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早逝虎将的赞歌——《叶成焕》评鉴

早逝虎将的赞歌

  

——《叶成焕》评鉴

  薛环:《叶成焕》,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128页,10万字。

  【作者简介】

  薛环,编剧,参与编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的《叶成焕》一书,并创作电影《叶成焕》、军旅电影《浪花岛之恋》。

  【作品简介】

  叶成焕1914 年出生于河南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的叶成焕在私塾学习时就表现出对传统落后旧教条的反感,《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他的最爱。家境的贫寒和嫉恶如仇的天性以及聪明机智的头脑让叶成焕在15岁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革命思想,并于1929 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是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麾下一名年轻有为的战将,也是陈赓旅长的得力助手,历任连队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长、师政治委员等职。无论在艰苦的长征过程中还是在之后的抗日战争里,他都指挥果断,身先士卒,屡挑重担,战功卓著,深受部下的爱戴和上级的称赞。叶成焕在1937年4月14日临危受命,为了牵制日军,在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时,被敌人的冷枪击中了头部,于 18 日凌晨壮烈牺牲,年仅 24 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这是全师上下对772团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战士们对叶成焕团长的无比爱戴。徐向前对叶成焕给予了高度评价:我 772 团团长叶成焕身先士卒,不幸牺牲,“他是鄂豫皖时期参加红军的,作战勇敢、沉着,善于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刘伯承在这位“年轻虎将”叶成焕的追悼会上称其为“一个很好的布尔什维克。”

  【作品点评】

  《叶成焕》一书主要通过“历时”的写法讲述了叶成焕从诞生到牺牲的流星般耀眼又短暂的一生,流星划破长空的时间非常短暂,然而却把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了世人,叶成焕24岁的生命虽然短暂,正如作者所说,他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本传记的作者薛环用饱有诗人的激情书写着一位为革命而生的热血生命,将叶成焕这名抗日虎将的一生分为“童年和少年(1914-1929)、参加革命(1929-1932)、在川陕苏区(1932-1934)、漫漫长征路(1935-1936)、奔赴抗战最前线(1936-1938)”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正是叶成焕造就英雄底色、初出茅庐、经历磨练、实现壮举的过程。作者通过描绘叶成焕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寻找英雄的成长轨迹的原始因由,到后来参加革命斗争、经历长征和逐步成长为抗日战争中的骁勇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丰满血肉的年轻的成熟战士的光辉一生。

  一、“时”、“势”、“人”造就英雄底色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作者通过描述一战爆发、袁世凯复辟帝制、“二十一条”的签订、晚晴统治的腐败这样的中国作为历史背景,叶成焕的出生地河南省新县位于鄂豫皖交界处,这里风光秀美,物产富饶,然而混乱的世事像乌云一样遮盖它的美丽,叶成焕此时在这一环境下出生。历史的乌云遮挡了家乡的美丽,“时”和“势”的形成为叶成焕的英雄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出身贫困农民家庭的叶成焕的父母和中国大多数贫苦农民一样早出晚归的耕作,却得不到能够养家糊口的劳动成果,没有土地的贫民为了少交地租而与地主商讨,从来都是一厢情愿。儿时的聪明和机智被诉诸于和带领小伙伴一起对地主的报复,就连私塾的老师都只打贫苦家的孩子,认命从来难于被少年的血气方刚接受。年少的叶成焕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深刻记忆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被抹去。 13岁的叶成焕遇到了一个讲授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为穷苦人民事迹的老师,这位老师成为启蒙叶成焕的人生导师。少时的叶成焕就表现出了同龄少有的机智和勇敢,这一“人”的重要因素与“时”和“势”碰撞,又得到人生导师的指点之后,这些因素契合在一起,一个英雄的成长背景清晰起来。红军也在此时进入河南新县,包括叶成焕家在内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之后,叶成焕更加坚定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这时,他15岁。八年的私塾生活是其理论学习的基础,再加上各种军事训练,叶成焕迅速成长起来。

  二、英雄成长之初出茅庐

  1930年,16岁的叶成焕已经是某团的通讯员,蒋介石在此时正收编部队准备围攻红军的根据地。在自己的强烈争取下,叶成焕参加了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带给这个孩子的更多的是失去小伙伴的悲伤,他亲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叶成焕的第二场战斗——反“围剿”战斗则让他体会到了打胜仗的滋味,当看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鱼水之情和打胜仗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期待,更坚定了叶成焕的革命信念。在这一阶段,本书作者以跃然纸上的生动语言讲述了一个红军小鬼成长为“老兵”的生活点滴,不仅有叶成焕本人的主要事迹,更是将叙事背景扩大到叶焕成所在的整个队伍,以及整个红军队伍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其中不乏轻松愉悦的气氛来描述红军这一段艰苦的岁月,让读者体会到会打仗的红军战士同样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们同样处在最好的年华里,却因担负了太多责任,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挥洒在残酷而又光荣的战场上。当叶成焕经历了第一次战斗的“苦”和第二次胜仗的“喜”之后,18岁的叶成焕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认真的态度使得他被提升为营政委。1932年12月,叶成焕和营长一起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全营战士翻越秦岭、渡过冰冷的汉河,稍作调整后,最终成功翻越了大巴山这一恶劣地势。大巴山山麓的“通南巴”地势险要但地产丰富,然而却是最受军阀压迫的地方,红四方面军多次打败军阀田宋尧为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扩军之后叶成焕被任命为十一师政治委员,经过十个月的战争,反六路“围剿”取得胜利,叶成焕也在这一次的长期战斗中获得了巨大成长。

  三、英雄的磨练

  这一部分作者取名叫“漫漫长征路”,21岁的叶成焕血气方刚,在强渡嘉陵江的战斗里被国民党军屠杀俘虏的暴行激怒,为了给战士们报仇,叶成焕在战后处置了战俘而被撤消了所有职务,但在战士们心中他还是那个亲切的叶政委,事后他也深刻地检讨自己并认识到报仇对象不应该是穷苦子弟,而是反动头目。漫漫长征路的开始也是叶成焕的漫漫成长之路。

  剑门关一役作者把叶成焕在战斗中用语言和智慧激发战士们的战斗士气的一面展示了出来,他能把握战士们的战斗心里,并将战士的这种心理转化为战斗的士气,并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进行战斗。在这一战斗描写中,作者将语言和动作相互协调,步步紧凑地描绘了叶成焕在战斗里的真实状态,让读者的阅读气息也跟着紧凑起来。这一小节的叙述让我们清晰地认识了一位思想和行动并行的政委形象。由于犯了严重的原则错误,叶成焕被调到红军大学学习,通过几个月的学习,他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水平,再次被任命为九师的政治委员。同一年,叶成焕和战士们踏上了长征之路。诺尔盖草原在长征路上就是死亡草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在这一片不知有多远多深的草地,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泥潭丧失生命。是伟大的革命信念支撑着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这片死亡之地。叶成焕的鼓舞和乐观是中国红军三次战胜死亡草地的政委的缩影,他们始终乐观和坚定的信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创举。

  四、英雄牺牲前的壮举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起卢沟桥事变,叶成焕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第三十一军等部队在刘伯承的带领下进入山西进行“三原改编”。叶成焕被任命为全国统一战线形成后改编的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三八六旅同年十月在晋东长生口配合战友取得了奔赴前线的头仗的胜利。之后的三八六旅又取得了多次战功,神头岭之战八路军一二九师共歼敌1500多人,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作者充满激情地讲述了叶成焕在生命前夕参加的抗日斗争,形象的比喻更是对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的英勇的表现画龙点睛:“叶成焕又率领战士们端起明晃晃的刺刀,甩开雪亮的大刀,像小老虎一样朝惊魂未定的敌人扑了过去……随着震天撼地的爆炸声和喊杀声,日军的队形一下子变成了一条狂跳的火龙,敌人四处奔窜!”24岁的叶成焕不幸染上肺病,但他仍然坚持在战斗最前线。叶成焕最终还是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战场上。

  作者对这位早逝的英雄饱含着深沉的感情,整篇读来有一种英雄赞歌般的高昂情怀,作者不仅对叶成焕投入了无限的敬意,也为所有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奉献生命的英雄表达了敬佩和感激。这样一篇极富感染力的传记同样启示着后人认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当被后世永远铭记。

  【点评人简介】

  李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