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甘为中国传记诗学的建构者:写在《中西传记诗学研究》出版

中国的传记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却仍处于有史无论的局面。这丝毫也不奇怪,因为传记文学这个文类不但在中国被忽视,即便是西方,其研究也大大落后于写作。卡尔范道伦在

                                        作     者:王成军

                                        出版单位:北京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定     价:28元

                                                                                                                                           

甘为中国传记诗学的建构者:写在《中西传记诗学研究》出版之际

徐州师范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王成军教授

   中国的传记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却仍处于有史无论的局面。这丝毫也不奇怪,因为传记文学这个文类不但在中国被忽视,即便是西方,其研究也大大落后于写作。卡尔··道伦在《作为文学形式的传记》一书中悲观地说:传记这块领地,批评几乎毫无涉足。不过这是20世纪初百年前的孤独情形了。西方学术界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记文学的理论关注空前火爆,尤其是对自传的理论兴趣,已经成为当下西方学术界的显学之一。詹姆斯考科斯在《自传和美国》一文中指出自传和忏悔写作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和以往相比,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重视,这不仅仅是说批评已经在其他文类长期消耗尽了自己的热量,更是因为文学的整个观念在变化。The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470)这里的变化是指随着非虚构文学印数在出版市场远超小说等虚构作品后,传记文类的文本价值激起了理论研究者的兴趣,甚至可以说,传记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人类学现象,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和乃至弗洛依德以来的精神分析学家的目光。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专著中,在第九章诗学里对传记进行了论述,并且把传记文学与小说一视同仁为散文体诗学。他说传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体裁,如今也特别走运,两千年来,尽管传记体裁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它仍然超越攻击它的所有哲学和文学理论而顽强地生存下来。甚至连解构主义重镇之一的保罗·德曼对传记理论也发表了重要论述。但令人遗憾的是,整个西方学术界却踏上了解构主义的列车,动辄提出自传死亡了传记为幻像的解构观点,传记诗学几乎成为了小说美学的代名词。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记文学研究,特别是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草创阶段。众所周知,在二十世纪,梁启超、胡适、朱东润对传记文学极为重视,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开设过传记文学课程,但是他们的传记理论缺乏体系,烙上了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印痕。如梁启超的文史不分,胡适的忽而不见中国早期史传文学叙事的巨大成就,偏偏说:中国最为缺乏的是传记文学。这里既违反了中国传记发展的史实,更是对中国传记诗学的建构留下了不好的影响。杨振声在《传记文学的歧途》一文中对总认为中国的传记不成,西洋的传记总是很好的吧的说法,有过批评:认为西洋的传记总是好的,也如有些西洋人认为中国人画的山水画总是好的,一样的并不尽然’”。他却仍然固步于历史与文学的二分樊篱中不能自拔,把英国新传记推崇文学性的叙事模式,判定为:传记文学的歧途。(原载《世界文艺季刊》194611月第一卷第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兆琦主编了《中国传记文学史》,结束了我国没有传记文学史的历史。杨正润的《传记文学史纲》则填补世界传记文学史的空白。以上著作更多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切入的,然而关于传记文学的理论思考却相对薄弱,尽管后来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专设了理论章,但囿于体例,无法全面展开对传记文学的理论思考。正是在这个学术意义上,我们欣喜地读到了赵白生的《传记文学理论》和杨正润的《现代传记诗学》以及全展的《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然而,中国传记诗学的建构之路,还刚刚上路。

 中国是一个对叙述尤其是对真实发生过的人物事件的叙述,即传记文学叙述,极端重视的国家。二十四史之史传的存在,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如此推崇史官文化且给予史传叙事极高荣誉的也只有我们中国。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不无羡慕地说:在西方,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表达,通过新奇的事件进行架空的创作;在中国,则始终要求事件是实在的经验,人物是实在的人物,这反映了在文质彬彬之中讲求踏实的中国文化的倾向。这种不愿架空,希望在行事之深切著明(孔子语)的人物里寄托理想的文化,确实是我们中国所独有。那么在世界文学叙事这个大舞台中,我们曾经过分的高估了西方文学中架空的小说叙事的虚构美学,缺少对中国叙事的客观评价,尤其是不无忽略了对传记文学叙事这一中国叙事经验的总结与发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建构中西传记诗学,发出富有建设意义的中国学术之声。

  本专著填补了国内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编:理论建构,分十二章集中探讨了中西传记诗学的诸多理论问题。第二编:文本阐释,用十二章对中外传记经典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并且对中外著名传记作家进行了美学剖析。

  在传记叙事中,本专著主张伦理学的正义独立于善的康德说,即不对自传事实作目的论的解释,一个事实也许隐瞒比坦白更有利于传主或其亲属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所谓的。但是这是违反传记文本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念,因此,我在这里郑重提出了事实正义理论,以给步履唯艰的自传叙事提供理论支持。当我这里提出的事实正义理论,由自传中的自我叙述和叙述他者扩展到整个传记文学叙事的时候,其理论的实践意义更是毋容质疑的。

  从时间与自传记忆的关系来看,本专著认为:自传文本的真实性,必然是一种叙述人用满足当下自我意识的方式来认同自我的构建性。因此,自传的真实性是一种有选择的真实。它是自传叙述人对自我真实的解读。换句话说,在真不真实的层面上讨论自传的真实性没有多少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自传的真实性或许就存在于其文本中有多少真实

  保罗·德曼的《卢梭〈忏悔录〉论》打破了自传是最富有真实性的文本的神话。卢梭所标榜的只有自传作者最知自己的内心的理论让人产生了怀疑,卢梭曾批评蒙田让人看到自己的可爱的缺点,暴露自己可爱的缺点。现在在保罗·德曼的解剖刀下,卢梭也成为假装诚实的人里面之榜上题名者。这一结论对我们中国传记诗学界的启发是非常大的。人们再也不能笼统地称自传为最真实的文本了。我们中国学者从郁达夫、谢冰莹迄今,一直存在着对卢梭式自传坦率真实文风的过分褒扬,对自传文本特别是卢梭式文本的真实性,存有迷信,这直接导致对整个自传文本真实性的过分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自传文本的建构。从另一方面来讲,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发现自传文本与小说相通的文本特征时,又存有隐形偏爱,把自传文本独有的特征统统归入小说虚构。这是一种需批判的虚无主义,但是,保罗·德曼针对卢梭的《忏悔录》而发起的对自传的挑战,是颇值得研究的传记诗学课题。

  拉康镜像理论认为,自我映现在镜子中,但镜子决不会将自我本质反映在那里,同理,自传文本像镜子一样,映现了的真相了吗?作为镜像,我们看到的自画像,如卢梭的《忏悔录》,萨特《词语》,纪德的《假如种子不死》,虽然是自我的命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被伪装了的自我的形象。自传中的也是他者。自传叙述中的,在结构自己本身之际认同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者,如萨特是根据他者眼中的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来进行童年叙事的。从跨文化背景剖析,自我在自传中可理解为是叙事的产物,它随着自传叙述者的政治、身份、文化、时代、心态、性取向的变化而变化。

  罗兰·巴特是一位自白欲望不亚于卢梭等前贤的作家,但他的唯一一部可称为自传的《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却未能在自传领域得到公认。究其原因,这是巴特解构主义文学观所致。本专著认为:解构应纳入建构的文学理念之中,特别是对于自传文本来说,自传文本应坚持其不容忽视的非解构性诗学因素:自传意义、自传叙事、自传真实。否则自传作家必将像罗兰·巴特一样坠入自己设置的降魔之瓶中。

  本专著认为: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趣味化传记叙事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传记叙事审美趋向和文本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说,被丁玲反感否定的沈从文式趣味化传记叙事,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现代性属性中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因为,趣味化传记叙事的平视角叙事方法,既不把传主当作神(仰视)也不把自己视为帝王(俯视),这样则解决了传记作家与传主之间存在的叙事矛盾,更有利于展示传主那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生。传记诗学理应在理论上为沈从文式趣味化传记叙事正名,以促进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研究的深入。

  本专著认为,传记片是一种建立在观者与编导相互认知与理解基础上的艺术类别,是一种编导与观者必须自我伦理约束以达成某种契约的信用体裁。对编导来说要坚守和实行真实叙述传主性格和人格的纪实契约,拍出富有美学价值的传记片。对传主及其亲属来说,要赋予编导叙事正义的权力,不要用隐私权来干涉编导的叙事权,更不能从为传主隐晦的角度横加阻挠电影的拍摄与播放。对观者来说,要具备欣赏传记艺术片最基本的接受美学素养,了解和认同传记片的叙事特征,善意地批评与呵护在现实政治与传统文化二难伦理困境中突围的中国传记影片。

  总之,构建中西传记诗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与国内外传记研究同仁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同期待中西传记诗学研究之春的到来!

:

目录

第一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传记文学考释/3

第二章 事实正义论:传记文学的叙事伦理/15

第三章 论时间和自传/28

第四章 论中西自传之我”/42

第五章 在忏悔中隐瞒--论西方自传的坦白叙事/58

第六章 自传文本的解构和建构——保罗德曼的卢梭忏悔录论/70

第七章 文本文化文学论自传文学/82

第八章 论传记电影叙事中的契约伦理/96

第九章 莫洛亚传记美学研究/103

第十章 试论传记文学/114

第十一章 21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当代性/122

第十二章 关于自传的诗学/131

第二编 文本阐释

第十三章 中西传记文学文本比较/149

第十四章 自传文本的非解构性诗学因素——罗兰巴特自述论析/158

第十五章 论自传叙事与自我身份政治建构以曹操富兰克林为个案/172

第十六章 中国经验史传文学叙事中的实录书法”与后汉书》史传叙事选读/181

第十七章 清代传记文学论——以顾炎武方苞曾国藩为个案/203

第十八章 事如春梦记有痕沈复浮生六记赏析/213

第十九章 梁启超传记文学论/244

第二十章 论沈从文传记叙事的趣味化问题/256

第二十一章 韩愈的文化人格及其传记之风格/267

第二十二章 传记作家散论/289

第二十三章 中国传记文学的三大渊源/297

第二十四章 夏多布里昂尼采刘心武/308

后记:五十知天命乎王成军学术自传/323

参考文献/325


构建中西传记诗学,发出中国学术之声

    —王成军传记文学理论力作《中西传记诗学研究》评介

       

陈楠楠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传记文学是一门古老的文类,“传记之书,其流已久,盖与六艺先后杂出。”[1]然而,这门古老的文体在中国发展及其缓慢。《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在东方,尽管文学的历史悠久,传记文学却没有显示出西方传记那样的发展进程和重要性。在中国,由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传统的影响,传记一直是学者们写历史和潜心研究治国术的附属物和副产品。这种情况直到本世纪初才结束。”[2]纵观二十世纪,在胡适、梁启超、朱东润等人的奔走疾呼和身体力行下,中国传记文学披荆斩棘,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出了光明之路,随之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创作繁荣的背后,关于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冷漠,严重滞后。”[3]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相对完备的现代传记文学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专著中,在第九章“诗学里对传记进行了论述,把传记文学与小说一视同仁为散文体诗学。他说“传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体裁,如今也特别走运。”美国传记作家翁·艾德尔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建立“传记诗学”的倡议,“我遗憾地说,没有任何传记批评值得一提,评论家和批评家已经学会如何判断诗歌、戏剧和小说——但在传记面前他们无能为力”。艾德尔除了痛感传记理论的落后外,同时也认为建立“传记诗学”条件已经成熟:“从普鲁塔克到鲍斯威尔到伍尔芙......已经揭示和尚未揭示的进入文本的人生,已经最本质、最突出地展示了传记诗学”[4]

在中西方传记文学研究界强烈呼吁建立“传记诗学”的境遇下,王成军教授的新书《中西传记诗学研究》应运而生,该专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西方的传记理论精华与实践价值与中国传记文学理性批判相结合,颇具有学术的开创性和理论的创新性。该书理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论析深刻,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对于构建中西传记诗学,发出了富有建设意义的中国学术之声。

《中西传记诗学》全书23万余字,囊括了中西传记文学理论诸多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本质性问题。全书内容分为两编:第一编为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中西传记诗学的许多理论问题。第二编为文本阐释,对中外著名传记作家进行美学剖析。王成军教授凭其不断累积的渊博学识和一直以来的严谨治学态度,撰写出版了此书。在这本作者投入多年传记研究心血的著作中,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广阔的学术视野,纵览中西传记学理论基本观点,全方位、多侧面地研究当代传记文学中亟待解决的本质问题。该书放眼中西,广泛搜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俱纳于视野之内,在中国,从古代的司马迁、班固、沈复到当代的胡适、梁启超、沈从文;在西方,从普鲁塔克、奥古斯丁到莫洛亚、伍尔芙。从学科上说,作者以自传研究为基点,融会中西方叙事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传记文学理论。詹姆斯M·考科斯(James·M·Cox)在《自传和美国》一文中指出“自传和忏悔写作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和以往相比,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重视,这不仅仅是说批评已经在其他文类长期消耗尽了自己的热量,更是因为文学的整个观念在变化。”[5]自传以其文本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和乃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的兴趣。在自传方面,该书以自传作品奥古斯丁和卢梭自传《忏悔录》、歌德自传《诗与真》、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沈复的《浮生六记》、胡适的《四十自述》等为个案,发表了诸多独到的学术新论。如在探讨时间与自传记忆的关系时,王成军认为:自传文本的真实性,必然是一种叙述人用满足当下自我意识的方式来“认同”自我的构建性。因此,自传的真实性是一种有选择的真实。它是自传叙述人对自我真实的解读。换句话说,在真不真实的层面上讨论自传的真实性没有多少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自传的真实性或许就存在于其文本中有多少“真实”。在论及传记电影的诗学规约时,王成军阐发了他的“契约伦理”观: 传记片是一种建立在观者与编导相互认知与理解基础上的艺术类别,是一种编导与观者必须自我伦理约束以达成某种契约的“信用”体裁。对编导来说要坚守和实行真实叙述传主性格和人格的纪实契约,拍出富有美学价值的传记片。对传主及其亲属来说,要赋予编导叙事正义的权力,不要用“隐私权”来干涉编导的“叙事权”,更不能从为传主隐晦的角度横加阻挠电影的拍摄与播放。对观者来说,要具备欣赏传记艺术片最基本的接受美学素养,了解和认同传记片的叙事特征,善意地批评与呵护在现实政治与传统文化二难伦理困境中突围的中国传记影片。

在他传方面,书中对鲍斯威尔《约翰生传》、莫洛亚《巴尔扎克传》、范晔《后汉书》、沈从文《记丁玲》等作品进行文本比较,认为中国传记除了“记载一人生平始终”还有“转授经旨”之意,是“史传合一”的,而西方传记是“bio”(生命)“graph”(书写)是“史传分离”的。从这些古今中外成功的传记作品范例,作者指出其中可供借鉴之处,深化了对中西传记文学文本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影响中西传记文学创作的文本因素,对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创作和中西传记诗学的建构不无裨益。

二是浓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识强烈,去伪存真,正本溯源,对中西传记文学特别是自传理论进行精辟解读。有人说写传记难,而写传记理论更是难上加难。中国传记作品本多为“尊者讳、贤者讳”,往往为传主歌功颂德者多,从不言及人物的错误缺点,结果导致了其传记作品不能如实反映传主的全面历史。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记,常常缺乏西方传记那种洞幽烛微、公正客观的境界。由于传记文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也就为传记研究者增加了相当的难度。该书作者王成军教授用其独到的审美眼光、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严肃的态度,去伪存真,撷取中西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之精华,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在传记叙事中,该书主张伦理学的“正义独立于善的康德说”,即不对自传事实做目的论的解释。因此,作者郑重提出“事实正义”理论,由自传中的自我叙述和叙述他者扩展到整个传记文学叙事,给步履维艰的自传叙事提供理论支持,其理论的实践意义更是毋庸置疑。该书认为自传文本的真实性是一种有选择的真实,是一种叙述人用满足当下自我意识的方式来“认同”自我的建构性,自传叙事不是对自我一生时间的机械叙述,而是对时间的重新梳理和定型。卢梭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家喻户晓,他的自传《忏悔录》以真实、坦率的文本特色著称于中国学界,谢冰莹、郁达夫、郭沫若、瞿秋白等都从《忏悔录》中汲取过众多精华。但是王成军教授认为,中国学术界对《忏悔录》过分褒扬,对自传文本特别是卢梭式文本的真实性存在迷信。相反,以美国学者保罗·德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颠覆了这种现象。保罗·德曼的《卢梭<忏悔录>论》打破了自传是最富有真实性的文本神话,认为卢梭的《忏悔录》是“辩解”而非“忏悔”。这一结论对中国传记诗学界的启发非常大,解构了自传为最真实文本之说,对中国自传文本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除了上述理论之外,王教授给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正名,认为“趣味化传记叙事”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传记叙事审美趋向和文本特征,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现代性”属性中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总览全书,《中西传记诗学研究》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其浓厚的学术性将为中外传记文学研究者和中外传记文学阅读者提供有益的理论营养。

孔子曰:“五十知天命”。什么是天命?殷商甲骨卜辞及铭文上说“天”可致命于人,《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大抵都是指事物顺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传记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文类,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凭借其无可替代的文类特性顽强的存在与发展着,并且俨然成为了21世纪中外文学领域的“超级大国”。王成军教授便是顺应了传记文学发展的“天命”,在其“五十知天命”之年,为中国传记文学界构建了可以与西方传记诗学著述相媲美的中国传记诗学力作。我们预祝王成军教授,身体健康,宝刀不老,层楼更上,再奉佳构,以推动中国传记文学的蓬勃发展。



[1]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

[2]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3]俞樟华、邱江宁:“近十年来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概述”,《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陈兰村、叶志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1页。

[4] William H·EpsteinRecognizing Biography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7p49

[5] The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47spring 1971 p. 252


王成军简介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州师范大学校属研究机构“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出站博士后。中国比较文学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电影艺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著有《中西传记诗学研究》、《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后汉书选讲》等学术专著三部。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