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企业家传记:开启人生哲学的钥匙

企业家传记是近来出版的热点之一。企业家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固然吸引着读者,但通过传记透露出的企业家的人生价值观则更具有启发意义。那么,由企业家传记延

     企业家传记是近来出版的热点之一。企业家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固然吸引着读者,但通过传记透露出的企业家的人生价值观则更具有启发意义。那么,由企业家传记延伸出的哲学话题哪些最受关注?是财富态度?幸福观?还是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还有,如何看待国家、企业与职员之间的共生与矛盾……在最新出版的企业家自传中,《野蛮生长》、《自来水哲学》、《我的人生哲学》、《投资骑士》代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别的企业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诠释。其间的描绘,个性十足、多姿多彩、意味深长。


大前研一:会玩才会成功

     
     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总有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冯仑在书中用专门的章节描写了两位在心目中极具分量的企业家,一位是当今企业家中的风云人物王石,一位是曾经的风云人物牟其中。大前研一在新书《我的人生哲学》中,也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了他敬佩的人。
     “如果有人问道,谁是战后日本最出色的经营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此人就是雅马哈公司的前任总裁川上源一先生。”大前研一给出一个理由是,这位人物能超前20年制定未来成功的企业战略。
     川上源一在战后不久去美国旅行,发现那里的人们都在愉快地休闲,在体育和音乐上忙得不可开交,当时就想到在未来繁荣富裕时代的基础上,日本的休闲产业将大有前途。所以,他回到日本便开始了钢琴制作,制定了一个超前20年的经营计划。
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批人有这种休闲意识,并把休闲作为人生哲学去信奉。
     大前研一推崇会玩的成功人士,极力主张懂得享乐的人生。他说,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对“on”(工作)与“off”(休闲)就应该同样注意,并且设法创造出时间、金钱和悠闲的心情,尽情地享受人生。他在《OFF学》一书中论证:会玩才会成功。所以,他记忆深、交往深的都是那些会玩闹的朋友。大前研一在《我的人生哲学》记述的朋友,要么是滑雪爱好者,要么就是登山爱好者,且都达到职业水平,或者就是美食家、餐厅老板之类的人物,而不是普通大众熟悉的财阀或者会长。
“了解世界”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去经历”,“想做就做,不要拖延”。这些是大前研一宣扬的观点。
大前研一还描述了现今许多日本人的生存状况,这些和我们中国人类似。他说,很多人生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里,诸如父母的望子成龙、老师的辛勤教诲、上司的长官意志等等。他说,如果听凭摆布、乐不思蜀的话,或许只是痛快一时必定存有后患。因为终有一天,你会认识到其实这并不是自己的人生,从而产生无限的失落和挫折感。
     “我是一个相当全面的人,早在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好几门手艺,而且技术水平都达到了能够谋生的地步。首先是臂力过人,与军人,国防大学那些倔强的学生都比试过,只有一次输的经历。”大前研一对自己60多年来的工作、生活安排很满意,整本书都用自己做正面的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觉悟到投身于原子能事业是严重的失误,虽然那时本人已经29岁了,最美好的年华已经付诸东流,但我还是彻底地追求新生,义无反顾地迈进了麦肯锡公司的大门。”
     但很多人却没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追寻自我觉醒的“真实的瞬间”是大前研一在《我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的主旨。
有些人活得很辛苦,很多人感到大学同窗已经开始从工作中享受乐趣,而自己却为了在公司里得到大家的承认而孤军奋战;当父母去世的时候,更惭愧不安,因为自己尚未功成名就。即使实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却发现其结果竟无人喝彩。
结果这些人终于能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只是为了实现他人所期待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罗杰斯:追求真诚坚毅

      大前研一60多岁看上去还像一位自负的青年,把自己每一个灵感、所思所见全都展露出来,就好像一个颇具智慧的新员工处处都要展现他的智慧一样,有时让人厌烦。
     比起大前研一的特性,投资哲学家、环球旅行爱好者吉姆·罗杰斯要专注得多,虽然在每本书中描述有关中国美好未来的论调都一样,但他两次历时三四年的旅行,总结成不太厚的两本书,都不过是记述自己的所思所见,都围绕着投资的主题和环球旅行克服的困难连贯起来,读来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罗杰斯早在20多年前开始实践着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人生——环球旅行。在阅读《投资骑士》、《风险投资家的环球游记》中,会发现罗杰斯不仅真诚、负责地对待着自己的投资,他也勤恳、坚毅地处理着环球旅行过程中每一细节;在写作中,也极力追求文字的言简意赅,让他的所见所闻,及其延伸出来的投资理念更能为读者接受。
     每一次路途中的艰险他都全力以赴,最终得以排除万难,在这样的阅读中,你定能更真实地认清这位60多岁投资冒险家的面孔。



冯仑:真实带来力量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哲学思考,企业家经常与财富打交道,如何看待财富便是普通人好奇之处。地产大王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被称为地产思想家,他最新出版的《野蛮生长》就是一本表露个人人生追求的财富哲学书。
《野蛮生长》被许多商业图书评论家誉为对现代本土商业传记有标杆意义的著作,冯仑坦诚地总结了自己作为民营企业主能够持续生存,且茁壮成长的一些秘密,袒露民营企业发展的“原罪”,并探讨促进经济发展所应有的制度变革和大历史观,贡献出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在书中,他谈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命运,也谈朋友,谈生死;谈个性,也谈成功与伟大。
虽然,书中许多情节啰嗦、重复,有明显的说教成分,但却刻画出中国企业家最真实的方方面面。冯仑也因此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地产大亨,而成了一个与百姓贴近的,克服万难、不断追求事有所成的有志人士。
     他从别人手里拿过回扣,给官员塞过钱,也曾跟黑社会的人一起觥筹交错过……冯仑是提出民营企业“原罪”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但他又认为面对民营企业的早期历史,需要国家和平民大众用大智慧来化解历史矛盾,千万不要立足于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准评说是非。在书中,他经常用直白却恰当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针对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他说:“1996年以前市场监管还不是很严,我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那时收手还来得及,只要我们内心真的想‘学好’,外部环境还是会给我们机会。就像小偷偷了东西,自己意识到危险,老老实实改了就好,可赶上‘严打’,赃物交了还不行,都要判刑。”
     许多人说,读了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原本认识王石的人顿时陌生了,还说,《联想风云》描写的柳传志有血有肉的地方还太少。但从《野蛮生长》一书中,读者定能对冯仑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冯仑本人的转型成功了,他把事情做得很漂亮,把自己洗得很干净,把未来看得很清楚,把命运也悟得很透彻。
     看他自编的顺口溜便可见一斑:自己身处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有着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者的生活习气,最后得到士大夫的精神享受。



松下幸之助:智者兼济天下

     对于冯仑的调侃,说追求的人生是:离钱近,离事远,离是非更远,最终走向不劳而获;对于大前研一会玩才能成功,鼓励人们寻找到“真实的瞬间”。松下幸之助给人的印象就伟大得多,至少,从可对比的这三本书呈现的资料来看,松下幸之助更是一位智者,大哲学家。
     二次大战结束后,许多重要人物成就了日本经济奇迹,就像我们能从改革开放成就的经济奇迹中拾捡出多位中国的企业英雄一样,那个群雄争霸的战后日本企业界,经营之神、经营之圣横出,松下便是其中一位。晚年的松下幸之助把时间投在著述上,作品能成就一个小型图书馆了。10万字的《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自传》中文版姗姗来迟,读之能感觉它短小精悍,平实动人。从中能看出这位日本经营之神最在乎什么,最享受什么。松下幸之助对自己的童年,早期事业起步阶段述之甚少。在该书中,他用几个简单的标题概括之—“父亲在米市失败”、“学徒时代”、“电灯公司时代”、“创业时代”。实际情况却比晚年松下幸之助描述的要悲惨得多:9个兄弟姐妹,因贫病死了8个,父母也穷困而去,等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刚出生的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松下早年困苦异常,9岁开始当学徒,帮师傅看孩子、做杂活,在他创业过程中又遇到了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的石油危机等重大考验。
     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哈佛商学院的天才教授约翰·科特在《科特论松下领导艺术》一书中极力向西方企业界宣扬松下的成就:他的管理方法超前他的时代50年还多,直到20世纪末,西方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才开始将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自己的企业运营中去,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但松下本人的自传中,他更愿意提及1960年公司宣布5天工作制,愿意回忆1929年公司最艰苦自己却坚持不裁员的那段日子。他愿意提及创立PHP研究院为改变日本改变世界出谋划策而创建的“松下政经塾”(培养出十几位国会议员),及其日本飞鸟的保护工作等。这些片段的记述是这样的:1960年,松下幸之助在经营方针发表会上树立了松下电器的国际竞争意识,宣布了惊人的“5天工作制”构想,5年后正式宣布实施。1967年,松下幸之助宣布,今后5年,松下电器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工资上超过欧洲,赶上美国。4年后,也就是1971年,松下电器的工资赶上了欧洲工资最高的德国,5年后超过了欧洲,缩短了和美国的距离。
其间,他提炼出“自来水经营哲学”,即以品质优良的产品,用消费者能购买的价格,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出来。有人总结说,在松下的经营史上,松下幸之助在困难中依然坚守信念,不忘为民众服务的经营思想,使公司的凝聚力和抵御困难的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每次都化险为夷。
     最后,用《自来水哲学》之外的一则故事来见证松下幸之助对大众的感化力量。松下在一次就餐过程中,把餐馆的大厨叫了出来。“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大厨紧张地问。“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厨艺,牛排很好吃,但是我已经80岁了,胃口已大不如前。”“我之所以想和你谈谈,”松下继续说,“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里会难过。”

     
     作者简介:邱恒明,香港《财经文摘》杂志编辑部主任。


文章分类: 创作笔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