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捍卫董存瑞的名誉

捍卫董存瑞的名誉 ——全国第一位战斗英雄名誉风波的来龙去脉 苏洪义 韩红蕾 曾几何时,颠覆英雄成了某些人的一种时尚: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受到了质疑,

捍卫董存瑞的名誉


——全国第一位战斗英雄名誉风波的来龙去脉

                                   
                                     苏洪义
 韩红蕾

曾几何时,颠覆英雄成了某些人的一种时尚: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受到了质疑,刘胡兰慷慨赴死的悲壮行为被肆意歪曲,以及《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沙家浜》中的阿庆嫂、《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相继在“恶搞”中面目皆非。

面此浊流,除浑然、麻木外,人们大多报以沉默。然而,在部队影视战线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刘国彬却是个例外,自知孤掌之鸣,却凛然而立,率先秉笔疾呼,誓为董存瑞鸣冤!历时五载曲折、艰辛,终使英雄昭雪天下。

                        法庭上的稀罕事

董存瑞舍身炸雕堡的故事,业已流传了六十多年了。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见证中国军人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史实,却被“戏说经典”逼上了依法维权之路。

2007525,是董存瑞牺牲59周年的日子。前一天,备受各界关注的董存瑞名誉权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一次开庭,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弟弟董存金作为原告,将《大众电影》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栏目组和电影《董存瑞》的导演郭维告上法庭,状告三被告否认董存瑞炸雕堡这一历史事实,使英雄的名誉受到损害,侵犯了董存瑞烈士的名誉权,要求被告公开道歉并赔偿诉讼费用。

1996年第10期《大众电影》杂志和2006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的对电影导演郭维的两篇专访,郭维分别在《英雄启示录》和《<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两文中谈到:“他举炸药包牺牲是许多专家经半年考察论定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郭维后来又在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董存瑞》中重提这一观点。

郭维的一席话,经媒体披露后,社会沸腾了,纷纷要求《大众电影》杂志社和郭维认错、道歉,然而,《大众电影》杂志社和郭维拒不认错、道歉,这才有了董存梅、董存金上法庭的一幕。

这天到庭的原告方有董存梅、董存金儿子及原告方代理律师王凤鸣,被告三方分别派来了代理律师。另外,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董存瑞烈士陵园、存瑞中学和存瑞小学作为第三人,也分别派人出庭。曾亲眼目睹过董存瑞炸碉堡英雄事迹的董存瑞的战友肖泽泉、宋兆田、程抟九,做为该案的证人,由于年事已高,没有出庭。

闭庭后,律师王凤鸣介绍说,被告向法庭提供的4个证据与原告向法庭提供的一部分证据一模一样:第一个是2006年第8期《大众电影》所刊载的《<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原件;第二个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影传奇董存瑞》;第三个是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播出的节目《面孔》,该节目特别邀请了一些董存瑞的老战友,针对郭维的言论重申了董存瑞炸雕堡的事实真象;第四个是中央电视台“和平年代”栏目里一期《历史作证》节目,其中董存瑞的许多老战友证明董存瑞炸碉堡确有其事,千真万确。被告之所以提供这些资料,据说是为了证明他们并没有否认董存瑞舍身炸雕堡这一事实,没有歪曲历史事实,他们对董存瑞的英雄行为没有异议。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理解郭维原话的本意,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原告认为这段话是对董存瑞英雄事迹的颠覆,被告却认为这段话是对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推测”。缘此,“推测”是否构成对董存瑞英雄事实的侵权成了本案的焦点,争议的焦点将会是这种“推测说”是否构成对董存瑞名誉的侵权。

王凤鸣让记者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那期《电影传奇董存瑞》,该片中当画面出现老英雄郅顺义讲述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的英雄壮举时,镜头被掐断,画外音说:“不不不,老人的记忆一定出现了误差,无数次从爆炸中惊醒,无数次在梦里试图找回战友,无数次回到那一刻,这一切混在一起,已经使最后一个场面犹如梦幻……”

紧接着画外音,是导演郭维的镜头,郭维在画面中说:“以后怎么知道、确定他是托着炸药包炸的呢?就来了一些军事专家,因为谁炸的不知道,这是一个英雄啊!怎么着呢?那就是托。托可能吗?最后有人建议挖底下,挖这个桥底下。结果挖出一个袜底来,就是董存瑞媳妇给董存瑞缝的。班里的同志都知道,这是董存瑞的袜底,这么确定这是董存瑞……”

“这个片子大量引用了见证者郅顺义的镜头,但在郅顺义说到关键时刻,掩盖了其声音,出现了三个‘不’的画外音,郭维接着画外音说了‘谁炸的不知道’这句很关键的话。”王凤鸣说,“这给人什么感觉?会让人产生英雄事迹不真实的想法,这比说几句侮辱的话更严重。”

王凤鸣说,他之所以认为构成侵权,是因为英雄的名誉保护与一般人的名誉保护不同。英雄是国家通过一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主体,普通公民受到侮辱、诽谤,心里会难受,可索要精神赔偿。董存瑞的名誉受损不仅涉及其亲人,他的名誉关联着党、国家、军队,其精神已成为军魂的一部分,其名誉受损最大的影响是对下一代,会造成后人思想混乱。

此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中国第一位战斗英雄名誉权风波,缘何引起?

              风乍起,英雄是“推测”出来的?

20064月的一天,沈阳军区原《前进影视报》主编刘国彬(大校)编稿之余无意间在《大众电影》杂志(2006年第8期)上看到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的人物专访。职业敏感使然,他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连着看了三遍才最终确认上面有令其震惊的文字:“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

“这不是要毁我长城吗?”刘国彬嚯地站了起来,满脸疑惑。“不行,得写文章回应!”看了此文后,这是他的第一反映。坐到电脑桌前,刚敲了几个字,他顿感茫然:《大众电影》毕竟是中国电影界的权威杂志,自己不过是一个退而未休的新闻工作者,能与《大众电影》论争并为董存瑞鸣冤吗?沉思中,他想起了现代新闻鼻祖普利特策的名言:一个国家就像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如此不负责任地‘质疑’经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番思索后,他毅然决定:“纵使阻力再大,也要誓为董存瑞鸣冤,还英雄本色!”很快,国彬写了1500字的《英雄不是推测出来的》一文。200669日,《前进报》刊发后,立即在沈阳军区各部队引起反响,纷纷来电话要求续刊回击《大众电影》的文章。

鉴于《前进报》的读者仅限于沈阳军区部队官兵,早在5月中旬,刘国彬就曾向《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编辑汪泾洋大校汇报过此情,汪泾洋明确表态:“如何对待董存瑞,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这件事的本质是对董存瑞的颠覆,《解放军报》一定要管!”为提高稿件针对性,汪泾洋要求:“最好找到历史的见证者,让见证董存瑞英雄壮举的战友说话,会更有利于维护真理,同时搜集一下董存瑞生前部队官兵对此事的反映……”

                  “第一见证人”浮出水面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刘国彬与电影《董存瑞》有着特殊的渊源。19733月,在一次指导员培训班上,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所作的“董存瑞英雄事迹报告”,给刘国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1977年,刘国彬调入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锦州分站,专职从事电影宣传、评论工作。影片《董存瑞》刚一解禁,刘国彬就在董存瑞生前所在的炮11师搞了一次首映活动,并单独采访了时任该师政治部副主任的郅顺义,写成《麦花时节访英雄》一文,被军区《电影宣传》报刊发。后来在120师炮团搞电影教育试点,刘国彬特意请郅顺义到该团作报告,并组织官兵就电影《董存瑞》开展专题鉴赏活动。上世纪80年代部队百万大裁军,董存瑞生前所在的炮11师,转隶至刘国彬原来的野战军,他荣幸地成了郅顺义的“战友”。1991年,刘国彬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毕业后,组织军区影评班并任教讲课,多次根据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讲解电影的题材、结构、悬念、节奏,并结合剧本讲授电影评论的写作技巧。

恰缘于刘国彬与郅顺义、电影《董存瑞》编剧及电影本身的特殊渊源,当他看到《“真实”》质疑英雄的事迹后,头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澄清事实!文章从何下笔呢?“从老英雄郅顺义那里寻找线索!”思路确定后,刘国彬突然想起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干事夏维福。

早在刘国彬在锦州文化工作分站当宣传干事时,夏维福是董存瑞部队的放映员。刘国彬常去他们团搞电影宣传活动,一来二去的就熟悉了。1992年,总政宣传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组织影片《大决战》影评征文,时任《前进影视》报主编的刘国彬又一次采访了郅顺义,已任宣传干事的夏维福帮郅顺义整理了一篇征文,并获全国特等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位重要的知情者某部干休所副所长夏维福。

夏维福接到电话后,震惊道:“会有这种事吗?不可能吧,我马上找《大众电影》看一下再说!”同刘国彬初看《“真实”》一文时曾怀疑自己的眼睛一样,第二天,夏维福急切地在电话中说:“我怎么没找到你说的那些话?”他告诉夏维福:“你翻到第37页,第一个自然段……”“哎呀呀……”一连串的惊呼后,夏维福愤怒道:“我要起诉他们……”

夏维福入伍后,从战士成长为团职干部的30年间,一直在老英雄郅顺义身边工作,先后5次到董存瑞家乡,4次到隆化县,7次到郅顺义家乡采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老英雄郅顺义》等两本专著,无数次地聆听过郅顺义关于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报告。

欣喜的是,夏维福手里恰留有郅顺义多次报告的原版录音带!夏维福答应马上整理郅顺义的录音,同时他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线索:“大连有个活着的董存瑞英雄壮举的见证者,名叫宋兆田,当时任董存瑞营的教导员!”

刘国彬与该干休所一联系,又意外获悉:原炮11师副政委程抟九也在这个干休所休养。当年程抟九就在董存瑞所在的连队蹲点,他曾亲眼目睹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是在世的第一见证者。军报汪泾洋闻知后,兴奋地说:“尽快采访,写出稿件。”赴大连采访前,因担心两位老首长过分激动,刘国彬事先在电话里向两位老首长自报家门,拉了一些家常,一番铺垫后,才慢慢将话题引到了董存瑞一事上。

宋兆田政委还算平静,说:“他们这不是胡说八道嘛,你什么时间来采访都可以!”但程抟九副政委却平和不起来:“这事我再激动不起来,我不成了冷血动物了吗……”

200666,刘国彬登上了去大连的火车。在该所的外围采访中,刘国彬进一步闻知:郅顺义2005年病逝时87岁,宋兆田当年86岁,年龄最小的程抟九也已78岁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三人同在董存瑞所在的炮11师任职,宋兆田为师政委,郅顺义和程抟九为副政委。

采访中,程老气愤地说道:“近几年,常有媒体在董存瑞身上做文章,失实之处屡见不鲜。有两点最主要:一是报刊所登董存瑞照片,他戴着低帽桩的解放帽,这种帽子是1949年发的,而董存瑞牺牲在1948年。当时我军戴着高帽桩的八路帽,前边有纽扣。另一处是,几乎所有书报关于董存瑞的描写都是:冲锋号一响,部队像潮水般往上涌,敌人桥堡上的机枪使战士们一片片倒下去,董存瑞举起炸药包炸碉堡……这是艺术创作。我当时在前沿,被敌炮楼和桥型碉堡火力射杀牺牲的也就三个人。董存瑞是看到我们中央突击排被敌桥型碉堡死死封住动弹不得,自己再完不成任务会使更多战友牺牲,延长攻入中学,歼灭守敌的时间才舍身炸碉堡的。书报那样写,是说连队的指挥员明明看到敌人火力封锁还乱吹冲锋号,拿战士的生命当儿戏。”

宋兆田的回忆,大体一致。但他强调:“《真实》在污蔑董存瑞的同时,也等于是对郅顺义的否定,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们两人在1950年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那是经过部队各级党委层层推荐而又经中央军委核实的。作为董存瑞和郅顺义的战友,我真诚地呼吁:让英雄的灵魂安息吧!”采访结束,86岁的宋兆田非要送到院外。当刘国彬向他举手敬军礼时,老人竟深深地鞠躬还礼,说道:“谢谢你为董存瑞说话……”刘国彬猛然转身,流下了眼泪。

回到沈阳,夏维福送来了郅顺义报告的录音整理稿那段写进中、小学课本,写进党史、军史,亿万人民曾为之传诵的故事。

入夜,刘国彬打开电脑,亢奋地投入到稿件的撰写中,两天里一气呵成7000余字的《捍卫董存瑞的名誉》的长文,发至《解放军报》。由此,新中国第一例战斗英雄名誉维权案拉开了序幕……

20066月底的一个晚上,刘国彬接到汪泾洋的电话:“稿子写得非常好!你抓了一个好题材,写了一篇好文章!712早,汪泾洋来电话告之:“今天的《解放军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并配发了评论文章,你采访宋兆田和程抟九的照片也登在报上。出于对全局的考虑,原稿沿用的《大众电影》改成‘某杂志’之称,请你理解……”

这就是《解放军报》2006712日第七版文章原文:

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

——见证者回顾董存瑞的英雄壮举

编者的话  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本报下面刊登的是当年董存瑞英雄壮举的见证人对历史的回顾,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历史见证者的回顾,能够对董存瑞烈士的英雄壮举有一个真实的认知。

                  董存瑞的战友们有话要说

525,在董存瑞牺牲58周年的日子里,某杂志刊登的访问电影《董存瑞》导演的文章传到了沈阳、大连、锦州、延吉等地,一些地方报刊相继转载了此文,该文对董存瑞烈士牺牲过程的再回顾,引起了社会一些人的误解。  

58年前,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为新中国捐躯的历史事实,竟然在半个多世纪后,忽然被人称为一种“推测”。董存瑞这位写进课本,写进军史,写进党史的英雄战士,这位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军人“奉献牺牲”、“报效国家”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的英雄,今天竟然面临着颠覆。董存瑞精神已经成为我军军魂的一个特定代表。张挂在全军各个连队的英模画像中的董存瑞,正是手托炸药包炸毁敌碉堡的那个永恒瞬间,难道这只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吗?为了澄清史实,笔者采访了部分健在的董存瑞事迹的见证人,老英雄们个个对此义愤填膺,个个热泪纵横地表示:一定要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我们要为英雄董存瑞说话,要捍卫历史史实,捍卫董存瑞的名誉!以下是笔者对三位董存瑞英雄事迹见证者对当年情景的回顾笔录。

                 我是董存瑞炸碉堡的见证者

一、程抟九(时任第四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队副队长,后任该师副政委,78岁。)我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见证者,隆化解放前,我由师宣传科下到六连,跟他们战斗生活了10天时间,亲眼目睹了董存瑞的英雄壮举。《“真实”》一文纯粹是信口开河,完全违背历史,哪有“真实”可言!


                           刘国彬采访程抟九

在对隆化发起总攻的前一天(1948524日),六连召开动员誓师大会。代理连长白富贵向全连传达了战斗任务,指导员郭成华作了战斗动员,我也向战友们讲了几句杀敌立功的鼓励话:“我等着写你们的英雄事迹,宣传你们的英雄精神。”因为我是师里的宣传干事,负责编审油印小报《战士报》,报道宣传他们是我的责任。在随后的挂帅点将会上,六班长董存瑞被推举为“爆破元帅”,经他选定七班长郅顺义为“突击大将”,担任投弹组组长,进行掩护。

第二天(525日)中午,六连投入攻击隆化中学守敌的战斗,我随同连长、指导员带领一个排为中央突击队。连队由北向南打到北大墙下,被东北角的大炮楼的火力压住。先后派去两个爆破手,都相继牺牲。白连长感觉情况有点不大对头,他探出身子观察后对我们喊:“西面桥上有个大碉堡,是它封住我们,得先炸掉它!”我从卧伏处伸出头向西看,果然见到距离约八九十米的干河沟上,有一个桥形碉堡,是它阻拦了我们的前进。

白连长正考虑如何组织对桥堡实施爆破时,没注意到我们身后有人喊:“连长,让我去炸,完不成任务我不回来见你!”我回头一看,是董存瑞夹着炸药包站在身后,后面还跟着郅顺义。连长转头看到董存瑞,爱怜地喊了一句:“我还要班长呢!”接着又说了一句:“你不回来我更不让你去。”由于情况紧急,指导员说:“让他们去吧。”连长沉思了一下就同意了。

他们两人冲上去后,我和指导员看到郅顺义在距我们四五十米远的干河床上向桥堡方向投弹。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又看到桥下北端有一个人,知道这是董存瑞,看样子像是腿部受了伤。此刻,董存瑞正在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又向南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大桥底部,拉了导火索。我们知道,这将发生什么情况,连长大喊了一声:“董存瑞……”桥下巨大的爆炸声和炸起的烟尘石块,使我们几个现场目击者,都意识到这一声剧烈爆炸的结果董存瑞与敌人占据的桥堡同归于尽了。

战斗胜利结束,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刚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景。联想到苏联卫国战争中出了个马特洛索夫,董存瑞这不也是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吗?我想看看被炸的桥堡和董存瑞,没走多远,正好看见营教导员宋兆田,我迎上去激动地告诉他:“董存瑞死得真伟大!”我说想去看看,宋教导员也想去,于是我们二人来到被董存瑞炸毁的桥堡旁。大桥北半截被彻底炸塌、炸毁。只能看到一大堆土、石、灰和几根露出的木头。根本看不到董存瑞的遗体。我们想,就是被埋在大堆土石灰下面有遗体,也不可能是完整的了。我们没有看到董存瑞,站了十来分钟,心中默默哀悼他。

这就是我见到的事实,跟《“真实”》的文章称“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完全不同。战后我们估计,从营部、连部到掩护董存瑞的轻、重机枪手来判断,见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干部战士至少有十多个人。

战斗结束第二天(526日),连里召开战评会,我没参加,凭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激发的激情,在连部写成1000多字的《马特洛索夫式的伟大战士董存瑞》稿子,当晚给郭指导员读了一遍,他说挺好。第二天我回到师政治部宣传科,正逢《冀热察导报》的记者在,我说了董存瑞舍身炸桥堡的情况,把稿子交给了他。他阅后提出:董存瑞个人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这种做法不能提倡。我太注重他的意见,没能及时在自己办的《战士报》上刊登这篇文章。40多天后,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写的《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在《群众日报》上发表了,董存瑞的事迹才广泛宣传开来。我十分高兴,但也后悔,应该更早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报道出去,让世人早一天了解董存瑞。这一遗憾,伴随着我58年,到了近几年,更是时时刺痛我的心。因为,许多媒体对董存瑞的报道,常有不实之处,需要我们这些历史见证者去“打假”。

电影《董存瑞》里有个情节:冲锋号一响,部队像潮水般往上涌,敌人桥堡上的机枪使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这是艺术加工。但许多书刊上都这么写,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了。我当时在前沿,被敌碉堡火力杀伤的也就三个人。董存瑞是怕有更多战友牺牲才舍身炸碉堡的。再说,连队的指挥员明明看到敌人火力封锁还乱吹冲锋号,那不是太急躁、太鲁莽、太不拿战士的生命当回事了吗?

董存瑞没有留下遗物。战斗结束后半个多小时,我就随六连撤离战场了,三天内全连没一个人回隆化中学。即便清理战场,那也是后续部队,他们怎么认识董存瑞?《“真实”》一文却说挖出了董存瑞的“袜底”,更有军事“专家”去推理董存瑞是怎么炸碉堡的,甚是荒唐!

亵渎英雄,就是亵渎历史。先有1948年的英雄董存瑞,而后有1956年的电影《董存瑞》,拍摄电影前董存瑞的事迹已经传遍天下,并在1950年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导演的经历跟董存瑞差不多,他怎么连这一点儿常识都弄错了?

                  我见证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二、宋兆田(时任第四野战军11纵队32962营教导员,后任该师政委,86岁。)《“真实”》一文十分恶劣。因为按此推理,董存瑞和郅顺义的英雄事迹,就都是虚构的了。事情虽然过去了58年,但我见证的往事仍历历在目,那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1948525日下午,我们营从北面接近隆化中学的守敌,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撕开突破口,冲向北大墙东北角。随后,营预备队五连也投入战斗,准备向隆化中学发起攻击。突然,敌人的轻、重机枪的火力从右侧横扫过来,立刻把部队压制住了。我当时在营指挥所,很快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右前方150米的桥形碉堡。连接隆化中学北大门有座横跨沙河的桥,已被狡猾的敌人构筑成桥形暗堡。六连攻打东北角炮楼时,敌人才捅开射孔,几条火舌拦住了前进的道路。此时只能寄托六连继续执行爆破任务,炸掉这个“拦路虎”。很快,我看到六连有两个战士跃出壕沟,一个抱着炸药包,一个在后边掩护。他们在营、连轻、重机枪的掩护下,迅速通过敌人火力封锁。行进时爆破手的腿有些拐,可能受伤了。直到他冲到桥下,我才松了口气。但迟迟听不到爆破声,又让我为他担心、着急。正在此时,团指挥所电话督促动作要快,现场的人都把希望押到爆破手的身上。正在这紧急关头,只见爆破手朝上面望了望,迅速移动到桥底中间,面向战友们,左手托着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瞬间,一声巨响,桥形碉堡被炸毁了,胜利的道路打开了,六连和后续部队很快冲进了隆化中学。不到10分钟,战斗胜利结束,守敌被全歼,我遇见了我安排到六连工作的师宣传干事程抟九,他告诉我爆破手是董存瑞,掩护的是郅顺义。我为营里出现了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他的牺牲而惋惜。我们两人来到桥边,只见废墟上一片碎砖乱石,烈士的一切都没有留下。当时,见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除六连外,还有营指挥所和一线部队的许多干部、战士。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刘国彬采访宋兆田

董存瑞牺牲后,我们逐级上报了他的英雄事迹。十多天之后的68日,纵队即发布命令,追授董存瑞战斗英雄称号。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闻讯,派他的秘书齐肃来部队了解情况。不久,亲自在《群众日报》上撰文,宣传介绍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19509月,中央军委召开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也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这里,我还要为郅顺义说几句公道话。新中国成立后,董存瑞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许多单位要听他的英雄事迹介绍。郅顺义跟董存瑞一起炸碉堡,我们就常常派他应邀前往。郅顺义到各地宣传董存瑞,而对自己的事迹却从来不提。一来二去,有人以为郅顺义是靠董存瑞出名的。这真是对郅顺义的误解!要知道,在解放战争中,郅顺义先后立过4次大功,8次小功,他获得“毛泽东奖章”、“勇敢奖章”等17枚。这些奖章现仍存放在军事博物馆中。郅顺义对董存瑞的无私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战友情谊。《“真实”》一文在污蔑董存瑞的同时,也等于是对郅顺义的否定,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们两人在1950年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那是经过部队各级党委层层推荐而又经中央军委核实的。文章的发表可以使个别人获得名利,但产生的严重后果是难以挽回的。作为董存瑞和郅顺义的战友,我真诚地呼吁:让英雄的灵魂安息吧!不要为自己沽名钓誉而再去打扰他们了……

         老英雄郅顺义生前就认为“有些宣传媒体太随便”

三、郅顺义(战斗英雄,时任32962637班班长,解放战争中先后立大功4次,立小功8次,获“毛泽东奖章”、“勇敢奖章”等17枚。2005年去世,享年87岁。)

夏维福(1973年入伍,现任沈阳军区司令部第二干休所副所长):200596日,老英雄郅顺义走完了人生87岁的征程。这位只身擒敌140余人、为一千多万人次作过报告的战斗英雄,在弥留之际曾这样说道:“社会上有些宣传媒体太随便,不一定什么时候波及到董存瑞,应该对董存瑞的壮举搞一个公证。”遗憾的是郅顺义没有完成这个夙愿,就与世长辞了。想不到老英雄走后的7个月,真有人在董存瑞身上做起了文章。

我入伍就在董存瑞生前的部队,从战士成长为团职干部,一直在老英雄郅顺义身边工作,先后五次到董存瑞家乡、四次到隆化县、七次到郅顺义家乡进行采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老英雄郅顺义》一书。因工作需要,我陪郅顺义先后去过北京、天津、南昌、大连等地,聆听过他无数次报告。每当他讲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就见他激动无比,潸然泪下,报告会场空气凝固,群情激昂。今天看了《“真实”》的文章,我真不明白,作者是肆意混淆,还是哗众取宠?我的心被刺痛了,找出了郅顺义当年作报告时我录下的几盘录音带,再一次聆听并整理出那段悲壮的历史

郅顺义:隆化战斗,我是突击组长,董存瑞是爆破组长。我们六连的任务是从学校的东北角突破隆化中学。爆破组的任务是炸掉隆化中学的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525日中午,我带着突击组给董存瑞开辟道路,在各组的配合下,爆破组冲过了交通壕,一连炸掉了三个敌炮楼。在爆破第四个炮楼时,突然,桥形碉堡的疯狂火力阻止了我们前进。桥形碉堡像火车站的天桥,哪一面都可以打枪。看到这个情况,我们找郭指导员和白副连长请战。连长不让我们去,郭指导员也说:“你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爆破碉堡和炮楼的任务,该歇一会儿了。”董存瑞急了:“隆化没解放,我的爆破任务就没完成!”董存瑞的决心改变了连首长的想法,郭指导员握着董存瑞的手说:“好!再把这个爆破任务交给你,你一定要炸掉它,为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董存瑞扭过头,握着我的手说:“老郅,如果我完不成任务,你要替我炸掉它!”我说:“你放心,我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务!”随后,董存瑞夹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董存瑞在距桥型碉堡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的左腿负了伤,鲜血染红了军裤。他全然不顾这些,径直跑到了桥形碉堡下。我离他只有四五十米远,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急得瞅瞅这,看看那。没有三角架了,炸药没地方放,他团团转,真是急人啊!这时,只见他愣了一下神,我理解他,那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生死攸关时刻,一种献身精神的表情。突然间,董存瑞猛地托着炸药包,用手拉下了导火索。顿时,炸药包冒起了白烟。我见到这个情景,惊呆了,这还了得,我就奔着董存瑞跑去,边跑边喊:“你放下,你放下……”董存瑞瞪着我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桥是炸断了,敌人的机枪也哑巴了,可我们的战友,却壮烈地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我的心像刀绞一样,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打完仗部队就撤走了。董存瑞牺牲后,在爆破现场没留下任何遗物……

戏说“红色经典”已经成为时下媒体的一种痼疾,从伤害杨子荣再到董存瑞,真不敢想象下一个被玷污的英雄是谁。当前,全国正开展“荣辱观”教育,我们希望传媒界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颠覆英雄,不要动摇中华民族神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歪曲英雄,否定历史,是在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解放军报》的文章刊登后,中央有关领导相继作出批示要求:扭转戏说‘红色经典’、贬损英雄的不良风气。《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外报刊相继刊登批驳歪曲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文章。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沈阳、大连、延吉采访相关知情者,先后播出了《程抟九:保卫董存瑞》、《面孔》、《让历史作证》三个专题片。

                 让英雄的旗帜世代飘扬

鉴于《大众电影》杂志和郭维拒不认错,董存瑞的亲友只好拿起法律武器为英雄维权。2007310日,董存瑞烈士陵园原主任吕小山带着律师来到北京,找到董存梅,开始庭前调查、取证。312日,程抟九打来电话,让刘国彬当自己和肖泽泉、宋兆田的董存瑞名誉案的代理人,代表董存瑞英雄壮举的历史见证者,向法庭起诉巅履董存瑞英雄事迹的行为。

终于,董存瑞名誉案开始进入法律程序:董存梅为原告,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董存瑞英雄事迹见证者当第三人或证人,联合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在媒体上停止侵害董存瑞名誉,并向读者、观众、董存瑞亲属、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以董存瑞命名的荣誉单位、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人公开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董存瑞的名誉,消除影响。

作为见证者肖泽泉、程抟九、宋兆田的法律代理人,刘国彬于2007325日到了北京,在董存瑞名誉权一案的相关法律文件上代为三位老首长签字。326日,律师将起诉状递交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329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董存瑞名誉权侵权案。

董存瑞名誉风波历时第五个年头的2010119日晚,董存梅给刘国彬打来电话,说收到法院发来的《和解协议》书,内容大意是: 1、《大众电影》20098月前刊发双方确定的王宝强主演的董存瑞电视剧文章。2、《大众电影》于2009625日前给原告董存梅等补偿款35千元。

董存梅表示:“两年多了,很不容易,对方哪怕赔偿1元钱,也是对自己错误的更正,对英雄的告慰。”

2010130晚,央视一台《为了新中国前进》如期播出。看着电视剧,董存梅说:“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大都不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都是先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应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这些故事。”

电视剧的开播,在全国掀起一股“董存瑞”热。28日,河北青年报记者相继采访董存梅、程抟九、刘国彬,收集观看《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反映和5年中保卫英雄形象的体会。随后,《河北青年报》刊发了5000字的《亲友再忆英雄董存瑞》。

2010226,程抟九在题为《让英雄的旗帜世代飘扬》一文中写道:“历时5个年头的董存瑞名誉风波,终于有了结果:董存瑞的英名毫发无损!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播出,使全国13亿人民再一次看到了董存瑞的平凡与伟大。我们这些老战友可以告慰英雄了。

到了20125月,由汪泾洋、刘国彬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保卫董存瑞》由大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二十万字的专著,详细地刻录了新中国第一位战斗英雄名誉权风波的来龙去脉,而封底上的作者感言更令人深思:理想一旦迷离,星月也会无光。信仰一旦远去,江河都会倒流。颠覆董存瑞,调侃黄继光,戏说刘胡兰,媒体“恶搞”的浊浪中,不知道能有几个人民英雄幸免。仔细想想就十分可怕,长期以往,我们还有多少精神遗产能够交给自己的儿女,说:“传下去吧,把它传给你们的后代子孙……”中国,曾有过被列强扒光身子的时候,现在,我们却自己一件件地脱去衣衫。真理面前,最可怕的敌人是麻木,有更多的正义者肯对“恶搞”说不,它注定就会短命。警惕吧,任何历史悲剧重演的地方,都因为那里有悲剧的土壤和悲剧的种子……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