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纪念 | “七君子”事件——《邹韬奋》评鉴

鞠躬尽瘁  书生意气

  

——《邹韬奋》评鉴

  图书基本信息

  《邹韬奋》:穆欣,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0﹒7万字。

  作者简介

  穆欣,1920年生于河南扶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教研室主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外文发行出版局副局长兼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著有《邹韬奋》、《陈赓大将》、《王震传》等。

  作品简介

  邹韬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立足于文化出版事业,坚持正义,与反动政权相抗争,争取言论出版自由。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遭遇了一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情境,但是仍然以无比坚强和乐观的精神坚持自己的出版事业,历经艰险、百折不挠,为民族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施和大众文化的普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人至深。本书描写了邹韬奋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如何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所经历的长远复杂的道路,从政治、历史、文化等视角,为读者展示了邹韬奋艰辛曲折、卓绝奋斗的一生。

  作品点评

  穆欣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邹韬奋生平事迹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探访了韬奋二十多位亲友,搜集了一百多位朋友提供的材料,阅读了韬奋的著作和出版的报刊,并参考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书籍和资料,于1958年完成了《邹韬奋》的初版。五十年代《邹韬奋》的发表标志着系统研究邹韬奋的开始,后作者又历经二十年重新补充、修改完成了1981年版的《邹韬奋》,本书的完成是作者对于邹韬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为我们系统研究邹韬奋提供了丰厚详实的资料。传记以平实的笔调详细记载了邹韬奋的人生经历,勾勒出其思想如何从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成一位坚强的民主革命战士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尤其向读者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邹韬奋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坚持报刊出版事业,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热情,为全民族的抗日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严谨、踏实、勤奋、苦干的精神是贯穿邹韬奋一生事业中的可贵品质,为人正直、真诚、谦和是其一贯的处事风格,本传记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传主这些宝贵的品格特质。邹韬奋出生于封建官僚大家庭,由于接受了五四婚姻自由的新思想,面对封建包办婚姻本意上是抵触的,于是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提出抗议,但是未婚妻秉着“诗礼之家”的训诲,表示情愿为他终身不嫁,对他却形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最终不忍心叶家女子的牺牲而娶其为妻,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在妻子去世之后邹韬奋十分悲痛。后与沈粹缜女士结婚,家庭生活亦温馨和谐,这与韬奋温和醇厚的性情是分不开的。在香港出版《生活日报》时期,条件十分艰难,由于经费困难,报馆不能自备印刷厂,花钱由别家报馆印刷厂代印,经常错字连篇,印刷厂的铅字不全,经常出现空白代替。邹韬奋主编刊物一向是集中全力,从看稿子、编排到跑印刷所,最后看清单,都尽可能地躬亲其事。作者写韬奋为了保证印刷质量,不惜连夜亲自在印刷厂“坐镇”,“彻宵不睡地看着他们做”,天亮才回家,异常辛苦。无论办报条件有多艰难,他总是满怀信心的坚持下去,其精神难能可贵。抗战时期,战地交通困难,韬奋总是想办法把刊物迅速送到读者手里,经常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无微不至地关怀读者。《生活》周刊在1933年被迫停刊,四年以后突然有个读者写信要求退还《生活》停刊时未付给他的订刊余款。时隔四年,邹韬奋马上要求生活书店工作人员按照定单如数退还余款,非常的守信用。本传记中,作者用大量的事例讲述了邹韬奋切实认真的工作精神和诚恳谦逊的作风,待人接物上的诚实谦虚,工作中的一丝不苟,刻画了一个平实真实的邹韬奋形象。

  抗战时期,邹韬奋不畏强权和艰险,坚持办报,以惊人的意志守卫自己的事业,宣扬爱国思想,主持正义精神,这是传记在其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亮点。1931年,日军开始占领东三省,《生活》周刊积极发起抗战募捐活动支持抗日,从1932年1月到1933年5月,募捐总额高达五万零六百多元。淞沪抗战时,邹韬奋热烈慰问前线战士,并发动书店成员一起参加战时后方服务。一二九运动中,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积极呼唤全国同胞参加抗日,全力推动全国人民的救亡运动,并严厉斥责当局以及胡适等人的媚外卖国、反对人民的荒谬言论和无耻行为。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轰炸时,邹韬奋与同事一起在战火中抢救书店公物,搬运物品。面对国民党当局接踵而至的迫害,邹韬奋受到人身威胁、报刊的邮寄遭到阻力,稿件被审理搁置,他坚决抵抗,据理力争,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次次的挫败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直到最后所办刊物一次次被迫停刊,甚至韬奋被捕入狱,几经流亡,但是这些都没有挫败他的事业信念,一旦有机会就重新开始,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投入报刊的创办活动。所办的刊物坚持为抗日运动呐喊助威,始终高擎抗日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

  本传记还清晰地勾勒出了邹韬奋思想转变的轨迹。韬奋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作者用丰富细腻的笔调客观描写了这一转变的复杂经过。韬奋早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期间,接受的是杜威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还翻译过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十月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未接触到,因此思想上还处于“比较混沌”的阶段。1924年到1927年的革命时期,邹韬奋对国民党还存在着幻想,在《生活》周刊上劝告职业青年如何修养,想要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共的革命运动并没有使他在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甚至对于当时全国红色区域的土地革命,韬奋曾表示过敌视的态度。传记明确指出,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分界线,《生活》周刊时前期和后期内容开始表现出鲜明的不同。前期的内容以讨论青年婚姻、恋爱和职业为主,所指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基本上在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尽其在我”地想些改良的方法。后期内容有明显的改变,斗争锋芒已转向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指责当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是从个人主义范围中用改良方法求出路,而是要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求出路了。在1933年被迫流亡以前,邹韬奋思想上还是存在局限性的。流亡海外的经历使韬奋切身体会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感受到了苏联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他的革命思想有进一步发展,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回国之后,韬奋思想上“进步惊人的快”,韬奋在办报刊的实际工作中与反动政府坚决抗争,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在后来的几次流亡中都是听从党的领导,坚持抗日活动。在抗战中,韬奋坚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自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助手,为了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由。他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为了保留其特殊身份便于政治斗争,直到去世之后才被追加为共产党员。作者将韬奋在思想转变上的相对迟钝以及转变后的坚定和执着,通过如实的描写展现给读者,这种客观平实的描写真实表现了韬奋人生成长的轨迹,丝毫没有为了塑造传主的伟大人格和英雄形象而刻意抹去一些真实成分或者进行夸大。

  传记《邹韬奋》是作者基于多年勤苦搜集素材和资料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几经修改终于成稿。穆欣保持了高度务实的精神,传记材料丰富,细节详实,内容真实可信,结构层次感强。书中凡是涉及到具体时间、具体数字、具体刊号的细节,作者都用非常精细的统计数字进行体现,毫不马虎。传记将传主的思想发展轨迹与创办报刊事业以及几次流亡的经历相互融合进行描写,总体勾勒传主人生历程的同时,也展现了传主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情节。在刻画韬奋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诚、谦和的为人态度的同时,更展现了其坚强、勇敢、坚持正义、不畏牺牲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是邹韬奋传记文学中当之无愧的优秀之作。

  点评人及其简介

  魏雪,荆楚理工学院讲师,传记文学研究者。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