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警示 | 汪伪傀儡——《汪精卫和蒋介石》点评

铭记与解析个人经验与历史进程

  

——《汪精卫和蒋介石》评鉴

  王朝柱:《汪精卫和蒋介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12页,34.1万字。

  【作者简介】

  王朝柱(1941~),男,河北吴桥人,历任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相继出版《李大钊》、《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三卷六部)、《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史传文学作品。

  【作品简介】

  本书是王朝柱长篇纪实系列丛书《蒋介石和他的政敌们》中的一部,记叙了蒋介石攫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汪精卫成为中华民族第一罪人的历史史实,揭示了汪蒋两人发迹与衰败、携手与决裂的全过程。全书共分五章:初合即分、再合再分、分分合合、分道扬镳、尾声。

  【作品点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汪精卫和蒋介石是极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为了争夺最高统治者的宝座,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权力角逐。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改变了汪蒋两人的个人命运,同时还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展。在今天,通过剖析汪精卫和蒋介石这两个历史人物,回望那段灾难深重的民族史、战争史,以史为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汪精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是投降日本的头号汉奸,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早在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件,汪氏就被恐日情绪所围困,为日帝淫威所压倒,只看到日本强大,却看不到中国得道多助的优势。他说,政府必须“尽可能范围内,极力忍耐,极力让步,表示我们无意开衅”,因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备。”这种悲观,贯穿了汪精卫余生。1932年5月,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社会舆论哗然。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汪精卫依然抑制不住言和情绪。1938年1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汪精卫主持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方所提条件的决议,煽动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在日本近卫内阁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之时,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公然发表叛国艳电,表示响应“近卫声明”,走上了可耻的卖国道路。汪精卫降日投敌建立傀儡政权之后,大力宣扬和推行日本“东亚联盟”理论,以所谓“政治独立、军事同盟、经济合作、文化沟通”的四大纲领,作为粉饰其卖国投敌行径的理论依据,妄图作为抵挡世人唾骂的挡箭牌,并以此卖国理论作为毒化的奴役沦陷区民众,瓦解抗日阵营的思想武器。 他必然被视为卖国贼而遭受国民大众的唾弃。

  这部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史诗性和文献性的结合。作者关照的不是杯水风波,而是一个大时代,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时间为创作主线,将汪精卫和蒋介石合分分合的各个历史节点用文学的手法呈现给读者,采用较为灵活的小说体的记传文学的形式,以“以人为史”的创作手法,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尽可能真实而生动地揭示这段极为复杂的历史,希冀人们能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而有所感悟。是一部兼容纪实、虚构等多种文学创作手法的长篇巨著。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实文学,也不是纯粹的虚构作品。作者从事实出发,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但大事没有虚构,甚至连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也是有根有据的。所以,这样的作品既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收入艺术宝库,也可以作为历史教科书,帮助人们了解具体的历史进程。这种艺术新探索在面对历史题材的创作时为创作者打开了艺术想象的空间,使创作的艺术美得以弘扬成为可能,从而使读者可以在艺术审美的更丰富饱满的空间里感受历史的鲜活和灵性,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是信史和艺术的和谐结合。

  本书的另一个特征是坚持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尊重历史,以严肃科学的治学态度引用“史有定评”或“史有争议”的有关文字记录,对汪蒋二人争斗史尽可能客观记录。如对汪精卫的超人才气和狂热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热情的叙述,充分印证了汪精卫最开始作为孙中山接班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他代孙中山先生草拟的遗嘱,病危的孙中山先生无一字更改,这充分显示了汪精卫善于领会孙中山意图的超人才华,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中华民族第一罪人的可耻一生,即使他处心积虑地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辩解,“曲线救国”说只能将其汉奸卖国行为的心虚和虚伪的本性更加昭示于世。再如对蒋介石这个中华民族史无法绕开的历史人物的书写,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印证了其性格“坚毅有恒、暴躁多疑、孤僻自恋” 及行事“稳、准、狠”的特点。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的地位远不如汪精卫,但他有野心,有谋略,善于制造和利用机遇成为自己最终走向权力顶峰的制胜保证。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时,24名中央执行委员、17名候补委员中并没有蒋介石。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中最有希望角逐接班人的是胡汉民和汪精卫,但胡汉民和汪精卫的接班人之争,为蒋介石创造了一系列机遇。机遇首先源自廖仲恺的遇刺,通过处理此次事件,蒋介石独自掌控了军方势力。很快,在1926年1月由汪精卫主导的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一雪一大之耻,确立了他在党内二号人物的地位。汪精卫管党管政府,蒋介石管军事。仅仅过了两个月,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就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走了汪精卫,全面接掌党政军大权,首次成为了国民党党内一号人物。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蒋介石从接班人之争中胜出仅仅花了一年零八天。当然,此时还远不是蒋介石成为最高领袖的时间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介石始终没有掌控党权,他对国民党与政府的掌控仍通过“军权”行使,也就是1928年得到的著名头衔——委员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以后与汪精卫的争斗中,两人分分合合,所用的手段几乎再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消灭异己的全部权术,最终蒋介石曲折胜出。当然,因为两人是为自身一己利益争斗,此处所谓“胜出”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胜”,蒋介石最终也没有逃过失败的人生结局。

  汪精卫和蒋介石的争权历史,几乎覆盖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加之他们争斗的同时,外有日本侵略,内有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构筑成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状。所以这部书没有见事必录,而是有目的取舍。再者,因为这部书是《蒋介石和他的政敌们》系列丛书之一,为避免重复,其他专著中涉略的尽量从简从略。

  总之,本书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以生动艺术的小说语言揭示了资历轻浅的蒋介石如何一步步登上了国民党权力的最高峰,而当初被视为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罪人。在描述他们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互相打击、权谋用尽的同时,还鲜明剖析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使读者不仅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且对于汪蒋两人都有更为深入、形象的认识。是一本具有创作实验性质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

  【点评人简介】

  李春风,《时代文学》杂志社编审,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责编奖。


  【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