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从北伐名将到抗日功臣——《黄琪翔传》评鉴

从北伐名将到抗日功臣

  

——《黄琪翔传》评鉴

  王大鲁、刘清云:《黄琪翔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12万字。

  【作者简介】

  王大鲁,传记作家,原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咨询和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刘清云,传记作家。

  【作品简介】

  黄琪翔是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爱国抗日名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在他波澜起伏的一生中,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最为人钦敬与铭记的,还是他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

  3

  【作品点评】

  黄琪翔幼怀壮志,早年从戎,以国家民族兴旺为己任,亲身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琪翔1898年9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在村塾就学。1910年,进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务本中学读书,后到广州进优级师范附中求学。

  第一次东征时他讨伐陈炯明,继而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战役,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讨伐南路邓本殷之役,一直打到琼崖。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该校分队长。1922年,受孙中山思想影响,他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到广东投身革命,在东征、南征等战役中,屡建功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兴师北伐,黄琪翔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他与独立团团长叶挺并肩战斗,下醴陵,克平江,激战汀泗桥,攻克马回岭,挥刀上蔡,剑指临颖,转战贺胜桥,围攻武昌城,建立累累战功,成为北伐名将。1927年4月,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军长。1930年8月,他与邓演达等人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邓演达遇害后,他主持党务,后与李济深等人发动并领导了“福建事变”。1931年,邓演达去世后,黄琪翔临危受命,担负起领导责任,后被国民政府通缉。1933年,黄琪翔辗转流亡德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上海爆发“八·一三”抗战,他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参与指挥上海淞沪会战,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经两昼夜激战,终于不支,上海抗战失败。1939年秋,日军在湖南、湖北战场发动进攻。黄琪翔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两个军驻防湖南邵阳,拱卫长沙。后黄琪翔又被调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驻湖北襄樊,参加枣宜会战。日军出动五个师团兵力,第一期作战以占领枣阳、襄阳、老河口为目的,黄琪翔担任枣阳地区正面防守。后兼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指挥该部作战。黄琪翔说:“自己是一个军人,在抗日战争中绝无保留地贡献一切,是天经地义的。”1943年,中国远征军建立,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后获“抗日战争胜利勋章”、“青天白日勋章”以及美国最高奖章“自由勋章”。战后,黄琪翔第一个以现役军人的身份,公开声明:“从此退役,绝不参加内战。”1947年,蒋介石将他派往德国,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9年,黄琪翔在香港宣布拥护中共,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区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秘书长,副主席。为新中国的司法、体育事业,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0年,黄琪翔于北京逝世。

  黄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坚持民族独立、反帝爱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

  本书重点突出,思考深入。不仅记录事件,而且交代背景、分析原因。如对黄琪翔在平江之役中的描述,首先点出了北伐战争的背景、目标、整体战略方略,进而描绘了战争场面,最后分析了胜利原因。

  本书史料翔实。既有黄琪翔本人的自述、谈话、讲话、文章,又有战友、朋友、家人、部下的回忆讲述,既有国家领导人和各方面人士的评价和19份题词,又有28页32幅珍贵图片,从文图等多侧面展示了黄琪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宽宏达观、豁达大度、识大体顾大局的品格和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记述了黄琪翔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一生艰难崎岖的道路。以战争场面为例,如记述平江之役十分周详。8月19日拂晓,战争正式打响。黄琪翔率三十六团在当地农民指引下,避开敌人坚固要点,从右冀迂回钻隙跨过汨罗江进入平江东北的山西坑。该地地形险恶,只有当地农民上山采樵的小径。敌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北伐军会从那里进攻,没有派兵防守。三十六团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轻取北门,歼灭了驻守北门的敌兵。黄琪翔乘胜率部直捣敌军司令部,敌司令陆沄匆忙率卫队百余人逃入三间比较坚固的房屋顽抗,激战数小时未能攻下。黄琪翔不顾孤军作战,以一部包围敌司令部,指挥余部竭力向右延伸,以分散敌军势力,截断敌人。向西北退逃之路,力图全歼敌军。这时,第三十五团和独立团得知三十六团已进城内,立即发起猛攻,敌阵混乱,纷纷溃逃。敌司令部久攻不下,黄琪翔为避免攻坚而致伤亡过大,下令举火焚烧。顿时火光冲天,杀声四起。三十六团穿墙凿壁逐层进攻,致敌无路可逃,终于举起白旗投降。是役敌旅长陆沄自杀,伤亡官兵百余人,俘虏敌官兵三百余人,并缴获野炮1门,附弹280颗,信管260颗,迫击炮1门,附弹260颗,火药包280枚,底火200个,水机关枪3挺,附弹73箱(每箱500颗),步枪202杆,附七九弹3万余发,驳壳枪11支,手榴弹160余个。

  本书叙述生动。如记录汀泗桥战役,绘声绘色,非常细致生动。该日昏,副军长陈可钰和各师、团长亲临前线侦察地形。大家见汀泗桥敌防守兵力雄厚,地形险要,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在讨论打法时,意见不一,黄琪翔建议以所部三十六团为前锋,于当晚开赴桥之上游,强渡北岸,迂回桥北,夺取敌最高峰阵地,次晨桥南部队发起正面攻击,桥北部队配合作战,当可一举成功。黄琪翔陈述意见后,大家都表示赞成,苏联顾问尼基金称此为奇谋胜算。当夜,黄琪翔令侦探队长梁秉枢率六十余人首先渡河,第三营和第一营跟进。黄并命令遇少数敌人时只用刺刀,未到达最高峰敌阵地之前,不许放枪。时敌军在最高峰阵地上设防,山腹地区兵力较少,黄部乘夜摸索前进,秘密接近敌人,未经过激烈战斗就夺取了四个山峰。迨接近敌最高峰阵地时,黄琪翔下令发起冲击,忽然间枪声大作,杀声四起,敌乱成一团,纷纷溃退。在拂晓前,三十六团即攻占了最高峰敌阵。此时,独立团、三十五团及第十师亦发起猛攻,敌遂全面崩溃,大部为第四军截断退路,包围缴械。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不到一天就胜利结束了。

  本书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点评人简介】

  博雅,中国作协会员,教授。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