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好书推荐 | 三月书单

3月好书推荐

图片

01

苏东坡新传

图片

李一冰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出版年: 2020-7
页数: 1048
ISBN: 9787220118043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不俗成就。如此天才,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他却能超越个人的悲哀,既超脱现实,又有烟火气。这种旷达的态度也指引我们获得自己的快乐之道。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直接引用本书原文,并高度评价此书文字典雅,作者归结甚有见地。本书已出版近四十年,此次全新增订,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诗言志,所以本书十之八九取材于东坡诗词,以触摸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此外,作者参考东坡文集和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考证坚实,笔触细腻,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一冰先生写《苏传》,不像林语堂看到的东坡,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的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
——作家 张辉诚
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作家 余秋雨
原文摘录:
“政治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像风一样,是一种权力所化的气势、毫无理性可言,气势所至,便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轼便是被此一气势所冲决到岭外来的第一人。
但是,人生亦无非一场大梦。
死生祸福,非人所为,人亦执着不得。苏轼今日行于大庾岭上,孑然一身,宠辱两忘,决心要把自己过往的身世,一齐抛弃在岭北,要把五十九年身心所受的污染,于此一念之间,洗濯清净,然后以此清净之身,投到那个叫作惠州的陌生地方,去安身立命。
苏轼的学养,使他的眼界不致如一般人那么狭窄,那么局限一隅而患得患失。现实社会逼得他走投无路时,他的精神生活活跃起来,就另有一个神秘的想象世界收容了他。”
引自 第十二章惠州流人


02

此生未完成

图片

于娟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副标题: 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出版年: 2011-5
ISBN: 9787535766779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原文摘录:
“这件事是错误的,我会帮你纠正;如果这件事是正确的,在我还死之前,我 一定挺着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不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一样。你喜欢的我不喜欢,我会让我慢慢喜欢,我喜欢不了,我会一直支持着你。
经过这些我才知道,知道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往往不会走上婚姻这条道路。因为他/她爱的人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她;而爱他/她的人一直都站在他/她的立场,给他/她最需要的爱。”


03

富兰克林自传

图片

[美] 本杰明·富兰克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Benjamin Franklin: The Autobiography
译者: 蒲隆
出版年: 2009-7
ISBN: 9787544709002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迄今为止最重要、读者最多的自传作品之一,无论从自传的角度还是从美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富兰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该书是在读者如饥似渴的等待中出版的,一经问世被一抢而光。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希望学习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他们把这部书当成“人生指导”读物。
原文摘录:
1.节制:食不可过饱,饮不可过量
2.缄默:避免无谓闲谈,言谈必须对人有益
3.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
4.决心:要做的事情就要下定决心去做,决心做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
5.节俭:不奢侈浪费,任何花费都要做到有益,不论是于人或于己
6.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除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勉做一切有益之事
7.真诚:不损害他人,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有真凭实据
8.正义:不损人利己,应尽的义务要履行
9.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克制一切报复心理
10.清洁:身体、衣着和居所要力求清爽整洁
11.平静:剔除不必要的烦恼。也就是指那些琐碎的、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
12.贞节:少行房事,不使身体虚弱、生活贫乏,以利于身体健康或养育后代。不可损坏自己或他人的声誉或者安宁
13.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引自 我的人生信条


04

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图片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译者: 颜筝
出版年: 2013-6-30
ISBN: 9787508639772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本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她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她还为女性提出了如下成功密码,激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1. 向前一步,勇敢进取
通常女性在总会在无意识中妨碍自己的发展、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甚至很容易就放弃工作、放弃获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职场中的态度仍然不够积极、不够进取。
2.平衡工作与生活
伴侣的支持非常重要。那种认为女性只有抛开家庭才能达到事业巅峰的说法其实并不成立。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成功女性都拥有一位相当支持自己事业的人生伴侣。
3. 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
女性应该对事业上的挑战持有更开放的心态。如果一份工作能让她学到新的技能,并且更快乐、更满足,那就意味着她在自我提升中不断发展。
女性只有向前一步,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获得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平衡,享受成功的幸福人生。
原文摘录:
如果心如恐惧,你会做什么?
完成胜过完美。
有能力的人因自我怀疑而苦恼,这种现象有它的学名——“负担症候群”。无论男女都容易出现这样的症状,但女性会更严重,也会更多地受其限制。...
——引自第1001页


05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图片

[美]康拉德·H.雅劳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译者: 王晨
出版年: 2022-1
ISBN: 9787559845238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原文摘录:
“多达200万名妇女有同样的可怕经历。……作为一种集体的性别命运,1945年春夏红军的大规模强奸是系统性产物,目的是报复“[德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所做的事”。虽然作为胜利者的西方士兵也强奸了战败国的妇女,但在苏联的案例中,这种行为显然过于频繁,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上级的纵容。只有一些像列夫·科佩列夫(Lev Kopelev)这样的正派军官才会出于同情心而试图阻止这种做法。由于纪律崩溃,士兵把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当作强奸对象,从没到青春期的女孩到年迈的祖母。”
——引自 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文章分类: 公众号|会员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