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征文推荐 | 王智汪:一位村支书的情怀

作者:王智汪

萧县作为古萧国都城,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东临徐州,南接淮北,位于宿淮城市组群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偏辟的小县城,而白土镇则是萧县的一个深度贫困镇,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一个个动人的扶贫故事讲述着他们向贫困宣战的决心,镇下辖的欧盘村王礼志副支部书记就是这样的一位有故事的扶贫带头人。

立足村情创特色,产业扶贫促发展。欧盘村是地处皖北的偏辟的小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致富缺项目、发展缺资金,而王礼志善于打开思路、敢于突破禁区,他认识到靠包扶单位捐钱捐物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一年来,王礼志走遍了欧盘村的沟沟岔岔,他挨家挨户进门了解情况,面对面给村民算经济账,仔细询问贫困人员的日常生活,家庭收入及健康状况等等,并建立工作台账记录下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技能等等。摸清摸透每个贫困的情况,王礼志发现一些年龄较大身体长期有病和重症残疾无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员,向民政部门为他们申请了低保,而大部分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不是缺技术就是缺资金。王礼志深知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发力,才能摸索出一条契合当地实情的脱贫致富之路。

风生水起白土镇,扶贫开发壮白土。据多年的扶贫实践,王礼志清楚如果不能扎根贫困群众,扶贫是看不到实效,那么国家给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因懒致贫群众的心已成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就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在于“思想死角”。人心齐泰山移,王礼志想如果把这些贫困户的土地承包下来集中经营,一方面这些人员可以得到土地的租金,另一方面土地集中管理后,再返聘这些贫困人员。他们又可以拿到一份工资。这样既能解决了贫困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也实现了居家就业脱贫。然而,决定容易实施难。王礼志算了一下,流转土地、化肥,树苗等成本算下来需要9万元,自筹一部分,还有3万元的缺口,于是他找到了镇里的领导,讲出了自己的顾虑,镇里领导看到了王礼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后,一方面积极筹集资金成立合作社,一方面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为合作社做技术指导。有了政府的支撑,资金的垫底。王礼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目前合作社承包了373亩,草莓28亩,白藕50亩,果园180亩,吸纳了贫困人员130多名。

在扶贫的路上,死角不是死路而是拐角,视角变则柳暗花明。扶贫好不好,要看干部作风硬不硬,要带着感情去扶贫。欧盘村村贫困人员毛红领,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得这个贫困之家雪上加霜,花费了5万元治疗费,身体落下来残疾,生活陷入了困境,意志消沉。王礼志得知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深挖其思想根源,主动唤起“自立自强”意识,督促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引导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鼓励他振作起来,主动把10亩草莓大棚承包给他,并让技术人员教会他草莓种植技术。同时帮他申请了5万元银行贷款,既解决了他技术短缺问题,又给予他资金上的帮助。毛红领说:“草莓收获后,再种植西瓜,现在一年纯收入3万元”。现在的毛红领精神劲更足了,像毛红领一样的贫困户,逢人便说:“多亏了王礼志的帮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王礼志知道,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专注于家门口就业“造血式”扶贫,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他把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措施如阳光般洒入贫困户家中,王礼志认为,“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部分困难户习惯于依赖国家政策支持,他们喜欢张嘴谈条件,伸手要政策。所以,怎样让他们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成为摆在王礼志面前的一道“思考题”。白土欧盘村的王道北夫妇长期有病,家庭非常贫困,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又缺少一技之长,除了种地、照顾家庭之外常年空闲在家,还有一些超过法定劳动年龄或因病因残没法外出打工。疾病能将一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王礼志没有忘记他们,给他们申请了慢性病补助,社保补助,又聘请他当了合作社果园的管理员,每月发放1500元工资。

       敞开思路想办法,往往就会让危机成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在看似“不可能”中找到“可能”,促使欧盘村精准脱贫。作为白土镇这块尚未走出贫困的热土上的“牧羊人”,王礼志说:“我来自群众,能够服务群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就行了”。王礼志就是这样立足在精准扶贫工作末端,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实现脱贫攻坚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他指出,“欧盘村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因为有故事,所以才感人。王礼志虽然只是全国千千万万个村支书的一员,但他用好了党建的“指挥棒”,激活了白土扶贫的“一盘棋”,为了白土镇决战贫困,同步小康,为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他常年疾走在精准扶贫的热土上,给萧县扶贫模式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