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闽西革命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张鼎丞传》评鉴

闽西革命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

  

——《张鼎丞传》评鉴

  《张鼎丞传》编写组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554页,42万字。

  【作者简介】

  《张鼎丞传》编写组由连尹、胡大新、王盛泽、苏俊才、张朝阳五人组成,连尹任主编,胡大新任副主编。

  【作品简介】

  本书从张鼎丞早年投身革命工作写起,一直写到1981年张鼎丞逝世,时间跨度长,对张鼎丞的一生做了全景式的展现。

  张鼎丞1898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鼎丞领导永定县农民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贯彻执行中夫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方针,同闽西南的国民党当局谈判,建立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为推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起了积极作用。1937年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书记、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等职,率部进入苏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1939年5月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1941年任新四军第七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苏中战役,后又北上转战山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1954年起,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1年12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作品点评】

  张鼎丞早年投身革命,以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身份,走村串户,向广大贫苦群众宣讲革命的道理,在闽西大地上散播着革命的火种。经过张鼎丞等人艰苦细致和深入的宣传工作,各乡村陆续建立起党支部和团支部,进而建立了溪南区委,他任区委书记,农会也逐步恢复。在此基础上,还建立和发展了由比较坚定的农会会员组成的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以铁血团为骨干,1928年6月,张鼎丞组织发动了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暴动——永定暴动。暴动发生之后,张鼎丞及时将起义部队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张鼎丞等人的领导下,分散在闽西各地的红军游击队迅速集中起来,对湖雷、上杭等地展开攻势,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朱德等人率领的红四军的入闽作战。中央红军长征之后,张鼎丞与邓子恢、谭震林等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闽西、赣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逐步恢复和发展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西安事变之后,张鼎丞得知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已转为联蒋抗日后,即与邓子恢、谭震林确定了新形势下的工作部署,并联名发表了致国民党军政当局的公开信和致各界人士书,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尔后,他又与邓子恢联名或分别写信,动员各阶层力量敦促国民党当局与我真诚合作,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国共合作之后,闽南红军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第2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在张鼎丞、粟裕的领导下,二支队积极向宁沪、宁芜铁路及各沿线敌军薄弱地带展开了袭击战和破击战,有力地箝制了向华中内地进犯之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此后,张鼎丞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基本上离开了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岗位。

  和粟裕、张云逸、彭雪枫等赫赫有名的新四军战将相比,张鼎丞的战功主要不是体现在军事指挥方面,而在部队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工作上。本书对张鼎丞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军队政治工作的贡献做了比较详实的记叙。在与国民党开展和平谈判的过程当中,张鼎丞十分注意做好党内和军内的思想工作。当时,党内和军内有很多人不理解联蒋抗日的政策,觉得想不通。为了统一认识,更好地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张鼎丞在闽西南军政委机关报《红旗》上发表了《对国民党的新认识和新态度》一文,澄清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合作抗日上的模糊认识,保证了国共和谈的顺利进行。在改变过程当中,为了使战士们认清国共合作抗日的意义,张鼎丞在部队集中整训过程中,亲自给指战员们作动员报告,开座谈会。为了更好地启发大家,张鼎丞号召部队之间展开政治工作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说服教育活动,大家认识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意义。新四军第2支队成立之后随即开赴安徽前线,许多来自闽南地区的战士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产生了一些情绪波动。因此,张鼎丞在路上经常跟战士们谈心,拉家常,把抗日救国的道理化为春风细雨洒在了战士们的心田上。叶挺赞扬第2支队说:“你们这一路上搞得很好嘛,宣传工作,统战工作都做得这样好,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第2支队在苏皖边界立足之后,面临着兵员不足、军饷缺乏、装备落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鼎丞利用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丰富经验,积极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一边打仗一边建军的原则,就地组织游击队;收缴土匪武装,扩充主力,并且没收税款以补充军饷。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张鼎丞还及时总结了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以《介绍新四军一个模范党支部》为题发表在了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杂志上。长期的游击战争经验使得张鼎丞认识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要始终注意建立健全部队的政治工作,提高各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同时要保护群众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本书还在记叙张鼎丞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的同时展现了其人格魅力。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派遣张鼎丞前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淮阴,准备让他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粟裕原本就是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常年在苏浙一带开展对日斗争,熟悉当地地形地貌,了解民风民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当地群众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向中央提出详细理由,建议由粟裕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同意了张鼎丞的意见。10月27日,华中局传达了中央的任命指示,任命粟裕为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得知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任命当天拍电报给中央,坚决请求重新任命。粟裕在电报里说:“阅悉中央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高超。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特再电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员,职副之,职当尽力协助。”10月29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指示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任命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后,不仅与粟裕等一起领导华中地区广大军民投入反顽自卫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辉煌胜利,而且为部队、地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带领群众保卫土改果实,巩固了解放区,为前线的解放战争提供了稳固的后方保障。

  本书记述了张鼎丞同志从山村穷教书匠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所走过的漫长的革命历程。在传记编写过程中,福建省委邀请陈丕显、彭冲、叶飞、方毅、杨成武、郭化若、刘复之、胡立教、谭启龙、匡亚民、陈茂辉等任编纂委员顾问。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张鼎丞的老战友、老部下和老朋友,资料翔实可信,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张鼎丞同志的一生,特别是对他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主政福建以及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期间的历史进行了重点记叙。本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默默在后方为军队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组织编写《张鼎丞传》的同时,编委会还出版了《回忆张鼎丞》,里面收录了老同志回忆、纪念张鼎丞的文章,可以参看。中央文献出版社在2001年还出版了《张鼎丞》画册,可以弥补本书由于过分强调史料性而带来的可读性不够强的缺陷。

  【点评人简介】

  苏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