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抗战名将的爱国主义精神维度——《传奇将军孔从洲》评鉴

抗战名将的爱国主义精神维度

  

——《传奇将军孔从洲》评鉴

  陈敦德 :《传奇将军孔从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年出版, 389页, 29.2万字。

  【作者简介】

  陈敦德,作家,导演,电影出品人。原籍广东南海,抗战末年生于桂林。他作为新中国外交史专题作家享誉中外。作为电影人,由其担任制片人、编剧或者导演的故事影片主要有《法庭内外》《荚蓉镇》及《周恩来万隆之行》等。

  【作品简介】

  共和国的历史上,每一位开国元帅与将军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本传记记述了抗战名将孔从洲的传奇人生。

  【作品点评】

  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上,在国共两军数以千计的将军中,恐怕再也没有哪位将军会有如此丰富的传奇经历了。当我们从整个20世纪的历史大背景下回顾孔将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抗战史、中国炮兵史,都有他奋战的业绩,都有他闪光的名字。

  孔从洲,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市郊灞河岸边,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1946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1946年5月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郑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1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在震惊中外“西安事变”中,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奉命指挥部队解除了蒋介石嫡系卫队的武装,在逼蒋抗日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战爆发后,他率部与日本侵略军鏖战永济,血战中条山,取得重大战绩。“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孔从洲与赵寿山等人一起联名上书,向蒋介石请缨,要求率部北上抗日,杀敌救国。1938年初,他奉命率领警备二旅从陕西泾阳出发,开赴朝邑、平民一带布防,担负保卫河防、阻止日军西进陕西的重任。在此后7年中,他率军先后转战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维护了中华民族和十七路军的尊严。日军占领大庆关后,严重威胁到黄河的正常航运和陇海铁路的安全,孔从洲巧妙地利用青纱帐作为掩护,以迫击炮近距离突然射击,组织步兵勇敢冲锋,迅速收复了大庆关。1938年6月,警备二旅奉命东渡黄河,坚守永济,阻敌西渡。1938年8月,驻山西运城的日军出动3000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掩护下,分三路向驻守永济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攻击。警备二旅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毫不畏惧,孤军奋战,与日军残酷激战8昼夜,战斗异常惨烈艰苦,阵地失而复得,多次易手,但中国军队最终粉碎了日军的猖狂进攻,挫败了敌人的西进计划。这次永济战役是警备二旅首次与拥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日军作战。战斗中,孔从洲从实际出发,将阵地防御战与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相结合,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全军仅以400多人的代价,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永济战役的重大胜利。永济战役结束后,警备二旅改编为独立第46旅,随即转战中条山。在坚守中条山的3年中,孔从洲率部与第4集团军一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大小战役上百余次,粉碎日军11次大“扫荡”,光荣地完成了守土之责,使日军西进战略企图始终未能实现。

  本书呈现出宏大的历史史诗的气质。作者陈敦德有着丰富影视创作经验,独特的理解历史的方式与角度,因此不难看出,作者对作品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作者一反传记文学的泛泛模式,以一种极具电影镜头般的效果,结构出了作品的整体结构。他首先对一个传奇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总体的的客观审视,整理出清晰的骨骼,完成了一部浩浩长卷的提纲挈领般的叙事脉络,既条理分明又巧妙穿插,使得一部传记文学的文本,具有了文学上的可读性,艺术上的审美性,与人类命运上的思考性。只需从这些一卷卷闪光的标题上,作者的心力与心血便可见一斑:从一门老炮开始的炮兵生涯,坚守西安孤城240天,在北伐的洪流中,风云变幻的岁月,西安事变中的城防司令,在反分化、反吞并中抗战,起义的红旗举起来,为新中国诞生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炮兵事业呕心沥血…………而这一切,分明是一幅逶迤激荡的历史画卷,作者正站在西安市郊的灞河岸边,将这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这是一个将军的一生,更是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个浩荡截面。而作者另一个倾注笔墨的节点,也是决定孔将军命运的节点,便是将军与共产党的深情厚谊,以及将军毅然决然扬起起义的大旗。关于将军与共产党的情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将军的几句话,至今想来仍动人心弦:“1924年我18岁时,由于家境贫寒,来到杨虎城部队当兵。杨先生是较早接受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人。因此,在他的部队里,从一开始便有中国共产党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条件,无疑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共产党人,从而,认识共产党,了解共产党,最终加入共产党。”其实在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早已不加掩饰地要再次挑起内战,并决意肢解由杨虎城创建的部队。就在这历史上最为千钧一发的时刻,孔从洲将军深明大义,义薄云天,义无反顾地高举起红旗,率领弟兄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而当时与对方相比,军力相差悬殊,部队顽强奋战,仍不幸失散,痛失很多人。幸运的是将军历尽周折艰险终于才来到了共产党的解放区,并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诚挚热烈的欢迎。而更令孔从洲将军毕生难忘的是,当他宣布起义的时刻,国民党恼羞成怒,倚仗势力到处悬赏捉拿他们全家的危急之际,党和人民已经早早想好了一切应对的方案,周恩来同志早派人到蒋管区接应他们了。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孔从洲忆起这段往事时,总会感动不已,同时更增加了自己为党鞠躬尽瘁的革命信念。

  本书是将历史与艺术高度融汇的昨品。作者以长足的笔墨,以对将军的敬仰与敬重,书写着孔从洲将军的一生。我们忍不住猜测,在蒋介石发动政变时,假如说孔从洲对共产党人的保护,仅仅是源于他对事物的感性理解的话,那么在经历了“西安事变”之后,他的认识则完全是自觉的理性认知了,是清晰地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与信念的深刻敬慕。恰恰是缘于这种思想的基础,因此当1937年6月,杨虎城先生将被迫流放国外,孔从洲将军在上海与杨先生话别之时,才有了杨先生对将军那样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肺腑之言:我们是国民党队伍中首先提出抗日的部队,你们一定要力争部队参与对日作战,共赴国难,多打胜仗。只要在战场上有好的成绩,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兄弟,你们的任务是艰巨的,好自为之,但我相信,十七路军的前途,你们的前途,都是光明的!”,这样的肺腑之言,不仅激励与感动着站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孔从洲,同样也激荡着今天和平年代的每个人。作者笔下,有如一只神奇的广角镜头,从容地将孔将军的一生,收入读者的眼底。将军的一生,是为人民戎马生涯的一生,是为民族鞠躬尽瘁的一生,更是为祖国披肝沥胆的一生。我们不禁深情地感叹,孔将军的人生风雨虽然已经步入历史的洪流,而他的传奇经历与精神功绩,却是共和国现代史上的一座永恒丰碑。作者于大处见细微,于微小处见宏阔,节奏紧凑,气蕴饱满,使作品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爱国主义影片,生动、丰富、鲜活、真实,充满人性的闪光点与力量,感人至深,不失为传记文学的上乘之作。

  【点评人简介】

  贺颖,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特邀评论家,诗人。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