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五十春秋》感言 二维码
来源:中国传记文学网址:http://www.zgzjwx.com 一、文若其人。他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从黄泛区的黄沙地里成长起来,在绿色军营中经受了熔炼与淬火的考验。一生都丝毫不减褪劳动人民的扎实、忠厚、淳朴和吃苦耐劳本色,根本永在黄土,永远都是一株历尽黄河故道的风霜雨雪、坚强地挺立于风雨之中的果实累累的红高粱。“未出土时先有根,待凌云时尚虚心。”这才会有《五十春秋》如此真诚而厚重的生命轨迹与情感结晶。 二、手捧《五十春秋》,任意翻出哪一篇读下去,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颗火热的跳动着的赤子之心。那是一个作家全身心传播真善美的良知,也是他这位良师益友远远超过一个文人的亲和力、凝聚力的根由所在,更是《五十春秋》的吸引力所在。你读伯翱先生的文章,就像听一位真诚厚道的老朋友掏心窝子地讲述自己亲历故事。这一本记载着这些人物故事的书,拿起来就叫你放不下,非要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把历史概念复活,让你如临其境;把疑团迷雾拨开,让事实真相大白;让远去的岁月同你亲近,使青少年获得不曾有过的感悟,让陌生的事物给我们更多的人生智慧。平凡的小人物、生活琐事和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事件,在他的笔下,同样能够引人入胜,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他的笔下,百岁爱国老人袁晓园同年逾九旬的朱德元帅,他们的高洁人品同样令人敬仰。读《日本老姐、小姐的微笑》与《井岗幽兰》,同样使人感受到了樱花之热烈可爱和兰花的高洁与超凡,感受到女性的可敬与伟大。读到朱德之妻伍若兰为掩护朱军长而从容被捕、英勇就义的情节,写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揪心撕肺,催人泪下。可以想见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也一定是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五十春秋》中有不少这样的血泪文章,如《雪寒人更暖—与贺龙元帅夫人薛明一席话》、《谈不完的〈罢官〉道不尽的吴晗》等。读到吴晗夫妇先后去世,十四五岁的女儿小彦,像祥林嫂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同样的话:“我们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够被解放,他们都是好人啊!”最终“没有撑到‘四人帮’垮台,终于患了精神分裂症,自杀身亡……”令人不胜悲凄。作家写《亮剑》中李云龙原形王近山的传奇战斗经历引人入胜,当写到“一代战将”王近山去世,深深陷入痛苦,感情不能自已:“写到这里,我早已数次泪湿前襟,在新春祥和的红灯笼下,在耳畔的礼花爆竹声中,我辈能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都是像王将军这样的无数中华民族英雄前仆后继换来的。这使我想到诗人的名句‘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另外,万先生的文章,还有一种奇特而强烈的感染力量,能把它的情感传导给读者,甚至影响到他的生活习惯和人生喜好。例如我对网球运动原本是一窍不通,也是从不观看。但读了《草原上的鹰》、《网球和国球》,手就痒痒了,对这种体育运动有了想要了解和实践的愿望,从此开始学习和实践这项运动的努力。 三、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五十春秋》文章结构自然大气,无刻意网织之痕,却能于淳朴恬淡之中,体现出海岳气象。这是作文的大境界,也是来自人格的高境界。其中大量记述元戎将军的文章,最能说明问题。《亮剑》原型王近山将军系列,最具典型性。读来,大气磅礴。这首先体现于着眼点高,胸怀博大,视野开阔。常常体现出国家意识和民族情结。真正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不以位低而不图国兴。这与那些永远像一只蜗牛,总是躺在自我的壳巢之中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的小男人、小女人写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万伯翱先生,他写什么不写什么,写谁不写谁是选择极严,取舍极严的。这决定了他的文风的宽博动人的风采。读伯翱同志的文章,就像面对大海与高山,你首先被题材的博大与宽广征服,而不会注意到形式上的枝叶纹络。他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了自身掌握和获得素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点高,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这是一般文人所不具备甚至是难以企及的。例如《井岗幽兰》这一篇获奖作品,将这一特色体现得更为明显。开始洋洋洒洒,由朱老总的喜好井岗兰花说起,很自然地就引申出“革命”的话题和伍若兰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写革命家情怀,写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得既概括简约,又十分生动细致,甚至包括人物的外貌衣着和心理活动,都写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文章既有男情女爱、儿女情长,又不拘泥于此,真正是大开大合,荡气回肠,掩卷闭目,心潮难以平静。 四、初读伯翱先生的文章,感到有些笨拙,文字也不见得流畅、幽雅。这就像吃农民伯伯种的青菜萝卜,是没有山珍海味做得浓盐赤酱、浓香扑鼻,但当你仔细地咀嚼回味,却又有一种拙中见巧、淡而优雅的绵绵清香。许多细节和议论貌似随心所欲,却是精心选材,不是“小中见大”,便是“大中透小”。往往有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充分地体现出小中见大、拙中透巧的艺术辩证法的魅力。即使写“酒事”话“射技”,也是毫不含糊,看似“荡闲”之笔,目的则是在透视和折射历史,更生动地刻画、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收到小而不碎、大而不空的艺术效果。写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令人心悦诚服。《百步穿杨、大刀扬威·少林将军许世友传奇》和《万里老爷子和茅台国酒》便是突出的两例。每篇仅用两三千字,读后让人感觉是读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完整传记。作家很善于“借题发挥”,忙里偷闲。本来人们是想看许世友如何“百步穿杨”?想听万里委员长同国酒茅台的有趣故事。却不料,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陷入了作者所设“圈套”,使你入迷于人物的传奇细节而忘记初衷。他的此类作品,多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往往用寥寥数百字,便能将一位赫赫杰出人物的特殊人生,折射出来,而且能做到概括而不空泛:大事特点不漏,个性特征鲜明。这种概括描述之功,来源于中国古代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却又大巧若拙,不露痕迹,可见研读之深,汲取之神。 五、篇篇扎实不妄言,字句推敲求实据。这是我读《五十春秋》的又一感受。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看得出万先生作文是力求如此,也基本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据知情者透露,万先生写作,特别是写人,特别注重采访,注重洗耳恭听,注重躬身笔录。这是他坐“冷板凳”之前的准备活动。如果说“冷板凳”是静功。那么,他的深入采访,反复调研便是“动功”。动静结合,便产生了这些奇文、美文和实在文。 六、文章皆为时而作。万先生在散文和纪实文学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还体现在他对于现实需要的理解和关照。他的“体育散文”,是他职业生涯的积极体现,更是他爱好、志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必然结果。在这个领域,他以文学的视野和笔触,诠释着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及其独特之美的展示。从一定意义上讲,填补了题材领域的空白,也形成了自己的文本风格。伯翱笔下的“体育散文”,有这样几个明显特殊:一是它的强烈的动员性和号召力,呼唤更多的人关心体育事业,召唤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二是它的严谨的科普性,是专家之谈,行家之论,像一切科学家写的科普一样,可以当做科普读物,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昭示。三是它的强烈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是把体育大众化、娱乐化、生活化的典范。四是它的志史价值,是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脉络和重大体育赛事与发展历程,特别是群众体育的一种特殊视角记录,属于民间史记,只是更加真切生动。 作者简介:忽培元,中共大庆市委副书记。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有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