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为革命而教育——《吴玉章回忆录》评鉴

为革命而教育

  

——《吴玉章回忆录》评鉴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252页。

  【作者简介】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辛亥革命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

  【作品简介】

  《吴玉章回忆录》一书是适逢1978年吴玉章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由担任过吴玉章助手的李新编选而成的。编者在吴玉章以往写就的回忆文章中,甄选了记叙革命史实较多的十篇文章,共同组成了本书。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风雨兼程、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这些或情绪饱满、或情节曲折的文章陆续完成于1959年至1964年间,是彼时已过耄耋之年的吴玉章先生对自己悠长人生的回望和对过往峥嵘历史的审视。

  【作品点评】

  作为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尤其是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吴玉章早期身为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后来毅然投身于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从参加革命伊始,他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一生注重教育的作育人材之功能。这位“革命老人”将毕业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早在1940年吴玉章的六十寿辰庆祝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而《吴玉章回忆录》一书便以自传的方式,在生动而激扬的叙事口吻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一辈子做好事”的吴玉章。

  吴玉章早年东渡日本,谋强国之策,并在1906年加入同盟会。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为革命而教育,一生奋斗不息。《吴玉章回忆录》一书是从吴玉章本人所写的诸多篇回忆文章中择选与连缀而成的,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将其革命的人生徐徐地展现开来。因此,阅读此书不免有时间的跳跃感与事件的碎片感。与此同时,由于每一章篇幅长短不一、叙事重点各有侧重,因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绘也参差不齐。尽管该书对于吴玉章在二战或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描绘得并不算多,但仍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以教育与宣传为手段为抗战鼓与呼、慷慨激昂、共赴国难的革命者形象。

  在吴玉章的革命人生中,他并没有太多短衣匹马、赤膊上阵的实战经历,而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宣传实践践行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以知识来匡扶民众、戮力救国的文化传统。早在1933年,吴玉章就曾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委派,担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负责训练中国干部的工作。当时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共产国际决定召开“七大”,在此情形之下,吴玉章与其他同仁一道提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见,并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这个文件便是后来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的著名的《八一宣言》。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八一宣言》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新形势,反映了广大民众抗日基本侵略者的愿望,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吴玉章的这次宣言起草,可谓“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真切写照。

  1935年,吴玉章曾秘密前往法国,创办与经营《救国时报》,以此为阵地,向国际发声。在法西斯阴霾密布的国际大背景之下,《救国时报》努力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及抗战的前途,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抗战,在国际上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吴玉章回忆录》一书对这一段经历进行了事无巨细地描绘。在《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一章中,吴玉章将自己这段危机四伏、漂泊海外的办报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全局把握,又有对国内时局的细致分析,当然更多的是对经营《救国时报》艰辛历程的回顾。例如书中讲述了吴玉章怎样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之中与同仁接头,如何在资金短缺的窘境中举步维艰,如何巧妙地将此前被法国当局停刊的《救国报》改为《救国时报》,如何利用国内报纸的订户名单来解决自己的发行问题等等。《救国时报》所担负的任务,正如吴玉章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创刊号起,就明确地指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全民族一致对外,建立全民救国的联合战线。”从1935年12月9日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终刊,在共计152期里,《救国时报》对外宣传中国抗日,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对内则揭露投降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向人民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由此,卓有成效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11月,吴玉章来到延安,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延安,他先后担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在这期间,他将自己的教育专长与抗日相结合,撰写了《抗战期间的教育与文化》这篇著名文章,指出要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必然不能离开国民教育。同时还编印了 《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际》 等书册,供广大军民学习。鉴于吴玉章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他被党中央委任主抓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在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提出系统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为满足前方部队对抗战文艺干部的需求,他提出并设立了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建立了晋东南、华中、晋西北鲁艺分校,此外还组织吕梁剧社、黄河剧社等学员来鲁艺学习,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文艺人才。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吴玉章出任延安大学校长。在延安大学,他根据抗战需要创办了多个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系部,为抗战和生产双线任务输送了大量人才。除此之外,这期间吴玉章还曾任新文字运动委员会主任,通过举办新文字干部学校、主持《新文字报》等工作在延安积极倡导开展新文字运动,为解放后开展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吴玉章回忆录》一书尽管没有对这段经历进行太多的记叙,但他在《回忆林伯渠同志》《南泥湾修养追记》等章节中对延安岁月的回忆,依然体现出了一个教育家以教育促革命的热血衷肠。而吴玉章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教育实践,也为他此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开拓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早在1922年,吴玉章就曾出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以学校为阵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而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战争极端困难和严峻的形势下,吴玉章发挥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经验才能,坚持为革命而教育。总而言之,在厉兵秣马、众志成城的抗日战争期间,吴玉章高举教育与宣传两面大旗,以学校与报纸为阵地,以自己手中的如椽大笔为武器,一次次向日本帝国主义、向国内反动势力发起攻击。他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为革命举起了一面面舆论大旗,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且具有较高思想价值的回忆录。就文本语言而论,本书语言生动盎然,富于吸引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跟随着吴玉章本人娓娓道来的口吻与爱憎分明的情绪,走入他丰富饱满的人生之中,认识了一位大义凛然、捐躯赴国难的知识分子形象。与此同时,我们得以拨开遮掩在历史之上的重重迷雾,对抗日战争等历史有了新的审视与认识。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位邓小平同志眼中“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的人生经历,我们将获得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是陆游笔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林则徐口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与责任。

  【点评人简介】

  李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