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代海著:《漠地传奇》(片段)—杨虎城将军的女儿

杨虎城将军的女儿 云雀落下地,歌声飞上天。 &n

  作      者:代海

                     出版单位: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定      价:38元



杨虎城将军的女儿      

     

云雀落下地,歌声飞上天。

                    ——维吾尔族谚语

在那极不平凡的20世纪50年代,为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寻找大油田,为准东大地的春歌谱写最强音的是106地质队。

这个队在女队长杨拯陆的带领下,克服了许多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终于揭示了地下的秘密,为打开准东地下宝库的大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这场寻找“金钥匙”的搏斗中,杨拯陆和张广智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英雄赞歌。

每当9月瓜果飘香的季节来临,每当人们听到钻机轰鸣,看到雪山巍巍,钻塔林立,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杨拯陆和张广智,都会深深地怀念他们,一支雄壮的战歌就会从人们心灵深处响起:

是那山谷的风

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

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我们的行装

攀上了层层山峰

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

这支20世纪50年代为人们所喜爱至今还在传唱的《勘探队员之歌》,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多少爱!

尽管杨拯陆和张广智,唱着这支心爱的歌壮烈牺牲在暴风雪中已有50个春秋了,年深日久,物是人非,但他们的事迹还在流传着,流传成一部英雄史诗,流传成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成一座无字的丰碑……

1

公元1957年,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勘探全面展开的一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成立了好几个大队,在新疆北部开始综合勘探。杨拯陆任队长的106队与十多个测量队、地质队、电法队、地震队等,在东至木垒河,西至乌鲁木齐,北到克拉美丽山、滴水泉,南到天山脚下,也就是现在的东疆油田的广阔区域摆开了战场。

准东这个地区,90%以上都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恶劣。

106地质队出发去工区之时,正是1957年的盛夏。从奇台去克拉美丽山、五彩湾一带的荒漠工地,要翻越一座座沙山。那时,106地质队只有一部老掉牙的嘎斯汽车。

当时的106地质队由十几个人组成,半数以上都是女同志。人数虽不多,但因为是新组建的,加之有的人素质不高,存在不少思想问题。所以,一开始出工就给杨拯陆这个新上任的队长出了难题。

炊事员是一名维吾尔族翻译改行的,可能他对改行不满意,也可能他本来就不愿意跑野外,还没有出工他就向杨拯陆声明他不会做饭。司机也不愿意跑野外,以身体不好,车况也不好,是领导强迫他出工的,他可能完不成任务等等为由,再三推托。

面对这些情况,106队的队员们都为杨拯陆捏一把冷汗!她虽然是一队之长可她毕竟还只是一个21岁的姑娘。

杨拯陆,个头不高,但很精干,一身工装,腰扎皮带,一头短发,眉清目秀,圆圆的脸上总是笑咪咪的,尤其是她的眼睛很甜美,当笑起来咪成一条柔和的曲线时,能使人联想到那弯弯的月牙儿。

这样“嫩”的姑娘,能挑得起重担吗?

正如那位叫苦的司机所说的那样,汽车在出工的路上老出事。一会儿油路不通,一会儿风扇皮带断了。而司机的修车工具不全,又没有带配件。一路折腾,气得大家愁容满面。司机以为就是这样杨拯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然而,他估计错了。杨拯陆和同志们一道帮助他修车。在没有批评司机之前,杨拯陆先是眯起眼睛一阵微笑,笑得司机心里发慌,笑得他脸红脖子粗,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杨拯陆才对司机说:“你身体不好不能出野外,应当如实地向运输队领导讲清楚。但你出来不把车保养好,不带备用件,不带全工具,这些都是你的错。既然同志们坐了你的车,一车人的性命就交给你了。你就必须把我们安全准时地送到工地,误了工期,你要负责。”司机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感到这位年轻的女队长不好惹。最后还是想办法修好了车,把队员们送到了预定的宿营地。

一到克拉美丽山的宿营地,杨拯陆就领着队员们搭帐篷。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又哼唱着那首《勘探队员之歌》……

帐篷在欢歌笑语中搭好了。这时,也许是老天要考验这些勘探队员吧,一会儿就变了脸,那轮偏西的太阳躲进了云层。队员们还没有喘口气,一场飞沙走石的狂风就刮了过来,刮得人趴在地上无处躲藏,刮得帐篷吱吱呀呀很快就散了架,要不是杨拯陆他们死死拽住,帐篷早就刮飞了。快到天黑时,风才住了手脚,他们赶紧重搭帐篷。当晚只好凑合吃了点干粮。这场下马威似的大风,可把司机和炊事员吓坏了,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来找杨拯陆了。司机说,我这人一累就睡不着,反正我把你们送到工地了,我要回去。炊事员做早饭时,用了一盒火柴也没把火点着,他的确不是炊事员的“料”。杨拯陆只好同意他们回去。在他们俩回去之时,杨拯陆给大队领导写了封信,如实地反映了情况,要求大队领导与运输队协商,派曾与她一道工作过的司机刘德中同志来。很快,刘德中赶到了队上,还带来了忠厚、勤恳、朴实的炊事员王万庆同志。从此,这两位同志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有力地配合了106队的工作,与大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原先那走了的司机和炊事员,当得知杨拯陆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时,直怨恨自己找不到后悔药吃哩——一位养尊处优身体弱小的将门姑娘都不怕吃苦,何况自己还是7尺男儿呢!惭愧呀,惭愧!

2

杨拯陆出生于1936312日。那是一个悲壮的年代。日本鬼子大肆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一年,就在杨拯陆出生的地方,其父杨虎城与张学良将军一道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统一抗战的局面。

19375月,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考察,刚过周岁的杨拯陆,就与父亲分别了,而且是永远地分别了!妈妈谢葆贞,要陪伴爸爸,只好忍痛把4个女儿留在了家中由外婆来照顾。接着就发生了1937年的“7·7”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一心一意要抗日的杨虎城将军哪能袖手旁观于国外!于是谢葆贞女士伴随着其夫杨虎城将军又回国抗日。她一踏上故土就直奔西安,同她的孩子们团聚。杨拯陆正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别后重逢,做妈妈的怎能不疼,怎能不爱呢?忽然一声晴天霹雳,杨虎城将军被软禁在南昌!她知道,在这患难之中,只有她能安慰鼓励自己的丈夫,可是孩子们怎么办呢?两头都搁不下,这太让她为难了!她与一位旧日好友商谈了十天十夜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到丈夫身边去共患难,哪怕是九死一生,哪怕是虎穴龙潭也要去闯。她担心魔爪会伸向孩子,就不叫他们住在杨公馆,而是把她们送到自己娘家去了。她要走了,可杨拯陆能懂什么呢?当妈妈流着滚滚热泪亲吻孩子们时,杨拯陆还在妈妈怀里咯咯地笑呢!只有6岁的拯美,多少懂得一点依恋之情,哭着闹着不让妈妈走。从此,拯陆她们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一岁多的拯陆,靠外婆一口一口地嚼馍馍喂着长大。外婆不许家人谈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不许她们同别人争吵、谈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她们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直到临近全国解放,已经懂点事的杨拯陆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杨虎城是个民族英雄。在此后西安的许多次追悼会上才获知父母惨死的情形,才知道拯中哥哥和小妹拯贵也一起遇害。杨拯陆不知流了多少泪,她把巨大的悲痛压在心里,发奋学习。随后,她考入了西北大学地质系。一年以后,她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文章。她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最吸引我的是: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祖国工业的尖兵。我羡慕那些工作在荒山野岭的勘探队员们,他们披荆斩棘,辛勤工作在最偏僻荒凉甚至没有人烟的地方。而在他们身后却建起了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没有他们,工业就没有粮食;没有他们,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就永远是一个谜。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探求大自然的秘密,去寻找在祖国辽阔土地下的丰富宝藏。就这样,在去年暑假我选定了学习地质。

有人对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学地质,应当选择轻工业部门。”……我这样想,在我们国家里,妇女和男子一样,什么都可以做,我的身体又结实,为啥不能学地质呢?……

就这样,我怀着兴奋愉快的心情,走进了西北大学。一年来的学习,使我对地质工作的了解比以前更实际更深刻,也更热爱它了。我一走进地质系,周围的一切,就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祖国需要你,人民在期待你。老师告诉我们,在祖国的地图上,还有许多地方是一片空白,在辽阔土地深处,在那崇山峻岭里,埋藏着多少宝贝啊!它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抹上一笔可靠的颜色……我还想到,每一个工业基地的建立,每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繁荣,我们是披荆斩棘到达的第一批人,等我们做完了工作,伟大的建设浪潮就会在那里展开起来,我们又工作在另一个地方。想到这里,我就会想到肩上担子的重大,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再一次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工业化尖兵”这个称号的含义,它意味着祖国人民的希望和信任,意味着辛勤艰苦的劳动。

……现在还有一年就要正式工作了。在这一年中,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锻炼自己,准备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劳动,贡献给祖国地质事业,绝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的期望。

就在杨拯陆发表这篇文章的19547月,她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她还不满18岁。1955年夏天,大学毕业的她,填的第一志愿就是新疆。将军的女儿,自有将军的胆识和气魄。她从父亲的朋友家里读到了父亲生前写的诗,更受鼓舞:

西北山高水更长

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

跳上浪头干一场

她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去新疆好好地大干一场。随后,他们一行29人,告别了古城西安,告别了母校西北大学,告别了亲人,怀着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踏上了西行之路。

西行的路坎坷又漫长,先从西安乘火车到武威,再改乘新疆交通局的卡车去乌鲁木齐。在火车上,可以看到窗外的青山绿水,可以看到一些新建的楼房、厂房和劳动的人们,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可是,一坐上汽车,大自然就板起面孔不给颜色看了。他们坐的卡车车况很差,在还没有铺柏油的搓板路上颠的嘎叽嘎叽直响,摇的他们骨头都要散架了。玉门关内还稍好一点。玉门关外,满目荒凉,车行半天也见不到一个村庄、一条小河。热辣辣的风,吹得他们嘴唇起泡脸上起皮。杨拯陆等几位女同学拿起湿毛巾捂住脸,以此抵挡热风。可是不出几分钟,湿毛巾就干了,脸上在碱土灰尘的吹刮下更是火辣辣的痛。戈壁滩上还有可恶的旋风。那旋风像一条灰色的直立长龙,从地皮上伸向空中,上上下下扭来扭去,老是追着汽车跑。他们抱着头也难以抵挡,只听车箱一阵哗啦啦响,旋风夹着满天沙石就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打得人疼痛难忍,闷得人喘不过一口气来,几乎窒息而死。旋风过后,他们一个个就成了土人,头发里残存着豆粒大小的石子。

出了玉门关,他们的歌声、笑声就由大到小,到后来就不吱声了。这才真正体会到古人说的“一出玉门关,两眼泪不干”是啥滋味是啥境界了。

途中,汽车常抛锚,走走停停,摇摇晃晃。一天,到七角井时天已黑了。四周一片漆黑,吃没吃的,住没住的。司机好容易给他们找了一个小旅店,其实就是一间破房子,破门破窗户,屋里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呛人的霉味。没有水擦洗,只有一张可以躺五六个人的土炕,他们一个个逢头垢面、无可奈何地躺在这张脏兮兮的炕上,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先前他们在抛锚的汽车上睡过觉了,这会儿又饥又渴,谁也睡不着。不一会儿,有位女同学哭泣起来,眼泪能传染,其他的人也接力似地哭了。尽管心里燃烧着理想的火焰,但现实生活实在太残酷太艰苦了。这群不满20岁的姑娘,在校园里是做梦也想不到会是这般情景的。

“别哭了,省点眼泪吧!”杨拯陆这时说话了,“咱们不是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让我们学习一次保尔吧!”

大伙听了杨拯陆的话,哭泣声慢慢减弱了。可以说,杨拯陆是大家的主心骨。一路上,她坐车坐在最后边,睡觉在门口。她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在困难的时候,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总是愿意找她谈谈。她的话总能使大家眼界开阔,鼓足勇气,增强信心。

翌日,车开出七角井不远,杨拯陆领着他们唱歌。这时,视线中出现了麦田,出现了草原,出现了带着花帽的维吾尔族汉子,出现了穿着红裙扎着许多小辫子的维吾尔族姑娘,出现了牧马的哈萨克,他们的心又开始沸腾起来。

3

到了新疆,他们被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那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刚从中苏石油公司移交过来,非常缺少技术力量。他们这批大学生的到来,正是“雪中送炭”。他们赶到乌鲁木齐地调处报到时,地质勘探队全部出工到野外去了。当时管理局机关也很缺人,领导上决定把杨拯陆和另一名同学留在机关地质科工作。杨拯陆找到领导请求说:“我长期生活在大城市西安,现在很需要到艰苦的野外去锻炼自己。再说我学的是石油地质专业,也应当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石油地质工作者。”由于杨拯陆态度非常诚恳,理由十分充分,领导终于同意了她去野外的请求。

195564晚上12点钟,一辆汽车把杨拯陆和她的女同学陈树文送到了准噶尔南缘安集海4/55野外队。队长范成龙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并派队员为她俩在一座小山脚下搭了一顶小帐篷,算是安了“家”。

第二天,队长考虑到她们到得晚,让她们休息,但她们坚决要出工,队长就带她们出去看剖面。第一天跑野外,她们什么也没有带。头顶烈日烤,脚踏火炉走,很快她俩就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渴得嗓子眼冒烟,多想喝点水啊,可是哪儿有水呢?周围都是干旱的山峦与戈壁,也不好意思向同志要,只好强忍着。实在忍不住了,杨拯陆就想了一个点子,找一块干净小石子放在嘴里噙着,以激发唾液解渴。陈树文也这样做了。坚持到中午,一个工人把背上背的一个桶状的东西放下来给大家分水喝。这时她俩才发现,那不是什么仪器,就是个水桶!当时她们把强忍干渴的事讲出来之后,引得队长和同志们哈哈大笑。同志们告诉她俩,在野外工作,应当适应需要,早上出门时要喝足水,这样可以坚持一个上午不喝水或少喝水。她们发现,大家的确一个上午没有喝水。她俩暗暗下决心,从现在起就加强锻炼,尽快适应野外生活。

4/55队的工作任务,是对天山脚下的下新第三系安集海沟构造进行25000分之一的地质详查。队长带着杨拯陆她们实习。队长走在陡崖上如履平地。陈树文在学校是运动员,还稍好点。可杨拯陆就难了。在翻山时,老觉得要滑下去,担心摔到山沟里。在淌河时,觉得头晕目眩,害怕河水把她冲倒冲走。杨拯陆刚到野外,还常常转向,一进入山里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她为这些曾苦恼过一段时间,还背着人偷偷地哭过。但她很快战胜了自己,逐步地克服了弱点,适应了环境,适应了工作。

有一次,队长分配杨拯陆和陈树文配合地形测量组同志,去追踪安集海沟构造上的一个标准层,绘制构造图。测量组的同志把测量仪器安放在一个山头的三角点上,然后让她俩依次在各个山头上树标尺。测量组的同志工作起来很轻松,测量完一个山头只需转动一个角度,而杨拯陆她俩就累惨了,不到5分钟就要爬一座山。在两个多小时里,她俩就爬了数十个山头,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到后来陈树文累得实在不行了,躺在地上,不管测量组的同志怎么叫,她也不起来。杨拯陆就去拉她,对她说:“咱们不是说过为了寻找大油田,愿把汗水洒遍祖国的山川吗?汗水才洒了几个山头就不行啦,来,上那个山头。”这一天,她俩配合测量组圆满完成了追踪测量构造图的任务,为后来总结报告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尽管累得筋疲力尽,但她俩还是非常高兴的。

为了搞好地质对比,他们常常要到霍尔果斯、奎屯河、玛纳斯河等地区测量地层剖面。所以往往要下到深达50100米河谷陡崖,下到深深的河水里。这些河水都是天山的融雪,就是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是冰冷刺骨的。在需要下水时,杨拯陆总是抢先下去。他们连续征服了天山北麓很多条险峻的河流,虽苦犹甜。

第二年,杨拯陆转为正式地质队员,调到天山山麓小渠子构造地质详查队工作,并开始独立承担勘探任务。这个队由一个叫孙剑良的女同志担任队长。为了完成勘探任务,杨拯陆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天不亮就出去工作,天黑到看不见图纸时才返回驻地,夜间在山里走路很危险很害怕,她就从工区先插到公路上去,然后再沿着公路往驻地走。这样虽然是安全了些,但每天要走很多冤枉路,每次回到驻地往往已是深夜了。有一次,杨拯陆工作了十五六个小时后实在太累了,她就插到公路上拦了一辆过路汽车。那时天色已很晚了。不料,那个司机行为很不正派,对她动手动脚。她紧握地质锤让他立即停车,她下车后一口气跑回队部。从那以后,她不管再晚再累,也不敢搭过路车了。孙剑良队长对杨拯陆的工作十分关心,经常有意锻炼她,让她学会掌握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培养她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1956年秋天,杨拯陆担任小队技术员。这时来了一位名叫蒋笑霞的女实习员。杨拯陆就带着她跑野外。

天山深处,山高谷深,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稍远的地方就是骑马去当天也回不来。有一次,杨拯陆和蒋笑霞就在天山里当了一回“团长”。

那天,她俩查看剖面追踪地质露头,跑了很远的山路,天黑了回不了“家”,就在附近找一个山洞,里边很宽敞,可以睡两个人。为了安全,临睡前她们找了很多树枝、石块将洞口堵了堵。杨拯陆让蒋笑霞睡里边,她睡洞口。借着微弱的星光,她俩吃了点干粮就准备睡觉。可是蒋笑霞的袜子怎么也脱不下来。原来是天热出汗,又没时间擦洗,脚上长了疖子。脚底板上流出的脓水把袜子粘住了揭不掉。杨拯陆一看就急了,埋怨她说:“哎呀!怎么搞的嘛,都成了这个样子,来时你也不吭一声。”说着她就从急救包里取出药水、棉花帮她擦洗干净上了药,然后扶她躺下。这一天,她俩跑了50公里左右的路,实在累得够呛,蒋笑霞一躺下就感到骨头散了架。杨拯陆没有躺下,她还在打电筒整理资料,计算第二天的勘探路线。这时,她们听到不远处的狼嚎声,还有别的动物在叫唤。蒋笑霞害怕了,问这周围有老乡没有,有的声音像牛在叫。杨拯陆没有理会她。不一会儿,蒋笑霞就进入了梦乡。

蒋笑霞醒来时,天已快亮了。她看见杨拯陆披着衣服坐在她身边,还不时地朝洞外张望。蒋笑霞问杨拯陆怎么起这么早,在看什么?杨拯陆听到她的声音,转过身来看了她一眼说:“你可睡醒了,快把衣服穿上!”蒋笑霞迷迷糊糊地问杨拯陆出了什么事,她没有回答,把点着的一团干草扔出洞外。这时蒋笑霞才注意到洞里有不少的干草和一些白色的动物粪便,她一下子惊坐起来:“我的妈呀,这个山洞是个狼窝!”天刚亮,她和杨拯陆就钻出山洞,又发现洞口不远的一块湿地上有一串串“狼”的脚印。

“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蒋笑霞心悸地说。

“把你叫醒一块跟我害怕吗?!我听说狼怕火,就一会儿点张纸或点把草扔出去,幸亏咱们多带了火柴,要不然我俩就剩骨头了!”杨拯陆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她那又一夜未眠布满血丝的红眼睛。

杨拯陆这一说,蒋笑霞更加害怕起来,她望了望荒凉的四野说:“狼要追我们呢?”

“不要紧张。”杨拯陆抖了抖手中的背包带,说:“狼怕绳圈儿,快把身上所有能称为“绳子”的东西都解下来吧。咱们用“绳子”结成一个圈儿拖着走。狼就不敢来了。”

就这样,她们胆战心惊地拖着“绳子圈”又在天山里工作了一整天,才返回队里。

随后,转战头屯河。为了加快勘探速度,杨拯陆他们租了老乡4匹马,由两名维吾尔族工人替他们放牧。

这一天,杨拯陆和蒋笑霞收工回来,东西还没有放下,养马工阿不都拉就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对杨拯陆打手势比划着说:“马……马踏西郎了(完了)!”

“阿不都拉,怎么回事?”杨拯陆平静地问。

“马跑了!”阿不都拉一跺脚才说清楚。

“走,找去。”

杨拯陆和蒋笑霞放下背包,由阿不都拉带路,向马跑的方向追去。

“马跑的方向一定会是有水有草的地方。”杨拯陆说。

他们离开驻地不久,就朝头屯河岸边追去。当他们追到头屯河岸边时,苍茫的暮色已经降临,头屯河沿岸茂盛的荒草、荆棘和榆树、柳树、白杨树混杂的树林,一片混沌。平时休息日他们曾到这里来过,这里有鸟叫,有花香,有蝉鸣,有树涛声和清清的流水声。他们在这里洗过头发,唱过歌,吹过口琴。可现在,一阵风吹过,整个夜色笼罩着的河谷就哗哗啦啦地乱响,使人感到恐怖,害怕树林杂草丛中有蛇、狼等野兽。他们走了一会儿,突然草丛中一阵唰唰的响动,不知道什么野兽从他们身边呼地一声窜过,吓得蒋笑霞头发根都竖起来了,两手都是冷汗,她颤颤抖抖地说:“马不会到这儿来吧?”走在前面的杨拯陆回过头来说:“会的。马要吃草,要喝水,一定会在这里!”

杨拯陆和阿不都拉坚持朝前面走,蒋笑霞只好壮起胆子跟着走。又走了一阵之后,他们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不知是马还是别的动物发出来的,都有些紧张起来。

“阿不都拉,你吹口哨试试看。”杨拯陆说。

阿不都拉吹了,口哨吹得很响。

不一会儿,有匹马跑到他们身边来了,他们悬着的心这才落了下来。

这时,又从河对岸传来马的嘶叫声。原来还有3匹马在河对岸。杨拯陆又让阿不都拉吹口哨,吹了几次,马都不过来。杨拯陆就让蒋笑霞留下来,她和阿不都拉过河找马。

头屯河水来自天山的积雪溶化,冰凉刺骨,水急浪高,夜晚过河十分危险。

“算了,等到天亮吧。”蒋笑霞劝阻说。

“不行,这些马都是从老乡那里租来的,一匹马价值上千元,出了事不但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也不好向老乡交待。阿不都拉,咱们走!”杨拯陆说着挽起了裤腿。

阿不都拉牵着马前边走,杨拯陆拉着马尾走在后。蒋笑霞站在河岸边目不转睛看着他们的背影,看着冰凉的河水渐渐地淹没他们的腰……

过了很长时间,蒋笑霞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她想,他们可能被水浪冲下去了,或是走错了路。她又急又怕,就大声喊起来:“杨拯陆——阿不都拉!”喊了一阵以后,没有回音。她急得哭了起来。又过了很长时间,她才听到了马嘶,听到了哗哗的水声,接着,她就看见了杨拯陆和阿不都拉牵着4匹马过河来了,他们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湿透了,滴滴答答地流着水。她赶紧脱下了外衣给杨拯陆披上。杨拯陆笑了,说:“咱们快回去吧,家里人不见我们回去,不知会急成什么样子哩。”

果然,在他们牵马往回走的路上,遇到提着马灯打着手电筒前来寻找他们的队友们。

4

准噶尔东部的克拉美丽地区,很多人都害怕进去。人们说,那个地方,一进去就有一种恐怖感!然而,从小就胆小,买支铅笔都要拉上姐姐一块去的杨拯陆,在1957年的炎夏季节,硬是带着她的106队闯进了克拉美丽的禁区。

克拉美丽,几乎被历史遗忘,世代荒凉,一刮风就鬼哭狼嚎!

克拉美丽北起中蒙接壤的北塔山,南至天山北麓。这片荒漠野岭,东狭西宽,地形复杂。有海拔1000多公尺的崇山,有沟谷纵横的丘陵,有兀立瀚海的孤山,有一面如削的单面奇峰,有链条似的沙丘和沙梁,有放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和沙漠,有黄泥滩、五彩城、火烧山,更有盐碱滩……

对这片神秘而又神奇的地区进行详查,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给106队下达的任务。也就是说,106队要在5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按设计要求填写地质图。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杨拯陆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她向大队部点名,把要好的女同学杨孝华要来当技术员,以后又要来了张广智等人。

当杨孝华冒着盛夏的酷热赶到克拉美丽工区,扛着行李去106队队部报到时,杨拯陆从帐篷里跑出来,叫着杨孝华的名字,像一个小姑娘似的高兴得又蹦又跳。她俩开心地嬉闹起来,闹够了才进帐篷。杨拯陆把杨孝华的行军床和她的行军床紧紧挨在一起,然后帮助她把行李打开。她摸着杨孝华从学校带来的那床破棉絮说:“看看,都开天窗了,还能用吗?”杨孝华说:“在野外嘛,还能讲究什么,出工回来累得像抽筋似的,躺在石头上也能睡着。”杨拯陆给她找来一块毛毡,把她的床铺得平平展展。

每天,天刚亮,106队的队员们就出发了,他们每人随身携带“5件宝”:勘探用的罗盘、地质锤和地质包、生活用的军用水壶与碗筷。

有人说:“当年打游击,是‘小米加步枪’,眼下可是大米、白面加汽车……”

的确,汽车对于勘探队来说,是“现代化的武器”,作用很大。在新疆,勘探队每年的任务,少则几千平方公里,多则上万平方公里,如果没有汽车这个“飞毛腿”,是很难办的。

106队的那辆嘎斯汽车很忙碌,每天要接送队员出工和收工,还要拉水、跑生活。杨拯陆总是千方百计地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用车的矛盾。在正常情况下,早晨汽车把队员们送到各自的工区,然后返回去拉水拉菜,晚上再到约定的地点把队员们接回去。如果中间出现什么差错,队员们就只好露宿在野外了。

为提高工作效率,106队经常是分组工作,每组3人。由于戈壁荒漠中很少有牧草,不能骑马,工作全凭两条腿走。炎热的夏天,吐着火焰般的烈日,烘烤着光秃秃的山丘和戈壁,也烘烤着队员们青春的躯体,他们一个个被暴晒得像非洲黑人一样。他们每天出工时背上的那壶水,在12点之前,是绝对不能喝的。到了中午,随便找个平坦的地方,喝点水,吃点干粮,休息片刻。这时,如果找到一丛红柳或索索之类的植物,那就很幸运了,他们可脱下工作服,搭在枝条上,把头钻到这点可怜的阴影里躺一会儿,这样就已心满意足,下午工作起来精神就更加饱满。

干旱少水的克拉美丽地区,北边有个泉眼滴水,滴满一茶缸水需要30分钟的时间,他们就取名为“滴水泉”。南面有个地方长了一片芦苇的洼地,他们在那地方挖了一口井,从沙层里渗出来一些水,就取名为“黄草湖”。这两个地方,都为缺水的勘探队员们提供了一点方便。有一段时间,他们就饮用黄草湖的水。用它煮面条做汤,不放盐也感觉咸。用它泡茶,很苦,放上砂糖味道又像中药一样。用它洗头,头发黏在一起梳不开,这可急坏了年轻的女队员们。杨拯陆就乐呵呵地说:“梳不开就剪,我带头!”她说着就把长发剪成了短发。

“嗬!大家看呀,杨拯陆成漂亮小伙子了!”杨孝华打趣地喊叫。

“那好呀!我就把你从黄兴强(她爱人)的手里夺过来。”杨拯陆嬉笑地追打着杨孝华说。

杨孝华边跑边反击:“让我嫁给你,可以。只是谢宏(杨拯陆爱人),朝我要人,我可担当不起!”

她们嬉笑一阵后,都把头发剪短了。杨拯陆每次安排司机去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等地买菜时,总是让他带上个大桶,捎一桶水回来。这桶水就成了全队的宝贝。他们每天可以按规定喝两茶缸甜水。男同志照顾女同志,姑娘们还可以每周有一脸盆水洗头。那时,勘探队员们惜水如金,一点一滴不敢浪费。

勘探队员们在酷热难当的戈壁荒漠中,一天最少也要走几十公里路,经常累得爬不起来。然而杨拯陆出工却常常自己多背那沉重的工具,把较轻的水壶让实习员背。收工时她又抢着背那沉甸甸的矿样。天气炎热,为了照顾新队员,她不到渴得不行的时候,是不喝水的。有一次杨拯陆带着地质员孟广欣和一名实习员出工。那天天气很热,热到了50℃左右。还不到中午,那位实习员就喝光了自己的水。即使这样,她还渴得难受。杨拯陆就把自己的水壶递给她。她每喝一口杨队长的水,心里都在说:“只喝一小口。”可水壶一到嘴上,肚子就像有一只小手,抓住水壶不放,这情景让孟广欣看见了,她对这位实习员狠狠地说了句:“自觉点,队长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你倒挺痛快。”一句话说得这位实习员面红耳赤,她十分内疚、悔恨,感到戈壁滩无容身之地。她把水壶从嘴上拿下来,不知是委屈,还是羞愧,眼泪扑扑往下落。杨拯陆瞪了孟广欣一眼,走过来笑哈哈地对实习员说:“别听孟广欣的!她是个勺子(傻子),我是属骆驼的,一个上午可以不喝一点水。你喝吧!”这位实习员听了杨队长的话,心里更难受了,她知道队长是为了照顾她这个新队员才留着自己的水的。到收工时,三人渴得实在不行了,但咬牙坚持着。傍晚,路过一个脏水洼。这个脏水洼里漂浮着动物粪便,游动着红虫子,孟广欣和实习员都喝不下去,但杨拯陆却伏下身子,闭着眼睛喝了几口。这情景使实习员分外难过,不停地自责自己!如果她少喝一点队长的水,队长是不会渴成这个样子的。

有一天晚上,司机刘德中为了第二天能早点出车,提前给车加油。这时,一阵风刮来,把汽油吹到老刘的裤腿上。事情很凑巧,队上分来一个戴着“右派分子”帽子的地质员小赵,担心老刘天黑看不见,提着马灯来给老刘照亮,谁知灯罩有缺口,一下子把老刘的裤子点着了,结果老刘的腿被烧伤了,第二天出不了车,队员们出工送不出去,饮用水拉不回来,顿时全队陷入了困境。大家都为此焦急不安。有的同志对小赵有看法,说他是不是在捣乱。小赵的思想压力很大,整天耷拉着脑袋等着挨批。杨队长就找大家谈话,她说:“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大不了是粗心了点,能有啥问题?出了点事,只要不是故意的,就不要说三道四的,就不要给人家增加思想压力了。”她让大伙不要岐视小赵,要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接着,杨队长又找小赵谈,肯定他用马灯给司机照明是对的,是好心,是为了工作,只是工作不细致,没注意到灯罩有缺口,烧伤了司机,使自己的同志受了伤痛之苦,给队上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困难。大家对这事都着急,但都没有怪你,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多,要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一番话,使小赵非常感动,他看到队长和大伙都没有另眼看待他,就解除了思想包袱,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出事的当晚,杨拯陆就沉着冷静、果断地指挥,叫大家都别慌,立即安排小周等几个人照顾老刘,用所带药物给老刘治伤,并派人去简易公路上拦车,及时把老刘送去医院。

当天夜里,杨拯陆就找了一块平地练习开车,练习了两个夜晚之后,第三天上午她就带一个工人去找水。他们平时用的水是刘师傅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的,现在谁也不知道拉水的路,况且杨拯陆开车并不熟练,也不能跑得太远,只好拿着地图在附近找水。勘探队员们都知道,地图并不十分可靠,有时候地图上标着有水,但到实地一看,只有一片干得冒烟的洼地。出车前,有的同志上前劝阻,但杨拯陆说:“试一试总比等着强嘛。再说,我是队长,我不去冒险,还能叫同志们去冒险吗?”杨拯陆还是开车去了。结果不错,到天黑前,拉回来一大桶约800公斤的水,尽管这水又苦又涩,但总算度过了难关。大家看到杨拯陆跳下汽车时,有力地把车门关上,动作是那样的敏捷,真有点军人风采,将门遗风。

5

克拉美丽山地区狼多,勘探队员们经常看到一群狼或几只狼在追捕一群群的黄羊。哪里有黄尘滚滚遮天蔽日,哪里有像云彩似的黄羊群在飞快地贴着地面移动,哪里就会看到有饿狼在追逐。狼们也对人类构成了威胁。杨拯陆和她的勘探队,不能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106队进驻克拉美丽地区以来,杨拯陆和队员们经常在夜里听到狼群一声一声的嗥叫,叫得大家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很担心野狼的袭击。杨拯陆还是用小时候听老人说狼怕绳子的办法,在每晚睡觉前都把几顶帐篷门用绳子扎牢。为了预防万一,他们还把地质锤放在枕边。有一天晚上,杨拯陆她们刚进入帐篷准备休息,突然听到帐篷外好像有喘息声,她们感到是狼来了,就毫不犹豫地抓起地质锤冲到帐篷外,果然有两只狼正围着她们的帐篷转,她们一边举起地质锤,一边大声喊叫起来,喊声惊动了队上的男同志,他们急忙拿起铁钎、坎土曼、棍棒等冲出来为她们解了围。

这件事之后,那位不到18岁的女实习员,本来胆子就小,这下子更加害怕了。杨拯陆一直都在多方面照顾她,分小组时把她和男同志分到一起,晚上睡觉让她睡到帐篷中间。就是这样,这位女实习员还是害怕,晚上一进帐篷就不敢出门。杨拯陆对她说:

“别害怕,门口边睡的是我,狼来了先吃我,然后再吃小周,小杨,最后轮到你,它想吃也吃不动了。”

杨队长的话,逗得姑娘们一阵子捧腹大笑,笑得那位胆小的姑娘也很不好意思。

在工作中杨队长也有意多锻炼这位新队员,常常让她出去跑点。那天,她们爬上了一座很陡的山。人不能走着下去,要绕过去就要走好几公里冤枉路。有人提议滑下去,但大家都不敢,谁知道滑下去要摔成什么样子?

就在这时候,杨拯陆站出来说:“让我来试试吧,我先下了,要是没事,你们再下。”她说着就把地质锤扔下深深的山谷,然后用手绢把手包一下,就往地下一纵,滑了下去。

接着,大家都滑下去了,最后轮到那位胆小的实习员了。杨拯陆在下边大声喊她快下。只见她学着杨队长等人的样子把手用毛巾包好,眼睛一闭也鼓足勇气往下滑,只听见风声在耳边呼呼地响,她吓得哇哇乱叫,还没等闹清是怎么回事,就滚落在一个人的怀里,睁眼一看,是杨队长。

“感觉怎样?免费坐了趟飞机,这是多好的机会呀。你再看看这座山,还害怕吗?”杨拯陆哈哈大笑着说。

这位实习员抬头看了看刚才滑下来的山。伸了伸舌头。乖乖!山真高,一片羽毛样的白云浮在山顶。

经过多次锻炼之后,这位女实习员胆子渐渐地大了,工作也干得不错。

队员们都感到,同杨拯陆在一块工作,再艰苦的勘探生活也有欢乐。她的同学杨孝华体会就更多一些。她俩一走就是四五十公里。克拉美丽地区地质露头较多。当她们又饥又渴地踩着夕阳,背着采集来的许多珍贵的岩石标本往回走的时候,那个累劲,那个乏劲,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杨拯陆就同她开玩笑逗着她说:“快看呀,你的心上人黄兴强来看你啦,还不快走!”杨孝华被逗乐了,也指着远处说:“快看,你的那一位谢宏在向你招手哩!”她们互相逗乐,哈哈一笑,疲劳也就消失了。在回去的路上,她们又踩着晚霞的余辉,唱起歌来: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

这甜美的歌声,惊飞起路旁一窝沙鸡咯咯咯地加入她们的大合唱……

杨拯陆对生活上的事有些马马虎虎,不讲究吃穿,喜欢和大伙儿开玩笑逗逗乐,但对工作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很使队员们感动、折服。一般来说,他们在搞地质填图中,对有地层露头的地方,每个点都要认真地进行描述,而遇到戈壁覆盖,没有露头的地方往往一笔带过。杨拯陆却从不这样,而是坚持按设计规定办事,腿到眼到,不管戈壁砾石、瀚海沙丘,还是泥滩洼地,她都必须走到地质点上,查清情况,认真填图,决不把估计、大概、可能的情况填到图上。有一次下雨,杨拯陆和杨孝华在帐篷里整理资料,发现一个地层产状与它的周围不相一致,杨拯陆扔下笔,就要去实地踏勘。

“今天下这么大的雨,还是明天去吧。”杨孝华劝阻说。

“还是现在去好,要不去看看,心里是块病,晚上睡不着觉。”杨拯陆说着就要动身走。

“那好吧,我陪你去。”

两位好朋友冒雨向复查点走去。她们一边走,一边交谈。谈过去,谈将来,也谈她们心中各自的恋人——谢宏、黄兴强都是她俩在大学时的同学,他们都在不同的工区搞野外勘探,就互相询问来信的情况。谈到爱情,她俩心中都充满了甜蜜,都充满了激情,都流露出对恋人的惦念之心。只是谈到杨虎城将军时,杨拯陆却沉默不语。当杨孝华再次问到她的父亲时,她才说:“我父亲的业绩属于我父亲,自己的业绩要靠自己去创造。”

她们对那个误点进行复查后,天就黑了,由于下雨,既看不到星星,也见不着月亮,她们只能凭感觉朝回归的方向走。她们走了很久,四周仍然是漆黑一团。按照走路时间估算,应该是到家了,可还是见不到驻地灯光。忽然,远方有几对蓝色的“灯光”在闪烁。哎呀!不好,那是狼的眼睛。接着她们就听到几声令人十分恐怖的狼嚎!杨孝华下意识地一手握紧地质锤,一手一把抓住杨拯陆,颤颤抖抖地说:“咋办?”杨拯陆尽管心里也在打鼓,但她仍很沉着地说“不要慌!还是老办法,赶快把绳套丢在地上拖着走。”也许这办法真有点效果,那几对狼的眼睛闪了一阵之后就消失了,狼嗥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她俩这才松了口气。急性子的杨孝华,这时开始唠唠叨叨起来:埋怨杨拯陆不听她的话,非要冒雨来复查,这下可好,看样子今晚要在野外当“团长”了。天气暖和当“团长”问题倒也不大,而现在她们身上都湿透了,经风一吹,冷飕飕的,这样在外边住一晚上,非冻坏不可。就是冻不死,可能也要遭受饿狼的袭击,能剩几根骨头就算幸运了。对于杨孝华的埋怨、唠叨,杨拯陆一点也不生气。等杨孝华说够了说累了,她才乐呵呵地说:“看把你急的!我也是为了工作嘛。你实在走不动了,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去。把你丢了,我也没法子向你那位亲爱的交待呢!”经杨拯陆这一逗,杨孝华又噗哧笑了。

她俩又坚持走了一会,来到一座小山边。

“我爬上去看看。”杨拯陆说。

“不可以!”杨孝华说,“这么黑的天,我们不能分散。”

“那好,咱俩一块上山!”

当她们一起爬到山顶的时候,都高兴地跳起来!她们看到了前边不远的山顶上有一堆火正在熊熊燃烧。充满艰险的野外勘探生活使每一个勘探队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天黑不见出工的同志们回来,在家的同志就要在驻地的高处燃起一堆篝火或挂上一盏灯做信号。许多勘探队员都是看着火光,找到驻地的。是这救星般的火光把她俩引上了归队的路。

她俩迟迟不归,全队的人都十分焦急,都没有睡觉。正当大家决定分头寻找时,她俩回来了,真是喜出望外!大伙忙着给她俩打水洗脸,煮面条。大家一边欢快地忙着,一边又唱起那首喜爱的歌: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为了尽快地超额完成准东地区的详查任务,杨拯陆召开全队会议,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想办法。106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一致认为,把时间都浪费在回队的路上了,得改。怎么改?经商讨后,改成全队分成三个小组,在哪儿工作就住在哪儿。可帐篷不够呀,那不要紧,把它拆开,分成3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地调处奇台大队负责技术领导的女地质师王大钧来检查工作,很难找到106队的队员。她骑着骆驼,找到一个点搬家了,再找到一个点,又搬家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可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呀!一块帐篷布搭了个小窝棚,两三个人组成的勘探小组,不管是男是女,就住在一块。那时候的年轻人思想单纯,品德高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住在这种“鸡窝”似的“家”里,吃什么喝什么呢?馍馍、咸菜、一大桶凉水。在定点上的炊事员和司机,一个星期送一回。汽车运送不到的地方,就用骆驼送。七八月份的准东荒原,地表温度可以烤熟鸡蛋,送去的馍馍水分很快被蒸发,干硬得像石头。

杨拯陆陪着王大钧一个剖面一个剖面地察看,同时一边汇报。王地质师发现杨拯陆是个很有前途的地质人才,不但工作做得仔细、挑不出毛病,而且脑子清楚,对准东的地质状况认识深刻,有创见。她们在一起看呀,谈呀,走到哪里天黑了,就在哪里睡觉。女同志挤在地窝里,男同志则睡在外面当“保卫”。“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西域气候,到了深夜冷得够呛,虽然每人有棉袄,但短得盖不住腿脚,只好一个个都当“团长”。

王大钧地质师临走前,谈了她对106队的工作意见,对他们的工作评价较高,其中还提了一条建议,叫他们还把三个组合成两个组。杨拯陆说:“其他意见我们都接受,这一条嘛,不行。”106队的地质员周则明,比杨拯陆小一岁,是个身强力壮的姑娘,人称假小子,也跟杨拯陆一样好胜,一样好强,她也跟王大钧嚷嚷,说为了赶任务多做工作,还是分3个组好。其实,当年的勘探任务,他们已接近完成了。他们又向大队领导写了报告,要求追加任务。

王大钧离开106队的那天夜里,她与杨拯陆和杨孝华分别悄悄“咬耳朵”,问她们什么时候结婚?她俩都说完成了双重任务之后就请她吃喜糖。

杨拯陆率领的106地质队在准东地区工作了将近一年,在这里发现了化石层,发现了大量的各种腕足、海百合茎、斧足类等动物化石,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详查,丈量剖面厚度总计16550米,详查标本3424个,详查了56个构造,取得标本660块,描绘地质图7种共21幅,写原始记录3本。

这些数据,凝聚着杨拯陆他们的血汗和智慧,是他们的理想和志气的结晶,是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是一行行深情的诗句!

当时,领导106队的奇台地质大队队长,带着一些专家,到克拉美丽验收时,对杨拯陆他们的工作做了这样的评价:

“详查面积,为原设计的205%。”

“质量全优。……地质点的密度,也高于规定比例尺的要求。地层剖面描述很详细,分层也很细。”

“最大贡献,是对克拉美丽石碳系与二迭系的划分做了修改,提供了二迭系相变的丰富资料,展示了含油气的远景。”

“在完成任务上,106队是最好的一个先进队。……充分显示了该队队长杨拯陆同志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与业务能力。”

在作出上述评价之前,杨拯陆亲自编写了工作总结报告,她对同志们说:“这里一定有石油。我们正寻找打开石油宝库大门的钥匙。我们在这里说明了这一地区曾经生成和运移过石油。准东这块地方很有希望。”

在当时和后来的数十年间,地质专家们都对她写于1958128日的地质报告十分重视。

根据杨拯陆写的这份地质报告,加上兄弟队提供的地质资料,新疆石油管理局当年就在克拉美丽地区定井位钻探,只是由于那时的钻井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未能钻出油流。

1958年初,地调处领导批准了杨拯陆他们写的追加任务的报告,106队继续往克拉美丽山东部勘探至巴里坤县境内的三塘湖。

三塘湖北界为中蒙边界的阿尔泰山,南界为天山山脉,是一个荒山连绵、砾石遍地、面积4636平方公里的干旱盆地。这个盆地位于百里风区之中,相传风暴一来,大尾巴羊都像棉花一样被刮向空中……

临行前,杨拯陆给爱人谢宏写了一封短信。谢宏这时正在天山深处搞勘探。

谢宏:

车子明天就要走了,已经将近12点了。我只好潦草地给你写上几句。亲爱的!我想你会谅解的!

我很想念你!特别是在空下来的时候,我往往会想到我们再见面的情景。但是我现在需要到离你更远一点的地方——三塘湖。

好了,我俩的婚事,你就等待着我从那里胜利归来吧!我相信你会欣然同意批准……

                   拯陆午夜急就

106队在三塘湖工作期间,杨拯陆给她姐姐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们这里的工作确实比我原来想象的更艰苦。住帐篷,走戈壁。特别是戈壁滩上的风刮起来真可怕,苞米粒子样大小的石头刮得满天飞,帐篷被刮倒、被撕裂的事时有发生。我们已经牺牲几位同志了。有的是从马上掉下来摔进河里被河水冲走淹死的,有的是被狼群咬死的。我们也有几次遇险。我们有时也感到,我们什么时候不注意,也会出事的。但是,从中我们更看到了工作的意义。人们走过的地方原来是一片空白,是我们把这里的山,这里的地层和石油资源填入共和国地图的。也许就在我们走后不久,就在我们勘探过的地方会建立起一座新的油城。我们应当加倍努力做好勘探工作。你说,希望我们见面时,都能够是毫无惭愧的丰收者。对此,我是满怀信心地争取着……”

杨拯陆在信中提到的牺牲者是:

曾与106队打过擂台的另一支勘探队的队长王世仁,纵马横跨奎屯河,不料马失前蹄,人马都坠落激流……

曾和杨拯陆同在西北大学的同窗又很要好的同学、113地质勘探队女队长戴健,还有女队员李乃君、杨秀荣,以及115队地质勘探实习生周正淦、与戴健同队一起工作的队员李越仁,在天山南麓进行野外勘探的时候,全都被陡然而至的特大山洪吞没……

另一位是404重力普查队队长陈介平,在风沙弥漫中丢失了骆驼,夜间被狼咬死……

杨拯陆为这些战友的牺牲而痛哭失声。她也十分关注自己的未婚夫谢宏的安危,又担心他气馁,就又给他去了封信:

“……工作很紧张,但常常还是想到你。如果有时间,希望写信给我。我想你可能早已听到那些不幸事情。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害怕思想。我们的同志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们未尽的事业,我们应当用更勇敢的行动来弥补这些损失……”

这不是豪言壮语。杨拯陆领导的106队,在气候环境更为恶劣的三塘湖,又一次用智慧、汗水、理想、志气、毅力,取得了一串串闪光的战绩:

普查地质面积10200平方公里,为原设计的220%;丈量剖面总厚度5773米;普查地质点2137个;取得标本308块;做原始记录17本……

6

进入1958年的9月下旬,工作已接近尾声,但谁也没有预料到,杨拯陆的生命之路也即将走到尽头。

920一大早,附近农村一个生产队长骑马来找杨队长,说有一产妇难产,要借车送县医院。本来汽车要送杨队长这个组到20公里以外的一个区域去复查几个作业点的。但杨队长毫不犹豫地让司机刘德中立即开车去救人。自己带队步行去作业点。那天她们深夜才回队。

921,全队断水。杨拯陆带人外出找水,把仅有的一个西瓜留给在家的人,并说:“你们都静静地躺着,不要走动,不要说话;实在渴的时候再把西瓜吃掉。”晚上,她们在一座小山下找到了甜水。

923,大队通知杨拯陆到乌鲁木齐开表彰先进大会。106队被评为先进队,要授锦旗,要上主席台,要讲话。杨队长要女队员小陈去出席。小陈说不行,我怎能代表全队呢?只有你才配。杨拯陆说,“要说配,大家都配!你看队员们的脚底板,哪一个不是磨破几层皮?大家穿破的鞋子能装上几麻袋!荣誉是大家的,我一个人能干得了什么呢?”小陈仍不情愿,杨拯陆又说:“我正在赶写地质报告,月底要上报。另外,小周感冒了,这两天一直发烧,我不太放心。伙房的面不多了,还要组织人去拉。小周那个组的资料还没整理出来,我还要帮她们搞一下。生产队的马大嫂孩子还不知道是否平安,我还要去看看……”小陈在这一大堆理由面前,只好表示服从,赶去开会。

下午,生产队来人报告,说母子平安,并送来一只羊腿表示感谢。

924,杨拯陆整理了一天的资料,又处理了许多“家”务事,感到有些头晕,腹部疼痛。姑娘们看她脸色不对劲,就强迫她躺在床上休息,小周陪她说话。

晚上,大队派来两个实习的姑娘,杨拯陆亲自下厨,做了顿肉丝炸酱面,大家吃得很开心。

该睡觉了,帐篷内却怎么也安不下两张行军床,杨拯陆就把自己的床搬出去。技术员沙国华一看就火了,吼叫说,不行,你把床搬出来,睡哪去?杨拯陆笑了笑,拉过小沙轻声说,你小声点行不行?你看,那里不是很好吗?小沙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是一间老乡已不用的破牛棚。这时姑娘们也都围了过来,怎么也不同意杨队长睡在牛棚里,争着要自己搬出去。杨拯陆说,好了,别争了,晚上我还要写情书呢!帐篷里太吵。

一听说她要写情书,大家都乐了。那个平时爱逗笑话的小伙子,这时正在学弹冬不拉,他一边弹,一边说开了顺口溜:

“拯陆姐,该大方,快快给咱小兄弟分喜糖……”

“馋食猫,糖还少得了你的!”杨拯陆满面春风地说:“等把收尾工作做完了……呃,明天谁跟我去跑点?”

“我去!”“馋食猫”立即放下冬不拉,抢着说。

“不”,杨拯陆摆了摆手说:“明天搬家少不了你出力呢!”

“我去!”

“我去!”

姑娘们都争先恐后。

“大家都别争,我跟队长去最合适。一来,我个头高块头大,可当保镖;二来,我好跟队长学点技术。”

杨拯陆见是原来做俄文翻译的张广智,便说:“你想多接触点实际,这对加快掌握地质技术有好处,只是你那腿……行吗?”

“关节炎好些日子没犯了。再说,做收尾工作的这段路还可以坐车。你就派我去吧。”

“好吧,就这样决定了。”

当晚,杨拯陆住在牛棚里,那盏马灯睁着亮眼陪伴她工作到半夜。

925。戈壁滩上的黎明来得早。那朝霞像孔雀开屏,慢慢伸展开来,直到漫天彤红。杨拯陆像往常一样起得早。她的心情,与这大自然的景色一样美好。这一天,是三塘湖地区难得的好天气,106队要从淖毛湖基地搬家到上塘。杨拯陆把工作安排后,就拿上地质图等常用工具,在太阳的微笑中与张广智一起走出帐篷,乘上了嘎斯63车……

这辆汽车拐回来完成搬家任务后,已经到了下午4点多钟,离去接杨拯陆他们约定的时间只差1个小时了。司机刘德中急了,对大伙说:“我来不及帮你们搭帐篷了,得赶快接拯陆和广智……”

出门看天的脸色,刘德中抬眼看见一块黑云像幽灵一样,正从西北方向向东飘移。“呀!不好,天气要变。”他心里嘀咕一句,就急忙开车。途中,狂风骤起,越刮越猛。那轮刚才还很热情瑰丽的太阳,被狂风吹谢了,顿时天昏地暗。大地在吼叫,砂石在飞扬,西伯利亚的寒潮滚滚而来。接着,大雨就像打翻了天缸一样倾泼下来,冲刷着嘎斯63,哗哗啦啦地敲打着车窗玻璃。不一会儿,雨凝固了,变成鹅毛大雪。这一切,逼得汽车像只甲壳虫一样,摇摇摆摆地爬行。气温急剧下降,刘德中坐在驾驶室里,冻得直打哆嗦。他万分着急:茫茫旷野之中还有两位年轻同志在工作,他们的衣服单薄,怎么抵挡得住寒流!他越着急,车子越不听使唤。他鸣着喇叭,开着车灯,给拯陆他们打信号,总算把车开到工点了,但不见人影。他顿时惊呆了,大声呼唤着:“队长,广智呀,你们在哪儿?”没有回音。难道返回了营地?这不可能。路太远,又是风,又是雪,大黑天难辨方向。他一边驾车前行,一边继续高声呼叫……一直折腾到后半夜风停雪止时,仍没有见到人影的踪迹。

正当司机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一阵马嘶,一队壮骑,扬蹄踏雪,向汽车飞驰而来。这队人马也是来找拯陆、广智的。原来队员们见天气突变,队长他们一夜未归,连司机和车也一去不返,都慌了,紧急商议,决定分头去找,并跑到公社、大队里去告急。还有人跑到营地附近的哈萨克毡房去借马。一听这情况,社员们急了,哈萨克牧民也急了,身强力壮的都骑马寻了过来……

老人、妇女、儿童们,谁都认识杨队长,谁都知道她是个难得的好人儿,有的人还得到过她的帮助,这时全都着急地站在村头路口,举着火把使劲摇动,使劲呼唤:

“杨队长,你在哪儿?”

“杨队长……你听见了没有?”

106队的女队员们望眼欲穿,心里滴血,她们一声声呼喊着。

那孩子们童稚的呼喊声,在这风雪飘荡的原野,更加疹人肺腑:

“大——姐——姐——快——回——来——吧……”

晨曦初照,呼喊的人们还不肯散去……

原野中,骑马的,一个个按辔徐行……

司机开着嘎斯63,往回缓缓地滑行……

人们留心观察视线内的种种迹象,找来找去,在离106队新搬营房住地2公里多处才有了发现。最先看到脚印的是司机。他马上刹住车,跳下来,仔细看去:脚印一大一小。他判断这一男一女的脚印,准是他们。他沿着脚印向前追寻。呀!这是怎么回事?脚印忽然消失,原来面前横着一道陇岗,地势高,雪被风刮走了,脚印也就不见了。他返回去把车开过陇岗停下,又继续朝前寻找,他发现脚印开始零乱,有的重叠着,有的模糊了。他的心咯噔一下,该不会出事吧?

骑马的人看见这个样子,也跟着寻了过来。

找着,找着,人们发现一个黑点。司机跑过去一看,是张广智。他俯身一摸,不禁失声大哭。张广智躺在雪地上,1.8米多的汉子,身躯已经僵硬,呼吸已经停止!

刘德中司机跺脚哭喊:“我的老天啊,老天!你怎么能把这样好的年轻人要走了!”

骑马的人们翻身下马痛哭起来,并脱下棉衣盖在张广智的尸体上。

那么,杨拯陆呢?她在哪?人们惶惶恐恐万分着急地继续沿着时隐时现的脚印寻找,寻找……

啊!人们看到杨拯陆在那里——在离张广智300公尺外的地方,她俯卧在一抹冰封雪盖的斜坡上头。她两臂前伸,十个手指头深深地插在泥土里面。

司机过去小心扒开冰冻的泥土,轻轻地抽出拯陆的手,抱起了她。她的手脚冰凉,但身子还没僵硬。

她可能还活着,活着!司机喊叫。人们那颗悬着的心,有了一丝的希望。是呀,她应该活着,越过这个坡,前面不远处就是宿营地。

司机轻轻地把拯陆抱回去放在帐篷里的卧榻上面。随后张广智的尸体也拉运回来了。

姑娘们“哇”的一声都哭着扑了过去。她们不停地把手放在拯陆的鼻端,但都感觉不到呼吸的气息,又把手放在她那还未完全僵硬的胸口上面,希望能感觉到心脏的跳动……

“拯陆姐,醒醒呀,你醒醒呀……”

“杨队长,你快醒来呀……”

当地群众也跑来千呼万唤。然而,她同张广智一样,再也醒不过来了。

106队住地哭声一片,无论是男人女人,无论是老人小孩,都在哭,那两顶帐篷几乎被哭声震倒。

当天下午谢宏与大队领导都赶过来了。拯陆那一份午夜急就的婚约还贴放在谢宏的内衣口袋里,他那一片寄望于收工之后的春心早已萌动,而现在他只能深藏于胸臆之中了。他怎能接受这个现实?这个7尺男儿悲痛至极,嚎啕大哭:“拯陆,我来迟了。我来迟了!你怎么就这样匆匆离我而去呀……”

是的,她去得太匆忙,她还只有22岁啊!她匆匆地离开人世之前,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她怀里紧紧揣着一包地质资料,其中有一张填好的地质图,已经涂上日后这方土地必然辉煌的颜色。

从两位烈士牺牲的现场,人们读出了当时的情景:

张广智在暴风雨雪的袭击中,显然是关节炎犯了。否则,凭他的个头,凭他的年轻力壮,他能把矮小的杨拯陆背回营地。

杨拯陆扶持过行走艰难的张广智,甚至有可能背过他,背着背着,力不负重而摔倒……然后,拯陆又爬起来去扶他,拖他……

当发现年轻的伙伴已被冻死之时,她还徘徊了一阵,最后不得不只身离开。艰难的前行中又遇到一个斜坡,早已筋疲力尽的她,爬上去又滑了下来,如此而已反复冲刺,坡上留有一个个爬上滑下的痕迹。她多么渴望爬过坡去!坡那边她有太多的事要做,其中那爱情芬芳的美酒正等着她去品尝,还有那故乡的亲人们期盼的团聚……然而暴风雪的不断摧残,她爬着爬着就爬不动了……

爬不动就留下吧。于是,她就永远地留在各族人民的心坎里,留在了这片神奇而富有的土地上,化成了一部传奇,一座无字的丰碑。

数十年过去了,她应该含笑于九泉之下的是:她的胞姐杨拯汉弥补了她的爱情上的遗憾,同谢宏喜结良缘。她的遗愿,也在后来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和她的战友们的努力下,化成了准东油田的辉煌。

历史在杨拯陆等烈士之后,大踏步地前进着……








撼人心魄的大漠传奇

郑兴富

石油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和军事活动,特别是令天,任何能源都没有像石油这样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命运。为了石油,甚至引发战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代海先生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对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奇异的自然风貌,悠久的丝路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生活和风俗了如指掌;同时,他在新疆泽普南疆石油基地石油总部中学和新疆石油技工学校任教多年,后调到河南濮阳市中原石油勘探局任教,所以对石油的勘探、开发、建设也非常熟悉。代海是作家,他利用工作之余,特别是他提前退休之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怕艰辛和劳累,跋山涉水,深入克拉玛依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第一线进行考察和采访,在实地采访获得宝贵感性资料的基础上,他又认真查阅研读历史典籍和文献资料,经过融会贯通,梳理整合,合理选材,刻苦构思,展开艺术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饱蘸心中的激情,写下了一系列真实描写新疆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建设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部报告文学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色彩绚丽,集中讴歌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讴歌了奋战在石油战线上石油人的英雄品格。无论是写领导和专家,或是写普通的石油工人;无论是写新疆石油工业发展中的主要事件,或是写在大漠中所发生的传奇故事,都充分展示了他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无私无畏、开拓进取,拼杀在荒芜的戈壁,鏖战在浩瀚的大漠,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开发石油资源的坚韧精神。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学识、智慧,用生命之火奠基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展示了他们顽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用生命之火,点燃了今日的辉煌。所以,这部厚重的作品,读之是那样地感人。

塔里木盆地有中国最大的沙漠,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封闭型内陆盆地,人称“死亡之海”。塔里本盆地的周围是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巍峨峻拔,银光闪闪,与塔里木盆地中的碳酸盐礁体的黑色花瓣,青紫色的泥岩,赤红色的山峦,苍灰色的大戈壁,富饶的绿洲和河湖水系,金黄色的沙漠,构成了一个白、黑、青紫、赤红、苍灰、绿、金黄七色的巨大花环。塔里木盆地又是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又聚集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代海先生以丰富渊博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优美生动的文字,在《神奇美丽的七色花环》和《塔克拉玛干的扩张与传说》中,引经据典,娓娓动听地叙述了塔里木盆地的丰饶和奇妙的自然景观,描写了鲜为人知的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许多探险家企图敲开塔克拉玛干的宝库大门,但大多都葬身于“死亡之海”,或者望而生畏,止步于宝库大门之外。真正打开“死亡之海”禁区宝库大门的是中国英雄的石油人。他们历经艰辛、饱受风雪和酷热,托起了蕴藏在盆地深处的黑色太阳——石油,为塔里木盆地播种了春天和希望。

在长篇报告文学《古特提斯海的回声》中,代海先生以纵横捭阖之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上至领导和高级地质师,下至石油工人,他们用鲜活的生命、宝贵的鲜血和智慧,写就了塔里木盆地今天现代化油田的辉煌,也描写了有不少人在为共和国寻找地下黑色太阳的历史进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如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勘探的地质队员戴健、李乃君、李越人、杨秀龙、周正涂等同志遭遇特大山洪,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24岁,最小的仅有19岁。特别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见《无字的丰碑》)和队友张广智,从克拉美丽山踏勘到巴里坤三塘湖,壮烈牺牲在骤降的暴风雪中。虽然克拉美丽的无垠戈壁埋葬了年轻的杨拯陆和张广智,但却无法埋葬他们未竟的事业。这些年轻的生命,壮志未酬身先死,给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无以弥补的损失。

在《古特提斯海的回声》中,代海先生还以如椽之笔,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气势磅礴的千军万马如卷席的火热的勘探开发场面。特别是在抢险轮南59号井喷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石油人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感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为了制服井喷,他们置生死荣辱于度外,他们用生命与井喷进行殊死搏斗,充分展示了石油产业大军的高尚精神、崇高境界、高贵品格。同时,代海先生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石油战线上的建设者们,他们含辛茹苦,在荒漠上建设了一座座现代化油城,修建了震惊世界、横穿塔里木大沙漠的沙漠公路,为沙漠播种了绿荫,让“死亡之海”充满了无限生机和生命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大漠春天的足迹。

古尔班通古特是新疆的第二大沙漠,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拉开黑油山地区勘探开发的历史帷幕,千军万马鏖战准噶尔盆地,先后勘探、发现和开发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等油田,打造出了共和国第一座克拉玛依大油田。80年代又拉开了勘探开发准噶尔东部的帷幕,打造出了火烧山、北三台等油田,使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90年代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漠腹地开发了彩南、石西两座百万吨级的自动化沙漠整装油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准噶尔腹地又找到了陆粱百万吨级大油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已超过一千万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代海先生在《神奇的热土》、《历史的跫音》、《战地风景线》等作品中,不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描写了五彩湾、五彩城、石树沟、沙丘河、火烧山、天池等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队员半夜遇狼群的惊险故事,而且以浓墨重彩真实地描写了石油人为勘探开发彩南油田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作者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为开发彩南油田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这部报告文学集写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浓厚的趣味性,所以可读性极强,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集。

解读报告文学作家代海

郑兴富

我与作家代海相识已35年。那是197312月,我刚从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文教农场“五七”干校调回新疆文艺创作办公室(“文革”后恢复为新疆文联),筹办恢复《新疆文学》(19851月改刊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工作不久,便与我的老领导韩文辉去喀什组稿和调查了解南疆各地区文学创作和作家队伍的现状。从喀什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我们在阿克苏地区停留了十天左右。阿克苏地区(包括兵团农一师)文学创作实力比较雄厚。那里有著名长篇小说《多浪河边》的作者周非,有曾在1964年第4期《人民文学》上发表抒情长诗《通向塔里木的路》的青年诗人东虹,还有小说、散文作家李好学和代海。在阿克苏期间,我们在农一师发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如小说作家胡尔朴、沈怡伟、张宝发和后来成为“新边塞诗派”的著名代表诗人章德益。当时,我们在阿克苏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张凤水的陪同下造访了代海先生。那时代海是一位中学老师,家住在阿克苏市体育场主席台的几间房子里,生活环境不太好,房子里养了一些兔子,味道很大,可以看出生活比较清苦。从那以后,数十年间,我们经常来往,谈诗论文,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同时,我们都是重庆人,自然有一种亲切之感。

代海是重庆丰都人,他1岁时父亲就病故,抗日战争时期大哥投笔从戎,毅然参军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后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他与母亲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0年,刚高中毕业的代海,为了生计,随“百万盲流”闯西域。1962年他毕业于新疆干校大专班维语译训专业;1984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代海曾先后在农一师汽车营、农一师工程团、阿克苏地区文教局、阿克苏市第三中学、新疆泽普南疆石油总部中学、南疆石油报社、南疆石油技工学校、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石油学校等单位工作、任大中专学校教师。在教学上代海颇有成就,编著出版有《技工语文教学》、《应用口语训练教程》、《高中语文教学与课堂设计》等书。他撰写的科研论文《浅议讨论教学法》,1992年荣获河南省优秀论著一等奖;19937月又荣获全国石油中专首届语文学科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代海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之余,他还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曾入编出版过《油海的旋律》、《军垦战歌》、《克拉玛依之歌》、《滚滚多浪河》等著作。近十多年来他写了大量报告文学,其题材涉猎甚广,有写石油战线上的、有写国家领导人的、有写企业家的、有写英雄模范人物的、有写诗人作家的、有写音乐家的、有写收藏家的、有写书画家的。特别是写著名书画家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拓宽了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丰富了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代海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卓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最近他即将付梓出版报告文学集《中国报告——当代艺苑名家风采录》一书,可喜可贺。

早在1988年第三期《中国西部文学》以头版头题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昆仑山下的春雷》,当时编辑部在“本期要目”中评价说:“南疆柯克亚油田气田的开发,泽普三项石化工程的建设,像声声春雷炸响在南疆大地,南疆即将升起一轮红艳艳光亮亮的能源太阳,开放幸福和希望之花。为着这一天,南疆油田和来自全国的石油大军奋斗了多少年,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智慧,排除了多少艰难险阻。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倾注了对南疆人民的关心,运筹帷幄,做出重大决策……报告文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满怀激情地描述了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及南疆已在发生的变化。读后令人喜悦,令人奋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1997年第七期《中国西部文学》上,我任主编时曾亲自签发了代海的报告文学《大漠中的太阳》。他用诗化的抒情语言,以蘸满感情的笔墨,歌颂了自动化彩南油田的诞生,歌颂了为彩南油田艰辛奋斗的石油人:“在沙漠腹地有一群播种太阳的人,这群人本领高强,无私无畏,哪儿有他们,哪儿就有太阳……这轮大漠中的太阳,就是彩南油田!这群播种太阳的人,就是彩南石油人!”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这轮朝气蓬勃的太阳,已展开有力的翅膀飞翔。为了追求这轮太阳,英雄的石油儿女们在大漠中奉献青春,流血流汗,用生命之火点燃了辉煌。文中真实地描写了石油人的献身精神和高贵品质,也充分地展示了代海创作报告文学的才华和文字功力。

近几年来,代海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以写书画名家为主的报告文学,写得非常精采,如《一位收藏大家的传奇之旅》、《一位大千世界的奇人》、《春到红草园》、《“桃花源”中的圆梦曲》、《杰出的人民画家》、《他正大睁着一双搅动世界的慧眼》、《走进王西京》、《一座高山后面的大山》、《他在为农民鼓与呼》等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其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要写好这类题材的作品不仅要求作家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写作技巧,而且要求作家必须熟悉中国书画史、书画理论;不仅要求作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较高的修养,而且要求作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一定修养;不仅要求作家对书画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要求作家理解书画与生活、书画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代海在这些方面知识确实渊博,让人惊叹。所以他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如鱼得水、联想丰富、议论纵横、文采飞扬、读之感人。我比较喜欢《春到红草园》和《“桃花源”中的圆梦曲》。这两篇作品写著名画家江文湛先生的真人真事,尽管两篇作品选择的角度不同,但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气氛渲染,都能给读者以形象感染力和美的享受。他着重写画家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文中有这么两段描写:“这些梅花树,有移栽来的已生长了数十年的老树,也有新栽的小树,它们都年年开花,我也天天赏梅,可是,时已6年多了,我都没有下笔画梅,这是因为,我觉得‘火候’还未到——我与梅花相知相爱相融共鸣的程度还不够成熟。古人画梅的很多,创造的境界非常高远,要想超越很难,唯一超越的办法,就是进入‘有我之境’后,画出自己独具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梅花来,我要画的梅花必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早春二月,晨曦刚刚爬上山尖,江先生就习惯性地早早起来观赏梅花,他独自一人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那株老梅树下,与梅树进行着无声的情感交流,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家人叫他吃早饭,他也不理会。在他眼中,梅花是笑傲冰雪,顶天立地的英雄,它的献身精神,它的先知先觉,都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把画家江文湛的精神境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和崇高的品格,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桃花源”中的圆梦曲》一文,也可以说是一篇优秀散文,打破了报告文学与散文的界线,把二者较好的揉合在一起,可谓一种新的创造。

议论是报告文学中常见的手法,常和叙述交织融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及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帮助读者认识事物的意义,具有提示事物本质,表明作者的态度,阐发主题,深化思想的作用,能够大大加强作品的论辩性和鼓动性。代海在他的报告文学中常常以精辟、精炼、精彩而富有激情和形象性的议论,来评论画家的作品,论述画家的艺术风格,其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如在《杰出的人民画家》中,对著名画家刘文西的作品和艺术风格的评论:“在他的画笔下,既有饱经风霜,密密麻麻的皱纹上刻着忍耐和自信的老农,又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还有如山花般灿烂而又十分腼腆的姑娘,更有虎虎生气,壮实憨厚的后生……”“他把领袖与群众血肉相连,朴实而真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而且大气磅礴,宏伟庄严,给人心灵极大的震撼,一下子就把你激情点燃。”“刘文西的悟性很高,他在笔墨功夫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十分重视骨法用笔。他的骨法笔墨,刚健缠绵,细腻泼辣,凝重圆润,在干笔、中锋和浓墨的纵横驰骋中,也有铁线游丝的工笔勾勒。写人绘事以笔强其骨,以墨丰其肉,在焦笔干裂处走秋风,在湿笔飞扬中洒春雨,在重色破浓墨里赋予人物画面强烈的生命力。他善于用红色,有的大红泼墨,有的点个红点——把红色点染在陕北老头、陕北汉子的头巾布上,洒泼在少女、儿童的衣物上,色重而不艳丽,更增添了朴实憨厚的乡土气息。这种前无古人大胆创新的手法,是巧用了西洋画中‘亮’起来的原理。在洋为中用中,刘文西把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和明暗对比刻画的艺术技法,与中国画传统笔墨相结合,又批判地吸取了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中的线描造型技艺等,从而形成了他那雅俗共赏、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充分展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创作风格。”“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起伏的山峦的话,那么刘文西和他开创的黄土画派,就是崛起的高山,展现出峰峦叠嶂的气势。”这些形象化的评论,既准确又达到议论与形象的统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代海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在事件报告文学和人物文学报告中,都要求写生活中的真人,但在人物刻画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写法也不一样。如以写事为主的报告文学《大漠中的太阳》,是采用特写的手法,像雕塑家一样把一个个浮雕似的人物推到读者面前,人物刻画是粗线条的,寥寥数语,用以传神。以写人为主的报告文学,代海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深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色彩。如《一位收藏大家的传奇之旅》,作者通过主人公孙宏人生中的几件突出之事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为了拾捡洪水中的一根木头,他跳进河中,与洪水博斗,随着木头漂流了30多里,才把那根木头拉运回家,卖了8元钱,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经费困难;“文化大革命”中他在街上巧遇贫困潦倒的国画大师石鲁,用4.8元买了石鲁4尺平方的绘画作品;高中毕业后,他参军了,后转业到西北地质大队,使他懂得了勘探就是开拓,唯有开拓才有人生的快乐;后来他调到西安市公安局工作,为追捕逃犯,他从五层楼跳下,虽然他与逃犯都摔断了腿,却将逃犯抓捕归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养警犬,养羊,养鸡,养花,养鱼,养猫,养信鸽,颇有效益;后来他收藏书画古董,历经坎坷,终于成为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通过以上典型事件,作者把孙宏这个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优雅的气度,宽广的胸怀,过人的胆识,超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收藏大家的特殊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起敬。《“桃花源”中的圆梦曲》则善于运用环境的烘托和细节描写,着意描写画家江文湛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刻画了江文湛的爱国之心和中国传统文人的骨气。《他在为农民鼓与呼》和《一位大千世界的奇人》中,作者以描述人物的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典型的生活事件,刻画了为农民鼓与呼的著名画家郭全忠的朴实无华,关注农民的苦乐,关注民族命运的人格精神和从台湾回归大陆的著名画家杨铭仪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与追求真理的民族崇高人格精神,《致远方的星火》作者以浓烈的抒情笔墨,把香港多才多艺的女诗人蔡丽双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描写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刻画了她坦荡的胸怀,高贵的品格和博爱的精神。

代海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他为了写好画家的报告文学,常常“夜而忘寝,饥而忘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日积月累,学富五车,成了一位饱学之士,所以他的报告文学写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妙趣横生。同时他又是一位不辞辛劳的作家,为了写某一事件和人物,他志坚行苦,千里迢迢,奔波在外,去走访采写。2008218日他给我来信中说,他计划还要补充写赵望云,石鲁、赵振川、黄胄、徐悲鸿、潘天寿、沈鹏、欧阳中石、范曾、贾平凹、陈忠实、晏济元,戴卫等名家的文章,这种执著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我衷心地祝愿代海先生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报告文学!

(本文作者系原《中国西部文学》杂志主编、资深编辑,曾培养了以周涛、杨牧、章德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边塞诗人和作家,是文学战线上的著名伯乐。)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