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向姚雪垠致敬

在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的时候,往事有如潮水般地涌到眼前,我仿佛又坐在姚老的身边,看到他满头银发,炯炯目光,聆听他对文学、对历史新鲜而有创意的见解。姚老一生的成就和

在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的时候,往事有如潮水般地涌到眼前,我仿佛又坐在姚老的身边,看到他满头银发,炯炯目光,聆听他对文学、对历史新鲜而有创意的见解。姚老一生的成就和贡献,无疑是当代杰出的文学大家,他的学识和修养,才华和智慧,精神和气度,韵致和境界,为人和做事,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价值和力量,尊严和魅力。而他磊落、刚直、高洁的品格,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直前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姚老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和形象,却永存人间,不为人忘。

姚老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特别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他态度明确,观点鲜明,对人对事,或直言相对,或秉笔直书,一身正气、大气,绝不含糊。他不会迎合讨好和稀泥,也不会转弯抹角绕圈子。坚毅刚强,正直坦率,光明磊落,诚实做人是他行事做人的原则和秉性。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困境、险境、逆境,他都经历过,一次次厄运,他付出的代价大不大?这是熟悉他、了解他的朋友们都清楚的。心灵高尚的人,大都心地善良,为人行事,待人接物,从不设防,姚老就是这样。其实在姚老个人的生活天地里,是很单纯、很简单的。他把个人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著书立说做学问上,花在专心致志写小说上,但现实生活总是那么不平静,总是让他面对诸多事物,常常身不由己投入其中,就这样在他本应该十分平静的生活中,却不知意外的给他带来了多少是非和烦恼,付出了多少不该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这个代价大不大?但姚老不在意,只要问心无愧,他从不后悔,也不计较,更不意气用事。他常说:“咱做事,都在桌面上,桌子底下的事,咱不搞。”这是姚老为人、做事、交友之道,也是姚氏的风格和他的精神境界。一次姚老和我谈人生感悟时,让我很受教育。他说:“人的一生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有点坎坎坷坷,甚至大起大落大波折,想开了也就没有什么了,全当锻炼自己,丰富阅历,把压力变动力,有益处。《长夜》和《李自成》不都是在这样背景下写出来的吗?”所以,当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虽然也叹息,也悲观,但很快就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迅速振作精神,重振旗鼓,重塑自己。这样的经历对他已不止一次,一直到暮年姚老没有牢骚,没有怨言,胸怀坦荡,心地平和,真如古人说的:“上善若水,至人若镜”。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姚老的决心和毅力是惊人的。为创作《李自成》,他每天凌晨三点左右便起床,或埋头写作,或拟写提纲,准备素材。他这个早起的习惯,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直到《李自成》五卷本基本写成。1976年夏天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时,人们是在酣睡之中惊醒的,而姚老是在伏案写作中清醒地感到地震的来临。开始时,他听到很大的声音从马路上滚滚而来,他正要离开写字台到阳台上观看,大楼突然摇动,脚下颠簸,无法站稳,他立时想到地震了。事后,姚老深有感触地说,若不是凌晨起床工作,那地震开始时的地声,就不会听得这么清楚;地震突然到来时,那严重晃动的恐怖气氛,也就没有那么具体的感受了。1957年姚雪垠被错划“极右派”后,被下放到农场“监督劳动”,修公路、挑塘泥、运砖头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年近半百的姚雪垠怎么吃得消?在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折磨下,他的关节炎病急性发作,而且来势凶猛,不仅不能再劳动了,就是走也走不动了,坐也坐不下了,他柱着拐杖,生活、行动都很艰难。最后领导不得不让他回到武汉去治病。回到武汉作协,他悄悄地住进一间空房,房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三屉桌。在当时一个“极右派”是没有人去关心的。这正合姚老的心愿,他没有去医院诊治双腿,而是利用这个难得的安静环境,日以继夜地把《李自成》第一卷草稿整理完毕。所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明确表态接受《李自成》第一卷的出版后,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定稿了,于1963年正式出版。姚老在总结这段经历时说:“我是一旦下了决心,就作背水一战,有进无退,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决不半途而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使他完成了《李自成》五卷本的艰巨创作任务。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姚老80岁时,写的《八十愧言》一文。我看过后格外动心,他是多么想多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国文学事业做贡献啊!情意真切地表达了一个赤子之心的抱负。他说:“我今年仅仅八十整寿,离百岁还很远呢。我对追求事业的热情依然未灭,艺术思维能力也未衰退,我不能停止长征。具有五六千年文明,三千多年光辉文学的伟大祖国,需要我继续服务。假若我写到九十多岁,或将近百岁,忽然医生告诉我:活不多久,不能再写作了。我不是想着我这一生曾经为祖国人民写过多少作品,而是对医生点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轻轻叹息一声,在心中惋惜地说:‘可惜呀,我还有一些写作计划不能完成了!’”这不是对九年后,姚老病逝时的情景的写照吗!海天告诉我,姚老第一次住院的第一天夜晚,他值班看护,夜里一、二点钟,海天被另一床病人的护工叫醒:“快看看,老人怎么躺在地上?”海天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姚老上身穿着病号服,下身只穿着裤衩,平躺在水泥地上,他急忙跑到父亲的身旁,问道:“爸爸,怎么啦!”这时姚老头脑异常清醒,不太连贯地说:“我要起来写《李自成》,写不完对不起读者。”海天立时热泪夺眶而出。姚老当时已确诊是脑梗塞,已不能握笔了,自主思维也困难了,到了这个地步,他还想着《李自成》的写作!这是什么样的境界!《李自成》已经与他的心灵和血肉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海天还告诉我,在姚老逝世的前一天,他告诉姚老,中青社看过《李自成》四、五两卷清样后,非常满意,为庆祝建国50周年和迎接他的90诞辰,四、五两卷要赶在今年10月以前出版,同时在今、明两年内分两批推出《姚雪垠书系22卷》(即《姚雪垠文集》)。无疑这是对姚老最大的安慰,也是他离去时最挂念的一件大事,现在他完全放下心来。姚老笑了,脸色也红润起来,双眼又闪烁出清炯的目光,清晰地说了声:“谢谢同志们!”这是一个临终老人在最后时刻发出的最真挚的心声!当时我正在看四、五两卷清样,听过这话,潸然泪下,为写《李自成》,姚老的后半生,真是付出太多太多,过得太累太累了!在海天夫妇要离开病房时,他们问父亲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要不要请大夫来看看?姚老摇摇头,说:“挺好,不要麻烦大夫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家人在给姚老喂食时,开始还吞咽了两口,突然双眼往上一翻,瞬间就休克了,医护人员抢救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将姚老唤醒过来。事后海天无比悲痛地告诉我,姚老第二次入院时,已不能自主进食,连喝水都很困难,体质十分衰弱,医生准备采取鼻饲的办法,让姚老能保持一定的营养吸收,也防止吞咽困难而发生窒息现象。但姚老坚决不同意,他说:“那不是个办法!”他仍希望靠自身潜力的调整,恢复吞咽功能,没想到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听海天讲述这一切时,我的心在颤抖、在哭泣,让我更加敬佩姚老,更加追思怀念姚老!我在想,姚老在拒绝医生的建议时,他知道不知道,可能会发生的严重后果?!他知道,而且非常清楚地知道,可能会发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但他还是坚持不插管子,不搞鼻饲,他的这个决定,与他自强、自信、自救的性格是一致的,不仅仅是他坚毅刚强的性格最后展示,也是他的胸怀境界,超人毅力,自身精神,人格魅力的展示。

1961年夏姚老写出《李自成》第一卷初稿后,曾写了一组七绝抒怀,19751212他应邀来北京,住进工人体育场北路中青社的宿舍大楼完成第二卷稿时,他把其中一首抄给我:

百代风流各创新,

前贤未必绝无伦,

今人自辟康庄路,

不拜施罗马后尘。

我喜爱这首非常有个性的诗,2005年搬入新居后,我把这幅字裱了出来,挂在客厅内,没客人时,我常常凝望这首诗沉思遐想,这是多么令人叫好的豪放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这不是浮词空话,“自成格调不随人”,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奋斗的方向,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支柱。由此我还想到,姚老给我们留下的许多名言,比如:“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下苦功,抓今天。”“不求有功,但求无愧。”“耐得寂寞,勤学苦练。”“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等等。这些话既是他的座右铭,又是他的精神和风格。每一个作家都想在小说世界中,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独有的,打着自己烙印的小说世界。我想,能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是另一回事,但能有这样的目标就了不起。有,就会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新的寄托;在艺术技巧上求新、出彩;在创作实践中产生新的构思、新的灵感,使自己的艺术细胞活跃起来,保持最佳的创作状态。但要达到这样的创作佳境,是不容易的,是很难、很难的,要有长期艰苦的付出,甚至苦不堪言的付出。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和追求,苦就会变得甜,创作的激情就会始终不衰,创作的决心就会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姚老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是一位自强、自立、充满自信心,有远大抱负的作家。在以后几十年的经历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他精神上的这种昂扬奋进,自强自信的朝气和决心,始终没有丢失。姚老说:“没有人可以打倒我,只有我自己能打倒我。”这句话,最能显示他的坚毅刚强,自强自信的性格和精神。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不敢说姚雪垠的创作付出是绝后的,但是我敢说,《李自成》五卷、320万字的艰苦付出是空前的。从195710月他开始写《李自成》第一卷,到1999年四、五两卷定稿出版,整整42年。如果从他收集研究史实、史料算起,那从1941年就开始了。就以对崇祯皇帝的研究来说,早在1948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写了两篇历史论文:一篇是《明代的锦衣卫》,一篇是《明代的特务政治》,都发表在上海的学术刊物《建设》杂志上,姚老写这两篇论文,就是为了弄清楚明代皇帝统治臣民的特务工具东厂和锦衣卫的内情,为他日后写崇祯皇帝,寻找历史根据。与此同时,姚老还根据当时他掌握和研究的史料,写了一篇四万字的《崇祯皇帝传》,在上海《幸福》杂志上连载了三期,为他日后写崇祯皇帝做了准备。在塑造崇祯皇帝上下的功夫,远远不止这些。这里我要特别谈谈姚老几十年如一日,抄写下的两万多张读书卡片,在他的读书卡片中,我们没有统计过有关崇祯皇帝和明朝廷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但可以肯定在一半以上,甚至更多一些,不然姚老就没有办法,把崇祯、后妃、太监、宫女、朝廷上文武大臣,以及宫内和朝野各方面的生活写得那么真实详尽,栩栩如生。1976年姚老的助手张葆莘给我一封姚老1973年写给臧克家的信的抄件,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虽然反对天才论,但有些人天赋聪明,也是事实。像胡绳那样的人,就是记忆力特别好,令人佩服。我是中人之才,年轻时记性就不很好,年纪一老,看书随看随忘。年轻住北京时,就知道做卡片工作的重要性,但怎么做并不清楚。何况那时贫困交迫,也没有条件做此努力。这几年,我相当用心做卡片工作,用笔画清楚的蝇头小楷抄卡片,旁注意见。积少成多,分题存放。这是我下的基本功。从1964年秋天整风,接着‘文化大革命’,弹指八年过去。有许多原来熟悉的文献资料,如今差不多忘光了。倘若没有保存这些卡片,怎么好呢?我现在‘野心’日减,能不能够将《李自成》完成,也抱着做多少算多少的想法。不过一天不翘辫子,就一天情绪饱满地写下去,同时读书、做卡片。在我,写作是劳动,读书和抄卡片便是休息。”姚老在信中,谈到读书做卡片的乐趣时,用16个字概括:“寝馈其间,读书忘我。偶有所得,乐何如之!”

友人们到姚家做客时,常常在参观过他的读书卡片后,都十分惊讶,感叹不已,对姚老勤奋不息,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赞不绝口。姚老有一个卡片柜,在一排排小抽屉里,分门别类地存放着一张张读书卡片,上面都是姚老几十年来,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海洋中,特别是在阅读明清正史、野史、文献、诗、文集、地方志,以及相关的各种历史书籍上摘录下来的有用资料。姚老把同一个历史史料,同一个历史人物,几种不同的文字记载摘录下来,不管是褒、是贬,均录以并存,录以备考。姚老说:“宁可备而不用,宁可备多用寡,不可学养贫乏,捉襟见肘。”就这样,他把同一类资料,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归入一组,然后加一个题目标签,若干小组,合为一个大组,再加上一个总标签。一当进入创作构思时,便把相关的卡片拿出来,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对照比较,推敲思考,得出自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然后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世界中去。《李自成》中不少精彩的构思,有趣的对话,生动的细节常常就是这么构思出来的。这样他的艺术构思就显得不寻常,也就是因为他下了大功夫、苦功夫,才使得他的小说有新意、有创见,丰富多彩。有这样的卡片,和没有这样的卡片,是大不相同的。想想《李自成》塑造的二百几十个人物,个个有性格、有特色,三百多万字的篇幅,展示了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画面,联想姚老下的苦功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我看过姚老做的读书卡片,姚老逝世后,无论是在我写的文章里,还是在我的讲话中,我都表示过这样一种看法:“无疑,姚老留下来的《李自成》是一部传世之作,而他留下的那两万多张读书卡片,也许是他留给读书人更为珍贵的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不是这样?!让历史来见证吧!我也曾和出版界的同仁谈过我的看法,他们都十分赞同,也感叹不已,只是因为读书卡片的量过大,不敢上手。我想出版界不乏有识之士,终有一天,会出现有胆识、有魄力的出版人,推出《姚雪垠读书卡片》这个有价值的宏大工程!

对姚老来说,写《李自成》这部书,虽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准备、沉淀,李自成、刘宗敏、张献忠、罗汝才、慧梅、李岩、红娘子、尚炯、王长顺,以及崇祯、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周后、田妃、费珍娥等人物,已在他的胸中久久地盘桓,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即使这样,并不一定就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部内容繁复,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头绪复杂的长篇巨著,在叙事方式和线索展开,集中概括和剪辑修饰,细节选择和情节编织,人、事、物的描绘和铺陈上栩栩如生,娓娓动人,让读者一下就进入小说中去,这是姚老一生为之追求奋斗的目标。就以李自成如何出场,怎么亮相和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这两个问题来说,姚老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思考,在有了周到而细密的构思后才动笔的。姚老在第一卷修订本序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崇祯九年七月前闯王高迎祥被俘牺牲以后,经过一段战争考验,李自成被推为闯王。但他在当时还没有足够威望统帅高迎祥旧部。同时,官军的压力还很强大,所以在不到两年的奋战中,原属高迎祥的各队首领,或死、或降、或散,到崇祯十一年四月间,李自成大约只剩下一千三百人,李自成常常被官军围堵,陷于孤军作战,几乎被消灭,只是不在潼关附近,战争的规模也不像所传的潼关南原之战那么大。”姚老虚构了这场战争,“目的是写李自成和他周围人物在小说一出场就处于战争的急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通过一次全军覆没的严酷考验,写出李自成和他周围的将士们在处于低潮、弱势时,在全军覆没后,不是灰心丧气,动摇观望,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惨淡经营,力图恢复,用一切办法推动新的高潮到来。”这就是姚老构思“潼关南原大战”、“商洛壮歌”、“从商洛到鄂西”、“李自成星驰入豫”、“伏牛冬日”、“河洛风云”、“再攻开封”、“朱仙镇”、“洪水滔滔”、“甲申初春”等单元的前提和考虑。关于李自成的失败和如何写李自成的失败,姚老的考虑就更深、更细了。他在动笔写《李自成》之前说过这样的话:“我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就是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而且又为什么失败这么快?这是我写这部小说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倘若这个问题心中无数,这部小说就没法动笔去写。倘若这个问题认识错了,小说就会全部失败。”姚老是在几十年的创作准备和创作实践中,在不断地学习与研究,丰富与发展,才使他的认识和构思一步步地完整起来。李自成进北京,仅一个多月,便从胜利顶峰摔了下来,连吃败仗,时间不长,事业全毁,第二年五月便牺牲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成了大悲剧的主角。这就要姚老既要写出李自成为什么失败,还要写出失败的远因和近果;写出李自成自身的弱点和错误,以及致败因素迅速发展而难以控制的复杂原因;写出李自成为什么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采取有力措施,弥补和扭转败局。姚老最终不仅写出了这些,写出了历史的局限性和当时严峻的客观形势,还让我们认识到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领袖很难、很难发现自身的弱点和错误,很难、很难自觉地纠正自身的消极因素。姚老对这一切分析得明白,认识得透彻,以无比痛惜的心情,沉重地写出了这一切,这是姚老几十年的付出取得的成果。

在《李自成》二卷、三卷出版后,大量的读者来信,有如雪片一般,飞向中青社,飞向姚雪垠。读者把读后的感想概括为四个大,即大开眼界,大长知识,大受教育,大有收获。为什么读者的反映那么强烈?评价那么高?为什么那么期盼四、五两卷的出版?这一切提示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要有看头、有想头、有说头、有嚼头,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甚至使读者受到震撼!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作家自己要被感动,被震撼!如果作家自己在创作中,都不能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激动,那又如何能感动读者呢?姚老写《李自成》时,我不止一次看到,在他写到一些悲壮的情节和人物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在抽泣中完成他久久孕育的情节和人物。此时此刻,书中人物的命运,在他的心灵中发出强烈的呼唤,在他的感情上发生强烈的共鸣,深深地触动着他的神经。成功的文学作品,读后总是让人沉思不已,而能让人沉思的作品,必然写出了文学的内涵和深度,同时还写出了文学以外更深层次的内容,使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达到这样的水准的作品,决非一日之功,首先是知识面,不仅是文学的,还包括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等方方面面的学问。《李自成》开扩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多彩的画面,展示了姚老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功夫。正因为他的综合实力达到了这样的水准,才有许多不寻常的构思和描写,深深地触摸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和感情,并且写得有起有伏,有血有肉,让我们在读过《李自成》之后,不能不发自内心地向姚雪垠致敬。

“创不巧之功者,必有不凡的精神。”我不记得这句话的出处,但它却道出了走向成功之路的真谛。姚老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不怕苦累,不怕推翻,不怕重写,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的毅力和精神,和他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学习钻研的态度和敢于探索的治学精神,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