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Home
简介
Nav
动态
Nav
专题
Nav
作家作品
Nav
学术论坛
Products
学术交流
Nav
作品商城
Nav
法律维权
Nav
申请入会
Nav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传记研究
头条资讯
学术信息
海外观察
新书推荐
创作笔记
来稿选登
精品连载
书画赏析
文学资讯
学术研讨
文学批评
传记讲堂
培训交流
名家访谈
名家观点
专题报道
专访视频
维权介绍
经典案例
表格下载
张俊彪 | 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 • 共鸣
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 • 共鸣
文 / 张俊彪
腊月二十六日,文化大革命过后一年多,宋平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大半年。黄河两岸有冰,滨河大道的树木覆盖在白皑皑的积雪里,碧空冷凝,空气清新,但一丝一丝春的气息,已经在呼唤冰雪下的土地了。
我从省委大楼后面的食堂吃过晚饭刚出来,看见陈舜瑶部长提着小黑包,从大楼那高高的石阶上走下来。大约二十步开外,她已看见我了。我站在路边尚未甦醒的迎春花旁恭候着。她在数米远的地方就问:“你吃过晚饭了?”我点着头,大声说:“你怎么才下班,又加班了?我去给你找小郭,让他开车过来送你回家。”她停下脚步,声音不高地说:“我早晚不坐车,也就几站路,来回走路,锻炼一下,不然天天坐在办公室,这腿脚就不听使唤了。”她看着我,语气平和地说:“你刚吃完饭,不用急着回宿舍去看书,陪我走一会儿,也好谈心。”那年月,突出政治,喜欢说谈心,这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
她说着就往前走。我搓了搓刚洗过饭碗还带着凉水的双手,在没有领章帽徽的旧军衣上擦了擦,想帮她提着文件包。她将小包换在另一只手里,表示不用我帮忙。有一阵没有说话。两个人并排往前走,越过东楼,走出后门,向哨兵行过注目礼,前面不远就是沿黄河新修的滨河大道。在丁字路口,往东是宁卧庄宿舍,往西是青年农场,两边距离差不多均等,两站路,都住着省级领导干部。宋平家在青年农场。我陪陈舜瑶部长向西走。冬天黑的早,太阳早已落山了,昏黄的宛若红眼的路灯,忽忽悠悠闪闪烁烁地亮起来,光线不如星星亮。那时候,几乎没有汽车,冬天的傍晚,就连骑自行车的行人也很难碰见,特别在这条滨河路上,白天走的人都是很稀少。夜风沿河面吹过来,没有树叶的花木,在风中簌簌地鸣响着。她觉得应该说些什么话,不然过于沉寂了。
她还像每次见我时的开场话:读了什么书,有没有写文章,胃病犯过没有?……然后,她开始说自己的往事,也说宋平最近去了哪些厂矿乡村,接下来又自然而然地说到家庭和亲人。她问我春节放假三天怎么安排,回不回老家?我如实说:“从兰州回老家,一千多里冰雪山路,班车如果走得顺,也能买上票,三天才能到县城。县城回家一百多里山路没班车,如果步行,得走一天;运气好的话,借辆自行车,也得走半天。三天假,路上单程也不够。再说回趟家,来回路费得花二十多元,总得给亲人们买点东西,还得去看几家舅舅和姑姑,这样一来,我一年攒的钱,一趟回家就花完了。我不回家,自己能看几天书,给父亲寄上二十来元钱,全家高兴,我也行了孝,在村里还会有个好名声。”她听了,深以为然,声音挺有情感地说:“你说的,也是实情。”
说话走路,不知不觉,不乏不累,轻轻松松地走了半程路,身上热乎起来,也不觉得寒风瘆人了。她说:“我家过年,从来都简单。宋平同志和平时一样,都在忙工作。宋宜昌最多回来吃一顿饭,他喜欢一个人在单位吃住,大概他觉得自由。我们有个女儿,比宋宜昌大,也比你大一半岁。她自从上山下乡去东北做知识青年,多少年很少回家,过年也没回来过几次,回来也就住一两天,见个面就走。我们家讲民主,都在各人忙自己的事情,互相很少干预什么。所以过年和平时没什么大的不同,过年不过年都差不多吧!”她突然问我:“听说你还没有谈对象?”我实话实说:“我家穷,在农村,当兵回来,在庆阳地委几个月,来省委也才两年多,兰州无亲无故,再说省委也接触不到社会上的年轻人,谈对象,难。”她说:“现在提倡晚婚晚育,不用急,过几年也不晚。宋宜昌好像和你同岁,也没谈对象。女儿今年也不知道回来不回来,前几天东北有人来兰州出差,她带了一些东北的特产,写了一封信,也没说什么……听带信的人说,她有个男同学,好像有来往,但说不上是不是谈对象……宋平同志说,孩子大了,他们的事儿自己做主,完全听他们自己的,大人不要干预,也不要乱打听,要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对待孩子的事情,宋平同志和我,就是这个态度。”
说话时,前面已是岗楼上的灯光明亮如炬了。她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大门,说:“宋宜昌,喜欢文学,好像在背着我们学习写作。我们那个女儿,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苏联文学和法国文学,她可没有少读。你往后有空,就时常来我家。你们年轻人,认识了,在一起多交流,互相提高,共同前进。”她转回头,停在路边的槐树下,背对着大门口的哨兵,说:“今年春节放假,你不要外出,外面冷,街上也没什么好看的,就在宿舍里读书。如果女儿回来,不过她每次回家事先都不说,到家了我们才知道,今年可能会回来。女儿回来,宋宜昌也会回家住,他俩有共同语言,能说得来。如果正月初二中午能凑到一起吃顿饭,我就让小郭去通知你,你也来,人多热闹。不过,也说不准,到时候再看吧!”她让我赶快回去,天黑,夜冷,走快点。我走出已经二十来步了,回头时,她还站在那棵树下向我挥手,示意快走。她的身后,依稀可见哨兵肩头的刺刀和头顶的明灯。
正月初三早饭后,小郭来我房间,双手打躬,笑嘻嘻地说:“陈部长让我来给你拜年,还带了些吃的东西。”他将一个大的牛皮纸旧信袋放在桌子上,说:“陈部长让我告诉你,你一个人在大院里过年,东楼的人都回家了,挺冷清的。她让你不要老是看书,今天出去散散心,明天就上班了。”小郭走后,我打开信袋,里面有两个桔子,两把花生,两把瓜籽,几颗水果糖。节假日,省委食堂只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下午四点半,其它时间没饭吃,锁着门。我的处长知道我有胃病,将家里不用的煤油炉子送给我,还买了两包挂面,让我胃痛时就煮点挂面吃。那年月,买不到鸡蛋和肉,我只买了一瓶醋,一小包盐,一瓶有辣味的酱菜。我煮了一小锅挂面,放了盐、滴了醋,加了酱菜,两碗下肚,也出了一身热汗。
正月初四上班,陈部长又带了家里的糕点,来我办公室,有点歉意地说:“过年三天,宋平同志马不停蹄,去大学,下农村,到矿山……忙着拜年,看望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宋宜昌大年三十晚上回家,住了一晚,正月初一吃了早饭,就回单位去了。女儿今年又没回来,直到正月初二,她才打了长途电话,给我们拜年,说是今年假期太短,东北大雪封路,去不了火车站,也买不到火车票,就不回来了。”她问:“你一个人怎么过的年?”我说:“又读了一遍魯迅的《呐喊》。正月初三出去转,碰到了宋宜昌,说了一会儿话。”她有点意外,问:“你们都说了些什么?”我说:“宋宜昌说,他每次回家,在饭桌上,听到你和宋书记说到我,还让他来找我……其实宋宜昌很有志向,他正在构思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准备就要动笔了。他不让我告诉你们。”她很吃惊地说:“他写的文章,我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不会走,就想飞,长篇是那么好写的?”……两三年后,宋宜昌的长篇科幻小说《北极光下的幽灵》,在甘肃日报连载了几个月,然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书,在科普文学界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过后几年,他又一连推出了两部科幻长篇小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记得正月十五过后,有天早上刚上班,陈部长电话要我去她办公室。我在五楼的东侧,她在五楼的西侧顶头一间,正对着西边的楼梯口。那时候上下班打铃,大家都走中间的主楼梯,东西两侧的楼梯很少有人走,十分僻静。她在办公室见我走进来,脸色比较凝重,站起来,环顾自己的办公室看了一遍,还是示意我去外面谈。我估计有什么大事要谈,而且保密很严,她对自己的办公室都不放心,因为她是从战争年代极端复杂艰险的环境里战斗生存过来的人。站在楼梯口,她环顾左右,然后声音低沉地说:“我俩就在这里谈一会儿话,清静,也安全,不会有人听到。”她先问了我的家庭情况。我虽心里觉得她早就问过了,还是照实述说了一遍。然后,她问我文化大革命都在哪里,做过什么?让我尽量谈仔细点,不要漏过什么环节。我说:“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我十三岁刚满,初二刚开课。当时学校开始写大字报,批斗老师,批判黑线教育,我也被大字报点名批判为学生中的‘黑宝塔’、‘黑尖子’……红卫兵造反时,不让我加入红卫兵……后来学校停课,学生串联,我家很穷,没有钱和粮票去串联,红卫兵组织也不要我……父亲就让我回家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直到军队管理学校,学校开始复课,我才回到学校……高中毕业时,我从学校直接报名参军去的工程兵部队。后来的工作情况,你都知道了。”她又问:“文化大革命中,你最远去过什么地方?”我回答说:“最远去过公社,还是和社员一起拉着架子车去交公粮。”她最后问:“你来宣传部后,去北京,都见过什么人?”我如实回答:“我们写作组几个人,去北京都是送稿子,红旗杂志社,人民日报社,主要是这两个地方,见到的都是责任编辑。最大的官,只见过苏星,毛主席说他是半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家。”
她听完我的陈述,舒缓而深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时才说出一个陕北老干部的名字,问我认识不?我说没见过,但过去采访时,陕甘许多老干部提起过他,对他和阎红彦两个人有看法,认为陕北的历史问题,起因就在阎红彦,这个老干部也跟着帮腔整过不少人,都劝我不要去见这两个人,所以我没见过他……她听过后,神色挺沉重地说:“就是这个人。昨天宋平同志收到他的信,说你是造反派,是‘四人帮’在甘肃的黑爪牙,要求宋平同志严肃处理。”我听了有点生气地说:“陕北历史上,也有内部纷争。估计我没去采访他,有人从中挑拨,他才找我的麻烦……宋书记那么忙,不要理他的信。”她却耐心地说:“宋平同志说,这个老干部,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停止工作,估计过不了多久也会重新工作。他的这封信,一定要认真对待,彻底了结,不留隐患。你还很年轻,这封信这次不给你做个彻底了断,可能就是一个祸根。如果将来有什么政治运动,或者你个人提拔使用考察时,有人再拿这封信出来说话,后患无穷。因为写这封信的人,不是个一般的人,而是一个老革命,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所以,宋平同志要我跟你谈,把情况弄清楚,他要亲自写封回信,否则,这个政治隐患还斩不断。”我听宋书记如此重视,知道问题非同小可,默默地点头。她的心态也平和下来,说:“宋平同志说,这件事,由他亲自处理,不宜扩散,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宋平同志很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常常半夜才回家,还要处理急件,晚上睡不了几个钟头。他的意见,让你代他起草一封回信,晚上他看一下,修改一下,明天你再抄写一份,他明晚签了名,封好后,再交给秘书机要发出。”我犹豫了一下,说:“这件事关系到我,我起草信,将来若是本人知道了,会有后遗症,还是请秘书起草比较好。”她点了点头,说:“你先回去工作,不要向任何人说。我今天晚上回去,把情况报告宋平同志,再听他的意见。”
第二天早上,陈部长仍然把我叫到西侧楼梯口,将手里一封信交给我,说:“宋平同志昨天回来很晚。我一直等着,把情况报告他。他当时听,没说什么。今天早上,他出门前,把这封信交给我,让我拿给你看一下,主要事实一定要准确。如果没有什么出入,让你抄一份,我带回去,他晚上签名,交给秘书去处理。”这是宋平同志的亲笔信,两页将满,字很大,笔遒劲,言简意赅,直指要点,没有一丝可供反驳的字或词。我是个很固执的人,一根筋拧到底。仍然说:“事关我的信,在谈我的事,我抄出来的笔迹,还是不妥,最好让秘书抄写一份出来。”她沉思了一阵,说:“那好,我现在就交给他的秘书去抄写。”
现在我还记得,信的末尾有这样几句文字:“经查:文化大革命中,张俊彪还是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最远只去过公社,也是和村民一起去交公粮。他从来没见过‘四人帮’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四人帮’的‘黑爪牙’。我们都是文化大革命受过委屈的老同志,关乎一个青年干部的前途,说话要讲证据。”
又过了一天,陈部长见到我,很认真地说:“宋平同志,让秘书已经通过机要交通站,把那封信送出去了。他的原信,也让秘书作为省委机要文档编号后,交给机要室登记存入档案室,永久保存,以备将来有人拿这封信挑事时,可查看他的信件。”他又叮嘱说:“宋平同志让我告诉你,这件事,只有他和我,还有你,三个人知道,不要说出去。他的秘书,只有一个人经办,也交代过了,让她按保密规定执行。”
过了不久,宋平进京赴任。陈舜瑶也去了北京,后来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担任副主任。1984年,我在北京上大学。省委领导一篇准备发表的文章,打电话要我请几天假,回兰州参与定稿。我因公按规定可以坐飞机。在首都机场候机大厅,我远远地看见陈部长拉着一个小箱包,也在等候飞机。我急忙迎过去,和她打招呼。她见了我,很高兴,也很亲热。我见面就说:“你怎么一个人出差,还带着行李,也不带个干部,路上照应一下。再说飞机晚点了,你也应该去贵宾室休息。”我没带什么行李,就帮她拉着箱包,找了空位置,坐下来说话。她说:“早听说你来北京上大学,为什么不来看我?”我说刚开学,学校比较紧张,也没什么事,就怕打扰宋书记和她,所以没敢去。她问了学校教学和教师方面的情况,又问我上完学有什么打算?我说甘肃对我很好,我在省委工作了将近十年,人熟地熟,也是甘肃人,将来还是回甘肃去。她说,宋平同志在甘肃时,针对河西走廊沙漠地带,提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护农庄和田园;陇东干旱贫困山区,也提出退耕造林,种草植树,改变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的吃粮和饮水问题……我这次去甘肃,想去河西与陇东,做些调查研究,也实地走访,看宋平同志的决策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飞机起飞后,我和陈部长坐在一排。飞机延误,已过中午。在飞机上吃了一点东西,我想让她休息一下,也就不再说话。飞机进入甘肃空域时,她一直从机窗眺望着陇山陇水,情感深沉,话也多了起来。她问我在兰州住几天,如果时间长,可以陪她走几个地方,她也想和我谈一些事情。我说只请了三天假,兰州只有一天。她有些失意地说:“多年不见,想和你谈话,了解甘肃的情况,看来也是指望不上了。”快下飞机时,她还是说:“我们那里,就缺少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干部都年纪不轻了,也都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汇总材料,不肯走出北京,总是这样下去,还怎么建言,怎么献策,怎么为决策提供依据?……过两年,你要是想留下,就来找我。”我没有答话。我知道,只要进了研究室,就只能一辈子写公文,不可能有业余时间写点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了。当然,我还是向她表达了感恩的心情,特别当年宋平书记亲自写信,除去了我此生一大隐患,挖掉了前进路上的一块地雷……她平淡地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时间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我在深圳已经两年了。有一次在北京开会,偶然遇见阎晓明,两个人坐下来,边吃饭边聊天,谈了许多过往的人和事,当然也谈到陈舜瑶部长了。
阎晓明是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在甘肃河西走廊插队,后来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很快便被选调到甘肃省委宣传部,我们就成了同事。他在新闻出版处,陈部长分管,对陈部长也很熟悉。前几年调回天津,在电视台做主任,开始电视电影的创作和编导。他慢悠悠地说:“我调回天津,来北京机会多,就经常去看望陈部长。你说奇怪不?我每次去看她,她都问起你,可是听说你很少去看她,她却到处在打问你的情况,还找着看你写的作品……按说她分管我们处,我还陪她出过几次差,我和她接触的时间比你多,她却对你格外关注……有一回,我去她家里,送我的新作品,她却说,让我找你的作品给她看。我临走时,她还再三叮嘱,今后凡是你写的作品,只要能找到的,都找来,送给她看;她看了,有些还可以送给宋平同志看……你说,她为什么就那么喜欢看你的作品,还要送给宋平同志看?……”我有意岔开话,问他见到宋书记没有?他慢声慢调地笑着说:“宋书记,我认得他,可他不一定认得我。过去老见他,可都是开会,他坐在台上,我坐在台下,搁在平时,真要是碰见了,他也不认识我是谁呀!哪像你,听说来北京也不去看望老领导,倒是宋书记、陈部长还在打问你,还让人找你发表的作品看……嗨!你是不同,我们和你可不能比……”我听了,觉得他说的也许有些夸张,北京天津人,说话慢条斯理的,倒也风趣幽默。也就随口说:“我写的,大多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传记文学,宋书记和陈部长都是老革命,他们看我的作品,也许会激起某种革命的情怀,引发对往事的回味,产生共鸣吧!……”
回想那时候的老领导,对自己的干部就是这样的:无私地关怀、帮助、培养、教育、扶持和保护……
当然,人与人,情感的共鸣,是很难消退的;随着时间与空间的隔离,往往会愈来愈更加浓郁或清新……
2023年1月27日于深圳
来源:《华文月刊》杂志2024年3月号
作者简介
1977年张俊彪在刘家峡水库
张俊彪,原籍陕西省旬邑县,1952年11月生于甘肃省正宁县,曾任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最后一枪》《血与火》《鏖兵西北》《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等30部,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总政治部“全军优秀图书”一等奖、首届世界华文杰出贡献奖等文学奖 21项。
文章分类:
公众号|会员作品
分享到:
昵称:
验证码:
分享网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贴吧
开心网
复制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