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心向大海

心向大海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与海洋机器人 徐光荣

  心向大海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与海洋机器人

                 
                                               徐光荣

       
                 蒋新松在讲课  

   
战胜巨风恶浪,818,当向阳红09”号航船终于驶抵祖国海岸的时刻,聚集在桅顶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科考人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啊,祖国,我们凯旋归来了!

航船上载着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来自全国13个科研单位的965000级海试团队人员。

任务艰巨,海况不佳,海试团队却克服重重困难,历时49天,航程一万余海里在东太平洋三个深海区完成了5次下潜,共有8人完成了15人次的下潜作业 ,下潜深度最深达到5188

宁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奇特的鼠尾鱼和透明的海参,冲着蛟龙号探头探脑的龙虾,珍珠般分布在海底的号称镇海之宝的深海锰结核……“蛟龙号从深海带回的一张张精彩照片,已传上博客,令亿万网民叹为观止。

在第五次下潜试验中,蛟龙号还从海底带回一只半月形,长67厘米的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这是国内科学家首次在深海发现这么大的单细胞原生动物!……

蛟龙号在海底完成了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参数测量,海底取样锰结核等多次作业试验与应用,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祖国海岸上葱绿的林木,苍翠的山峦,白墙黛瓦的村落,巍然耸起的楼群,由远而近,逐渐清晰地呈现在远航归来的人们眼前,参加海试的人员已难抑发自内心的欢悦,这次远航他们已向祖国母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通过海试,他们积累了经验,潜水器将进一步改进在取样工具、液压系统、定位系统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升级,争取明年(2012)春天赴我国南海参与深海过程演变研究,并在56月份赴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级海试!

想起这个目标,最兴奋的莫过于参加这次海试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了。他们不仅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核心设备的研制者,而且其中还有人参加了十四年前我国首台海洋机器人在太平洋深海胜利完成深潜6000的试验!

那次海试同样牵动人心,惊心动魄!

19975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考察船载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在太平洋深海区进行海试,连续多天的海上航行,夜以继日的试验准备,聚精会神的机器人下潜探作与观察,终于迎来了机器人即将旋出水面的时刻。

试验总指挥下达了指令:升机开始!

参加海试的人员涌上了甲板,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关注的神情。所有的不适都被驱赶得无影无踪,人们站在摇晃着的甲板上凝神俯视着大海……

一个男中音在数:10987654321……

上来了!上来了!男女掺杂的欣喜喊声带起一片欢呼!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在指令的时间、指令的位置旋上水面!这项领先上世纪90年代世界水平的应用海试获得成功,如同一颗返回式海洋卫星的胜利返航。人们从机舱里取出那面伴随海洋机器人到达大洋深处的五星红旗,将它徐徐升上天空,全船人沉浸在庄严和崇高的氛围里:向蓝天展示,让大海作证,全世界瞩目!

在这载入世界机器人发展史的重要时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加海试的19位科技人员都肃穆、整齐地排列在甲板上,他们捧起了两个月前逝世的老所长、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机器人研制带头人蒋新松的骨灰盒,走近船弦,将骨灰撒入太平洋,让这位酷爱大海的中华赤子投入大海的怀抱,在大海中永生!

这也是蒋新松生前的遗愿。这位将中国海洋机器人研制带向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家的心,始终向往着大海!

一、最后的一搏

蒋新松院士生前日思夜念的一件事就是:让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早日进行太平洋深海区应用试验。

19973月,蒋新松参加国家863计划规划会刚刚回到研究所,新任所长王天然就找到他。

蒋所长!

哎,天然,如今你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所长,我交班都一年多了,你叫我老蒋嘛,我说过,我不再是所长,我当你的资政!

好的,蒋所长,我以后就叫你老蒋!

这就对了!你比我小整整八岁,精力充沛,在我们所干了二十多年了,又到美国专修过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技术,对国内外高科信息掌握得多,知已知彼,正是该为自动化所扛大梁的时候!

以前这大梁由你扛着,我们总觉得有依靠,你当资政,我们还是要依靠着你。

我感谢你这样信任,但我却更希望你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是发展中国自动化科技的需要!

蒋所长,哦,老蒋……”

天然,你找我有事情吧?

是有件事……”

有事就说吗,干嘛吞吞吐吐,竹筒倒豆子,干脆点嘛!

这事挺棘手的。

棘手的事该办也得办哪!天塌下来我和你一起顶着嘛,说!

刚刚接到专家组发来的传真,专家组认为深潜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今年5月进行勘探海试的条件不成熟……”

简直是乱弹琴!蒋新松拍案而起:你说说,他们为什么不同意。

首先他们提出了经费问题,6000水下机器人海试的经费没列入计划……”

还有什么问题,你接着说下去……”

再就是他们认为机器人的技术还要进一步完善……”

这个意见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蒋新松点点头说:新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徐凤安、越超他们就在研究进一步改进机器人的控制器。我们派出小分队去进行湖试,不也是为海试做准备吗?天然,到昆明进行湖试的小分队有消息了吗?

打回了长途电话,湖试准备一切就绪,只待令下,我准备这两天过去。王天然回答。

好,这次湖试很关键,要把海试的一切困难估计进来进行试验,把湖试当成海试!

估计湖试会很顺利,只是……”王天然沉吟着说:我怕湖试小分队的同志们兴冲冲从昆明归来时,却得到今年不能海试的信息,不是在热乎劲头上泼一盆冷水吗?

专家组的意见也没有板上定钉,即使定了钉也可以再拔出来吗!专家组的意见没向大家传达吧?

还没有。

先不要传达,不要影响大家的情绪,等有了一定再说。

你的意思是……”王天然把询问的目光投向蒋新松。

蒋新松笑了笑说:你记得那首词吧: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王天然心领神会地合上一句。

是的,只争朝夕!蒋新松肯定地说: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科技要只争朝夕!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科技发展的速度。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非常卓越的思想。回忆一下,40年代来建起的计算机占地有几层楼,而现在只要几片小小的硅片就可以实现,从空间关系上讲,世界上任何地方交换信息,都可以在秒的数量级内完成,如果在发展高科技的问题上迟疑,延误,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种犯罪!发展我们的高科技,需要邓小平在批准863计划时指示的宜速决断,不可迟延的精神啊!

我懂,蒋所长,你是说我们一定要早些完成这次应用海试!

对!机不可失。对于公海海底资源的勘察,哪个国家首先探明,就有权优先开发利用,现在美国、西欧多国都在争先发展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要在这一场征服海洋的角逐中独占鳌头。我们的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去年海试中已初获成功,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已经取得领先优势的时候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伫足不前呢?

去年我们海试胜利返航时,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亲自去迎接,说明领导还是支持我们的,专家组这次的表态很可能是信息未与领导沟通造成的梗阻。王天然恍有所悟地说。

我们又想到一块去了!蒋新松赞同地说:所以我们要立即给国家科委有关领导打报告,急切陈情,争取海试的批复快些下来!

蒋新松拦住他说:不必找办公室了,干脆我们两个马上把它打出来,快些传给国家科委吧!

你还是坐火箭办事,急性子!

王天然话音刚落,蒋新松已打开电脑,移动鼠标,迅速开始打字了。

国家科委高技术司冀复生司长:

你们好!……目前课题组正满怀信心准备应用海试,执行今年任务。这种机会并不多,养兵千日,用于一旦,风险是会有的……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及我们所长王天然同志,愿为此承担一切责任……为最终确定保留海区做贡献,再不确定就没有时间了!……

王天然读着老所长打出的电文,情不自禁地说:蒋所长,你这是一份陈情表啊,诚恳挚切,其情,其理,不亚于当年的诸葛武侯!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需要这种感情,这种精神!蒋新松说。

老蒋,我让办公室马上把这封信作为研究所的正式文件传给科技部,发完就启程到昆明参加湖试!

蒋新松把信任的目光给这位接班人:放心地去吧!我一会儿到课题组看看!

送走王天然,蒋新松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海洋机器人课题组走去。这一年,他刚刚六十六岁,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争取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早些到太平洋深海进行应用海试的努力,却成为他人生旅程中最后的一搏!

二、二十年前定下的目标:水下机器人

蒋新松与水下机器人课题组有着不解之缘。

在这个组里,有近20年来与他并肩作战的科研同仁;有最早与他一起提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研课题的研究员谭大龙;有从研制第一台水下机器人就与他一起打拼的总工程师徐凤安;有后起之秀,他近年带出的研究生王越超;有常年与他共同闯关夺隘攻克水下机器人一道道难关的伙伴们。

有了这份多年相濡以沫的感情,蒋新松回到课题组就被人们围拢起来。

蒋老师,你回来的正好,控制器调试最后还要过一道关,你给拿拿主意吧!年轻人急切地请求。

别急,老蒋风尘仆仆刚回,让他喘口气再研究具体问题。先让他透露点这次参加未来863规划会的消息吧。谈谈,老蒋!老同志凑近一点说。

你是让我细说,还是挑干的说?蒋新松问。

当然是挑干的唠了!

好,我就挑干的说!整个会议开得很热烈,大家概括跨世纪的863工程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高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步伐……”蒋新松认认真真地说。

这是老生常谈嘛!

不错,解放思想,已提了20年,但可以说是常谈常新。谭大龙,你还记得吧,1972年咱们和吴继显联合起草进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申请报告时,别人说什么?

“‘天方夜谭,说我们是天方夜谭!说中国劳动力这么多,干嘛还用机器人?根本行不通!谭大龙回忆说。

最厉害的要数上海复旦大学《自然辩证法》杂志了,公开批判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

给我们上纲上线说是搞唯心主义的伪科学,白专复辟!……”谭大龙补充道。

有人问;大龙,当时你怕不怕?

当时老蒋顶着右派的帽子都没在乎,我们还怕啥?谭大龙说。

蒋新松接过话说:也别说没在乎,当年我的心也往下沉一阵子,后来读司马迁,大受启发。太史公宫后有《史记》,孙膑难后有兵法,皆士之发愤所为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是在沉下去后挺过来了。……”

咱们知识份子、科技人员,就是有个痴心眼儿!

中国的知识份子物美价廉嘛!

蒋新松说:这话不假,咱们科研人员哪个不是生活清苦,物美价廉?你看那些歌星笑星影星球星,一出场就是几万元,再看咱们谭大龙,两眼成年熬得红通通的,近视镜圈套圈差不多成了半圆,一年到头就这一套礼宾服,不就是物美价廉吗?咱们水下机器人课题组的人多年来没日没夜地加班连轴,只是晚上有顿盒饭,不也是物美价廉吗?

谭大龙说:你老蒋不也是物美价廉吗?退下来当资政还是沈阳北京满地球转,一分钱没多拿!你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嘛!

我们为什么会甘心于物美价廉?蒋新松反问大家,没等人们回答,他自己先做出了回答:就在于我们心中总有个目标,科研工作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记得我们最初是怎么确定在中国优先搞啥样子的机器人的目标吗?

老蒋的一番话,勾起了课题组成员们的回忆,是啊,那峥嵘的岁月,那难忘的时刻,人们怎么会忘记呢?

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许多科技人员被卷入无休无止的派性角逐之中,空耗了青春年华。而因右派问题被置身于运动之外的蒋新松,却意外地在到工厂劳动时得到了发挥科研才智的机会,在鞍钢冷轧厂,他和技术人员,工人共同努力,对一台1200可逆冷轧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准停、张力、厚度自适应控制系统三项科研成果,使这台自1959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就一直搁置起来的1200轧机复活了!这也使他积累了自动控制工程技术的实践经验,促使他能沉下心来在图书室内,从中外科技文献、资料中不断获取国外自动化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动向,并于1972年与吴继显、谭大龙一起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建议:开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

虽然他们的建议未获批准,且受到无端的批判与冷嘲热讽。但蒋新松认为。能否研究成功以至生产机器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必须早起步;就是不具备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但不能观望。因而,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掌握发展动向,制定了规划和设想。

粉碎四人帮后,蒋新松重回科研岗位。1977年蒋新松赴京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会。当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只是个研究实习员,却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会上直陈已见,并利用学术讲座形式宣传国际自动化领域发展新动向和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意义,得到许多老科学家的首肯和同行的赞赏。他作为主要执笔者起草了1978~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正式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列入自动化发展方向的十个领域之一。

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蒋新松的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学大会奖。不久,即被任命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在他主持制定的研究所十年规划中,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从1979年冬到1980年初夏,蒋新松和课题组的同志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如何立题的一系列讨论和从南到北的深入调研。

蒋新松和课题组深入到南海舰队某部了解了海上潜水作业中潜水员进行救捞的情况与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工作情况。潜水员在水下工作,进行水下观测时,由于大海茫茫,20以下即难看清目标,50以下漆黑一团,每次潜水只能持续工作十五至二十分钟,而且在深水域作业氮气麻醉常造成人的伤亡。潜水员早就渴望有替代装置了……在南海岸榆林港,南海舰队救捞大队的战士对蒋新松说:南海大陆架水深超过200,潜水员下到几米处就是一片漆黑,如果有水下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多好啊!海军指战员的期待使蒋新松和课题组的同志下了决心:搞水下机器人,作为中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

在调研总结会上,参加调研单位又一次重申开展海洋机器人研究势在必行。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但在尔后落实立题过程中,又经历了困难与曲折。有人认为:工业机器人还没搞好就搞水下机器人,简直是异想天开,从认识上泼来冷水;还有在经济上,面临着缺乏费用的难题……

正在蒋新松为这一课题进退维谷之时,得到中国科学院技术部主任、学部委员李熏卓有远见的支持,他在听完蒋新松的汇报后说:我支持你们的设想,我们既要上九天揽月,也要下五洋捉鳖!

为了能尽快立题,李熏建议将题目改成:智能机器在海洋中应用研究。并组织了技术学部委员会对这一课题进行评议。学部委员评议会于198111月在沈阳举行,陶亨咸、杨嘉墀、常迥、张仲俊、张作梅五位学部委员参加评议,并一致同意立题。中国科学院拨款一百一十五万元(科研经费一百万元,试验费十五万元),开展了实际的科研工作。

正在研制中的海洋机器人被定名为海人一号,蒋新松虽然自19807月始就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但一直领导并主持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1982年,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莫干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部委召开了海人一号方案设计审定会。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上海交大设计的HR-01号海洋机器人进行又一次审定。

于是,在莫干山会议纪要中,就海洋机器人课题曾有一段富有历史意义的总结概括:

代表们一致认为,随着近年来我国海上石油开发、海洋调查、海洋工程和救捞事业的发展,当前研制的无人有缆深潜器是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迫切需要的工具,对四化和国防建设都有很大的现实意议,应予积极支持。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有远见地预见到这种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该项研究课题,并主动与上海交大等单位合作,适应了国家的需要,对此与会代表一致充分的肯定。手捧这份纪要,参加莫干山会议的蒋新松凭窗眺望西湖上的波光月影欣慰地笑了。

1983年,水下机器人课题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国家经委并把这一项目列为七五海上石油攻关项目,从此,课题组有了经费,可以全面开展研究工作。从主题到正式被确认批准,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足足经过了四年。

水下机器人这一目标确定的往事。课题组每个人都记忆犹新,所以当蒋新松重新提起时,徐凤安说:时间过的真快,从那时算起,你带领我们进行水下机器人攻关,快20年了,八五计划要求我们完成深潜600水下机器人,而今我们已提出了深潜6000的水下机器人,提前跨入21世纪了!

话还不能这么说。蒋新松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就是水涨船高,随着科技进步,目标总在不断的更新。就863工程自动化领域的规划来看,虽然在CIMS方面,我们的清华大学实验室获得了美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北京第一机床厂获得了CIMS工业领先奖,我们成了美国之外唯一获得双奖的国家。但是,自动化技术如何更迅速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为解决大中型企业改造做出贡献,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我们虽然在水下机器人等几个项目上有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如何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如何发展领先优势,却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针对大洋深海保留区的角逐已经展开,我们的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必须抓住时机再次出征,只有出征才能在这场角逐中取胜。凤安同志啊,你现在是这个课题的总工程师,担子不轻啊!

以前这个担子由你担着,我们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你把担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担起这个风险啦。徐凤安说。

科学研究总是存在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我们这次应用海试准备工作很充分,可望成功,但也存在风险,如果有风险责任由我来承担,我已经给国家科委写信,立下军令状。现在重要的是大家振奋起精神,鼓足劲,拿出一股大无畏的气魄来,共同努力,活着干,死了算!

对,活着干,死了算!你老蒋一身病都豁出去了,我们还怕啥!徐凤安斩钉截铁地附合着。

正在这时,所长助理王刚走了进来,他直奔蒋新松:蒋所长,鞍钢来长途打到所办,刘玠总经理问你,明天到鞍钢的日程没什么变化吧?

噢,亏你提醒,明天鞍钢讨论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我已经答应下来。我还要把正在完成的《中国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论文再修改一下,带给他们征求意见。

老蒋,你对鞍钢是情有独钟啊!有位老同志说。

这话不假。文化大革命那几年,我在鞍钢为1200轧机搞三项自动化控制装置,是鞍钢工人支持,保护了我,那是我一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

蒋所长,你坐所里的车去吧?几点出发?王刚问。

你安排一下,让司机明天早晨七点到家里来接我。

好!我去安排。

三、活着干,死了算

活着干,死了算!这并非蒋新松偶有所感的一句话,而是他心中积蕴许久的对待工作与人生的信念。

他,方脸阔额,近视镜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虽然已经六十六岁了,头发开始发白,却精神矍铄,行动十分敏捷,乍见他的人会感到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劳,殊不知多年超负荷的工作,他已积劳成疾,曾多次因心脏病而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这个晚上,在沈阳市文萃路被人们称为机器人城堡的中国科学院机器人研究开发中心西侧的科学公寓一幢楼房的三楼上,一扇窗口里的灯光始终亮着,窗口里,蒋新松坐在电脑桌旁一直聚精会神地敲击着键盘。第二天就要到鞍钢,他要连夜修改完如何从世界敏感技术对我们的作用来提出对策的一篇论文,这既是鞍钢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课题,也是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三年内基本解决大中型企业问题指 示精神的要求。8点,9点,10……科学公寓大楼的一个个窗口的灯都熄灭了,但蒋新松家的窗口的灯光仍然闪亮,蒋新松始终未离开电脑桌旁。10点,11点,12点,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整个城仿佛已经入睡了。蒋新松家的电脑键仍在响着。蒋新松有句口头禅:科学工作是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就是长寿有什么用?

没有谁知道在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家里曾一次次重演着这样午夜鏖战的故事,为了一个个科研目标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生命之舟被理想的帆樯推送着,驶向胜利的彼岸。他似乎从未想到这生命之舟会在哪儿搁浅,因为他曾一次次奇迹般战胜了厄运,战胜了死神。但是,这一次,他轻敌了,他这百米冲刺一样的工作节奏,使他提前支付了健康。

夜幕缓缓地拉开,城市在最早的汽车辗过路面的声音中渐渐苏醒,东方地平线上又露出一道白光,一点点扩大,显出淡淡的玫瑰紫,一会儿晨曦开始拥裹机器人城堡边的科学公寓,新的一天开始了……

蒋新松的夫人张丽珠已为他准备好了早饭,催他快吃:“610分了,快洗把脸吃饭吧……”

真巧了,我的论文刚好改完,你就备好早饭,真是贤内助!

甭表扬了,快吃去吧,不然会饿一上午的!

蒋新松咬一口夫人煎得油汪汪的馒头:好香!噢,我想起了一件事,丽珠,今天若是天然所长从昆明打长途到家里,你让他直接打到鞍钢刘玠总经理办公室找我!

蒋新松饭没吃完,窗外传来汽车刹车声,随后传来有人上楼梯的脚步声。他猜测道:可能是王刚来接我了!

张丽珠说:别急,再吃点不迟。

蒋新松却撂下筷子,就便拿起皮夹克穿在身上,要迎出门去。而就在这一刹那,熬了一夜的他,突然感到心口绞痛,头晕脑胀,天旋地转,身体失衡要摔倒,夫人张丽珠连忙将他扶住。

当来接他的所长助理王刚进到屋内时,看到蒋新松一脸煞白,满头黄豆大的汗珠从两鬓滚落,左手捂着胸口……

张丽珠招呼王刚:快,送老蒋去金秋医院!……”

当蒋新松被送到省金秋医院时,已完全昏迷,他被安置在急救室进行抢救。大夫、护士,紧急行动起来,为他进行检查,做人工呼吸,输氧,输液……

这位著名科学家病危的消息震惊了研究所,震惊了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自动化研究所的艾书记和有关同志赶来了,副省长郭廷标和省科委、省卫生厅的领导急匆匆赶到医院。郭廷标一进医院就急切地问主治大夫:蒋所长的病确诊了吗?

大夫说:病人入院后一直昏迷不醒,全面检查还无法进行,初步诊断:急性心前壁大面积梗塞。

还得多长时间脱离昏迷状态?

现在还很难说,我们正调动一切医疗手段来抢救!大夫回答。

郭廷标皱皱眉头,心情凝重地对医院领导说:要加强医疗力量,你们正在抢救的病人,是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开拓中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功臣,医院一定要尽一切努力让蒋所长迅速脱离险境。

我们一定照办!

郭廷标又转身对自动化研究所的艾书记说:你们自动化研究所要配合医院,帮助张丽珠同志护理好蒋所长,保证不要出任何差错……”

艾书记连连应承:请领导放心,我们会全力以赴的!

郭廷标又说:为蒋所长治疗,让他早日恢复健康是第一步。第二步,他病好出院后,要研究出一个保护蒋所长这样科学家的医疗保健办法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要发展,需要他们的健康!

艾书记颇有感触地说:可他们这些人哪,搞起科研来,都是拼命三郎,想拦也拦不住,想挡也挡不了!我和老蒋配合工作十多年了,他就那么个劲儿,为了所里的工作,为了863项目,为了国家高科技事业,没日没夜,没休没止,根本不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放在心上。他一次次受到病危威胁,在上海虹桥机场,在北京地铁站口,从俄罗斯考察归来途中……他都曾虚脱昏厥过。那时,他躺下去,吃几片药,便会坚强地站起来。最严重的一次是1984年与美国沛瑞公司谈判,他突然发病,让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郭廷标说:那时我还在辽阳,没到省里来。

艾书记继续说:那年老蒋带队到美国、加拿大考察归来,决定在实行水下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引进美国沛瑞公司制造技术。沛瑞公司派代表来华商谈合作事宜,但由于我们当时投入新技术的财力有限,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1982年,中国科学院与有关部委在杭州莫干山召开的海人一号方案设计审定会。既肯定了蒋新松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同时也对这一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增添了压力与砝码。

海军代表要求:新的水下机器人应能深潜到水下200,并能将得到的东西拿上来。

经委代表要求:不单要样机,还要产品;要打破过去科研项目只搞原型(功能型)样机的惯例,要拿出符合英国船级标准,能够在工程中使用的无人遥控深潜器(即海洋机器人)来!

海洋机器人的研制,是一个包括深潜技术、密封技术、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电视、声纳、信息传输、流体控制等技术的综合项目。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HR-01海人一号是我国一个开创项目。蒋新松对它情有独钟,从立项、争取经费、到寻求协作网,组织攻关队伍,都当主心骨,使研究工作得以紧张而较为顺利地进行。

“HR-01海人一号是实验样机。根据国内工程实际需要,在研制海人一号的同时,蒋新松又开始筹备研制实用的轻型水下机器人金鱼号和中型水下机器人,即无人遥控深潜器。

为了较快地形成产品生产能力,蒋新松决定采取自行研制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9849月至10月,他率团到美国、加拿大,对水下机器人与机器人研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讨。

9月的美国,正值盛夏,气候炎热。从蒋新松率团到达旧金山开始考察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从旧金山到西雅图,波士顿,亚特兰大……直至加拿大的温哥华,他们从西到东,考察了28家单位。当时蒋新松心脏功能已超出负荷而出现不适,但他每到一处,仍然是白天与大家争分夺秒地参观、考察,晚上还在灯下详细地记下参观所得,对技术要点进行消化吸收。

作为团长,蒋新松对考察活动费的使用非常节省,不乱花每一美分,能坐地铁就不坐汽车,不住高级宾馆。他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了一大堆技术资料,从美国背回北京,又从北京背回沈阳。

通过考察摸底,蒋新松决定引进美国沛瑞公司制造技术,再攻下一些关键技术,制成我国产品化的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SIA

引进技术的谈判是艰巨的,水下机器人国际技术市场价格很高,而我国投入新技术研究的财力有限,这给蒋新松出了一道大难题。

沛瑞公司来华商谈签订协议合同前,为了在谈判中拿出利于我方的合同底稿,蒋新松连熬了几个通宵。在赶到研究所向科学院有关部门领导汇报时,他从一楼爬上二楼就出现了虚脱、眩晕,眼前一片漆黑。蒋新松扶住楼梯,掏药,吃药,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咬紧牙关坚持上到四楼,强打精神向科学院领导汇报。

紧接着是与已到沈阳的美国沛瑞公司代表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紧张、焦灼,夜以继日地工作,使蒋新松身体严重不支了。他陪同美国沛瑞公司代表到达大连时,在火车站内又一次昏厥过去。

摸一摸额头,滚烫!

试一试体温,高烧38.6℃

他被送回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

蒋新松的夫人见到丈夫严重的病状,一阵阵心疼。

高烧持续不下!

心房纤颤,心电图异常!

白血球700……造血机能严重障碍!

诊断结果是甲亢引起心房纤颤。他因服治甲亢药物又引起了严重的毒性反应,生命在垂危中,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

妻子看着老蒋心里茫然,含悲忍泪。

亲人需要老蒋!科研事业需要老蒋啊!

出生在江南名城江阴的蒋新松,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即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开始了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30多年,他在饱尝人世艰辛、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以坚韧的毅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取得了显著成果,崭露了才华。十年动乱中,他在鞍钢冷轧厂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的支持下,研制成功了1200轧机自动准确停车、复合强力系统及自适应厚度调节器3项成果。使趴窝的1200轧机以全新姿态投入生产。而今,正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研究事业发挥着统帅的作用,怎能允许病魔把他牵走呢?

在医院大夫全力抢救下,在妻子的祈盼中,蒋新松渐渐醒过来。看到妻子泪眼盈盈,他反来劝她:不要这样,研究所工作已上了轨道,我还要带好这个班子搞出些成果呢……”

医院精心为蒋新松做了手术,割除了病灶,他的生命被抢救过来,术后恢复得很快。等待拆线的日子里,他在医院呆不住了。想到正与美国沛瑞公司进行的引进水下机器人技术谈判,他在拆线的第三天就说服大夫出院了。

党委书记心疼所长了,代表党委命令他休养。蒋新松一笑,带着极度衰弱的身体又投入了工作。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美国沛瑞公司的谈判又恢复进行了。双方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谈判又一次出现僵局。

双方商定,这一次谈判暂告一段,当晚美方代表将离开沈阳。离开谈判桌,蒋新松提议请美方代表参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水下试验室。

这时,正值海人一号进行装调试验。当美方代表看到海人一号机器手时,很感兴趣地进行了仔细观察,他们说:你们这机械手外形没有我们的好看,但控制系统比我们好!

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完成的海人一号样机在试验运行中的情况,不只使沛瑞公司人员大为惊讶,而且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们发觉中国科技人员的水下机器人研究达到了他们所没有想到的程度,这台海人一号就有三个方面令他们刮目相看:一是机械手的控制;二是水下机器人的航行控制;三是水下磁耦合电机。

美国沛瑞公司代表参观后回到宾馆,立即打电话给蒋新松所长:请所长先生到宾馆共进晚餐。

晚餐的气氛变得和谐而愉快。美国沛瑞公司代表深深感到自己的谈判对手是位在水下机器人研究中有建树、有成就的科学家,口气一改谈判桌上的严峻与高傲,主动提出:我们今晚不走了,想留在沈阳,与蒋先生继续进行谈判,可以吗?

欢迎啊!蒋新松心怀坦荡地一笑。他心想:这回谈判可以在新的基点上进行了。

果然,重新坐在谈判桌上的时候,沛瑞公司代表不但同意转让技术,而且同意以较低价格出卖设备,并愿意为我方培训技术人员。

我们赔了。美方代表在结束谈判后对蒋新松说,但我们感到这是一份非常合适的发展科学的合同,我们相信你们的能力!

19858月,蒋新松从沈阳飞抵首都,与美国沛瑞公司签订引进中型无人遥控潜水器(水下机器人)RECON-IV技术协定。合同有效期15年,合同产品为“RECON-IV-300-SIA-X”,通过这次引进,达到掌握和应用水下机器人方面的生产技术,生产出符合国际船级标准的无人摇控潜水器,作为七五计划期间重点产品提供给海上石油平台和海军作业使用。这项技术的引进,是本着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水平的原则下进行的,它将为七五期间开发研制大、中、小型海洋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以使我国这方面技术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水下机器人从样机到产品化,这持续进行的研究工作,在蒋新松这富有凝聚力的所长的领导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像一艘张开风帆的航船,全速前进,喜报频传。

19851212,令人瞩目的我国第一台中型水下机器人HR-01号,在旅顺港下潜60,首航成功。

新华社电稿随电波飞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美联社、共同社、路透社等国外通讯社纷纷向海内外发布了这一消息。

经过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奋战,水下机器人HR-01号,由19857月开始总装调试,11月起在大连旅顺口海域进行整机试验,12日首航成功后,14日、21日连续完成两次试验,蒋新松一直亲赴现场指挥调试、试验。

首航的成功,使蒋新松兴奋,使参加研制的科研人员欢欣鼓舞,但也促使他们开始更冷静的思索。旅顺口海水深度不够,HR-01号是否适应深潜作业?还有漏水现象发生,工业性、可靠性都需进一步改进,初战告捷之后,尚须加鞭催马,再夺新胜。

时隔一年,19861218,水下机器人HR-01号被空运到祖国海南三亚市,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试验,创下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无人遥控深潜器(ROV)深潜水下199的纪录。

这台水下机器人看起来笨模笨样,但一到大海却运动自如。在试验过程中,它从海军某部救捞船上被下到海底,在工作人员操纵下灵活地上浮、下潜、前进、后退、转弯、侧移……。从控制室荧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机器人的机器手在海底执行各种指令,运动自如准确。水下机器人能代替潜水员下潜到危险的深水域进行作业试验,并在恶劣海况下回收。各项数据表明:海人一号(HR-01)的研制与试验是成功的,来自全国的专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实际检测后认为,这台机器人的功能和控制系统已和世界水平相齐,我国有能力开展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开发和应用。

海人一号(HR-01)水下机器人荣获了中国科学院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海人一号同时参加南海试验的还有金鱼二号,是有缆浮游作业型水下机器人,只有36千克,两个人就可以抬动。是一种小型轻便观察用并具有简单轻作业能力的深潜器,也可深潜水下200

金鱼二号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1986年开题,当年出样机的。到1987年即开发出三型。

金鱼二号1987年在吉林省丰满水电站进行扩建前的水底观测时发挥了作用。这个电站建于1944年,建筑了十个进水口。当时只使用了八个进水口。扩建中决定使用一直未用的两进水口,但这两个进水口在水里呆了四十多年,它的拦污栅锈蚀情况如何?却不清楚,潜水员深潜只能用手摸摸,许多问题都说不清。急需进行水底观测。

当时若租用国外水下机器人进行水底观测需耗资近百万元。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得到信息后,为了开拓应用领域,将“RECONⅣ”金鱼二号运到丰满水电站进行示范使用,主要是对第9号、第10号拦污栅进行观察。当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看到拦污栅的情况,陈积物的堆积情况被真实清晰地展现在水面上的监视器的时候,丰满电厂的领导及技术人员非常高兴。通过实际观测及录像,摸清了拦污栅情况,证实第9号、第10号拦污栅可用,解决了电厂扩建急需的第一手材料,为扩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受益者丰满电站对金鱼号产生了兴趣,很快决定购买一台小型金鱼二号,作为电厂专有设备用于大坝的检查、观测。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很快完成了金鱼三号交付丰满电站使用。这一项目同样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中国科学院六五期间重点研究项目中的关于智能机器在海洋应用的研究项目,是蒋新松在机器人研究中闯过的第一道险隘。

机器人,世界各国通称为罗伯特(ROBOT),唯中国除外。追根溯源,其名称源于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派克的一出讽刺喜剧《洛桑的万能机器人公司》,剧中一个人造的奴隶被取名为罗伯特,随后这个名称即被科学家沿用至今。中国最早将ROBOT译为机器人并沿用下来,但由于翻译上的欠妥,使许多人对机器人概念存有误解,认为凡机器人则须具人形,其实并非如此。

蒋新松认为机器人是通过编入程序可以任意改变动作程序的灵活的机械电子装置,它具有人的动作。或简言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拟人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

世界公认的第一台机器人,是美国人乔治·德沃尔于1954年研制成功的可编程序机器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高技术和高技术范围内的竞争日益发展。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带来了人类进入利用原子能、利用太空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世界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也都有了飞跃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先后推出本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如美国投入25亿美元搞星球大战计划,欧盟提出搞尤里卡计划,日本要搞多角化战略等,高技术已成为大国间技术、经济、政治竞争的主要手段。

许多大国都在想为争霸世界发展战略武器。中国如果再熟视无睹,将来只能被动挨打了。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急得睡不着觉,上书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小平同志在看到这份建议的当天,就指示说这份建议十分重要,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后,老科学家们设想有三、五千万的基金就很不错了,小平同志一下子同意拔给100个亿!发展我国的高科技需要小平同志这样的大手笔,需要这种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的精神啊!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委、国际科工委组织国内二百多位专家参加这项计划的研究、论证与制定,蒋新松被聘请参与这项工作。他的思想活跃,有战略眼光,被推举为自动化组组长。他提出的自动化技术两个发展前沿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CIMS)和智能机器人两个主题,得到同行的赞许和领导的批准,不久,国家科委组织专家们在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863”计划的情况,自动化技术领域由蒋新松主讲,深厚的科学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远见卓识,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合理展望,受到了领导与专家们的一致赞誉。

19872月,在京西宾馆举行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蒋新松被国家科委聘任为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新的聘任,加重了蒋新松双肩上担子的分量。从那时起,他不但负责治所大任,还要团结、组织、领导全国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对当代世界自动化高技术进行经过选择的跟踪与研究,并通过伞形辐射,带动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已进入中年的蒋新松经常被病患困扰。身担几任,无休止地工作,常使他旧疾加重,有时不得不躺倒在病床上。但每一次他都设法说服医生,提前出院。重返岗位后,又是夜以继日地工作。1988年,他刚刚担任机器、系统与人国际会议执行主席,并作了飞速发展的自动化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总结报告,又率团飞赴法国考察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情况。他回国后,立即到实验室,在研究现场与科研人员一起动手进行操作……

而蒋新松特别关注的则是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他要将这项研究工作带上世界领先水平。

198710月开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中型水下机器人开始投入技术服务。在为吉林丰满电站服务报捷后,198811月,中型水下机器人赴南海,为我国南海二号石油钻井平台服务。开创了中国近海石油勘探钻井中首次使用国产机器人的记录。钻井平台深放水下105,水下机器人要对平台周围一万平方米的水下地貌进行观察,确定井位落点,在钻机开始工作后,要观察钻杆下钻情况,保障钻杆使用的安全,在钻井任务完成后,水下机器人要完成剪断四根钢丝绳的操作……任务虽然艰巨而复杂,水下机器人在服务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情况,连续工作四个月无故障,使用设备的美国操纵师和英国总监都给予高度赞扬。

19909月,中型水下机器人3号执行在渤海探测日本沉船任务,在浪高2,海流高达3.5节的海况下,水下机器人三天中,深潜十八次,顺利地寻找到一艘日本失事的沉船而未发生任何故障,十二天任务三天完成。在现场的英国伦敦保险公司代表波恩德尔先生目睹水下机器人成功地寻找到目标后,连声称赞:“Very good!”(非常好)。

在逐步形成中型水下机器人生产能力的同时,蒋新松指导研制组的同志们为产品部件的国产化而努力,也收到了突出效果。

19901116,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七五攻关项目海洋和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发项目,在沈阳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

在新建成的沈阳机器人示范工程的水下实验室,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专家面前,新研制完成的瑞康四号中型水下机器人,像一头驯服的海豚,按照技术人员的摇控指令,轻松地下潜、前进、转向、开动声纳系统,它在水下航速高达1.5/秒,拥有两个多功能机械手……准确无误地试验表演,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鉴定委员会专家认定: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中型水下机器人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美国沛瑞公司代表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生产的RECON-IV表示赞赏。并表示:美方将不再生产这一档水下机器人,而作为海外代销。

蒋新松在验收、鉴定会上笑逐颜开,他兴致勃勃地宣布:我们已形成了每二十四周组装一台瑞康四号的生产能力。国产零部件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批量生产。在已研制成功的三台水下机器人中,已有两台销往国外,英、美等买主对其质量、功能、可靠性给予高度评价,赢得国际信誉。

蒋新松的兴奋是由衷的。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培养、锻炼、造就了我国第一支水下机器人的科研队伍和制造队伍,也建立起一个水下机器人的配套协作网。在自行研制、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使我国水下机器人一举进入国际高科技市场,而在国内,在沉船探测、水电大坝检测及国防工程作业中也屡建奇功,这在高技术产品开发领域中是极可贵的成就。

四、病危时刻的牵挂

住进省金秋医院后蒋新松仍一直昏迷不醒,郭廷标副省长、省科委、省卫生厅领导在对医护人员作过叮嘱后离开了病房,留下了真挚的祝愿,这祝愿也正是守候在蒋新松病榻旁的他的夫人张丽珠和自动化研究所的同志们的热切的期盼,他们的目光盯在那吊瓶里一滴滴缓缓流入蒋新松血液中的药液,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人们看到蒋新松一直紧闭着的两眼眼睑在微微的颤动,随后,睁开一道缝隙,渐渐张大,嘴角也开始抽动……

张丽珠揉揉双眼,定定神,喊出声来:老蒋!老蒋!

在夫人的呼唤声中,蒋新松睁大了双眼,扫视病房,扫视着病榻旁的人们,突然,他伸出手,吃力地拽住夫人张丽珠的手:丽珠,我昏迷了很久吗?

没多久,只有不大功夫……”张丽珠安慰他说。

别蒙我,我心里有数,吊瓶里的药都快滴完了!没事,滴完了我也就缓过来了!快,赶紧给鞍钢总经理刘玠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今天去不了鞍钢了,过几天一定去!

电话已经打过了,你啥也别想了!

给浙江大学也打个长途,告诉他们浙大一百周年校庆我去不了啦,说声对不起……”

好了,好了……”

告诉王刚,让他把飞杭州的机票快退了,省得浪费……”

行了,行了……”

丽珠,告诉我,昆明那边来电话了吗?

老蒋,你听我说,你现在必须静下来听候治疗……”张丽珠劝告着丈夫。身旁的大夫也婉言道:蒋所长,你要听夫人的话,你的病需要绝对静卧休息……”

我一定服从大夫治疗。我只是想知道昆明湖试的情况……”

湖试!刚刚苏醒的蒋新松仍在牵挂着湖试!这是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能否顺利进行应用海试的第一关,蒋新松怎能不魂牵梦绕?蒋新松牵挂着湖试,还有另一层想法,那就是在湖试成功后,要马上将湖试情况报告给国家科委,争取到太平洋深海区进行应用海试的请示赶快批下来。为了这个在当时世界领先的高科技项目,他和水下机器人课题组的同志们呕心沥血,已经花费了六、七年时间了。

我国发展机器人计划有两个,一个是七五攻关计划(1985—1990)主要发展工业机器人,包括点焊、弧焊、喷漆、上下料搬运等机器人及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一个是“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1985—2000),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除布署机器人基础技术外,主要以特种机器人为主。自动化领域2000年的最终目标中,水深300水下无缆机器人成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

但是,到1991年,情况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担任水下机器人研制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七五期间已经完成了水下机器人下潜水深300的指标,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了十年!因而必须重新修订与调整战略目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科研发展方向即战略目标呢?蒋新松认为:我们应该面对世界当前高技术的发展,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经得起长时期历史考验的抉择,才是科学的抉择。

蒋新松已把目标射向21世纪。

21世纪是世界征服海洋的世纪。由于迄今还没有水中有效的通讯手段,可靠的定位导航方法及可供长时间应用的电源,再加上深水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进入深海,是对人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许多国家都把迎接这一挑战,征服海洋作为一个跨世纪的科研目标。

蒋新松也为此绞尽脑汁。他是个具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的人。他不愿意亦步亦趋地跟在外国人后面,完全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确立中国的科研项目。为了尽快缩短直至消灭中国自动化科学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找到一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捷径。

他心中已把水下机器人下潜1000或更深潜到海底6000作为新的目标,这是当时世界上尚无人敢问津的神秘的海底领域。

他充分地估计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与不利的条件。通过近十年研制水下机器人的实践,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与试制经验,尤其在机器人的水下控制方面在世界上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深潜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是世界最高水平的高技术,研制难度不亚于发射一颗人造卫星,不仅需要充足的财力保证,需要十年左右的研究周期,还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机械设备,一流材料……这些都是我们感到捉襟见肘的。

蒋新松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既能清楚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又能运用他的智慧与经验找到打开疑难之锁的钥匙。他多次读过《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觉得科研目标的确定,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考虑科学技术是否能与本国的发展相适应,又要大胆盯住世界最高水平,充分利用与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进而达到我们的目标。

于是,蒋新松把目光射向了邻邦苏联,射向了设在海参崴的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俄罗斯研究水下机器人颇具实力的科研基地,不但拥有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且在设备、材料、传感技术方面拥有优势。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给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国家的社会秩序一度陷入失控,经济急剧滑坡,生产停滞,科研领域也面临资金匮乏等问题。蒋新松觉得这正是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进行研制新的水下机器人的大好时机,可以用较少的资金与代价,取得合作的更大成果。

而且,两个国家的水下机器人研究各有所长,如果单独进行,很难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机器人。如果两个国家进行合作,各取所长,取长补短,其合力必然大大超出两个分力,这样,就会较快拿出新的水下机器人成果来,而这个成果也必然是个优生儿”!

蒋新松幽默地把他这一思维方式归结于瞎子背瘸子哲学。瞎子的缺陷在眼睛,而瘸子的缺陷在下肢,有健康双腿的瞎子背起缺陷下肢的瘸子,自然能像普通人一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把自己新的目标和打算说给自动化研究所的同志们,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向国家科委汇报,得到了批准。于是,19915月,国家科委“863”计划工作会议结束不久,他向专家们下达命令:打点行装赴海参崴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考察。

当时的苏联被戈尔巴乔夫搞得一塌糊涂,秩序混乱,交通不畅,食品缺乏。蒋新松带领中国机器人科研人员从铁路线上进入苏联后,一路走走停停,行程十分艰难。在一个火车站,由于火车站管理很乱,进站后要绕行很远才能登上火车,听常走这条线的中国旅客说,可走近道。于是,他和考察组的人随着人流前进,竟从一列火车的车轱辘下爬过去,同行的人担心他这个年过花甲的人说:蒋所长,你行吗?……”

蒋新松说:没事,你们能过去,我过去也没事。

千辛万苦到达苏联,此刻却是连水果和蔬菜都吃不上,人们在商店里买不到需要的食品,只能到黑市去采购。因为没有也找不到接待单位,他们常常是随遇而歇,住在简陋的旅店里,泡方便面吃。使那几年身体本来已经多病的蒋新松如雪上加霜,几次出现供血不足、虚脱、冒冷汗,同行的人甚感不安。这时,蒋新松反而来安慰大家:没关系,我已经适应了,到海参崴会好些的。

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所长阿格耶夫是科学院通信院士,是位在水下机器人研究中有成果的科学家,他欢迎中国同行的到来,但鉴于当时的形势,研究资金的缺乏,他根本没有与中国共同研制新的机器人项目的准备。

可是,一旦他与蒋新松交流接触后,他就对这位方脸阔额、机智敏锐的中国科学家产生了好感。1952年曾考取留苏预备生的蒋新松,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曾专门学过半年的俄语,他因为肺结核住院前已能进行简单的俄语对话。虽因病留苏未成,却打下了使用俄语的良好基础。这次赴海参崴考察前,他又重温旧课,在与阿格耶夫交谈时,几乎不用翻译。他向阿格耶夫介绍中国机器人研究情况,尤其是水下机器人研究的进展时,阿格耶夫很感兴趣,并表示愿意安排中国科学家对该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制工作的参观、考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近年来,我国派出了名目繁多的出国考察团远赴欧洲、美洲、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每次考察都要花费许多宝贵的资金。但很多人是走马看花,心不在焉,更有的人借此旅游,消闲度假。身负重任的蒋新松却对这些人嗤之以鼻,他在考察中总是争分夺秒地,尽量全面细致地了解要考察对象的各方面情况,晚上回到住地还要详细记录考察所得,拟定第二天考察要点,准备谈判文件等等。

在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内考察了研究室、实验室、实验工厂,他们又到一个研究基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试验情况。到这个基地要搭乘客轮航班,而要搭上客轮又需先坐小汽艇驶入深海区才能登轮。那一天海上风大浪急,对蒋新松这个很少在海上坐汽艇的人无疑是个考验,他怕晕船,一上船就干咽下几块饼干,噎得胸都发闷。小汽艇向客轮驶去,离客轮越近,汽艇颠簸得越厉害,汹涌的海浪把汽艇抛上抛下,令他体验到前所未曾经历的惊险。就要靠近客轮了,俄罗斯水手大喊:靠上大船,大家要快跳过去!”

在海浪的摇晃下,从小汽艇跳上客轮,有点像杂技场上蹦床飞人的表演,要有一种飞身浪头的本领。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刻,蒋新松无暇去想这纵身一跃的危险,他和考察组同行的专家们几乎都凭添了一股神力,先后跃上了客轮。一个,两个……当考察组全体都安全跃上客轮后,蒋新松才松了口气。

通过一系列的参观、考察,蒋新松对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有了深入了解。这个所不仅积累了研制水下机器人的实践经验,而且研究室仪器精密,加工设备先进,传感技术较有优势,而且水下密封技术也有特点。苏联同行的这些长处,令蒋新松更增强了与之合作的信心,他觉得,充分利用俄方的这些长处与之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制,将会使我国的水下机器人研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更短的时间争取更大的成果。不但可以突破深潜1000的指标,完全有可能实现问津深潜6000这梦寐以求的世界领先水平。

在科研史册上,这是一个大胆的跨越。潜深6000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可以使我国跻身世界机器人研制强国之列,而且将使我国具有对除海沟以外的世界海洋百分之九十七面积的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为我国大洋协会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勘探太平洋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海底矿藏,争取我国的海底权益创造有利条件。

蒋新松果断地向阿格耶夫提议,中国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共同开发深潜水下机器人。第一步,共同研制两台下潜1000探索一号水下机器人,取得成果后,共同向下潜6000的目标挺进。由俄罗斯方面负责研制机械部分,由我方研制电控部分……

大胆的建议,令苏联科学家惊愕。这两个目标可能是他们想都未曾想过的非常遥远的课题,阿格耶夫瞪圆了蓝眼睛将信将疑。因为他们的研制正遇到诸多难点,横在面前的就有水下控制、动力定位等诸多问题。

面对苏联同行的犹豫,蒋新松坦率地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在水下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成果,尤其是在自动控制方面的突破性成就,他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世界机器人科学的透辟见解以及堪称独到的实践经验,令阿格耶夫院士和他的同事们认真地聆听,记录,思索……一场谈判,成了蒋新松对俄罗斯同行们的精彩的学术演讲,许多人频频点头,目光中流露出惊奇与钦服,他们表示要郑重地考虑蒋新松的建议。

5月的海参崴乍暖还寒。入夜,蒋新松正思索关于合作的谈判,门被敲响了。远东分院海洋问题研究所所长阿格耶夫风尘仆仆走进来,急切地向蒋新松表示:蒋所长,中国科学家在水下机器人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领先的成果,我们非常佩服。我们非常愿意与你们合作,向6000的目标进军!”

6000挺进!”蒋新松也笑逐颜开。

共同的目标把中、俄两国科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立即以超常的速度开始起草合作协议。

起草协议谈到的最关键问题是研制资金。苏联当局正为经济停滞与亿万人吃饭问题焦头烂额,根本无法向远东科学院提供科研资金,因而签订协议谈判一开始阿格耶夫就提出科研资金问题。

与国外合作的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蒋新松。中国是个大国,却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国家为“863”计划一下子拿出了一百个亿,数字虽然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一笔科学发展资金,但若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科研经费相比,又不能不说是相形见绌。美国一家大公司的科研经费都超过中国“863”计划的总投资。而这宝贵的一百个亿的科研经费来之不易,必须一分钱掰成两半花1984年与美国沛瑞公司谈判合作时,美方开口要的就是一百万美元,那还只是下潜200的水下机器人,是他一再压价,才把技术引进来。而今,苏联要价不高,但他还是能省就省。当时,世界各国研究深潜1000以下的水下机器人的经费一般都在五千万美元左右。蒋新松算了一笔账,他预计与俄罗斯合作,只要一百多万美元就可以完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机器人了。于是,他当机立断,签订中苏两方共同开发研制水下机器人的协议意向书。

满载着希望,蒋新松带着考察组的科研人员回国了。在沈阳家中稍事休息,便匆匆赶赴北京,向国家科委,向中国科学院汇报他们考察组苏联一行的情况,同苏联签订合作开发研制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合同意向书的情况。听他的汇报,听他谈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机器人研制工作的合同与计划,领导和有关人员频频点头,表示着赞许之意,但当他提出这个项目需要一百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的时候,一时闷住了。

一百多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近一千万元,这在科研领域中是很大的一个项目。在科研经费偏紧的情况下,甭说是一千万元,就是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也是很难筹措的。因为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不是七五计划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不是“863”计划智能机器人在2000年以前的战略目标,没有列入计划拨款项目,要从其他财政收支中转过来,谈何容易!它需要重新申请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要找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进行审批,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通过盖章。

蒋新松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毅力,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但有人说他不撞南墙不回头,他却不能苟同。他觉得只要他选准的目标都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南墙也无法让他回头,如果说真有南墙的话,那么这南墙也可以踢倒或可以绕开的。因此,中苏合作开发研制水下机器人这项目的立项、请款暂时遇到了坎儿,他为之着急上火,吃不好睡不安,他却决不气馁。他不断地向有关领导宣传,争取得到上级的支持与首肯。

蒋新松对于祖国和科学的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上帝。国家科委明确表态,支持他勇于向世界高科技领先水平科研项目挺进的壮举,正式把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项目列入“863”计划,投资一千二百万元。

这是一次破格的支持。蒋新松深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家科委主管“863”计划的副主任朱丽兰在这种支持里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他也深知,对他个人来说,这也是背水一战,因此,他以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劲头,奋笔疾书一封给宋健、朱丽兰的信,立下军令状,表示这个项目只有一种选择:不管遇到什么难题也一定要把深潜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

就在他为新的目标在沈阳一北京奔走的日子里,他还在为他倡议举行的北京国际高级机器人研讨会进行准备。金秋9月,在我国首次举行的这个领域的国际会议胜利召开,蒋新松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他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介绍了中国机器人研讨方向和战略,宣布了将与苏联机器人科学家共同研制深潜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目标,受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科学家的称誉。

会议结束不久,199110月,蒋新松在北京迎接了来自苏联的科学家,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阿格耶夫院士率团来华访问,中俄正式签署了共同开发研制深海(6000)自治水下机器人(AUV)的协议。

协议经国家批准。蒋新松率领水下机器人专家正式开展设计与研制工作。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那么,科研目标则像是一支魔鞭,叭叭震响在科学家的耳边,催他跃马奔腾,驶向成功的目的地。蒋新松此刻已被这支魔鞭催促着,向协议定下的目标飞奔了。

执行协议的第一步是研制深潜1000的无缆水下机器人,蒋新松亲自指导并参加设计,直接主持这一项目的研究与实施。首先,他提出了完整的动力学分析及各种情况下航行控制的理论。

这个项目是国家“863”计划中规模较大的高科技跟踪项目,定名为探索者号自治机器人,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无缆水下机器人,属于智能性。按设计要求,它能在1000的深水中按预编航线航行,从事水下搜索和观测作业,并将所获图像和数字予以存储、记录。它应具有自动定位、定高、定深、定向、定距和回避障碍功能,通过水声通讯机还可以将所需图像和数据传递给水面监测台,也可以给机器人下达控制令。

探索者号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灵活性和隐蔽性,可在复杂的海底或结构中自主航行与工作,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如多金属结核)开发,失事船、艇、弹的调查、救助,海防建设与岛礁勘探等深海洋学考察。无缆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制涉及到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深潜、声学、光学、防腐化学、流体力学、能源等学科和技术,因此,探索者号这一课题将带动和促进这些相关科学的发展。

虽然已多次主持机器人的研制了,但这一次蒋新松却尤为看重,如果说以前的研制大部分还属于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话,那么,这一次,是中国机器人科研队伍向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次冲刺,意义非同寻常。为了搞出一个世界领先水平的设计,那些日子蒋新松真可谓走火入魔了。

这时他已从70年代窄小的老住宅搬到机器人城堡边新建的科学公寓里,居室宽绰些,又有了自己的书房,条件好多了,但他在新项目研制过程中,夜以继日的工作仍搅得妻子张丽珠寝食难安。他每天睡得很晚,有时刚躺下,却忽啦地把被子掀开跳下床去,笃笃笃地走出住室。张丽珠以为他是上厕所去了,眯了一会儿,睁开眼一看,蒋新松还没回来,她便紧张起来。因为蒋新松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新病旧疾,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发作。1986年为筹建机器人示范工程,他在沈阳、北京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地要求立项,要求批款,又是写计划,又是上书请命,就累得昏了过去住进医院,由于白血球大量减少,把他送无菌病房,用大玻璃罩罩上,与外界隔绝起来。这可急坏了蒋新松,工程等着上马,他怎么能躺在医院里呢?他一次次秘密地把研究所负责工程的同志召来,面授机宜,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以后每次蒋新松发病,作为妻子和大夫的张丽珠总是要守候在他身边。所以,这会儿蒋新松下了床就没回来,张丽珠怎能躺得稳?她也披衣下地,到厕所看看,咦,老蒋没在厕所。电视机在客厅,客厅里也没声音没灯光。于是她蹑手蹑脚走近书房,推开房门,好家伙,蒋新松穿着背心裤衩,正坐在桌前工作呢!

一股怜爱涌上心头,张丽珠回转身到卧室把蒋新松的外衣拿来,让蒋新松穿上,蒋新松抬头一笑,算是对妻子关怀的谢意。而张丽珠给他泡上杯热茶再回到住室,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了。

有时,蒋新松虽然睡得很晚,凌晨四点却会自然醒来,轻轻地下地,把被子给熟睡中的妻子掖好,用冷水洗把脸,清醒清醒就到书房开始工作了。

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蒋新松是较早使用电脑的一个,用电脑敲学术论文或写报告,要比爬格子快得多,修改又方便,又便于存储,这时,他已主要用电脑写作,为了方便,他还较早添置了便携式笔记本电脑,这样一来,他不管是在家里或出差就都可以连续性地进行一个主题的研究与写作了。

拼命干,已使他吃过多次苦头,疾病纠缠常会影响他的工作计划,因此蒋新松干起工作虽然有那股拼劲,却也在提醒自己注意调节,他喜欢在特别疲劳时听听音乐。他喜欢欧洲几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也喜欢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他尤其喜欢贝多芬与约翰·斯特劳斯,他藏有他们作品的许多原版磁带,听的时候常常随着音乐旋律而打起拍子。在设计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的日子里,他向往着深潜水下机器人有朝一日将征服海洋的时刻,也常听德彪西的三首交响素描《大海》,也聆听过里姆斯基一格萨克夫交响乐中献给大海的乐章……每当憧憬探索者号或深潜6000的水下机器人将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深潜到海底神秘领地时,他已先自兴奋起来。

在那些紧张工作的日子,蒋新松不仅想着探索者号的本体,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他还时时想着通过这一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再带出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智能机器人科研队伍,推出几位卓有建树的智能机器人科学家、专家。因此,他虽然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却组织国内几家研制机器人的单位共同承担这一任务,而参与合作研制单位总数则达到十二家一百二十人。中国船舶总公司七二所、上海交大、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单位都团结在蒋新松的麾下,协调一致地参与这场向世界科技高峰的登攀。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究,

群神聚集、口干舌燥地审议,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修改……

探索者号设计方案终于以圆满而又富于创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专家们给予好评,经批准后迅速投入实施。1993年新年刚过,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就进入了试制阶段。

199410探索者号深潜1000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通过鉴定。

面对这一成功,蒋新松露出了笑容,他觉得探索者号的成功,为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的顺利研究积累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90年代,修改“863”计划到本世纪末2000年的研究目标时,曾将水下机器人下潜目标从水下300改定为水下1000。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蒋新松发现,我国沿海大部海底水深只有300,而我们有权开发的太平洋公海水深达6000,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863”计划的水深l000的水平上,我们花大量经费所完成的深潜1000水下机器人又会是一个躺在实验室的成果,因此,研制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的想法在他脑海逐渐成熟,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使中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可以直接应用到对太平洋海域的探测上去。

在太平洋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处有块深水海域,联合国划给中国一块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地块,由中国普查其中的资源,可以留一半富含稀有矿藏的地域作为中国保留区,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好基业,另一半还给联合国。如果6000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就可以完成这个海试壮举。

为此,蒋新松在探索者号设计有些眉目时,就于19924月启动6000水下机器人的初步设计。这个项目他同样采取多家联合攻关的办法,放眼调动全国各地的机器人专家和设备潜力。他聘请中国船舶总公司七二所的机器人专家徐启南担任总工程师,具体负责6000水下机器人的设计研制,在机器人城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三年过去,1995年春,深潜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它具有观察型功能,装有摄像机及静态照相机,可围绕沉着物及海底摄像和照相;具有自动回避障碍,自动围绕沉着物回游以及自动返航等自治功能;利用我国自制的声剖仪可获取30海底地层图等。5月,中国科学考察船远征太平洋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海域,第一次将刚刚研制成功的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投入海底,进行深潜海试。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奋战,它成功地测量了海底地貌,并摄取了深海锰核录像和照片。9月,海试队伍顺利返航。

经过这次深海试验考验,证明中国科学家研制的潜深6 000水下机器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总体设计水平已超过了法国的同类机器,因而被大洋协会确认为大洋勘探所必须的先进设备。

同时,这次海试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用机器人对海底进行矿结核探测。向国际上充分地显示了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令世界惊羡。这是因为,水下机器人在约6000的深海,指甲盖的面积要承受6吨的压力;其导航定位受海水和海流影响,水下机器人比空中飞行体更难指挥和定位;而且海水对材料的腐蚀力相当强,价值几千万元的机器人要健康长寿,必须采用抗腐蚀的特殊材料;另外,空中卫星能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而水下机器人只能自带干粮

这次海试的成功还不仅为我国争取海洋权利创造了条件,还使我国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海洋开发中,率先取得了主动权。

可以自豪地说,潜深6000无缆水下机器人随海底测量队海试的成功是中国科学家征服太平洋的英雄壮举,将载入科技史册。

正因为这样,当海试队伍从太平洋凯旋归来时,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亲往迎接,朱丽兰紧握蒋新松的手说:祝贺!祝贺你!

五、院士风范  千古流芳

早晨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射进病房,射到蒋新松的病榻上,似乎带来一股融融的暖意,苏醒后的蒋新松感到了这股暖流,他闭上眼睛要享受这阳光带来的温暖。但他的心却静不下来,他想着湖试。湖试的结果如何?他虽有几分自信,毕竟是个悬念,既然已经湖试,为什么结果还没有传过来?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经过第一次海试性能试验已获得成功,但设备有些地方又做了一些改进,深海海试的一些数据与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取证与确认,所以海试需要格外重视……

随着开门声,蒋新松听出来有人进了病房,他睁开眼看到是王刚又来了,便急切地问:王刚,昆明那边有消息吗?

有!天然所长来电话说,探索者二号湖试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按预定时间安全返回水面,控制系统灵活准确,观测与录象系统一切正常……”王刚一口气回答了蒋新松关注的几乎所有问题。听他的答话,蒋新松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代我向课题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这是大家几个月奋战的结果,要及时鼓励,要一鼓作气地迎接应用海试!向国家科委汇报没有?

我在电话中已简要向科委办公室汇报了相关情况,科委领导对你的病情很关心,我汇报了你的情况,领导让我转达对你的慰问,希望你安心治疗,早日康复……”

问没问海试什么时候能批下来?

听口气已经研究过了,只是没有最后定砣。这次湖试的结果会使科委领导下最后的决心,我想很快会批下来的。

一定要抓紧!

实际上大家现在就已经进入征战状态了,徐凤安把你的话向大家传达了。活了干,死了算,已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了……”

听到病房里的对话声,大夫推门而进,提醒道:哎呀,蒋所长怎么又唠起来了,绝对要静,绝对要静!马上就要给你输氧输液了,要安静下来……”

大夫,王刚同志是来向我传达好消息的,有利治疗啊……”蒋新松说。

现在你需要的是静养,不是工作……”大夫坚持着说。王刚看着大夫一脸严肃的表情,无奈地告别了蒋新松离开了病房……

病房里只有蒋新松的夫人张丽珠守候在病榻旁。从丈夫被送进金秋医院那一刻起,她就一直陪伴着他,虽然三十多个小时没合过眼睛,已有些疲倦,但她依然凝神护理着仍在危厄中的亲人。蒋新松看着她那被疲劳折磨得苍白的脸,低声问:丽珠,你在流泪?

……没有。张丽珠嘴里否定,手却下意识地擦拭着眼睛。

别着急上火。蒋新松安慰妻子说:我的命大,阎王爷现在不能收留我,马克思也不要我去报到。等一出院,我还要听你新买的CD碟呢?

蒋新松最爱听欧洲古典音乐,张丽珠刚刚为他买了最新录制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听到丈夫病重时仍想着听她买的CD碟,她的双眼又止不住溢满泪花,她从大夫那里已知道丈夫的病情危在旦夕,脸上却强堆着笑意抚慰着他:你很快会听到这几张CD碟的……”

然而,蒋新松却再也听不到妻子给他买的CD碟了!1997330日下午329,蒋新松又一次出现大面积心力衰竭,经过全力抢救仍然没有奏效,在与命运的搏战中,他永久地闭上了双眼。那颗始终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跳动的心终于不堪重负,艰难做出了最后一搏,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的生命乐章,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一样宏大的生命乐章,在他66岁的时候,被永远地画上了休止符。

学生敬仰,同事敬佩,领导敬重,一代科技帅才,以大海般的胸怀,无私无畏的风貌,坦荡率直的人格,统领中国863自动化大军,立下屡屡战功,他虽死犹荣,英灵永存。

国器伟业流芳千古

院士风范为人师表

这是挽联,也是对蒋新松事业的崇高评价。他的逝世,引起人们极大的悲痛,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哀而赋诗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当风晚,山山黄叶飞。

何止是长江悲己滞,大海也在呜咽!

蒋新松生前的最后时刻犹在向往着大海,祈望新一代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在应用海试时能创造出奇迹来……

根据蒋新松的遗愿,19975月,当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潜6000水下机器人经国家科委批准,随科学考察船赴太平洋深海区进行勘探应用海试时,课题组的同志将蒋新松的部分骨灰撒向了大海,把这位深深热爱大海的时代骄子送还给大海。

蒋新松祖国母亲引以自豪的大海骄子,将在大海的怀抱中永生。

19983月,当蒋新松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掀起向蒋新松学习,更快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活动。蒋新松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是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的帅才,成为全国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14年后,2011年七、八月,由蒋新松生前领导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加研制、集成的我国首部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深海区成功进行了海试,下潜深度达到5188,还将继续向7000的海底下潜、探索……

蒋新松这位中国水下机器人研制事业的领军人物的理想事业,将在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手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