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乔冠华故居:留给家乡的名片

这座建于清代的苏北农村小院,雨浇风摇,人去院空。大跃进时,曾被村里改作了榨油房,几经变迁,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想不到,今天修缮一新,又成了家乡的一张

     这座建于清代的苏北农村小院,雨浇风摇,人去院空。大跃进时,曾被村里改作了榨油房,几经变迁,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想不到,今天修缮一新,又成了家乡的一张名片。这真是,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
     当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讲话时,淋漓尽致显示了作为中国外交家风采魅力的乔冠华,就是出生在这座农村小院。
     乔冠华三岁丧母,五岁入叔父私塾,九岁离家去盐城读书,而后又转学南京,十六岁他考进了清华大学。家里人摇着小船,送他整整走了一天水路到盐城,接着又乘船至南通,再换船去上海,然后坐火车北上。自此,乔冠华就再也没有回过这座农村小院。
     对于家乡的记忆,留在乔冠华脑海里的,也许只有这座农村小院和少年时代的一些趣闻逸事。而家乡的人们,包括走向悬车之年的我等,对他这位名震一时的国家部长级人物的真正了解,也还是来自于他与夫人龚澎的女儿乔松都的充满至爱的回忆,以及他的续弦夫人章含之的深情文字。
     我在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有机会参观了这座农村小院。从水乡建湖县城驱车东去十多里,就来到了还在描龙绣凤的有着龙脊花墙、古朴典雅的“乔冠华故居”。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离我老家高作三十多里远的一座名人故居。
     进入院内,走过一个天井,出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故居的主屋了。乔冠华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墙壁上挂有乔冠华的生平简介和他参加革命的历史图片。室内还陈列着他的部分遗物、著作以及生前的生活、办公用品。这些都是这些年收集来的。
     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少年时代的住处。有一张单人木边竹心床,两头搁在板凳上,床边一只小柜,都是原物原样的摆放。
     岁月可以改变这些东西的颜色,但怎么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我从这个房间走进了那个房间,还上了小阁楼,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乔冠华的一生,结缘于政治,是个大才子,大笔杆,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毛泽东戏称他“乔老爷”。然而,就是这位乔老爷,最终也被无情的政治漩涡淹没。这是他的悲剧。
     虽说乔冠华离开家乡五十多年,没有再踏上这片故土;他的家人也于解放前全部去了上海谋生,没有再返回家园。但他眷念着家乡,在他极度苦闷的时候,也曾有过“回乡教书”的话语。他回乡一望的心愿,始终萦怀心间,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
     他对章含之说:从一解放,他就忙了,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假,也根本顾不上想念家乡,没有时间想这些。再说,当了官,就更不好回去了。如果回去一次,不知要给地方上添多少麻烦。周总理也是苏北人,解放后也从未回过家乡。
     他接着对章含之说:现在倒好了,不当官了,等这次病好了,也许可以和我一起回家乡看看。……但是,急转直下的病情,使他未能如愿。
     乔冠华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的章含之带上了乔的照片,孤身一人回到了乔的家乡。也了却了乔的一桩未遂心愿。
     对于章含之的到来,家乡的人们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洋溢着浓厚的乡情与荣耀;而上级官员却感到了为难,生怕背上说不清的黑锅!
     关于这件事,当时的传说很多。直到去年六月份我路过南京,巧遇了曾在建湖县当县长的魏福宝,才得到了权威性的版本。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谈起往事,她唏嘘不已,回忆说,县里事先就接到了市里的电话,明确指示:低调接待章含之的到来,县委书记不出面,由县长陪。说章含之这次回来,是想让乔冠华的骨灰回葬家乡,市里不同意,认为乔有政治问题。
     这样,就由魏县长陪章去了乔的老家庆丰公社东乔庄大队。晚上回到县城,凑巧撞见了县委书记。当时章很感动,还以为是对她的一种礼遇呢。
     不过,章含之的内心是凄凉的。她从上海赶到建湖,一心想让亡夫乔冠华魂归故里的想法,没想到,在官员门的政治敏感中破灭了。“落叶归根”,归不了“根”。她似乎感到了世态的炎凉。
     章含之只好去了苏州东山找乔的墓地。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乔冠华的家乡,不得而知。如今,章含之也已驾鹤西去,即便得知这个内情也不会伤感了。
     地处苏北里下河泽国水乡的我们这个地方,沟河交织,出门就划船,交通十分的闭塞,长期守着望天收的自然经济。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苏南已热火朝天发展商品经济,而我们这里却还是按兵不动,一潭死水,生怕偏离了社会主义。
     当然,现在不是这个情景了。
     家乡的人们,不仅认识到了对外开放是发展商品经济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由途径,也认识到了现今“乔冠华故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希望他们对乔的这份情感,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作者简介:颜世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传记文学》主编。)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