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伯翱《六十春秋》新著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万伯翱在研讨会上发言
9月7日,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红色散文作家万伯翱文学创作五十周年暨《六十春秋》新著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迟浩田、吴仪和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分别致信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外交部原副部长乔宗淮,空军少将朱和平,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维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许海峰、贾英华、忽培元、董保存、丁东等出席研讨会。来自文学界、艺术界、体育界的专家与会。研讨会由著名作家苏叔阳和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持。 《六十春秋》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作序,画家韩美林题写书名。这是万伯翱继《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散文力作,也是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表扬万里同志送子下乡五十周年和万伯翱同志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而推出的一部力作。 铁凝在致辞中说,万伯翱同志为人、做事,都极为平实、简朴、低调、纯善,体现着书生本色和平民情怀。散文集《六十春秋》是他从事文学创作50年来的最新成果,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情怀和本色,这就是朴素而诚挚的爱。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亲朋好友、社会名流、平民百姓,都寄托着他发自内心的敬重和出自肺腑的真情。他爱生活,他笔下的生活,无论垂钓、打球、听戏,还是旅游、读书、写作,都充满了快乐和情趣。他亲切质朴的文章风格,有一种不事雕琢的洒脱之风和清明澄澈的宁静之美。除了潜心创作且硕果累累外,他还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从事公益事业,包括支持文学事业的公益善举。五十年沧桑巨变,很多人可能都已放弃了对文学的初衷和理想,万伯翱同志的坚守和探索弥足珍贵;他对文学事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热爱文学的人、坚守文学的人永远是年轻。 原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乔宗淮,空军少将朱和平,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维康,中国乒协副主席张燮林,《作家文摘》社总编辑张亚丽及《中国钓鱼》杂志主编袁海娜等,代表各界对《六十春秋》作出了高度评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忽培元也在会上发言。 万伯翱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50年来,万伯翱坚持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传记和纪实作品,始终追求独特个性和文化内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万伯翱新著《六十春秋》,是其继《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散文集。 研讨会上,万伯翱还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自己的作品。 《六十春秋》作者万伯翱简介 万伯翱,祖籍山东省东平县,中共党员,在北京读小学、中学后,1962年秋,其父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处书记和北京市第一副市长的万里同志送他到艰苦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河南西华黄泛农场园艺工人),其下乡10年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彭真市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新闻媒体好评,成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1972年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到郑州总参炮兵学院,后调入北京武警总队任(九支队)团政委,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国家体委,先后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长,中国体育杂志社副总编、副社长,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主任,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五十年来,他坚持业余文化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传记、纪实作品。其散文创作和传记作品均追求独特个性和文化内蕴,海内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其作品也多次被报刊媒体转载并获奖。
“正道创作”与“精神补钙” ——在万伯翱红色散文创作研讨会上发言
忽培元
一提“红色”有的人就神经紧张,好象是把自己同“落后”与“极左”牵扯到了一起!其实红色是血液的颜色,革命的颜色、国旗的颜色,美丽向上的颜色、吉祥如意的颜色和代表着真和善的本来颜色。一个作家,他的作品能够被冠之以“红色”是一种荣光!尽管在是非混淆、价值颠倒的情况下,有的人宁愿别人讲自己是“黄色”或“灰色”甚至“黑色”作家,也不愿与红色粘边。这当然另当别论。 为此,衷心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一个重要的历史结点上隆重推出《六十春秋》这本红色经典。老万这本散文新作,其中大量书写红色记忆的篇什,无疑是其中分量较重,读者较多,也是影响较大而艺术性与存史价值较高的。 从各种迹象表明,我们民族在发展振兴中,遇到的最大麻烦还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思想文化上的,是精神钙质的流失。这是我们也许还不自觉却又是时刻发生着的要命的事情,更是境外敌对势力所希望看到的一幕。他们长期以来千方百计中伤和诋毁,甚至肆意捏造歪曲我们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和元勋,企图以此打开缺口,来否定我们的党和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终达到搞乱、分裂和颠覆的侵略阴谋,更是一刻也没有定息。在这种形势下,能够读到伯翱先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书写开国领袖、元戎的大量真切动人的文章,真具有“精神补钙”的特殊意义与“正道”创作的示范作用。 一、伯翱先生的散文创作,是生活的积淀与发酵。他的作品,读来有烟火气息,有丰富的色彩,有多种人性的趣味。是真米实曲酿造出来的酒,而不是参合出来的饮料。这是读他作品,首先的印象。无论是《开国元戎垂钓》还是《五十春秋》、《六十春秋》,用我们陕北农民的话讲,都s是有“真颗子”的。这与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有关。出身高干家庭,从小接触的高人多,见多识广;又当过农民、做过园艺工人和技师,也在军队服役过,还当过记者、编辑等等,可谓见过大世面,体验过各种社会角色,吃过大苦;受过大冲击,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饱尝了人世的酸辣苦甜。这样的一个特殊作者,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必然是“有米之炊”。 二、老万是性情中人,为人拙朴、真实、还自带三分幽默风趣,文章也是真性情,没有虚情假意。他是做到了不打动自己的绝不动笔。他文中有正气豪气,许多篇章和细节,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且善于讲故事、刻画人物,往往具有引人入胜、催人泪下的感染力。而这些,又绝不是所谓的“技巧”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靠的是真情实意。因此,他朋友多,读者也多。 三、老万不是凭才气写作的人,而是靠喜好、责任和毅力。据我所知,他写得很慢、甚至很吃力、很艰难!一篇东西要写很长时间,反复修改,反复打磨。就像手工艺人,很少“笔走龙蛇”那样的潇洒。他可以说,既是一个生活的苦行僧,也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值此想到前辈作家柳青的一句名言: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万伯翱〈六十春秋〉这个书名,是很贴切的,正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执着。 总之,万先生写作,是值得充分肯定、值得佩服的。许多人利用父辈的光环,千方百计满足私欲,而万伯翱却是自找苦吃,热衷于不为世俗看好的文学事业,积极参与组织工作,古稀之年笔耕不辍,乐此不疲,属于高尚的人生,高尚的追求。 2012年9月7日于现代文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