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从江南才子到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冯仲云传》评鉴

从江南才子到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

  

——《冯仲云传》评鉴

  赵亮、纪松著:《冯仲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8年,印数3000册,371页,250千字。

  【作者简介】

  赵亮、纪松:生平不详。

  【作品简介】

  《冯仲云传》讲述了冯仲云从清华学子到抗联名将的传奇人生。不仅填补了冯仲云这样一位从书生到将领的传奇人物研究空白,也是东北抗战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29节,1-2节记述冯仲云的童年、少年和清华求学;3-16节细致地记述了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冯仲云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17-22节记述内战时期冯仲云在东北的革命经历;23-29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仲云的不同岗位任职。

  本书的主体是冯仲云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既写出了抗联14年抗日斗争的残酷,也写出了人物丰富的思想与感情,勾勒出了冯仲云在东北严酷的条件下逐步成为抗联著名将领的过程以及重大贡献。

  【作品点评】

  一、探索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是大家耳熟能详以至于日用而不知的一句话。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却经历了一个过程。刘少奇曾评价:“‘一二·九’时代的革命青年学生(特别是北平学生),已经指出了一条道路一一到乡村去,到革命的武装部队中去和人民特别是农民结合起来,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建立革命根据地和进行抗日战争,这是一切革命青年学生在民族危险中争取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因此,长期以来,一般认为爆发于1935年12月的“一二九运动”开拓了青年学生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实际上,通过本书对冯仲云革命道路的叙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包括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等一批清华学子已经在实际中走这条革命道路。他们的探索,逐渐形成洪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在严酷条件下坚持斗争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

  东北的抗日斗争是在日本严密的殖民统治之下进行的。日本帝国主义从1932年开始就在各地建立并不断强化日伪政权机构,优势日伪军警不停地对抗联进行追击围困。到1940年,各地建立起的集团部落,基本上断绝了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东北地区交通发达,抗联的行踪基本上都在日伪的监视之下。东北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也给抗联开展游击战争带来严重威胁。抗联的衣、食、弹药等来源断绝,伤员得不到救治,兵员得不到补充。更重要的是,抗联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得不到有效指导。抗联内部则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领导。这些都是抗联斗争遇到的重重困难。无怪乎抗战胜利不久,彭真曾将东北抗联14年抗战与红军长征、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并列评为中共革命斗争史上最艰难三件事。

  面对严峻局势,冯仲云始终坚持信仰、坚持斗争。不仅如此,他也始终思考事关抗联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一些重要战略思想。

  冯仲云积极思考抗联和革命的前途,他提出抗联吉东、北满部队转移到敌伪统治比较薄弱的北满地区坚持斗争,以便集中力量同关内八路军打通关系的建议。绕开敌人优势兵力,到敌伪统治薄弱地区开展斗争,建立根据地未尝不是摆脱困境、积蓄力量的正确途径。可惜的是,他的这个建议被指责为动摇东北游击运动决心和必胜信心,是取消主义,而受到批判和处分。如1936年“汤珠联席会议”上,确定“领导群众抗日反满的各种紧迫的经济、政治斗争,广泛促成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并在统一战线中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再如1939年5月,冯仲云建议部队尽可能接近并深入到群众中去,部队工作与地方工作相互依托,实际上蕴含着打破日军将抗联与群众分离政策的设想,这也是对抗联历史经验的总结性认识。

  三、在苏联远东军与挺进东北的共产党部队架起沟通桥梁

  苏军占领东北后,由于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东北实行双重政策,一方面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三大城市和中长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另一方面援助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为了外交上避免被动,苏军要求不适用“八路军”番号,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抗联与苏军协商,冯仲云、周保中等以东北各地苏军卫戍(警备)司令部副司令身份,迅速与当地地下党取得联系。冯仲云任苏军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冯仲云、周保中等积极打通与中共中央的关系,与中共中央派到东北的彭真、陈云等东北局积极联络,并汇报东北情况,使得中共中央、东北局等迅速了解东北情况,为共产党快速打开东北局面提供有力帮助。冯仲云、周保中等人还利用苏军军官的身份帮助挺进东北的关内干部和部队与苏军建立联系,并从收缴来的军用物资中选出大批武器弹药、服装、粮食等送给部队,为共产党大批部队顺利进入东北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以后历史的发展看,共产党大批干部和部队经略东北,为解放东北奠定了组织、干部基础,并进而为赢得全国解放做了铺垫。

  四、为中共中央做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返回东北前制定的作战计划中,被派往沈阳的冯仲云肩负着就近与关内打通联系,寻找党中央的重要任务。1945年9月,冯仲云给党中央写了汇报信,由曾克林带往延安。冯仲云信中详细汇报了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反攻东北、抢先接收占领57个大中小城镇的情况。这些战略据点,为中共夺取东北、保证东北抗日战争胜利果实落在人民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冯仲云向中共中央提供了苏联将在12月初全部撤离东北的情报,请求中央迅速派干部军队来东北,“越快越好”。正是对冯仲云的汇报信以及其他有关东北信息的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共中央将原定“向全国发展”的战略改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历史已经证明,这一战略方针的确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行文上,《冯仲云传》有三个特点:

  一、取材丰富详瞻。史料是人物传记的基础。由于时间跨度大、工作岗位多,尤其是战争年代资料缺失,革命人物传记一般都面临资料不足困难。本书依据留存的历史文献,参考了大量的散见于报刊、书籍中的回忆文章和老同志谈话,多卷本《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查阅了部分日伪档案,建国后水利、水利电力部部分文件,以及流传下来的冯仲云当年写的部分报告、书信,还采访了冯仲云亲属、同事、朋友等。作者大量引各类文件、报告等入文,但并不显得滞涩,反而增强全书可信度,也有历史的现场感。

  二、叙述平实客观。面对冯仲云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描写他壮阔的一生,作者采取一种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正如作者所言:“历史作品以真实为生命,在这样的地方,笔者宁愿留下缺陷,而不敢附加没有根据的话来‘充实’内容”。同时,对冯仲云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本书也没有为避讳,而是如实记录。正因为作者有此认识,使得本书叙述更显真实、可信。

  三、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丰满的冯仲云。在大篇幅描写冯仲云进行革命斗争和工作同时,本书还专辟章节描写冯仲云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让读者在为冯仲云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感染同时,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让人可近、可亲、可敬。

  1949年5月14日,毛泽东、朱德讲“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冯仲云回顾抗联斗争讲到:“东北抗联在默默中和敌人搏斗了14年,在这个悠久的岁月里,造成几许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抗联的先哲烈士的精神是不朽的、志气是超卓的、毅力是坚决的,“他们都能整个地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这是对冯仲云参与的抗联历史的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

  【点评人简介】

  金富军,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清华大学校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研究。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