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发明“反围盘”的张明山

在纪念鞍钢宪法诞生50周年的日子里,鞍钢评选出20位“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张明山。 身 世


     在纪念鞍钢宪法诞生50周年的日子里,鞍钢评选出20位“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张明山。

     身  世

     提起张明山,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不知道,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可是鼎鼎大名,家喻户晓。他发明创造的“反围盘”是1952年全国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张明山于1913年9月18日出生在辽阳县唐马寨张家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从8岁起,就给地主放猪、做饭、种地。1929年,16岁的张明山从老家逃荒到鞍山,进了日本人开办的机修厂学徒当钳工。1931年“九一八”以后,他先后在日本人开设的鞍山制铁所、昭和制钢所,以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分厂第二延压工场做钳工,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工场停产。国民党统治时期,因拿不出晋见礼,他失去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张明山于1949年3月回到小型厂。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一样,他憎恨旧社会,对共产党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干起活来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明山积极申请参军,到朝鲜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天,他把自己想参军的想法向车间党支部委员马文功说了,老马当即开导他说:“前后方一样重要,你在后方努力工作,积极支援前方作战,也是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贡献。打仗和建设,都少不了钢铁,咱们在工厂就要多想些办法把生产搞上去才对。”老马的一席话,让他很受启发,他想,现在工厂正在修复,建设需要钢材,国防需要钢材,我不该犹豫,应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此,张明山便把怎样提高生产技术放在心上,对光轧机人工操作的落后工艺琢磨开了,一心研究在伪满时就研究但没有成功的反围盘。


     经  过

     鞍钢小型厂前身是日本人在1935年建造的昭和制钢所。设备十分落后,横式轧钢机有三重式毛轧机(粗轧机)两架,组成一横列,由一个电动机传动,轧件经毛轧机轧制后断面压小,再送至光轧机,光轧机共5台机架,也成一横列,由另一电动机传动,其产品为9--32毫米圆钢,钢坯重100公斤、125公斤、140公斤,断面90毫米×90毫米。产品经毛轧机轧制5--7次,再经光轧机轧制3--7次才能成材。在光轧机二至三架、四至五架的岗位上都是人工操作。不论酷暑严寒,工人都要站在操作台上 ,加热炉内1300℃高温,100多公斤重的通红钢坯是靠人工用钩子从炉内拉出,当火红的轧件刚出轧槽时,夹钳工立即用铁钳夹住其头部,迅速转身180度将轧件送入下一轧槽。以轧制22毫米轧件为例,工人每分钟需要弯腰夹钳送钢5次。这样高的劳动强度,不仅需要力气,而且需要眼神,如果眼神手脚一松劲,上千度的钢条脱钳后不是穿到身上,就是把人缠住,有时还会顶立起来 ,造成伤亡事故,工人整天提心吊胆,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工人上班时家属都时刻担心亲人的安全。除此之外,日本人怕温度高损坏机器,还经常往轧机上注水,工人时而热得浑身淌汗,时而凉水浇头般一阵寒栗。许多人因此得了腰痛、腿痛、头痛、肌肉痉挛等职业病。一个结结实实的小伙子,三两年便成了废人。当时流传说:“小型厂是阎王殿,要吃饭,拿命换”。旧社会资本家不顾工人死活。解放了,工人当家作主了,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949年11月间,张明山看到只有毛轧机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才能从根本上把工人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生产率。在昭和制钢所时期,精轧机上方进椭圆形孔的钢材已使用围盘,叫做正围盘。但是椭圆形进方形和圆形孔的钢材,不易送进。没有围盘,昭和制钢所时期曾经试验没有成功,这种围盘叫反围盘。难题摆在眼前,张明山是小型厂最早接触光轧机的老工人,而且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光轧机上安装反围盘时,他是这项试验的一名钳工。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失败,20年前就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前他没去深想,可如今,解放了,工人当家做主人了,张明山反复思考着这个难题:降服这影响生产的拦路虎,根除危及工人生命的祸害,不正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吗?于是他急不可待地找到老工人徐立章商量,两个人一拍即合就动手干了起来,七拼八凑,两天三宿就把那个扔掉的围盘拣回来收拾妥了,可一试验,轧件根本就钻不进去。有人吵吵嚷嚷地说:“趁早卸下来吧,别耽误生产啦!”张明山火一样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他赶紧把围盘卸下来……
     他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被困难吓倒呢?他以一名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精神,重新开始了“反围盘”的试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甚至连短短的午休也不放过。先是跑到厂房北头,在那个报废的围盘上逐件量准尺寸,然后又回到压延班看铁型、看铁甩出嘴子有多高、转圈的角度有多大,还把毛轧机上的正围盘卸下来仔细考察。他把一个又一个图形、数据画在本子上,记在脑海里,晚上再回到家里制图、做模型。在家里,张明山就像着了魔似的,碰到什么就在什么上画图,墙上、地上、桌子上……有时甚至半夜起来随便找个东西画起来。一次,他把妻子藏在柜子里做鞋用的袼褙拿出来,裁制成不成型的模型。这些近乎失常的行为,使妻子非常不安甚至惶恐。她跑到表弟张殿才家去问:“老张究竟出了什么事,跟他说话像没听见似的,是不是在厂里受打击啦?”一直过了好长时间,妻子才明白他是在研究反围盘。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明山借鉴毛轧机反围盘的原理和构造,把光轧机上反围盘的出、入口管改为两相管子,把配合围盘的外槽改低,终于避免了上次试验中挤铁和顶铁的现象。接着又着手解决椭圆铁型在围盘内不能立着进入导板的关键问题。
     1951年8月,张明山在导板问题上卡住了。这时厂里正在号召工人提合理化建议,张明山鼓足勇气,想把反围盘试验列为合理化建议项目。但由于两次试验的失败,人们有些担心,建议没有被采纳。尽管如此,张明山仍没有放弃。他和陈会言、鲁宝善等老工人一起跑到河沿背回来沙子和黄土,自己花钱到铁匠炉打了一把小铁挠子,买了十几个大笸箩干起来。3年之中,他在业余时间用纸片、袼褙、黄泥、笸箩、高粱秸子做成的反围盘模型就有1000多个。
     1952年8月初,经过大家出谋划策,张明山终于感到有把握了。一天,他找到燕鸣厂长说:“我研究的那个反围盘想试试,好不好使可没准,最好给四个钟点。”“为什么要四个钟点呢?”燕鸣厂长问。“万一不好使,我能仔细找找原因。”就这样,燕鸣厂长召开了一次有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以及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研究论证会。第二天,燕明厂长对张明山说:“干吧,老张,给你八个钟点。”
     正式试验这天,恰是星期日。张明山一大早就从北地号20里外骑车进厂。6点40分,燕鸣厂长带着一群人来了,围盘周围站满了人。准备就绪后,开始各司其职:刘家财负责入孔导板,葛永新专盯着出口嘴子,高贵武守住挡板,技术员吴良亚在一旁做技术测定和质量检查,车间主任张永春维护全面安全。大家严阵以待,燕鸣厂长一声令下:“来铁!”试验开始了。第一根火红的铁条从毛轧机飞出来,在光轧机前又停住了。人们屏住了呼吸,喧嚣的厂房顿时静得有如伏兵等待激战的来临。张明山也紧张得有些颤抖。只见刘家财顺手把导板螺丝放松,高贵武把挡板螺丝拧紧,葛永新把出口嘴子扭斜25--30度。厂长问了一声:“调整好了没有?”“不大离了。”他们回答。“继续来铁!”厂长又命令道。第二根铁条又像火龙似的在跑槽里欢腾地奔驰起来,只见它刚一出嘴子,就“嘭”的一声进了导板。刹那间人们惊呆了。接着那胜利的欢呼,便立即充溢了整个车间。
     燕鸣厂长从人群里挤过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抱着有24年工龄的老工人张明山,无比亲昵而又兴奋地说:“老张,你可给咱小型厂解决了大问题了,这价值是无法计算的。”一位过去被火龙“咬”断了一只胳膊的老工人用一只胳膊抱着张明山的肩头说:“这回咱们压延工人可该多活几十年了,大伙感谢你呀!”
     过去人力夹钳,由前一机架出钢夹入一机架的入钢口需3秒,使用“反围盘”后只需要0.8秒,提高效率40%,产品质量提高6%,节省劳动力70%;每年可为国家创造价值500多亿元的财富(合现在人民币500多万元),并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解决了长期损害工人健康的烫伤和职业病的难题。
     当时国外同类型轧机还没有用上反围盘。反围盘成功了,中国工人真正成了机器的主人,当看到火红的钢材从轧机间穿梭而过,大家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影  响

     自1949年始,张明山就苦心钻研,为此呕心沥血。经过三年的艰苦研究试验,1952年9月14日张明山创造的光轧机“反围盘”终于成功。可以说:“反围盘”的成功,是他意志和毅力的结晶,也是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的奉献!被苏联专家华西列夫称之为“爆炸性的新闻”。专家们说:“反围盘的创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应当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在我国,张明山的这一创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52年9月24日,东北总工会发来贺电;9月25日,鞍山市政府、鞍山钢铁公司、鞍山市总工会联合发表了《关于批准小型厂张明山同志为1952年特等劳动模范的决定》,并发给张明山奖金1000万元(合现人民币1000元)。1952年9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电贺张明山创造反围盘成功。1952年10月1日,东北总工会特别邀请他晋京参加国庆观礼。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丰泽园宴请参加国庆观礼的英模。毛主席端着酒杯到处找张明山,他要认识一下发明反围盘的英雄。毛主席来敬酒,张明山始料不及,由于太激动了,张明山一不小心把满满一杯酒洒在了毛主席的衣袖上,使他很尴尬很懊悔。这是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一个小插曲。1953年,全总吸收张明山为中国工会赴苏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代表团的成员,去莫斯科参加观礼活动。张明山长子张世德记得小时候看到一张他父亲与苏联女舞蹈演员的合影照片。1954年,张明山被选为鞍钢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名代表之一,于9月15日至28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张世德的记忆里,他家有一张一米多长的大照片,是他父亲张明山在195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1956年,张明山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成为全国著名的先进人物。
     发明创造反围盘成为1952年全国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从此,鞍钢乃至全国掀起了机械化自动化运动(现在称为自主创新活动)高潮。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直接推动了鞍钢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新高潮,推动了鞍钢宪法的诞生。
     光轧机上的反围盘试制成功以后,鞍钢小型厂接连创造了毛轧机自动翻钢机、小型立围盘、自动卷线机、自动磨床、自动飞剪等15种自动化设备,并对当时的23部旧设备进行改造,此外,还创造了6项工厂管理新经验。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迅速改变了小型厂的面貌,提高生产效率41.5%。1952年,小型厂为国家创造了2604亿元(合现人民币2604万元)的财富。鞍钢小型厂职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鞍钢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据1953年统计,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22个单位的职工共提出了1144项合理化建议,经审查批准并已试验成功的计167项。机修总厂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钢绳厂栗根源一个人创造7件自动化器械的事迹也相继涌现。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于1953年2月20日,发出了《关于推广小型厂机械化自动化运动经验的决定》。195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因为张明山创造反围盘成功发表题为《努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的社论。全国迅速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
     1952年12月,当时在鞍钢的作家于敏,来到了鞍钢小型厂体验生活,他以张明山创造反围盘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电影剧本《无穷的潜力》,1953年11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是许珂,副导演是武兆堤,主演是谢添,还有陈戈、鲁非、方化等知名演员加盟,影片生动再现了张明山研制反围盘成功的经过,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据张明山的长子张世德讲,一天,他刚放学回家,看到家里挤满了人,好不热闹,后来才知道是于敏、谢添等人到他家来采访。1954年12月15日邮电部以“开展技术革命运动,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为题发行邮票,志号为特11的“技术革新”雕刻版邮票,这套邮票共有两枚,第一枚就是面值800圆(相当后来的8分)的“反围盘”特种邮票,另一枚是面值400圆的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1956年2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张明山本人口述,作家于敏整理的《我和反围盘》一书,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


     回  忆

     张明山长子张世德生于1942年。他1964年入厂,在鞍钢冷轧厂工作。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裁判,曾经是鞍山市七项竞技项目纪录的创造者,游泳健将。每逢暑假,他都被鞍山市体委借出到市游泳池做救护工作和办游泳学习班。据张明山长子回忆,张明山对子女要求很严,经常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听党的话,不允许做错事。他经常讲当年在南地号住时,上下班都是步行,没有自行车,以此教育晚辈。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常教育子女别讲吃喝穿戴,要多注意学习。张世德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张家车水马龙,各大新闻媒体来采访、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张世德在上小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一篇题为《屋里的春天》的课文,内容是讲他父亲和工友们在他家研究革新的故事。他说:“父亲有一个心爱物是1959年组织上奖励他的一台德国产的B7自行车,他一直骑到1964年我上班时,他郑重地送给了我,那辆自行车骑起来真轻巧,很可惜,后来让我给卖了。”
     1954年以后,张明山相继担任了小型轧钢厂和中板厂副厂长职务,走上了领导岗位。1970年,他离休了。11年以后,即1981年7月26日,这位曾对自主创新起过巨大引领作用的老人,一代功勋张明山,因患脑血栓医治无效而故去,终年68岁。
     再过三年就是张明山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我谨以此文对发明创造“反围盘”的张明山同志表示崇高的敬礼,并永远追记缅怀他。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