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为青年朋友撰写《科学家传记丛书》

为青年朋友撰写《科学家传记丛书》 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想到要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做些什么好呢?近年来,我发现身込/textarea>

为青年朋友撰写《科学家传记丛书》
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想到要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做些什么好呢?近年来,我发现身边有些年轻的朋友,很敬畏歌星、影星、体坛名星以及影视节目主持人。无疑,年轻朋友所敬畏的,也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然而,我以为我们国家最为需求的是干百万有作为的科学家。所以,我便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要在有生之年,为青年朋友撰写系列《科学家传记丛书》,以这些丛书为载体,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下面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我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撰写《科学家传记丛书》?
     自1 99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向社会上隆重推出我与我的老伴魏根发合写的第一部传记文学《钱学森》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接下来,便一发不可收,连续撰写了九部科学家传记文学作品。许多读者或者给我写信,或者打来电话,或者登门专访,大家共同向我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你已是年愈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为什么总是不辞劳苦,撰写那么多文学传记丛书?”
     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将这些科学家,视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伟人,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爱戴,为科学家作传,我以为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例如,我所撰写的《中国“三钱”》,他们是: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的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当年,周恩来总理称他们为“三钱”。“三钱"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同参与制订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人们称之为中国的“科技宪法”。这部“科技宪法”确立了年轻的共和国自主创新发展高端科学技术的基础。后来,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锐意创新,无私奉献,为国家、为人民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为我们这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确立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从而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使得我们国家跨人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新时代。2006年,我们们的国家制定了新的“2006年——2017年,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许许多多胸怀壮志的青年朋友,将是这一宏伟规划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在这个伟大的不平凡的年代,我将精心撰写的科学家系列丛书书奉献给青年朋友们,力图将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和高尚智慧的人生,介绍给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以求得为青年一代树立起良好的科技伟人的楷模,为青年朋友们吹响新的“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我所以热心撰写这些科技伟人,还因为我平生最为尊重的便是科学家,因为是科学家的创造和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所以我以为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这里,我给亲爱的读者讲一个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哈佛的故事——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陵,在巴尔底摩登陆后。接着,一批又一批英国人开始移居这个新大陵。1637年,一位毕业于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约翰、哈佛牧师移居波士顿,在当地刚刚建立不久的剑桥分院当教师。当年,这个剑桥分院只有这一名教师,九名学生。它是北美洲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先生卓有远见地感悟到,要发展美洲大隆,必须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学校教育。所以他为健全剑桥分院的高等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几乎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剑桥分院。他临终前,将自己终生的积蓄780万英磅和大约250册藏书捐给他所效力的剑桥学院(当年该学院全年的经费仅为200多英磅)。为了纪念哈佛先生的对于发展科学教育的功绩,1639年,剑桥学院被命名为哈佛学院。
     1989年我曾到过波士顿。波士顿的风光美丽怡人。但是,在我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是波士顿秀美的自然风光,而是随处弥漫着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古老的哈佛学院,如同科学教育的火种,燃遍了查尔斯河两岸,这里集中了世界闻名遐迩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三十三所高等学府。这些高等学府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当我置身于波士顿浓浓的学术氛围的时候,我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正是这些高等学校培养出了众多的科学家,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同一时期被开发的,而且南美洲的矿产资源优于北美洲,然而,南美洲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北美洲。究其原因,也正因为南美洲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滞后的。美国人民热爱哈佛大学,热爱哈佛先生,就如同我们中国人民热爱中国“三钱”。
     所以说,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没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不行的。
     说来话长,我最早崇尚科学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记得,我1O岁那年,在老家滦南县城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支日本兵下乡讨伐,路经域西的潘家戴庄时丢失了一匹马,就是为了这匹马,日本兵便对当年群众展开疯狂报复。他们把全村1 000多口人赶到村外一个托坯坑里,四周架设机关枪朝人群扫射,血流成湖。日本兵杀人后,放火烧村,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潘家戴庄距县城不远,我们许多同学登上滑梯,爬上大树,亲眼看到了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室里哭声一片。我们的班主任汪汇一老师眼含泪水,对我们说:“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我们国家的落后面貌。”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我也曾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命运却使我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因为初中毕业以后,我的父亲去世了,家庭负担很重,生活很艰难,弟弟妹妹还得上学,于是我选择了上班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我一心要培养他们成为科学家。我的科学梦破灭了,但是我一直希望能为科学家做点事情。所以退休以后,我志不渝选择了为科学家作传。特别是为我所崇尚的中国“三钱”作传,能够为我国的三位科技伟人作传,我引以为荣,并希望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第二、以科学家系列丛书为载体,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
     三十年代初,在中国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何泽慧等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科技救国”的远大理想,怀着民族自救的强烈意识,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到西方寻求“科学救国”的真理。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他们又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怀着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回归祖国。在动乱迭起的现代社会,他们不辱使命,将西方的现代科学移植到新中国来,并且以自主创新的精神,奠基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基础。在众所周知的艰苦岁月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使得我们的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研制成功;使得我们的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使得我们的卫星成功升天。倘若我们的国家没有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功,我们的国家就不能成其为军事强国,就不会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他们堪称我们国家的栋梁。
     我在采访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这些科学家既是科技伟人,也是非常单纯的人。我以为他们的单纯代表了一种正值无私的品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科技兴国”的美好理想,单纯得很真挚,很纯洁,很高尚,很忘我,很无私。总之,中国“三钱”的美好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堪称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响!
     所以,我作为科学家传记的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以这些书为载体,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一位哲人说过,美好的理想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一种本能。我以为,我所写的这些科学家,将这种本能发挥到了极致。我相信,我们的青年朋友,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是,我愿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美好理想,使得青年朋友原本具有的美好理想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可能会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超越,成为一座到达彼岸的桥梁。
     第三、为青年朋友熬制心灵的鸡汤。
     当今,在科技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所撰写的诸多科学家,当说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科技创新的先驱者。
     我国人民对于已经辞世的钱三强先生,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笔者以为,与钱三强一同在我国原子世界辛勤耕耘的亲密伴侣、己年满九十五岁高龄的何泽慧先生冠以“巾帼英雄”的称号,应是当之无愧的。当说,这一双科学家夫妇有着异呼寻常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他二人自幼都生长在家教非常严格的书香世家之中。
     人们惊叹犹太民族异乎寻常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解读其秘密,究其原因,这 个民族是一个最重视读书,重视知识的民族。据说,犹太民族每当一个婴儿来到人世间,先辈便在一本厚重的书籍上滴上蜂蜜,让初生儿用唇舌去舔食蜂蜜。这就是这个民族给他们的子孙所上的人生第一课。这第一课告诉他的子孙后代——知识是甜的,厚重的图书能够给你的未来带来幸福。这个民族曾经丧失故土家园,但灵魂的家园却始终不曾丧失。因为灵魂的家园比辽阔的国土,具备更为深远的包容性与坚韧性。厚重的图书,使得这个不断产生天才的犹太民族,其头脑变得异常聪慧。当厄运来临时,看似万劫不复,而他们的生命力却如同巨石重压之下的小草,柔韧,蓬勃,不屈不挠。这个民族的子民用厚重的知识与独具个性的创新能力来反哺自己的先祖。所以说,厚重的图书给予了这个民族扎实的知识;厚重的图书,构成了与这个民族奇特的依存关系。
     笔者以为,诸多科技精英似水的年华,就是一本厚重的图书。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愿将这一本又一本厚重的图书献给青年朋友们,献给我亲爱的读者,以图构筑我们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报载:当今美国社会最畅销的书籍属于励志的传记文学。比如,励志文学《心灵鸡汤》系列,出版80本,销售8500万册。《心灵鸡汤》的作者杰克•坎菲尔,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在教书育人中,发现了美国当代青年诸多心灵的疾病,最使他痛心疾首的是,有些年轻人胸无大志,且自私、庸懒。坎菲尔自幼热爱中国历史,他从中国历史上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中吸取了营养,决心使自己成为一名励志图书的作家。他搜集了一百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撰写成书,这些故事都是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且鲜为人知。坎菲尔儿时体弱,奶奶便时常熬鸡汤给他喝,奶奶说鸡汤可医治百病。于是,他将自己的励志书,命名为《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第一年就狂销800万册,从而,荣登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鸡汤》系列翻译到中国以后,却无人问津。《鸡汤》系列在中国的发行数量,远远比不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比不上《奶酪》,也比不上《哈佛女孩》。
     笔者的心愿是,学习坎菲尔先生,将中国的诸多科学家励志的传奇故事,汇集成一本又一本书,希望它能成为中国青少年所喜爱的一本又一本励志书。
     记得,罗素有句名言:道德因地域而异。其实,励志书也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愿中国诸多科学家的传奇故事能够成为一本又一本专给中国年轻人熬制的《心灵鸡汤》。
     俄罗斯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蒲宁说过:“语言——是不朽的财富。”所以,我愿意用语言与诸多科技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体验这些科技伟人的人生况味,分享她和他们的科技成果,我以为我自己的身心在不知不觉间受到陶冶,心境得以净化,胸襟也日渐开阔。我愿与青年读者共同分享。
     在我在半个多年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常常有意回避一些东西,习惯在我的行文中赞扬美德。倡导美德,传递美德,我以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但我也会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写的主人公塑造为完美主义者。
     一位年轻读者来信告诉我,他的审美取向,他的修养和爱情风格,都能从我12年前出版的一部传记文学《钱学森》中找到母本。这位年轻人在他的来信中写道:  “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人生的一部教科书。”我看了这位年轻人的来信,引为自豪,所以我愿意不断地将这部新的科学家传记作品奉献给我更多的年轻读者,并且也如同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人一样,从而,找到一种人生的母本。  
     第四、我向青年朋友介绍科学家的智慧人生,愿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具有杰出贡献的科技伟人钱学森,已经是一位年满98岁的老人了,他以多病之身,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且与他领导的专家组一起,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阵地,研发“复杂巨系统工程学”,研发大成智慧学;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已经是年满97岁的老人了,依旧站在教育改革第一线,担负着上海大学校长的要职,并且将一个原本落后的上海大学,带入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我在采访钱伟长老人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与上帝争夺时间,力求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这位九十多岁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想到自己也应当向他们那样,用自已原本“倒计时”的生命,来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据说,非洲大隆有这样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绵延着一种习俗——每一个孩子一落地,就以60岁开始倒计时寿命。他们以60岁为人生大限,每个人的一切人生大事,都要在这60年内完成。60年以后的岁月则用来颐养天年。我以为这是一个绝妙的计岁方法,人生从60岁开始,过一年就减去一岁。对一个人来言,越减越小的岁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警醒。当然,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超过这个大限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可是我的青年读者们,你们的“倒计时”却刚刚开始不久啊!
     无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总是一刻也不肯停留,一去永不复返。对任何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面对自己日益减少的寿命,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我认为倒计时生命,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我曾读过作家蒋子龙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被活埋的智慧》。这是蒋子龙先生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犹山节考》后写的一篇随笔——在日本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从前那里有一个奇怪的法律般的严酷风俗,人活到60岁就要被活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背着60岁的母亲到大山去活埋的故事。儿子不忍心活埋老母亲,而这位老母亲却显得很平静,她劝儿子说,这是好事情,这样可以节省下一些钱粮养活儿孙。这位贤良的老人视自己的死为小事,而视下一代的成长为大事。
     蒋子龙的文章,使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我想到,我已经是超越日本犹山村所规定的那个大限十几个年头的老人了,我也应当像那位贤良的老母亲那样,更多地为下一代着想;像智慧的钱老那样,活一天,就应当为后来人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2005年年春天,我在上海大学采访钱伟长老人期间,正值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刘彦东到上海大学探望钱伟长老人。记得,刘彦东说过这样一句话:“钱老作为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是的,中国功勋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相信,我的青年读者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所以,我将自己精心撰写的《中国科学家系列丛书》奉献给青年朋友们,以求得与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共勉!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