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万伯翱、马思猛的《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

郭久麟 万伯翱,山東省東平县人。中國传記文学学会会长。1972年考入河南大学外語系,毕业后分配到总参炮兵学院做外事工作。1987年转业到国家体委宣传司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長,1990年

        万伯翱、马思猛的《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

                               

                                       郭久麟

万伯翱,山東省東平县人。中國传記文学学会会长。1972年考入河南大学外語系,毕业后分配到总参炮兵学院做外事工作。1987年转业到国家体委宣传司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長,1990年升任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总编辑;2001年调任国家体委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作家文摘》名誉社长,香港《大公报》特約评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員、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集有《灯下日知錄》、《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万伯翱体育散文精选》,影視作品有《三個少女和她的影子》、《俠女十三妹除暴》、《少林将軍许世友》、《大西北人》、《賀龙元帅釣魚》等。

马思猛,戏剧家马彦祥之子,首任故宮博物院院长马衡之孙。

孟小冬,一个尘封了几十年的名字,一个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在中国京剧史上唯一被人们誉为“冬皇”的著名女老生!她的传记,她的杰出才华,她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辉煌业绩,她对中国京剧的不朽功勋,她的人生坎坷,她的悲惨遭遇,她的美好心灵,她与梅兰芳的婚姻悲剧及与杜月笙的婚姻恋情,终于被万伯翱和马思猛写出来了!读着这部传记,真是感慨万端,稀嘘不已!

孟小冬这个题材很不好写,选择这个题材有相当难度!这不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她的很多事迹已掩埋于历史的风尘;更主要的是:她的人生悲剧先起始于与京剧顶级大师梅兰芳的悲欢离合,以后又委身于多少年来被骂为反共闻人的杜月笙;一生芳名,被掩盖和污染;天纵才华,又过早萎谢。这是戏剧史上令人惋惜、令人伤感、令人痛心、令人遗憾的事情!要写出她来,就不仅涉及对孟小冬的评价,还涉及对梅兰芳和杜月笙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相当艰难的课题!

感谢万伯翱和马思猛二位先生,怀着求知求实的精神,以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多方的现场采访,更以严肃认真、秉笔直书的才情,为我们奉献出《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这部传记文学著作,为我们从历史的风云中挖掘出一位光辉的艺术家的形象,展现出她坎坷曲折而又成就辉煌的艺术人生!

首先,作者写出了孟小冬早年所显示的才华。在旧时代,戏子属下九流,连应试都不准许,是无社会地位可言的。作者却满怀激情,写出了孟小冬大悲大喜,大苦大难,大起大落,大有作为的悲剧人生。作者告诉我们,孟小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的祖父孟七就是老徽班出身,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艺人,她的大伯父、二伯父、三伯父、五叔、六叔,乃至她的母亲都是当时著名京剧演员,父亲孟鸿群更是秉承孟七事业、得孟七真传之名优。孟鸿群一次演出中突然昏倒舞台台下观众一片哗然之时,七岁小孟冬竟然登台代爹爹加演一段清唱《捉放曹》,挽回了危局。父亲这次演出中风后,迫于生计,决定让七岁多的爱女拜孙派老生、姨父仇月祥为师学艺,签了八年的卖身契约!孟小冬记住父亲嘱咐,立志“要当就当谭(鑫培)老板那样的角儿”,卧薪尝胆,摘取艺术皇冠!九岁时,即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小小年纪却少年老成,竟然把孙派老生的唱功、行腔、念白、表演神态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方罢,彩声四起,内行均称为童伶中之杰出人才。”19193月,年仅12岁的孟小冬在师傅仇月祥、父亲孟鸿群带领下,首次随王家髦儿戏班来无锡演出,盛况空前。192565日,孟小冬来到京剧名角汇聚的北京,在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演夜戏,与赵碧云合演全本《四郎探母》,以扮相容貌明慧,歌声音调谐润,抑扬顿挫,曲尽其妙,受到观众欢迎。连一向反对旧剧的北大教授胡适,也对她的身段、扮相、做工给予了好评。作者写道:“豆蔻年华的窈窕淑女孟小冬,异军突起,受到格外的欢迎。......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儿,足见其剧艺不同凡响。......不敢说是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作者还重点写了19479月为陕西水灾义演暨贺杜月笙60岁生日,孟小冬演出《搜孤救孤》的广陵绝唱:

孟小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登台机会,这既是她告别舞台的绝唱,也是她师从余门后,交给热爱她艺术的观众的一份答卷。为此,她为这次演出作了精心的准备,冬皇与赵培鑫和琴师王瑞芝、鼓师魏惜云等人,每天调嗓子、排身段,将赵培鑫按余派唱念教会后,再与魏莲芳、裘盛戎合排对口,最后在杜公馆内小戏台进行了15天响排····终使这出本平常的京剧《搜孤救孤》成为艺术精品,演出效果空前绝后。

孟小冬在《搜孤救孤》中,自饰程婴,赵培鑫饰公孙杵臼,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司鼓魏惜云,京胡王瑞芝,月琴闵兆华。演出盛况空前,中国大戏院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由于孟小冬川、陕、平、津、台的戏迷,都是坐飞机坐火车、赶汽车,几路齐发到上海虽是两场演相同剧目,还是一票难求,许多戏迷不得买黄牛票来听戏的。那真是一票难求,50万元(旧币)一张门票,竞被黄牛炒到500万元一张,还买不到。以致当晚马连良要看戏,只得在过道加了凳子。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一里路......

当“定计”一场,赵培鑫之公孙杵臼唱毕坐定,冬皇之程婴出场,扮相台风,潇洒飘逸,不由不彩声雷动,缓步走到台口,唱“屠贼做事心太狠,三百余口赴幽冥”,嗓音甜润嘹亮,韵味隽永,观众目光,全被吸住,剧场内鸦雀无声。冬皇歌罢,轰然彩声齐鸣。定计时,公孙杵臼问程婴出了什么惊天动地之事时,程婴顺手将椅子拉一下,,凑过身去,表示怕被外人听到的意思,这样生动的表演形式,是孟小冬独有的生活细节艺术的再现,马连良看到这儿,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好。

最后一场,法场祭奠已毕......程婴见屠岸贾中计,唱“背转身来笑盈盈,奸贼中了我的巧计行”,边唱、边做、边走,面上露出得意之色,拔足下场。其身段边式而文雅、唱做合一、以身入戏,真是妙到毫颠,与普通伶人于舞台上之卖弄、造作、浮俗,不能比也......真是表演得细腻入微,令人拍案叫绝了。

那两天的上海滩是家家打开无线电,户户收听孟小冬的演出实况。这出戏,孟小冬每个腔都唱得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先生看完戏后连声称绝······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回忆那天的演出盛况说:

这件事情到今天过去整整六十年了,就还跟昨天的事情一样,如果不是亲眼目睹,那真不敢瞎说······那天,可以这么说,全国的老生,所有参加为杜月笙祝寿演出的人,了咱们内行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个阵势谁见了也得发怵,不要说出点错,就是有一个音唱得差那么一点点,哪个同行能装糊涂?结果人家孟先生唱得那叫讲究,就那个“白虎大堂”的“虎”字,高耸入云,声如裂帛,谁听了能不动情?能不佩服?就这么一出极其平常的戏,让人家孟小冬先生唱绝了。她唱得非常精练,每句唱腔都很干净,收音都特别帅气,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地方,唱到这个程度,在咱们京剧的历史上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果让我比喻的话,真可以说就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

......

孟小冬说到做到,从此息影舞台,一出《搜孤救孤》竞成为广陵绝响。

作者不但写了孟小冬的人生,还写到了很多艺术家的人生和艺术。诚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孟小冬的一生“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 作者对京剧艺术十分热爱,也十分熟悉。作者围绕孟小冬的身世,不但介绍了京剧的历史,介绍了京剧的各个分支,介绍了男扮女角的原因和历史;更写了孟小冬的长辈、老师、同行(如孟小冬一家、仇月祥、余叔岩、白玉昆、程君谋、孙佐臣、赵碧云等人)的艺术成就和不同特色;特别叙述了露兰春、粉菊花、章遏云、陆素娟、筱兰英等著名女伶人的坎坷曲折的悲剧命运。作者还介绍了当时演出的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剧目;甚至连演出的剧场(如北京大栅栏三庆园、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都作了介绍。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但烘托了孟小冬的形象,更展示了孟小冬生活、工作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民国京剧历史,中国的文化史,中国的文明史。这些,对于京剧艺术的宣传、普及及研究,亦大有裨益。

比如对露兰春的介绍就非常精彩:露兰春是孟小冬童年在戏曲舞台上结识的姐妹之一,两人以姐妹相称,曾合演连台本戏《宏碧缘》,红极一时。后来她又与孟小冬同时进入共舞台戏班。当时已经50多岁的黄金荣对女老生露兰春一见倾心,一心想把她霸占到手。为此他不遗余力,一连两个月,亲自下戏园为她捧场,又甩出大叠白花银子亲自张罗请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一次为她灌了《宏碧缘》、《枪毙阎瑞生》、《哭祖庙》、《苏武骂毛延寿》等六张唱片。时任浙江督军、军阀卢永祥的大儿子、上海滩有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卢筱嘉看到报纸上大篇幅介绍露兰春时,早已垂涎三尺,择日便轻车简从,专程前往黄记共舞台,让跟班的给露兰春送去一枚钻戒示好,却被露兰春推说另外有约而婉言拒绝了。卢筱嘉憋了一肚子气,开戏后,露兰春刚一上场,他就故意喝了声倒彩。正坐在包厢里看戏的黄余荣听见倒彩,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派人过去给了卢筱嘉两个“锅贴”。卢筱嘉连夜跑到杭州向其父哭诉。几天之后,共舞台正上演《枪毙阎瑞生》,露兰春饰莲英。黄金荣又带了四个贴身保镖耀武扬威地踏进了包厢。卢筱嘉带领十几个便衣悄悄地溜进了二楼包厢,用手枪顶着黄金荣的光脑袋,恶狠狠地说:“老猪猡,识相点,不然爷们儿现在就送你上西天。跟我们走!”说着,有人上前,轮起大巴掌,左右开弓,为卢筱嘉狠狠地、加倍地奉还了他几个“锅贴”。上海大亨黄金荣就这样在大庭广众的眼皮底下,被连拖带打,用枪口顶着关进了地牢,吃尽了苦头,丢尽了颜面。后来,还是杜月笙出面,费了一番心思和周折,打通了卢府内部关系,并花了300万款子,才把黄金荣从地牢里赎了回来。黄金荣的地位,也从此由杜月笙取而代之。黄金荣怀恨在心,后来又诬告露兰春的丈夫,露兰春被逼得走投无路,年仅38岁就病逝于上海。孟小冬亲眼目睹了露兰春的悲惨遭遇,深切感受到了“名伶”光环下的凄惨与悲凉。这段描写,既写出了女伶人的命运,又直接联系着孟小冬的命运,同时还把杜月笙也牵联进来了,可谓一箭三雕!

《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的第二个成就,是作家打破多年的忌讳,写出了孟小冬与梅兰芳及杜月笙的复杂关系。

就在孟小冬的演艺生涯如日中天,前程辉煌之时,一场几乎断送她艺术生命的噩梦悄然逼近。“而闯入她婚姻生活的另一半,正是当时已名扬天下的京剧伶界之王——梅兰芳。”

作者首先对梅兰芳给了高度评价: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轻歌曼舞的舞姿配上那优美的唱腔和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扮相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的古典美。他改革、丰富了旧剧传统僵化的表演程式,令京剧艺术耳目一新,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声誉......梅兰芳以他的舞台艺术魅力,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接着,作者又如数家珍地描叙了对梅兰芳兰芳舞台艺术有着重大影响,后来又促孟、梅姻缘的关键人物齐如山以及梅郎家事(即梅兰芳同前后两位夫人的亲密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才将孟小冬如何因在舞台上被人邀请与梅兰芳合演了两场阴阳颠倒的《游龙戏凤》和《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是写明武宗正德皇帝微服巡视,在李家客店挑逗、调戏李凤姐的一出生旦戏。在舞台上却是阴阳颠倒的,1 8岁的的姑娘孟小冬扮演的却是正德皇帝,而有美男子之称的梅兰芳演的是李凤姐。戏中有正德从头到脚瞧凤姐,用手指搔凤姐手心等打情骂俏的情节。舞台上梅孟表演戏耍身段(动作)时,台下简直是开了锅,人人起哄,不断地拍手,不停地叫好。二人合演的《四郎探母》,再次引起注目,轰动一时。戏中演绎的是北宋与辽两国交兵,流落辽帮多年、隐姓埋名做了辽国驸马的杨延辉,闻知母亲余太君亲征,欲出雁门关卡探望其失散离别多年的母亲,但因辽宋两国交恶难以向铁镜公主启齿说明真相,故而愁眉不展,在铁镜公主“四猜”之后,有一段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戏剧中,二人口口声声唱的是夫妻情,夫妻恩。这位梅大爷也渐渐为这位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佳人所动心:如果能与这样一位楚楚动人而会唱戏的坤伶相伴,那可称珠联璧合了。而孟小冬也为这位品貌兼优、名震剧坛的梅老板所心动......梅、孟在台上颠倒阴阳的假戏似乎也催动着他们之间恋情的发展。梅、孟的这两场爱情戏,经过友人一番鲁莽精心的鼎力撮合,也水到渠成。经过几次酝酿,择定良辰吉日,1927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所谓的婚礼就在东城东四九条35号中国银行冯总裁的公馆里举行。作者分析了这场畸形婚姻:

在这场“梅孟之恋”中,相对19岁的孟小冬来说,梅兰芳芳是主动的。......孟、梅假借冯府举行的所谓婚礼,从来没有得到梅家上下的承认,实际上梅兰芳将孟小冬处于了“二奶”的地位;由于梅二夫人福芝芳及家人对此事的不满,他只能将她置于外宅。其次,梅兰芳依照福芝芳与他婚后即退出舞台的先例,使孟小冬也心甘情愿地离开了舞台,像金丝鸟一样圈在了家中。当然,出现这样的结果,孟小冬也是有责任的。她的思想较之梅兰芳更陈旧,她所受过的教育及那个时代贫寒出身的“女戏子”的地位,都使她感到能够嫁给梅兰芳这样一个英姿俊秀的京剧泰斗,已是她人生的最美好归宿......因此,她心甘情愿地扮起了梅家外室的角色。

这以后,由于戏迷李志刚的闯入,引发一场血案,又引起更多的谣言,这“让处世不深的孟小冬有口难辩,它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在梅、孟之间重重地划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一场血场血案惊魂未定,而福芝芳芳又以梅的安全为由,开始与梅吵闹。梅兰芳在重压之下对孟小冬逐渐淡化,到‘金屋’次数也逐渐减少了。此时孟小冬才感到初恋时的梦幻,已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损耗殆尽,新婚初始的美好憧憬已不复存在......”。而“妇女病”的发现和梅兰芳在福芝芳严如冰霜的脸色下拒绝了孟小冬对梅母的吊唁,更令孟小冬心如刀绞,令她彻底泯灭了对梅兰芳的最后期望与幻想。这场乾坤颠倒的恶梦,使孟小冬过早地跨过了她的青春年华,甚至几乎断送了她的艺术生命。自打这这天起她整日以泪洗面,水米不进,面壁发呆......。梅兰芳也因此事演绎出种种绯闻,被报界炒得沸沸扬扬,备受困扰,不得不选择远离北京这伤心是非之地,于1932年初举家南迁上海,这一走就是近20年......

作者接写孟小冬在调养、缄默三年之后,终于于193395日、6日、7日,连续三天在《大公报》上发表了400多字的“紧要启事”,叙述了与梅兰芳结合后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报界利用李志刚事件所捏造的种种绯闻,并向歧视妇女的人们庄严宣称:“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然后,孟小冬于当年9月东山再起,复献艺于氍毹上,一展其才艺,成为余派冉冉升起的新星。

写到这里,作者热情歌颂了孟小冬:

孟小冬自己解放了自己,也使广大“冬皇”的崇拜者欣喜若狂。时隔75年,《孟小冬紧要启事》仍然活生生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年孟小冬所面临的不公和险恶,作为一个年少女性名伶,敢于奋起抗争,捍卫自己的人权,实在令人敬佩。

这段描写,显示了作者不为贤者、尊者、长者讳,敢于如实写出名人过失缺点的勇气。须知,这段经历,在梅兰芳本人著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包括《梅兰芳文集》),只字不提,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生的《我的父亲梅兰芳》当然更不便记叙。但传记作者却把这如实地写出来了。

传记紧接着对杜月笙帮助孟小冬作了很多正面描写,以后更正面写出了杜月笙与孟小冬的婚姻。作者敢于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上的反面人物,给予其功过分明的评价,并表现了他积极一面。这更显示了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精神。

作者在传记中写了杜月笙身入虎穴,搭救师傅黄金荣的义举,描写了他“懂戏,尊艺术,尊重艺人。”作者还对杜月笙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这位在解放后,由于有反共历史背景,被定性为旧社会的黑势力,流氓大亨,是蒋介石镇压共产党的帮凶......数十年给于孟小冬的帮助却是正面的、无私的。而这位杜先生在上海滩乐善好施,忠义爱国,惩杀汉奸,曾有系列善举也被长期埋没。在他身上,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人性“善”“恶”的两面性,说他是“好人”,他却做过许多十恶不赦的坏事,说他是“坏人”,他却做过不少爱国爱民的好事,因此界定历史人物之善恶好坏,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情,不可妄议,评价其人当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至上。而又恰恰是这样一个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了孟小冬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叙述了杜月笙的生世之后,既揭露了他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中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也表现了他在抗战中的爱国立场和爱国行动。而在抗战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孟小冬就生活在姚玉兰、杜月笙身旁,她也亲眼目睹了杜月笙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的所作所为,并且自己在其影响之下,也曾走上街头参加募捐活动。她从这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懂得了许多过去在戏曲舞台上学不到的东西。

作者写了杜月笙对孟小冬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他大力促进孟小冬拜师余叔岩。孟小冬193812月拜余叔岩为师,直到1943年余叔岩病逝,她曾在暗无天日的沦陷区北平度过八年寂寞黯淡的光阴,以一介弱质飘零天涯。1946年孟小冬到上海,杜月笙的妻子姚玉兰立刻便将她迎到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18层楼的高级公寓。当时,杜月笙因抗战胜利后受到老蒋的冷落排挤,颇感心寒,竞一病不起。孟小冬的到来为杜月笙打了一剂强心剂,激活延长了他的生命意志。孟小冬受到杜月笙的敬重,姚玉兰的亲爱,温情和煦,使她心生感激。早年余叔岩病笃的时侯,孟小冬曾亲侍汤药,衣不解带达一月有余。在18层楼与杜月笙、姚玉兰同住,她也就自然而然兼代起姚玉兰的侍疾之责,她长伴在杜月笙左右,嘘寒问暖,这使杜月笙大为感动,他没有想到在他老病缠身的花甲之年,居然还有这一份迟来的真情。孟小冬早年北上求师以来,长期得到杜月笙的帮助和关心,杜还为孟在北平东四三条附近轿子胡同买了一所私宅。两人因互相感激而陷于爱恋。难得的是姚玉兰心胸豁达,她也仰慕孟小冬,更了解杜月笙和孟小冬由互敬而终至互爱的心理进程,觉得这一份纯挚真切的感情相当难能可贵。终于有一日,姚玉兰当着杜月笙的面拉着小冬的手诚恳地说道:“留下来吧,美霞过继到你的名下,你就是她的妈咪。”孟小冬的眼圈湿润了,内心一股暖流涌起,“阿姐,杜先生,谢谢你们!”杜月笙望着这氍毹两姊妹,顿时浮想联翩:“英雄末路,有此二位红颜知己伴我,杜某今生足矣。”作者还写了他们两人的相互关照和信赖:写了他们1950年在香港两人最后的婚礼。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在台湾收了钱培荣和赵培鑫为徒,传授余派京剧艺术。作者还写了她与张大千的友谊。

传记结束时,作者以深切的感情写出了孟小冬的曲折经历和辉煌成就:

斯人已去,但“冬皇”影响不绝。孟小冬能在60年前,经过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奋争,创造了“冬皇”艺术的辉煌。人们也不会忘记她的多姿多彩的一生,同时也会同情她在感情生活中的不幸,“冬皇”为后人留下了太多说不尽的话题。近年来有关她的音像资料及传记先后面世,其昔日音容记录源源再现,她的光辉舞台艺术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201212729日于重庆北碚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