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学传记大有可为-----从创作《焦裕禄》谈起

不管社会如何物化,精神如何异化,也不管人们如何唱衰文学和如何冷落纸质阅读,都难以阻挡传记文学的快速发展步伐。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每出版4部文学图书,就有1部文学传记,而且远远超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其它

     不管社会如何物化,精神如何异化,也不管人们如何唱衰文学和如何冷落纸质阅读,都难以阻挡传记文学的快速发展步伐。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每出版4部文学图书,就有1部文学传记,而且远远超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其它文学品种的销售量。知微见著,我与殷允岭合著的《焦裕禄传》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十多年间,一部《焦裕禄传》,出了三种版本,又被拍成同名热播电视剧,列为向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剧目之一,十八大召开前夕,在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并受到观众的热捧、 网民的热议,图书自然也跟着热销。这“三热”现象充分说明,如今的广大读者“喜实厌虚”,文学传记图书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传记靠传主事迹赢得人心
     写传记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深入采访。
     由于穆青、周原等撰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社会影响很大,我和广大读者一样,深受感动之余心中有一个难以释怀的问题——焦裕禄这块优质钢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当时,我是省合同制作家,决定利用这段比较集中的创作时间,报了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传》的选题,得到了省作协和花山文艺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于是和殷允岭便开始了艰辛的采访。从1994年夏天起,前后近3个月,我们追寻焦裕禄生前足迹,赶赴山东、河南等地采访了焦裕禄的亲友、乡人等200余人次,采访笔记超过百万字。在兰考,我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几乎每天都要到焦裕禄生前栽下的那棵根深叶茂的“焦桐”树下留连往返,到已经一望无际成片成片的泡桐树林里去寻找灵感,到焦裕禄陵园里去和瞻仰焦裕禄雕像的老百姓们聊天,汲取营养。我们对焦裕禄夫人徐俊雅进行了重点采访,和她前后聊了七个整天,听她讲述了焦裕禄的完整人生,我们只是虔诚的听,认真的记,采访过程很少提问,以免打断干扰这位和焦裕禄一样可敬的长者的思绪,我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打动了徐俊雅,采访结束前,她还亲笔为我们写下了“用焦裕禄精神写好焦裕禄”的题字。《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长篇通讯执笔撰稿人周原,是我们另一位采访重点对象,前后三次登门拜访,周原感动之余,把珍藏多年的长达七千多字的焦裕禄自传原件送给我们,有了这份焦裕禄亲笔写就的自传,我们的创作底气更足了……经过严肃创作和出版社认真编辑,长达近40万字的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传》终于问世了,焦裕禄夫人徐俊雅读后非常满意,她认为这是第一部完整、真实、客观地讲述了焦裕禄人生道路和精神风貌的文学传记,要求其儿女人手一册,认真学习阅读。周原在为《焦裕禄传》写的序里称,这是呼唤焦裕禄精神的最高吭的一声!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以“焦裕禄注视着今天”为题,高度肯定《焦裕禄传》的主旨意识,完全符合时代的需求和读者的渴望。人民日报以“公仆的楷模”为题,用整版的篇幅摘载了本书的感人章节。广大读者反响也十分强烈,因为我们这本书令人可信地化解了读者心中那个大大的问号——焦裕禄这块优质钢是如何炼成的?全书关于焦裕禄经历了“三大熔炉”锤炼的系统讲述,更让读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释怀。这三大熔炉是:一是苦难熔炉:下煤窑,坐监牢,扛长活,逃荒要饭;二是革命熔炉:勇斗日寇,参加土改,当民兵队长,入党转干,随大军南下,剿匪支前,几经生死考验;三是建设熔炉:先在尉氏县当区长,抓经济恢复,后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再派到“哈工大”学习深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学业出色结束,重回“洛矿”。20世纪50年代末,二赴尉氏县任副书记,抓农业生产。1962年,兰考成了远近闻名的“讨饭县”、重灾县、“谁都不愿去的县”。焦裕禄临危受命,任兰考县委书记。他强忍肝病的剧痛,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战风沙、斗内涝、改造盐碱地。经过一年半艰苦卓绝的奋斗,兰考人民终于战胜了“三害”,不再远走他乡、逃荒要饭,过上了相对稳定的日子,而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走完了他百炼成钢、“凤凰涅槃”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给县委书记提供一面镜子,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一把尺子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员领导干部中也滋生了不正之风,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开始抬头并有所蔓延,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出版社和我们发生了共鸣,决定出版文学传记《焦裕禄》第二种版本,初衷是给县委书记们提供一面镜子,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一把尺子。
     焦裕禄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重视干部和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注意培养发现树立先进的典型。他曾树立四个当时兰考百姓十分佩服的先进典型——“韩村的精神、赵垛楼的干劲、秦寨的决心、双杨树的道路”,而焦裕禄自己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和公仆的楷模。所以,我们在修订过程中,突出焦裕禄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榜样事迹。
     这一版出来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联合召开“《焦裕禄传》读书座谈会”,到会的20多位县委书记对焦裕禄的事迹都十分感慨,竞相发言。一位县委书记说,他在家中床头放了一本《焦裕禄》,办公室案头也放了一本《焦裕禄》,他把焦裕禄当做一面镜子,每天都要对着照一照,看看今天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焦裕禄还有哪些差距。另一位县委书记则说,焦裕禄把自己的女儿焦守凤安排在最苦最脏的酱菜厂挑担送酱油,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却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儿女送到条件最好待遇最高的单位,甚或挖空心思送到欧美等国外去;焦裕禄连自己的儿子占公家一角钱看白戏都要大发雷霆,而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却千方百计扩大“三公”开销,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地贪污受贿,走上犯罪道路。与焦裕禄相比,差别真是天上地下!
     这部图书,不仅给县委书记提供了一面镜子,同时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一把尺子,他们拿着焦裕禄这把尺子,去衡量监督各级党员干部,如果哪位干部不符合焦裕禄这个标准,他们就不信任,就失望;如果合乎焦裕禄这个标准的,他们就视作知心人,就拥护。
     古人云:“县令清,郡县治,郡县治,天下安;县令贪,郡县废。郡县废,天下乱。”一个县,无论县域大小,人口多少,县委书记都是能够管理得了,治理得好的。县委书记这一级干部,地位十分特殊,在干部序列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全国约2900个县,都能配备一位合格优秀的县委书记,那么全国近2900个县都能搞好,而县级政权稳定了,整个国家就安定了,人民就有福了。老百姓都盼望自己县域内能有一个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有一个好的父母官,带领大家共同奋斗,过上好日子,奔向小康的愿景。
全面把握焦裕禄精神的五点内涵,重点突出焦裕禄科学求实的作风
     随着人们对焦裕禄精神持久地呼唤,其呼唤之声越来越高亢,越来越激昂,我征得合著者殷允岭的同意,考虑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进一步诠释和宣扬焦裕禄精神,决定把《焦裕禄》一书改编为电视剧。第一件工作便是书写电视剧改编策划大纲,几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后,才投到浙江某影视公司,立即引起对方深厚兴趣,其后我又物色编剧,并取得了焦裕禄女儿焦守云代表家属出具的委托书,内容是焦裕禄家人同意根据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传》改编电视剧。此外,还寻找出资单位并与制作方反复洽谈,前后两年半之久,一波三折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终于拍摄成功了,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隆重播出。为了和电视剧交相辉映,互相配合,我们又和出版社达成共识,出版了《焦裕禄》第三种版本,以期进一步扩大影响,弘扬焦裕禄精神。
     这一版进行了多处修改,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力求以今天的视角,越过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用新的时代眼光重新认识焦裕禄。本版修订,我们的精力重点集中在两点:全面把握焦裕禄精神的五点内涵,重点突出焦裕禄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
     有人提出,要把焦裕禄写成一部大孝之作、男人之作。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琢磨,它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焦裕禄精神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五点内涵完全背道而驰,轻则来说,是片面的、有失偏颇,重则来说,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曲解。焦裕禄的确是一个孝子,也的确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男子汉,但他更是一位党员,一位领导干部,一位公仆的楷模,一位县委书记的榜样!所以修订出版的第三种版本,我们突出了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套独创性的科学工作方法。以他带领群众除“三害”为例:治风沙,焦裕禄带人追着风沙跑,逐一弄清风路和风口,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群众用胶泥封住了一座沙坟,而兰考大地的沙丘下,胶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敏感的焦裕禄从中受到启发,生动形象地总结出了“贴膏药”“扎上针”的治沙方法,并在全县加以推广。治盐碱,焦裕禄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县盐碱地面积、分布情况、地下水位进行深入调查。为了弄清盐碱地的情况,焦裕禄经常吃土尝碱。他总结出“凉的是硝,涩的有矾,臊苦辣的是马尿碱,杀口咸人的定有盐”。治洪水,当别人在水灾面前悲观愁苦,焦裕禄却认为,没有这么大的水,就不知道兰考大地哪里多高,哪里多低,在“白帐子雨”中,他让人撑着伞,自己画出一张又一张洪水流向图……在焦裕禄的科学工作作风指引下,兰考“三害”终于得到了根除。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在我们的书中也有了生动的体现——1963年春天,兰考县胡集大队栽种树苗,大队长和支部书记发生了分歧,争执不下。书记主张植树造林就要搞出个样子,要纵横成行,整齐划一,散栽的树苗一律移栽。大队长则认为:人挪活,树挪死。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应从生产实际出发。大家请焦书记拿意见。焦裕禄沉思了一下,笑了:“双方都有道理,但我们办事情、想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眼下的主要问题是度荒救灾,发展泡桐要先顾吃饭,后顾好看,散栽的树先不要动了,不管它成不成行,先活下去就行。”焦书记一番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争执平息了,干劲鼓起了,而“先顾吃饭,后顾好看”八字方针,也从此成为整个兰考县发展林业的指导方针。我这么讲述,不是生拉硬套,也不是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只想证明,我们党的领导人和优秀基层干部的科学求实作风是一贯的,是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正因为图书准确把握和反映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重点突出了焦裕禄的科学求实的作风,这一版本的问世,再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短短的半年多时间便销售了三万册。在石家庄图书大厦举办的《焦裕禄》图书签售活动上,同名电视剧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说:“自己正是通过花山文艺出版社这本书抓住了角色的精神实质,才较好地演绎了焦裕禄的形象。电视剧从原著开始,结束于原著。如果说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原著就是剧本之本。”




附一:
《焦裕禄》一书在石市签售

     10月29日上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签名售书活动在省会图书大厦举办。该书由我省作家陈新和山东作家殷允岭共同创作完成,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焦裕禄光辉的一生。根据该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陈新、焦裕禄之女焦守云、电视剧主演王洛勇齐聚签售现场。

陈新: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1966年,《人民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通讯反映的主要是焦裕禄在兰考的一小段经历。我常常在想,正如一块好钢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出炉,这么一位公仆的楷模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相信,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这正是我们创作的初衷。”陈新表示,焦裕禄一生经历了三大熔炉的锤炼。一是苦难熔炉:下煤窑,坐监牢,扛长活,逃荒要饭。二是革命熔炉:勇斗日寇,参加土改,当民兵队长,入党转干,随大军南下,剿匪支前,几经生死考验。三是建设熔炉:在尉氏县抓经济恢复;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派到哈工大学习深造,结束学业后重回“洛矿”;上世纪50年代末二赴尉氏县抓农业生产;1962年临危受命,任兰考县委书记,强忍肝病的剧痛,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三害”,最终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走完了百炼成钢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95年,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陈新和殷允岭撰写了文学传记《焦裕禄传》。2011年,经过反复修改,再次推出了修订版《焦裕禄》。陈新表示,人们对这本书的关注和肯定,其实正是焦裕禄平凡而伟大的不朽精神使然。焦裕禄激励和感染了几代人,人民群众把焦裕禄引为自己的知心人。“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但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弘扬焦裕禄精神其实正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焦守云:这本书真实再现了父亲的一生
    精神干练的焦守云是焦裕禄的二女儿。她为这本书的创作以及电视剧的拍摄提供了很多帮助。“父亲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在兰考的那段经历。其实在他42年的人生中,在兰考只有1年3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最辉煌、闪光的历史之前,父亲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焦守云说,“与以往不同,这本书完整、真实地再现了父亲的一生,得到了我们全家人的认可。”
王洛勇:我是焦裕禄的铁杆粉丝  
    说起出演焦裕禄一角,王洛勇难掩激动之情。“拍摄的过程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一开始对于书上讲的一些事,我也有过怀疑,心里嘀咕这是真的假的,人物是不是被美化了?后来随着拍摄和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在焦裕禄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与老乡们交流,我才真正地认识到,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焦裕禄可亲可感可信,他就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王洛勇称自己现在已经成了焦裕禄的铁杆粉丝。“今天我们学习焦裕禄,不是学习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学习抽象的激情,而是要学习他踏踏实实、严谨朴素的生活态度,学习他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工作方法以及他对于知识的崇尚和对科学的尊重。”
                     [发于2012年10月31日《河北日报》]




附二:
陈新的焦裕禄情结
本报记者 黄 蓥
     近日电视剧《焦裕禄》在央视一套热播,引发大众和媒体聚焦。该剧改编自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这也是得到焦裕禄夫人徐俊雅和亲属认可的一部全面真实描写焦裕禄一生经历的长篇传记文学,该书作者之一、河北老作家陈新也是电视剧的总策划。日前72岁的陈新接受晚报记者专访,他坦承:“我有焦裕禄情结。”
写书缘于“焦裕禄情结”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新的文学创作已颇有成就,他的《河南小妞》、《瞬间三题》等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长篇小说《失踪者》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小说《艾滋病患者》被拍成电视剧,由当时的红星王诗槐、何晴主演。1995年陈新和殷云岭合著的近40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焦裕禄传》面世。
    记者:当年您创作焦裕禄传记的初衷是什么?
    陈新:那时河北省作协在全省选聘18位合同制作家,我是其中一员。报创作选题我报了传记文学焦裕禄,就因为自从读了穆青、周原等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后,我便有了“焦裕禄情结”:为什么一个“七品芝麻官”会掀起这么大的动静?焦裕禄这块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质钢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折磨得我吃不香、睡不安。我自知身单力薄,便邀请当时年富力强山东籍作家殷云岭合作。
    记者:据说您的采访过程十分劳苦。
    陈新:撰写楷模人物来不得半点马虎,1994年夏天起前后近3个月我们追寻焦裕禄生前足迹,赶赴山东、河南等地采访了焦裕禄的亲友、乡人等200余人,采访笔记超过百万字。印象最深的还是采访焦裕禄夫人徐俊雅,我们和她前后聊了七个整天,她还亲笔为我们写下了“用焦裕禄精神写好焦裕禄”的题字。还有《县委书记的榜样》长篇通讯执笔撰稿人周原,我们前后三次登门拜访,他感动之余把珍藏多年的长达七千多字的焦裕禄自传原件送给我们,有了这份焦裕禄亲笔写就的自传,我们的创作底气更足了。
    记者:《焦裕禄传》1995年出版后,反响如何?
    陈新:书稿先是得到了徐俊雅的认可,这也是她生前唯一反复审定过有关焦裕禄事迹的书,她认为这本书真实可信、全面生动且客观地再现了焦裕禄的一生和精神风貌。她还要求焦家儿女每人都要阅读这本书。这本书还获得河北省优秀畅销书奖、山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拍剧再续“焦裕禄情结”
    电视剧《焦裕禄》从策划到播出都有陈新的心血和汗水。而他和殷云岭创作的《焦裕禄传》则是全剧的蓝本,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不止一次地强调他正是通过这本书抓住了角色精髓:“电视剧从原著开始,结束于原著,如果说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原著就是剧本之本。”
    记者:据说拍摄电视剧《焦裕禄》也是您的提议?
    陈新:写完书我的焦裕禄情结有所缓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精神持久的呼唤,就琢磨着要以一个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载体重现焦裕禄精神和事迹。为此我写了数遍策划大纲,通过朋友交给浙江某影视公司,当即引起对方关注。其后我找来作家何香久担任编剧。2009年4月制片方和我签订合同,其中写明“特聘陈新担任电视剧《焦裕禄》总策划”。随后我们取得了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女士代表家属出具的委托书,内容是焦裕禄家人同意根据《焦裕禄传》改编电视剧。我又陪何香久到焦裕禄生活、工作的地方再次深入采访。
    记者:该剧获得很大成功,您是否也很自豪?
    陈新:我的焦裕禄情结根深蒂固,有一年坐火车路过兰考,一种强烈的情感驱使我下车到焦裕禄陵园拜谒,我看到焦裕禄墓前的鲜花还带着露珠,前来拜谒的人络绎不绝。这部电视剧历尽坎坷终于化蛹成蝶,全是焦裕禄精神使然,要说贡献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贡献最大。我自己没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
    记者:您今后还有什么打算?
    陈新:焦裕禄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特别丰富和感人,电视剧《焦裕禄》在这方面表述较少,我打算先撰写一部《少年焦裕禄》,然后再把其策划为电视剧,讲述他在其班主任启蒙下如何走上革命道路;讲述他如何顽强地与各种苦难做斗争……我相信,这会是献给广大青少年和观众的一份优质精神食粮。
                          [发于《燕赵晚报》2012年11月17日]





附三:
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出版 改编电视剧热播

     长城网11月1日讯(刘伟 申强)10月29日,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签名售书活动在石家庄市举办。该书由河北作家陈新和山东作家殷允岭共同创作完成,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焦裕禄光辉的一生,根据该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陈新、焦裕禄之女焦守云、电视剧主演王洛勇齐聚签售现场。焦裕禄的次女焦守云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一书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焦裕禄光辉的一生,是她母亲生前认可的唯一一部描写焦裕禄的文学传记,焦裕禄亲属一致同意同名电视连续剧以本书作为依据编剧拍摄。
     焦裕禄被称作人民群众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去世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焦裕禄精神;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也都反反复复号召领导干部们以焦裕禄为榜样,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无疑,焦裕禄是一块优质钢,可这块优质钢究竟是怎样炼成的?长篇文学传记《焦裕禄》真实、全面、生动形象地回答了亿万读者最想知道的这个答案。
     焦裕禄一生经历了三大熔炉的锤炼。一是苦难熔炉:下煤窑,坐监牢,扛长活,逃荒要饭……二是革命熔炉:勇斗日寇,参加土改,当民兵队长,入党转干,随大军南下,剿匪支前,几经生死考验。三是建设熔炉:先在尉氏县当区长,抓经济恢复;后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再派到“哈工大”学习深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学业出色结束,重回“洛矿”。20世纪50年代末,二赴尉氏县任副书记,抓农业生产。
     1962年,兰考成了远近闻名的“讨饭县”、重灾县、“谁都不愿去的县”。焦裕禄临危受命,任兰考县委书记。他强忍肝病的剧痛,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战风沙、斗内涝、改造盐碱地。经过一年半艰苦卓绝的奋斗,兰考人民终于战胜了“三害”,过上了稳定的日子,而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走完了他百炼成钢、“凤凰涅槃”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花山版《焦裕禄》,把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形象地展现出来,力争作到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完美结合,期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把监督衡量党员干部的尺子”,为党员干部提供“一个当好官、清官、能干的官的标杆”;殷切期待习近平副主席总结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能够成为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附四:
电视剧《焦裕禄》央一热播 新闻联播作专题报道

     央视一套播出的红色英模剧《焦裕禄》,使得“焦裕禄精神”再度引发公众关注,新闻联播为此做了专题报道。这位半个世纪前的县委书记楷模身上透出的华夏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感动着所有观众的心灵深处。
新闻联播专题播报:电视剧《焦裕禄》激励后人
    作为向十八大献礼之作,电视剧《焦裕禄》在广大观众群体中引发了持续热议和广泛关注。11月2日与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专题报道,全国各地众多观众纷纷就该剧表达了内心感想。
     电视剧《焦裕禄》播出后,江西鹰潭市商城社区主任苏菊花每天都准时收看,从中深受感动。她表示:“我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辽宁沈阳的一位女士认为,焦裕禄“是一个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可敬可亲的好英雄”。山东淄博市民胡子亮感慨:“现在生活水平好了,但是焦裕禄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可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联播工作人员还专门探访了电视剧《焦裕禄》的总策划人之一、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电视剧《焦裕禄》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播出历时四年,焦守云全程参与其中。听说该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她非常高兴:“这说明我父亲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没有磨灭。尽管他去世已经48周年,但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还是那么鲜亮、那么高大。”
顺应时代诉求 深入观众内心
     由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重磅推出的电视剧《焦裕禄》,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经典红色英模大戏,是一部既红又正的主旋律作品。电视剧《焦裕禄》历经四年准备筹拍,充分挖掘焦裕禄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超越前人作品将焦裕禄的完整一生真实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开播以来收视一路走高,备受各方认可。
     该剧总制片人程力栋表示,电视剧《焦裕禄》的收视成功,源于焦裕禄精神切合大众心声、顺应时代诉求。“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力求真实再现焦裕禄故事丰富的感人一生的动力。节制私欲、天下为公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也是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时代诉求。以焦裕禄精神唤起观众内心共鸣,这是电视剧《焦裕禄》收视成功的根本。”
     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楷模”、“人民的好公仆”家喻户晓。他于1964年病逝于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任上,事迹感动了中国几代人民。1990年李雪健领衔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电视剧版《焦裕禄》则以主人公真实完整形象超越前人,再度赢得各方关注和公众热议。程力栋认为:“尽管焦裕禄已经离开了我们48年,他的事迹却历久弥新,焦裕禄精神还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制片人程力栋认为,焦裕禄身上不但代表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模范人民公仆形象,还承载着华夏人文传统的精髓。“在焦裕禄身上,闪耀着传统文化传统的精髓。他的质朴,他的仁孝,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廉洁奉公、心系群众,率领兰考人们除‘三害’、斗天灾,处处闪耀着中华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李准表示,焦裕禄始终将人民视为主人,其奉献的动力源于以人为本,把自己看成是老百姓的勤务员。这部电视剧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重新审视焦裕禄,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新发现。
     著名评论家李准就直言:“《焦裕禄》开创了‘英模剧’创作新思维,在人物塑造上突破较大,已经成为电视艺术最高表现之一。”他说,电视剧《焦裕禄》在矛盾冲突中塑造英模,很有创新意识。在剧中,焦裕禄从一开始就处于多种矛盾之中。总体来说避免了流水账式好人好事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超越。《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则表示:“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主角创作的电视剧、电影不少,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的不多。但《焦裕禄》没有塑造一个概念化的英雄,而是让英模人物形象更丰富、更丰满、更全面了。通过展现焦裕禄的成长历程,为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找到了逻辑依据。”




附五:
电视剧《焦裕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2年12月10日 10:3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徐芳
     电视剧《焦裕禄》由上影集团主创出品,创作历时超过4年,被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影视作品之一。电视剧《焦裕禄》评论研讨会4日在沪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并讲话。杨振武指出,电视剧《焦裕禄》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作品。该剧主创在努力体现中央领导同志对焦裕禄同志的评价及焦裕禄精神的总结上,创新叙事方法,立体塑造人物,弘扬主流价值,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好党员、好公仆的形象,有力倡导和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模范性以及纯粹的公仆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上海原创”,把上海的电视剧创作,上海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委宣传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影集团主办,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承办。
     我们摘登了部分与会劳模、专家的精彩发言,以期引起广大观众、读者的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焦裕禄:弘扬主流价值,它是一个思想内涵的概念,而非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规定。《焦裕禄》塑造了英雄焦裕禄。他的英雄形象塑造,恰恰是在他美好心灵的充分展示中完成的。《焦裕禄》用编年史、成长史、心灵史的方式,用艺术规律传播主流价值。
任仲伦(上海电影集团总裁电视剧《焦裕禄》出品人)
     弘扬主流价值,它是一个思想内涵的概念,而非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规定。主流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开放的,各种艺术表现方法可以自由地运用。创造性地开拓主流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发观众更多的情感共鸣,推动主流作品更加深远的传播与影响,这是电视剧《焦裕禄》最为倾心倾力的追求。
     与其他文艺样式相比,30集的电视剧《焦裕禄》充分发挥优势,用更加舒展的篇幅,更加广阔地展示焦裕禄的人生。剧集从焦裕禄青少年时代讲起,他参加抗匪保田,抵抗鬼子,也做过哈军工的调干生,直到担任兰考县县委书记。这些经历的开拓,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焦裕禄的履历,更主要是展示他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展示他信念与品格赖以生长的土壤。焦裕禄作为时代英雄,生于忧患,长于时代,成于信念。他并非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英雄,神授神性,天生天降。所以,真实还原焦裕禄真实朴素的一生,还原他与百姓血脉相连的情感,还原他坚守信仰的心灵史,这是《焦裕禄》创作的出发点。
     在电视剧《焦裕禄》中,那种水滴石穿的细节提炼,成为塑造焦裕禄形象的基本手段;那种水到渠成的情感表现,成为感动观众最博大的源泉。剧情虽然从焦裕禄跟土匪斗智斗勇开局,但没有把兴奋点寄托在传奇故事上,而是耐心写出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优秀共产党人的过程。共和国艰难历史,是焦裕禄成长的背景。焦裕禄最初走上工厂领导岗位,正是国家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缺是百姓生活的最大困难。当他看到南方来的杨工程师吃不了高粱玉米,就送去家中仅有的20斤大米,而哺乳的妻子却没有奶水给自己的婴儿。他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女儿考上邮电局,他却劝她放弃并送去更艰苦的环境工作,他的这些近人情与“不近人情”的描述,都是从普通人的视野去理解他的情怀。所以说,作品是用许多细节缀连成具有说服力的情节叙述,细腻地展示了焦裕禄的为民服务的情怀。
     我们常常说艺术高于生活。而《焦裕禄》的成功,恰恰是生活高于艺术。主创者贴近焦裕禄的生活,倾听他的内心与思想,表现他的欢欣与苦恼,甚至叹息。用现实主义的真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焦裕禄,还原了真实生活的魅力。
     性格鲜明是人物塑造的关键,《焦裕禄》没有放弃人物的性格塑造。而是精心按照焦裕禄所处的真实环境,塑造出真实的性格。焦裕禄是在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中成长的英雄,坚韧隐忍,忍辱负重,由善至爱,成为他性格的基本色调。无论是面对领导的误解,还是面对邻县的冲突,以致最终面临病痛而坚持工作,他的一切高风亮节都体现了他性格中的韧与忍。由于焦裕禄的党性修养和社会理想,与民族美德和民间情义融为一体,形成人们更加容易感知的人格魅力,所以,他感人至深地打动了观众。
     美学上有条定律:英雄诞生于悲剧。悲剧诞生在美好的毁灭中。而《焦裕禄》塑造了英雄焦裕禄。他的英雄形象塑造,恰恰是在他美好心灵的充分展示中完成的。因为这份理想的美好,这份人格的美好,所以,他给予社会给予人们的精神价值是无限的。焦裕禄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但是,他的精神却寸步不离地在我们中间活着。今天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繁花般的多元,但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依然是克己为民,依然是夙夜为公。《焦裕禄》从创作到播出,让人们再次追忆国家曾经出现的优秀县委书记,让人们期望焦裕禄精神得到更大的弘扬,也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艺术应有的引领风尚,倡导善美的责任。这是电视剧《焦裕禄》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焦裕禄:天上一颗星,地下一颗钉。如果你是做好人的,天上的星就是亮的,如果你是做坏人的,那颗星就是暗的。
     做官莫忘焦裕禄,当今中国的官员应当怎么当?焦裕禄为干部制定了“十不”。焦裕禄在对干部制定底线的同时,又对干部提出高要求。他说:“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

邓伟志(上海大学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
     焦裕禄的形象观。艺术家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绘制的标准像并不怎么高大:披着中山装,掐着腰,腰板似乎也没有挺直。不是西装革履,不是挺胸凸肚,看起来可能是少了点敬畏感,然而,却多了点真实感、亲切感。其实,焦裕禄开会、做报告时形象更不太美。他不断用左手按住腰部,还常常要用硬物或者右膝顶住肝部。为什么?因为他肝区疼痛,因为他是带病工作。谁能知道,就是因为他这般不太美的形象,讲话催人泪下,报告催人奋进。
     群众爱听焦裕禄的讲话,不是因为他的口才抑扬顿挫,是因为他能讲到群众心坎上,是因为他这位官人不爱讲官话,乐群众所乐,忧群众所忧,讲群众所言。官是民的代言人。民众想说的,就是官员要说的,说到底,群众的语言就应当是官方的语言。官话首先应当是群众的话。
     如今有些官员颇关心自己的外在美,讲究衣着。而官员应当学习焦裕禄的“内在美”,什么是官员的内在美?那就是群众在官员心中的分量轻重,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群众在官员心中的分量重则内在美,轻则内在丑。外在再美也是丑。
     焦裕禄的时空观。焦裕禄在处理干群关系上,有几句话。他认为干部应当“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经常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请注意他的“时刻”和“经常”。这就是焦裕禄的时间观。现在我们在谈应急管理时习惯于讲“第一时间……”,这是合乎焦裕禄的时间观的。干部应当急群众之所急。群众有急事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时间就是稳定,时间就是和谐。古人云:“众怒不可蓄也。”拖延会把小事拖成大事,把局部的矛盾变成全局性的矛盾,把非对抗性矛盾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在第一时间赶到固然很好,那么在“第二”、“第三”时间呢?也应当“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这就是说,要像焦裕禄那样“时刻”和“经常”。
     现在,我们爱讲与群众“零距离”,这虽是“舶来品”,但也是一个极好的形容词,巧妙地表达了干群间的空间观。问题是:“零距离”之后干什么?是零距离训斥,零距离忽悠,还是零距离服务?焦裕禄的做法是:“卷起裤脚与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焦裕禄的做法是:“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一句话,焦裕禄的空间观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兰考县当时是有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困难地区。上级派他去兰考。他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学习焦裕禄就要学习焦裕禄这种货真价实的、毫无形式主义的时空观。
     焦裕禄的干部观。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里都会有官员,在氏族社会也有不是官员的氏族长,可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官员是不一样的。当今中国的官员应当怎么当?焦裕禄为干部制定了“十不”。“十不”中的第一个“不”,是“不准用国家的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第二个“不”,是“不准参加或带头搞封建迷信活动”。“十不”是干部的底线。不仅中国,许多国家都规定不许官员用公款吃喝。可是,我们有些地方“无酒不谈政务”。有些地方公款吃喝的费用高于扶贫款。这是很可怕的。也有些官员干了坏事以后,“做贼心虚”,便求神保。求神之后,自以为有了神的保,再去干坏事,陷在恶性循环当中不能自拔。这就足以说明焦裕禄半个世纪前把这两条置于“十不”之首的前瞻性。
     焦裕禄在对干部制定底线的同时,又对干部提出高要求。他说:“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他认为当干部的必须带头。带一次头胜过一百道动员令,胜过念一百遍“重要报告”。不带头就成为爬不起来的死牛。在共产党人中曾流传过一句名言,那就是:“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组成的。 ”这“特殊”不是特殊享受,而是特别能奉献。

“特别能奉献”就是焦裕禄式的干部。
     焦裕禄: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一些人一阵子的感动没有转化为一辈子的行动,更有少数干部只是要求别人向楷模看齐,却不把自己摆进去。作为观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在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学习先进人物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具体的事迹或故事中体悟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曾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面对焦裕禄这样的标杆,也不是没有“议论”。有人说,焦裕禄是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干部,属于打江山的一代,经历过奋斗的艰辛,深知群众的重要,所以学不了。有人说,焦裕禄是特定历史时期树立的典型,所以不值得学。有人说,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工作方法不对头,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太具体,所以不能学。有人说,焦裕禄那样的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关心自己的家人,没人情味儿,所以不敢学。还有人说,今非昔比,当下的情况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了也没有用。凡此种种的议论,在孔繁森、杨善洲、李林森等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也出现过。结果,英烈被祭上“神坛”供人观瞻,一些人一阵子的感动没有转化为一辈子的行动,更有少数干部只是要求别人向楷模看齐,却不把自己摆进去。
     上述这些论调反映出一种方法论上的通病,只注意到形而下的东西,没有透过形而下的东西感悟到形而上的东西。不可否认,焦裕禄的事迹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也不可否认,影视作品在塑造焦裕禄形象时必须借助大量的故事、场景,这样人物才能显得鲜活、感性,具有可看性和艺术性。在这个方面,电视剧《焦裕禄》可以说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代表作,这也是该剧能够赢得观众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观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在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学习先进人物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具体的事迹或故事中体悟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一是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焦裕禄一生经历过多个工作岗位,每个岗位他都尽职尽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事情做好。
     二是敢于牺牲敢于奉献。要做好事、多做事就必须有付出。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他牺牲了个人健康。
     三是严格要求干部和家人。焦裕禄对群众一往情深,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却嫉恶如仇。电视剧《焦裕禄》没有回避干部队伍中的问题。焦裕禄提出,改变兰考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在不良现象面前他不愿放弃原则,不做老好人。
     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焦裕禄的工作作风同样值得称道。他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从不主动显露县委书记的身份。他经常骑着自行车行走在乡村,从群众中获得灵感和智慧。通过与修车老汉胡大伯交谈,想到把城关的土坑改造为鱼塘,让群众吃上鱼;在田间地头他遇到了抓老鼠的能手;从老农民、刘秀芝那里找到了治理盐碱地和流沙的办法;在出差路上他遇到栽种泡桐树的专家,在民间找到了泡桐快速生长的办法。很难想象,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整天看文件听汇报,能够找到这么多攻克难题的良策,能够遇到这么多高手能人?
     五是工作深入细致。焦裕禄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化解矛盾冲突。比如,因洪水排泄问题,兰考与邻县上万群众发生械斗。焦裕禄连夜赶到现场,安抚两方群众,阻止事态扩大。然后又冒雨到邻县协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两县决定共同修筑泄洪道。在处置今天被称为“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焦裕禄显示出冷静、缜密、细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焦裕禄: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寻找现实版的焦裕禄,我们不仅要看到屏幕上的焦裕禄,更期待看到现实版的焦裕禄,那不应该是一个,应该是千千万万个。

李云良(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编剧)
     焦裕禄,这是个经受得起时间拷问的名字,这个名字和共产党员画等号。
     在《焦裕禄》播出的每个夜晚,都有千百万人守在电视机前,倾听焦裕禄、感知焦裕禄,走近焦裕禄。电视剧用朴素的镜头语言,真实的情节描绘,细腻的细节展示,重现了焦裕禄平凡辉煌的一生。他的故事还是那些,却没有过时。他的台词还是那些,却依然亲切。原因何在?是我们的眼泪越来越廉价了吗?是我们的心灵越来越脆弱了吗?显然不是。
     剧中描写了焦裕禄作为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如何到乡村访贫问苦,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他骑的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没有戴名贵的劳力士、肖邦,没有坐奔驰、宝马……他是质朴的,赤裸的,传教士一般的带着泥土芳香的真实的人,怀着对人民的爱,为人民谋福祉。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焦裕禄的大儿子打着他的旗号去戏院不花钱看戏,被焦裕禄严厉批评,并带其去补了一张票,并当面向戏院工作人员道歉,同时告诫同行的干部,任何人都不得搞特殊,搞腐败。三毛钱的一张戏票,折射出焦裕禄的人格魅力。他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超越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变成老百姓心中的门神。
     剧中有大量的情节细节描绘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儿子、共产党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父母官,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深入百姓家中,嘘寒问暖,体察民情。他前往兰考县委报到,衣着简朴,一路步行,当他看到一群饥饿的孩子时,他拿出了自己携带的全部干粮。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时,他提议与会同志先到兰考火车站看一看,当看到鹅毛大雪中无奈等待中的饥民,当看到火车来临时饥民争先恐后逃离家园的决绝,众人被深深震撼了。当他听说政府的救济粮没有及时发放时,他震怒了。当得知养牛老人被牛角撞伤,生命垂危,想见他一面时,他不顾自己已经十分羸弱的身躯,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家老小尚未温饱的情况下,他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更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他深情地说出:“我是你们的儿子。 ”
     我们不仅要看到屏幕上的焦裕禄,更期待看到现实版的焦裕禄,那不应该是一个,应该是千千万个。
     焦裕禄: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领着县委领导去火车站看灾民)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向焦裕禄学习,做好群众工作。
杨兆顺(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劳模)
     焦裕禄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电视剧里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焦裕禄的两件棉衣。组织上决定安排焦裕禄去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并跟他谈话后,焦裕禄来到开封收容站看望逃荒的兰考难民,他看到身边一位大娘衣着单薄,就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给她披上,而这件棉衣是焦裕禄唯一的一件。在他去兰考赴任前,地委常委会通过决议又给他做了一套棉衣。坐着驴车去兰考的路上,焦裕禄碰到了出去逃荒的灾民,他走到群众中间,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冻得瑟瑟发抖,就把自己的棉衣又脱了下来给她穿上。焦裕禄两次把自己唯一的一件棉衣脱下来给群众,动作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最亲的人一样。如果不是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不是把群众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是很难做出这样的举动的。焦裕禄同志把对群众深厚的感情转化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把群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因此,他在为群众服务时始终不畏困难、毫不退缩。
     电视剧里还有这样一个场景,焦裕禄要到离县城80多公里路的一个公社去,秘书替他准备好了吉普车,可是焦裕禄却推着自行车出来了,他说,“正是因为要去公社,所以不能开车。隔着玻璃怎么跟群众说话?光看到你动嘴,听不到你声音,里外干着急。再加上车速那么快,步行的群众也跟不上咱们。那样啊,就是跟群众拉开了距离,脱离了关系。”他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因此,我们总能看到焦裕禄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在基层工作,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说官话、套话。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得到群众真心的支持和拥护。
     焦裕禄常说一句话,“别人啃过的馍没味道”。就是说要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平时只要有空,我总爱走家串户,就像走亲戚一样,情况熟悉了,心就不慌了,做工作也就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焦裕禄: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我们见过太多的粉饰、拔高和包装,其实,唯有真实,才有震撼的力量;唯有真情,才能直抵人心、打动人心。电视剧《焦裕禄》让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崇高的精神。

蒯大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近年来,在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了贪腐、懈怠、折腾、脱
     离群众等现象,加上贫富差距扩大,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民众怨气上升,损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尤其需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的真正共产党人,迫切需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的好干部好公仆,“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社会精英,而焦裕禄的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焦裕禄精神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焦裕禄这个人物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已有深刻的稳固的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塑造好这个形象,挖掘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关键。电视剧《焦裕禄》成功地达成了既有目标,凭借的就是在艺术上既有本色还原和连续性,又有适度的创新和突破。
     我们见过太多的粉饰、拔高和包装,其实,唯有真实,才有震撼的力量;唯有真情,才能直抵人心、打动人心。电视剧《焦裕禄》剧情真实可信,真情动人。焦裕禄在兰考既有奋斗的艰辛,也经历了思考的痛苦。电视剧对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作了真实的反映,依据事实,依托真实,对人物的本色进行还原,同时在人物本色还原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物性格的连续性。我们看到,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崇高的精神,照亮了广大观众心灵深处的情感和理性,激活了广大观众心中本来就有的崇高感和精神力量。
     《焦裕禄》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挖掘上。该剧突破了“英模”题材“好人好事”的叙事模式,通过戏剧冲突,在展现焦裕禄的无私公仆精神的同时,也重塑了他作为人子、人夫、人父的天伦秉性,把一个丰满真实的焦裕禄呈现在观众面前。该剧首度用影像还原了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前的“前史”。剧中的焦裕禄不仅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好书记,还是一个足智多谋带领民众土改剿匪的领导,一个以出众的勇气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焦裕禄参加过南下武装工作队,上过哈工大、当过车间主任、能诗擅文、能唱会跳。全剧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了焦裕禄这一被人熟知的“人民公仆”形象,带给观众新的认知和感受。这些人性化的丰富的细节处理,充分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天地有正气,浩然万古存。电视剧《焦裕禄》展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所蕴藏的精神力量。确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当然,同时还需要制度的力量。
              (与会其他专家的文章将刊载于文汇报和新民晚报。本版图片均为电视剧《焦裕禄》剧照)

电视剧《焦裕禄》故事梗概

     1922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就在这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做苦工。面对日寇的非人折磨,焦裕禄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焦裕禄努力学习,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在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47年春,盘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个县的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粉碎了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东才。焦裕禄激昂悲愤的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焦裕禄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获得了“支前模范”的锦旗。
     1950年冬,焦裕禄任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
     焦裕禄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与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探讨。
     1952年春,焦裕禄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利用各种机会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
     1953年,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为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焦裕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大连起重机厂工作实习。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但是,焦裕禄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想的总是别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3月,焦裕禄的肝病到了严重关头,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斗争也达到了高潮。在医院里,焦裕禄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他,他不谈自己的病,首先问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了。焦裕禄彻底改变兰考面貌的遗愿,正在兰考人民的继续奋斗中逐步变为现实。


  



文章分类: 文学批评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