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纪念 | ”七君子“事件——《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评鉴

冠盖满京华 , 斯人独憔悴

  

——《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评鉴

  叶永烈:《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85页,26.5万字。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生,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内容简介】

  王造时原名雄生,1903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江南乡江南村一个经营竹木生意的商贾家庭。小时聪慧好学,过目成诵,被乡人誉为“神童”。他是我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史上著名“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的一生,命运坎坷。他因直指蒋介石政腐败和对日政策,被捕坐牢。1941年因起草一封致斯大林信,爱女死于癌证。家庭的重负,使他的检讨一写再写,“忙乱造规划”一订再订。一生命运,一出悲剧。本书真实记录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王造时坎坷波折的一生。本书收有王造时遗稿,系第一次公开发表。

  【作品点评】

  王造时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著名的民主斗士,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是举世闻名的救国会领袖“七君子”之一。建国后,王造时并未像“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受重用,不能一展政治才能,郁郁不得志。在反右、文革期间,屡遭迫害,后生活窘迫,最终含冤病逝。王造时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高尚的人格,他的光辉业绩,应该名留青史,他的爱国民主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发扬。读叶永烈的《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一书,对王造时先生的人格、学养、政见、胆识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观照,钦佩哀惋之情无以言喻,对先生之命运扼腕长叹,催人泪下。

  他是“五四小闯将”。1919年,王造时16岁,是清华大学中等科二年级的学生。这年5月4日,正值清华大学八周年纪念日。王造时听闻北京城内各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打了卖国贼,烧了卖国贼的房子,许多学生被捕了。当晚,他与同学罗隆基商定,马上组织同学响应各大高校罢课营救工作。他参与召集各级级长和各社团领袖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清华学生要与北京学生一致行动,坚持到底,从即日起罢课。在“五四”运动中,王造时行动积极,曾两次被捕入狱,体现了青年王造时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和斗争意志。

  他曾列国民党暗杀名单首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造时积极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支持十九路军和淞沪抗战,接着又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同盟的宣传委员、执行委员,参加援救被国民党关押在监狱里的革命者和进步学生的活动。王造时的行动触怒了国民党特务,不仅收到内装小型炸弹和手枪子弹和写有“小心你的脑袋”小纸条的包裹,而且经受了蓝衣社特务化装埋伏实施暗杀的险境。

  他是著名爱国“七君子”之一。1936年11月12日,王造时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等七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吁停止“剿共”、释放政治犯。被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是为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七君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声援。不仅中共中央发声明抗议,连冯玉祥、张学良这些党内大佬也提出异议。后来在西安事变中,“释放上海爱国领袖”被写入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通电声明中。宋庆龄更是以“人权保障同盟”的名义到苏州向高等法院请愿, 要求释放“七君子”。“七君子事件”无疑成为王造时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致斯大林元帅的信》埋祸根。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内容有:“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等条款。这个所谓“中立条约”公布后,当时在重庆的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无法容忍,由王造时起草一封致斯大林元帅的公开信。认为苏联的这一做法“显然妨害我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完整,我们不能不表示莫大的遗憾”,要求作出解释。宣言中所说的“满洲国”,即我国之神圣领土东北三省。这岂不是说,要让中国的东三省拱手相让?当时中共某些领导人则认为,斯大林与日修订条约,发表宣言是绝对正确的,王造时起草的信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是极错误的。从此王造时背了黑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王造时倍受极“左”路线的摧残,反右运动中成为“口诛笔伐”的箭靶,“文革”期间惨遭迫害,死于“四人帮”制造的冤狱。

  本传记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题材的重大与主体的庄重。叶永烈说:“我写传记的主要目的倒不是为某人立传,而是要透过传主的命运折射历史。”他坚持为知名度高而透明度低的知识分子立传,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浓缩进人物的生平叙述中,以人带史,还原历史真相。王造时作为当年的“七君子”之一,在人们心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学识超群,坚持真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然而,作者紧扣这一重大题材,写人写事,不屈不挠地追寻历史真相,准确表现特定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深刻地挖掘其悲剧的内外因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王造时,写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由此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歌与知识分子的人格礼先锋赞的交响乐。

  二是用细节展现历史、还原人物。叶永烈认为:“写历史的作家是一个捕捉细节的职业,因为你的作品要充满细节,这些细节对历史学家,对中共党史学家来说,也许并不在意,而我恰恰非常在意,这些历史的细节造就了它的不可复制性。”本传记作品,绝大部分来自他的直接采访,不少是独家采访,那些不为人知的手迹和细节,那些发黄的书信、珍贵的照片,在他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丰富真实的细节,离不开作者艰辛细致的采访,尤其是采访当事人得到的口述历史。通常的史著中没有这样的细节,这是叶永烈的传记与史著的区别。“我的书是有大量当事人的口述,细节真实而丰富。只有大量的细节在作品里面,使得传记作品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叶永烈曾这样解释道。

  三是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作者采用灵活的叙事视角塑造典型人物,多镜头的灵活切换,运用场景体验、逻辑推理、细节再现等艺术手法,保持和发展了作者的传记文学特色,创新了文史兼容以史为鉴的文体特色,使其传记在整体上表现出凝重、可信、朴实的风格。更值得一说的是,《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的全书结构,也是别具一格,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说,更多的是让传主王造时在说,让王造时的遗作说话,这样无疑大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全书除了作者采写的传记“斯人独憔悴——王造时的悲剧”外,还另外设置了三个章节,第一章,代表著作(王造时言论和文章);第二章,悲剧成因(有关王造时的悲剧资料);第三章,身处逆境时(王造时受害时申辩文稿)。再配上作者的序和后记,形成了多角度、多形式展现王造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大视野传记。

  【点评人简介】

  胡俊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人民铁道》报副刊编辑,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