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民族工商界的杰出爱国民主人士——《胡厥文》评鉴

   陆象贤、卢鸣:《胡厥文》,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377页,29.8万字


  【作者简介】


  卢鸣男,1932年12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作品简介】


  作为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胡厥文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他从旧中国单纯依靠实业的办法来救国四处碰壁,到新中国成立后热心于社会主义建设,他的人生道路由此出现了崭新而光明的一面,其心路历程也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升华的必然发展趋势。胡厥文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是非爱憎泾渭分明,处事注重大事大节。他待人宽、对己严,善于团结同志。他有知人之明,又有用人之量,对同志披肝沥胆、关怀备至。他同时又是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高古、洒脱,他的诗词豪放、热情,这也是他正直、豪爽性格的体现。1989年4月16日,胡厥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的一生,是从自力奋斗的一生,是从一个爱国工商业者成长为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商界杰出代表的一生。胡厥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普多次聆听过周恩来的教诲,也曾收到周恩来从延安带来的小米,红枣,编织草席等礼品,建国后,他多次得到周总理的关心,“文革”开始后,他和许多干部一样,因受到周总理的直接保护才幸免于难。他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中国的富国强民之路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


  【作品点评】


  本书的首要特点,是历史史实与文学审美的深度碰撞。作者以充分详尽的史料,以广角镜头般的叙述视野,将一个著名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与许多志士仁人一起,多方寻求富国强民之路的几番风雨,几多沧桑,展现在今人面前。胡厥文,又名胡保祥,(1895.10.7-1989.4.16),上海嘉定人,历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代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多方寻求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胡厥文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代表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在纪念胡厥文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讲的,讲话对胡厥文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一个个体生命的源头,从一个孩子的童年记忆之中,捕获一个人的精神特质。一个人的成长史,也必定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因此对个体生命经历的详尽铺陈,也是对一个人精神历程的回顾与重温。1895年(清光绪21年)10月7日,胡厥文出生在上海市嘉定县的一个开明绅士之家。1914年他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在北京学习的日子里,正值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横行时期。袁世凯为了要称帝,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卖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更坚定了胡厥文走实业救国之路的信念:只有办实业,生产各种用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制造飞机大炮武装军队,才能富国强兵,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才能使中国扬眉吐气。家园破碎,国难当头,在他读大学期间,袁世凯为了称帝,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大学毕业后,1918年胡厥文经人介绍进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工厂——汉阳铁工厂,从学徒工做起,开始了“实业救国”道路的摸索。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他团结上海工商界同仁,赶制一批批手榴弹、地雷、穿甲弹,送往前线,给十九路军以坚强的支持,为十九军的战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品以凝重的气蕴,将一个深重的民族危机,在一个青年中产生的强烈震撼凸现出来,同时也将文本的力量凸现出来,当一些真实具象的灾难展现在读者面前,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别于纯粹文学作品的力量,令读者同样震撼。这是只有传记文学才会有的艺术审美,也是只有传记文学才具备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显然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其中很多重要的章节,比如童年、辛亥革命的洗礼、为救国而求学、以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支援十九路军等一些重要事件,呈现得异常生动而感人,现实主义的把握张弛有度,形成一种文学常识中的亮点,将一个时代的节奏、内涵与波澜壮阔的历史步伐,变得从容、真实、深刻、恰切。


  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对一个个体生命客观详尽的叙述中,从不忘记对其精神深度与广度的探寻与挖掘,因为将一个生命与一个时代仅仅纠合与一起的,更多的是源于精神上渊源。在中华民族面临人民民主力量同专制独裁势力进行决战的严峻关头,他认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目前最急需的不是实业,而是和平和民主。有了和平和民主,才能建立富强的国家,便毅然加入到民主运动的洪流中。也正是这时候,他有机会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45年,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他和黄炎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工商业界自己的政治团体——民主建国会,团结爱国工商业家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配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


  很显然,作者深知,对于一个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深谙书法与诗词的艺术家而言,对其精神历程的追索,事实上比整个时代所呈现的东西更值得后人深思与敬仰。国难当头,他能够在风口浪尖中意识到只有兴办实业,生产各种日用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制造飞机大炮武装军队,才能富国强兵,改变外侮日亟情势,使中国扬眉吐气,这是一个中国人最为惊心动魄的精神节点。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胡厥文,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投入了新的生活。他热情地组织工商界同仁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共同纲领》,鼓励同业爱国守法、努力发展生产。他参与了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领导上海工商界加强团结,恢复与发展生产,改造旧的同业公会,组织政治学习,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并在1952年2月当选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5月被推选为上海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因此才有了一不当官,二不从教,决心献身于“实业救国”的感人誓言。胡厥文在民建和工商联中倡导并提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从50年代起,对于工商界积极配合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鼓动作用,也反映了爱国工商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党和国家也给这位诤友很高的荣誉。胡厥文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主席;中华全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给予胡厥文巨大的鼓舞,使他再次看到在中国发展实业的希望。


  也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之中,作者的心境似乎被同样照亮,以至作者的笔力更加劲朗,视野更加宽阔深远,因而作品更具有了一种历史纪实文本以外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超越于政治及时代之外的东西,是关乎文章意义走向的中心主旨,甚至是对逻辑化叙述的一种本能的抵制。皆因于此,也使得作品被置身于格外舒展的语境中,亦使后人得以于作品中有幸感受一个远去的时代的精神脉搏,一个不凡生命的超拔气节,对人的精神的刻意探寻并有意展现,同样是本书极为可贵的品质,甚至也是传记文学写作的重要领域,或者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书写秩序也不为过。


  【点评人简介】


  贺莉,高级教师,辽宁省法库县教师学校研究员。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