在此汲养历史。所以,玉树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遗产。而巴丁才仁就是传承这些文化中的一员,他是玉树州级药泥塑的传承人,擅长土陶器、唐卡、木雕等多种技艺。代表作品有《黄财神》唐卡和《护法神》面具。

后来,巴丁才仁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一心一意创作玉树泥塑,他的作品慢慢受到大家的喜爱,纷纷赞叹他的作品技艺精湛,具有很浓厚的玉树历史文化痕迹。


传承,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文化需要市场,文化需要推广。2012年,巴丁才仁被玉树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为工艺美术专业老师,他一边自己创作,一边给孩子们上课,让玉树工艺技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2015年,巴丁才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玉树市巴丁民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读懂玉树工艺作品的魅力,从而展示玉树文化。

每一个人的进步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外界交流。为了让自己更强大起来,让自己在创作中有新的启发,巴丁才仁到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进行学习。他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忘自己的产品带到学校,在校园里展出,让专家提出意见。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21日-2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九期玉树藏族传统工艺研修班结业成果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时尚北京”展区隆重举办,巴丁才仁有幸参加展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走到他的展区,和他亲切交流,这对他的鼓励很大。“各级领导对我们很关心,每一位领导走到我身边,都会详细询问生活、创作和市场的问题,他们很支持,我们就有动力。”巴丁才仁说。

一份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从事玉树泥塑工艺以来,巴丁才仁在专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奖项。2017年被玉树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评为年度“优秀工艺美术师”称号;2017年被玉树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文艺突出贡献奖”称号;2018年被玉树文化体育局评为“综合类州级民间工艺师”称号……一个个荣誉称号的后面都是他辛勤创作的汗水,也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

目前,巴丁才仁在玉树市康巴风情街的“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有了自己的柜台,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高兴。“以前一直想有一个店面或柜台,但因为自己财力有限,没能实现,现在玉树州文化旅游体育局给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三年免费的柜台,真的太好了。”巴丁才仁说。

巴丁才仁制作的泥塑、土陶器、掐丝唐卡、绘画等目前已经销往上海、北京和西安等地,每个月的收入有1万元左右,他执着的精神为玉树藏族文化和推广特色文艺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巴丁才仁是好样的。

       深夜10点时,格萨尔王广场上的灯熄灭了,但“体验中心”的灯还亮着,那是巴丁才仁在认真创作,他说,“深夜是创作最好的时刻,我要为藏族特色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