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

《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推荐语: 这是一篇记述我学会理事陈新文化成就的文章,值得一读。它既是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也是一份老党员的“文化礼单”

《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推荐语:

这是一篇记述我学会理事陈新文化成就的文章,值得一读。它既是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也是一份老党员的“文化礼单”,这份“自觉”是那样深沉,这份“礼单”是如此厚重,在中央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来审视这一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所作的一切,应当说很有意义,这样的“文化自觉”者越多,距离中央提出的目标会越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正需要踏踏实实、痴心不改的忠诚践行者。

——编者

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

□刘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笔者结识一位老党员,他的高度“文化自觉”正契合了六中全会的精神。他就是资深编审、全国先进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理事陈新同志。

196071,陈新读高中二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1年党龄,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党员。2000年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休,11年来,在没有领导督促、没有任务压力、没有指标负担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依靠一个老党员的高度文化自觉,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令人惊喜和敬佩的成绩:一是主编出版了132部红色经典和其他题材的主旋律双效图书,皆为1万册起印,多数一版再版,有的已高达14版;二是在《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众多作品和文章的同时,深入细致地做好文化积累工作,整理出版了《陈新文集》4卷本;三是作为始作俑者,策划了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此剧受到了习近平、刘云山、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文字批示,近期将在CCTV1台黄金时段播放;四是团结凝聚着几十位老、中、青优秀作家与作者,与他们一道脚踏实地开展着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

在职时的编辑和创作

讲述陈新退休后的故事,必须先简单交待一下他退休前的“文化自觉”,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和当下业绩的基础。

陈新主业编辑,业余创作。由于他赤诚对待文学,文学也投给他热烈的回报。

在编辑岗位上,陈新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点石成金,也能“入海算沙”,所以他不仅为出版社获取了崇高荣誉、赚了数以千万元计的钱财,经过他手发现和培养的文学青年和知名作家,也不在少数。因此他成为国务院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并荣获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国家图书奖”,两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畅销书奖,享受河北省劳动模范崇高荣誉。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他说,作家用作品说话,既是真善美的歌者,也是社会弊端的“医生”。如此,陈新的作品质高量大,都是有感而发、有为之作,从不写命运无关、与人生无关的东西。在编辑工作的业余时间里,他撰写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散文、报告文学和随笔,佳作迭出,妙笔生花。他的《河南小妞》、《老八路疼孙子》、《瞬间三题》等先后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并被改编为连环画和广播剧在全国发行和播出。他的纪实文学《过失性人才在深圳》曾引起河北省委高度重视,并被省委以红头文件下发到厅局级,要求有关领导认真学习,并限期汇报学习心得体会。一部文学作品能被省委以红头文件下发,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心的折光。他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首届长城文学奖,立三等功一次也是实至名归。

主编出版了132部优秀图书

在职时勤勤恳恳、硕果累累,退休后笔耕不辍、老有所为。用他自己的话说:与文字共舞是他的唯一强项,退休后不但不能放弃,还必须加强。

陈新()与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王选()等人在杭州一次读书报告会上合影留念

2010年退休至今,他策划和主编了132部图书,先后在河北、北京、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次第出版,其中有以李大钊、瞿秋白为代表的《革命先躯历史》丛书,以钱学森、孙家栋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丛书,以董存瑞、刘胡兰为代表的《英雄故事》丛书,以左权、张自忠为代表的《抗日将领英烈小传》丛书、以及《搭建天梯的人》丛书、《血色历史》丛书、《少年红色经典》丛书、《中国战神系列》丛书、《著名太后系列》丛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孔孟老庄语录》丛书、《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彩绘》丛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感动中国的90位党员先锋》丛书,另外,还有《穿越时空的雷锋》和《白领自助餐》等两部单册青春、时尚图书,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难怪有人称陈新堪称“一个人的出版社”。

上述132部图书除去红色经典文学、英雄模范人物,就是传统和民间文化,皆属主旋律,与“低俗、庸俗、恶俗”即“三俗”出版物形成鲜明对照。有人担心地对他说:“你主编的这些图书的社会效益毋庸置疑,但经济效益恐难乐观。”这种担心完全多余了,陈新策划的所有图书都是市场化运作,起印1万套,有的一版再版,三版四版,最多已高达14版,不仅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也十分突出,有18部被中宣部列入“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10部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和团中央颁发的优秀青少年读物一等奖;14部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百部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书目。当然,社会效益更多地反映在读者的评判与回声中,这在陈新接受邀请到外地做读书专题报告等文化活动中,显现得尤为突出,北至哈尔滨、南至深圳、东至杭州、西至西安等地的读书报告,都受到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在杭州一次《血色历史》丛书专题讲座中,当场签字售书过千册,学生提问十分踊跃,到场师生一直希望,出版部门应该向陈新先生看齐,多出些革命传统的书。

边创作边积累,整理出版了《陈新文集》4卷本

在组织作家撰写、编辑出版优秀图书的同时,陈新也没有放松个人的文学创作,11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的《大地》、沈阳的《统战》、上海的《世纪》、河北的《当代人》、《散文百家》、《大众阅读报》、《环渤海作家报》、《老人世界》等众多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其中有散文随笔和人物特写,也有时评言论和书籍序跋,其文章在国家级媒体频频“曝光”,省内外四处开花。陈新作品秉承其一贯风格,除恶祛邪,视角独特,总能引起社会和读者的密切关注。比如《包工头小曹》一文,在举国唾骂包工头克扣农民工钱款的一边倒的讨伐声中,陈新却鲜明地提出了“关心包工头就是关心农民工”与众不同的观点,反对把有良包工头和无良包工头一勺烩,应该充分肯定包工头在城镇化建设大潮中的桥梁作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也有包工头们的一份心血和汗水。包工头应守诚守信,和农民工相互依存,手足一般团结奋斗,共同对付“老赖”开发商。文章发表后,经当地一位主要领导批示,农民工不仅从包工头手中领到了足额工钱,文章中提到的两个“老赖”开发商,也受到了及时清算与适当处理。一篇短小作品其社会效能如此之大,正是作者贴近现实、勇于担当的结果。

《陈新文集》四卷本书影


陈新一边创作,一边做好文化积累工作,经过长达4年的精心筛选,从他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中,整理出版了《陈新文集》4卷本,分长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和非小说卷。文集如一项工程,内容厚重,装帧相当讲究,出版后,受到读者的青睐,有人说他“达者近仁,文若清风”;有人说“短小精炼,少废话,多质朴”;有人说“笔如利剑,对社会弊端往往一剑封喉”,还有人说“文集故事精彩,如一座影视剧资料库”,但更多的行家里手认为,《陈新文集》的出版不仅是陈新个人的文学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我省文学战线上一项重要的文化积累。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适时的洪钟大吕固然重要,但一点一滴的文化积累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文化积累具有工程性质,必须用一砖一瓦来构筑,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陈新文集》不仅在一、二图书发行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正常发行,还在方兴未艾的“馆配”渠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河北文学馆,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以及作者母校南京大学、睢宁县中学等,或赠送或购买给予收藏,同时还被北京大学的“书生图书公司”购买了独家网络阅读权,去年年底作者已经收入了数百元的点击“红利”。

把目光聚焦在电视剧策划上

成功策划电视剧《焦裕禄》

近几年,陈新又将目光投向了电视剧领域,这看似偶然,却有着其中的必然。16年前,他奔波数千里,采访上百人,不辞辛苦,与他人合作创作出30余万字的长篇人物传记《焦裕禄传》,在创作过程中,他深深被焦裕禄精神所感动,其创作的激情,并没有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而停止。他关注着社会,透视着社会,渐渐他又产生了更大的想法,看到百姓对吏治腐败的痛恨,看到官吏腐败的危重现状,他觉得焦裕禄是最好、最有教育作用的典型。他在酝酿着用一种更切实、更直观、更广泛的方式,展示焦裕禄的光辉一生,使更多人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教育,他想到了电视剧的方式。就在此时,他在《求是》杂志上读到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一段文章内容,“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陈新的劲头更足了。在他潜心创意和策划这部电视剧期间,辛劳过度,有一天因发高烧住院。省委宣传部部长聂辰席同志闻讯后,委派副部长王景武同志到医院探视,并对他说:在运作《焦裕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聂部长和他本人。这种来自上级党委的悉心关照,无疑对陈新是个不小的动力。出院后他物色编剧、与焦裕禄亲属沟通取得授权、联系摄制单位,经过近三年时间努力,一波三折,该剧终于在2011年秋季拍摄结束。在拍摄过程中,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同志先后作出了文字批示,要求把《焦》剧作为重点剧目认真拍好。在拍摄后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率领一班人马,前往剧组探班,并当场拿出10万元慰问《焦》剧的全体演职人员,这是极其少见的。据悉该剧将于2012年两会期间在CCTV1台黄金时段播放。陈新又用当代视角对16年前的这部原著进行了修订,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近日再版,与《焦》剧同步发行。修订再版《焦裕禄》一书,将与同名电视剧相互辉映,产生“1+12的递增效应。

《焦裕禄》拍摄现场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左)与陈新(中)在交谈,右为本文作者刘锋


除此之外,他还在策划运作着另外几部电视剧。34集电视剧《吉鸿昌传奇》,已有剧本大纲和电视剧本,取得吉鸿昌家属授权,并已和某影视公司签订了意向协议;革命战争史诗大片《烽火石家庄》、英雄模范人物传记大片《刘志丹》和《孙家栋》,写出剧本大纲;社会道德伦理大片《艾滋病患者》,已有剧本大纲和部份电视剧剧本。目前,十数家电视剧制片方,争先恐后地与陈新联系,对此,陈新热情接待,细心洽谈,虽然又忙又累,但他乐此不疲。

团结凝聚几十位作家、作者共同战斗

陈新个人的文化创意、策划和写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圈可点,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高风亮节,更加令人敬佩。他常说:“作为一个党员,吸引、团结、凝聚更多的同仁和群众,共同努力工作,不仅是党组织对每个党员的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必须自觉努力做到的。一个人的力量再大,终归很有限。”

首先,在陈新周围有一批文学造诣很深的老作家,他们既是心心相印的文友,又是陈新视为依托的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文艺评论家雷达、缪俊杰、刘润为,编辑出版家王维玲、张洪溪、顾志成,散文家刘虔,文学家刘屏,翻译家郑海玲,大记者翟启运、王华兴等,这些有觉悟的老文化工作者对陈新工作全力支持,基本上有求必应。他和他们之间的物质交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精神交往却如一杯沁人心脾又香又浓的酽茶。

另外,享誉盛名的“全国十佳传记文学作家”中,有5位作家的代表作或成名作均由陈新策划和担任责编出版,他们是王朝柱的《蔡廷锴》、祁淑英的《钱学森》、朱晴的《赵无极》、徐光荣的《赵一曼》和胡玫的《陈香梅》。其中祁淑英同志是我省的著名老记者、老作家,她撰写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长篇巨著均由陈新策划与推荐出版,累计印数高达数十万册,在网上点击率也一直遥遥领先其他图书。陈新对祁淑英这些著作等身的老作家十分敬重,而这些老作家对陈新的文化创意也鼎力支持。

再就是有一些“写而优则仕”的中年作家,先后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如:济宁市人大副主任、文联主席殷云岭,他的处女作《大船浜》,代表作《孙家栋》、《雷锋传》等,都是陈新组稿发现并一手推出的。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作协主席何香久,他的蜚声文坛的代表作《吕后传》,原是陈新的研究课题,后经陈新力荐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何担当《焦裕禄》电视剧编剧,也是由陈新精心物色并“钦定”的。剧本各方反映一致,人人称道。邢台市文联主席贾兴安撰写的《王若飞》,邯郸市文联副主席曹德全撰写的《时传祥》,都由陈新策划出版,并节节飘红,一版再版,斩获多多。

退休之后,围绕在陈新四周的更多是一批有才华、有朝气的中青年作家们,他们是任农潮、刘金星、曾钟、申强、王玉刚、王二路、曹立伟、殷宪恩、冯建林、徐德泉、王国华、郭雯婷等,在这一串名单的最后,笔者似也叨陪末座,理由是在陈新先生悉心指导下,3年间,笔者先后撰写出版了《感动中国的100位时代楷模》、《改革开放年代的30位党员先锋》、《张秉贵》、《邓中夏》等4部专著和长篇人物传记文学,其中《感动中国的100位时代楷模》和《邓中夏》两部,在2011年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部优秀图书书目”,如此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莫大羡慕,正如几位80后的作者说:“当前出书要多难有多难,连自费出书都必须求爷爷告奶奶,可我们跟着陈新老师,不但能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且还以版税形式拿稿酬,有的还获了大奖,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可是这是事实!这些一要感谢陈新老师为我们提供的著书立说的机会,二要感谢他在我们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每闻此言,陈新总是真诚地摆手,说:“书是你们自己写的,要谢就要先谢这个好时代,再谢就要谢你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上进心,我只不过给你们当个中介而已,不足挂齿!”

笔者的审视、感触和结束语

陈新先生是勤奋的,他退休前和退休后的编辑成就、创作成就,都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我不禁赞叹,无论拿出哪一项,都是令人望尘莫及的。

陈新先生是睿智的,“文人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他有一双透视社会生活是非的锐利眼睛,所以他的文字中,激昂着一股正气,扶正怯邪,关注弱势群体。他深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敏锐地捕捉到转型期社会的一些细微表现,从中看出端倪,他最早写下的长篇小说《失踪者》,比后来风靡一时的《北京人在纽约》,更早地描写了华人在西方世界的生活。他早在二十年前就写下了短篇小说《小丽》,讴歌了“正在理发,看到出了车祸,却顶着阴阳头跑出去,冲进人墙,推开借口‘保护现场’阻拦的一干众人,抱起孩子,跨上汽车,直奔医院”的年轻记者。在两岁的小悦悦被两次碾压、十八个路人无动于衷的今天,两相对照,难道陈新先生有先见之明吗?不,这只能解释为,陈新同志的文化自觉绝非今日始,他手中那支笔早就成为人类灵魂的解剖刀。

陈新先生是超脱的,他的这些成就并未见他提起,一摞摞获奖证书都放在抽屉里,并未摆出来,抽屉也是普通的,没有加上一把大锁,我不知道他究竟怎样看待这些证书、看待这些荣誉,但我知道,他不立传、不争功、不开发布会、不开研讨会,默默无闻,他说:“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什么名啊、利啊都不需要,只要一个党员的责任良心,自己宣誓过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就要算数、兑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陈新先生是富有生活情调的,他有这么多成绩,或许被认为是一个刻板的工作狂,其实错了。他常说:“退休了,人老了,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量力而行。”他又说:“退休后,我常做的事情是养花、做家务、散步、游泳、打台球,每年还长途旅游一次,以求与家庭和谐,与花草山水和谐。最令我开心的是和两个孙子一起玩耍,一个家孙,一个外孙,都把我看得很亲,很重。天伦之乐,是最值得每个退休老人追求的,我追求到了,含饴弄孙,悠哉游哉,儿女也孝顺,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所以我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也因之才能精力旺盛地做点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描述陈新先生是困难的,不过两副文友题赠的诗句或许能说明一点什么,一句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名在人间”;另外一句是“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是一位老党员的“文化自觉”,也是一份老党员的“文化礼单”,这份“自觉”是那样深沉,这份“礼单”是如此厚重,在中央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来审视这一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所作的一切,应当说很有意义,这样的“文化自觉”者越多,距离中央提出的目标会越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正需要踏踏实实、痴心不改的忠诚践行者。

少年红色经典部分图书书影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