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八一英雄传 |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评鉴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

  

——《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评鉴

  忽培元:《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1830页,150余万字。

  【作者简介】

  忽培元,笔名柏原,男,汉族,陕西省延安人,现为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诗书画院院长。

  【内容简介】

  马文瑞(1912-2004)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于1926年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4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苍生三部曲》(以下简称《苍生》)由三部巨著组成:《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1912—1949)》《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1949—1979)》和《浩海——马文瑞与改革开放(1979—2004)》;它们以一个长卷式的画面,对马文瑞的一生进行了真实、生动、全景式描绘。同时通过对马文瑞经历的再现,延伸地谱写了中华民族这伟大的群体,如巍巍群山、如奔腾长河、如茫茫浩海。

  【作品点评】

  抗日战争时期,马文瑞曾任中共陕北省委秘书长兼白军工作部部长、安塞县东北军中共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周恩来、叶剑英领导下,先是在陕西延安对东北军、西北部军进行“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宣传动员工作,和他们交朋友,争取其中的一部分人从“打自己人”转变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对以后发生的“西安事变”和整个抗战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随后,他在担任八路军三八五旅政治委员期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巩固了大后方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日战争。相异于许多人物传记作品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正面战斗战场刻画描述较多,《苍生》详细展述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进犯;前线战事严峻;后方物资紧缺;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党的各级组织带领下发起“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支援前线的情况。从史实上,“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解决民生;创造抗敌物质基础的重要一页。《苍生》选择了这重要的历史侧面,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这段难忘的岁月。

  首先,《苍生》以广阔宏伟、深邃敏锐的视野,具体地、历史地、形象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多维性和曲折性。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派坚持顽固的“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处在两面夹击的险恶环境。再加上党内王明的“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和“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错误路线的干扰,使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马文瑞处在这样的风口浪尖,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积极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生动实例。

  其次,《苍生》严格遵循传记文学必须以真实性为首要基准的原则,忠于历史事实,忠实于时代气息。从传主个人生平、家庭成员、周围环境,到近一个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根有据、有案可稽。人物有名有姓,史料翔实可靠。背景与人物契合,时间与空间交织。作者在书中写了数百个人物,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虚构、凭空捏造的。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领袖,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等英豪先烈,从一般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百姓,都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例如,1940年底,马文瑞响应毛主席“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号召,在三八五旅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书中就描写了他与团长张才千、张德有、吴茂德、王厚安等交往的详情,当事人几十年后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又如,他在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时,使驻安塞城附近的一个姓陶的营长同意拆除碉堡工事;此事在叶剑英写给周恩来的报告中便被提到。”

  最后,《苍生》作为长篇传记优秀文学创作,总体上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和统一。作品结构时空交错、环环紧扣,有张有弛、有声有色。人物众多、主次分明,“小我”与“大我”融合,个体与群体合一,家庭与国家共生,个人与民族依存。作品突破了一般人物传记仅以传主生平为线索如同年表式的单一叙述模式,围绕主线塑造了一大批党和国家英雄人物的立体群雕和典型形象。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凸现不同人物的风貌、气质和性格。书中描写马文瑞深夜化装、孤身骑着骡子潜入延安城内,与东北军的方团长彻夜长谈的大段对话,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前者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又衬托了东北军内部的矛盾和部分官兵对抗日思乡的情怀。这样的描述,书中比比皆是。

  值得一提的还有,作品风格独具匠心、新颖感人,带有浓浓的黄土高原色彩,简朴中寓哲理,平实中见崇高。三部作品一气呵成、连贯统一,又各自成篇、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哲理与诗意交融,描绘与叙说互补,抒情与说理并重。书中有两段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陈述,可以引以为证:

  “艰苦而持久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以付出几千万同胞生命的代价,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正义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一传开,举国欢腾,普天同庆。8年浴血奋战,8年同仇敌忾,8年卧薪尝胆,8年前仆后继,中国人民终于将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降伏了!侵略者终于认识到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辱!一个被分割、被奴役、被帝国主义视为软弱可欺的民族,在8年血与火的斗争中坚强地站立起来了。

  8月15日,消息传到延安。延安的‘八·一五’之夜,是锣鼓秧歌和灯笼火把的世界。城里城外,漫山遍野,到处是一片欢腾,一片火光。游行庆祝的队伍,像长龙狂舞,蜿蜒腾跃,如火风展翅,铺天盖地。人们扬眉吐气,尽兴狂欢,欢呼我们民族的胜利,欢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欢呼民族独立与和平之神的降临!”

  这是对当时延安解放区和全国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而欢呼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也是为迎接80年后仍然牢牢不忘这个日子而表露的“环球同此凉热”的期盼和心结!

  【点评人简介】

  涂武生,笔名涂途,男,湖北武穴人,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