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不该被时代遗忘的将军——《冯治安传》评鉴

不该被时代遗忘的将军

  

——《冯治安传》评鉴

  尹丕杰  《冯治安传》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出版

  【作者简介】

  全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社会科学学会、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的会员,著述颇丰,其作品多次获奖,戏剧评论更有广泛影响。他在故城县政协任职期间,编撰出版了《商震将军》(与人合作)、《甘陵今古》两书。

  【内容简介】

  冯治安(1896—1954) 河北省故城县东辛庄村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毅然指挥其37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帷幕。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任“中枢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作者以严谨的为文品格,对历史中的既成史实,进行了一次深入而确切的审视,以难得的真知灼见,记录了冯治安戎马生涯的一生,尤其以“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历史时段,作为本书的核心重中之重,占有着作品很大的份额,而这也正是其作品的魅力与意义所在。

  【作品点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发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日战争从此拉开壮烈的帷幕。“卢沟桥事变”为什么发展成全面抗日战争呢?除了全国人民的激励和共产党的推动这些社会历史因素外,有一个人物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此人就是冯治安。从1983年开始动笔,到1994年完稿,作者尹丕杰老先生深情地说:“这部书凝结着我十年的心血呀。” 可以想象,在那个时期关于冯治安将军的相关资料是极其稀有的,当时为了能够找到详实的史料,他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可以寻找的地方。更感动的是,他为了资料的真实、详尽,还专门请来日语翻译,协助查找了相关的一些日文资料。而其实这还不是做为纠结的,在部分的资料收集后,各种资料开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因此,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查实与印证,才能最后确认。那些时间里,十年光阴,作者不知经历了多少这样的日日夜夜。 这部作品除了其文本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现存的关于记录冯治安将军一生的最为全面详实的历史珍贵资料。该书出版后,也不负作者,更不负众望,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本书最为重要的特点与意义之一,是其文献性远远甚于其作为一部传记作品本身的价值。作品记录了冯治安戎马生涯的一生,尤其以“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历史时段,作为本书的核心重中之重,占有着作品很大的份额,而这也正是其作品的魅力与意义所在。冯治安(1896年—1954年) 河北省故城县东辛庄村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毅然指挥其37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帷幕。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任“中枢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作者以严谨的为文品格,对历史中的既成史实,进行了一次深入而确切地审视,在认真思考谨慎分析的基础上,以难得的真知灼见,为读者呈现出一段真实而宝贵的历史节点。同时,这部作品对“卢沟桥事变”的进一步研究,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挖掘与补充。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整体性叙述的把握。历史上对冯治安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有的倾向于冯治安比较厚道,但运气不错,历史机遇特好,比如卢沟桥事变时,他险些成为“五卅事变”中的贺耀组第二,但却终于大难不死逃过死神魔爪。若论其抗战功业,喜峰口之战得益于张自忠的协助和赵登禹的勇猛,卢沟桥事变,所部其实仅断断续续打了三、四天,以后的表现平平。在更多人眼中,冯治安与张自忠将军在一起时一般还可以,但自己单独指挥的能力就差一些了,因此常吃败仗。而另一种看法是冯治安是我国著名的抗日名将,有一颗炙热的爱国心,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杀敌无数。面对历史上的争议,包括冯治安忠厚老实的性格也同样备受争议,甚至被蒋介石称为窝囊。作者以此书为今人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抗日名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冯治安。

  他未成年即投在传奇式军事巨人冯玉祥将军麾下,从马弁到卫队旅长,数十年随侍左右。由于亲炙身受,他在作人和带兵上受冯玉祥影响很深。后来他参加了著名的29军,先是在长城喜峰口与日寇血战,创造了中日战史上少有的辉煌,全国为之轰动;后来他又在“卢沟桥事变”中以国家尊严为重,不顾南京及上峰“忍辱退让”的对日方针,毅然指挥其37师与日寇展开血肉横飞的白刃战,在全国激起山呼海啸般的抗日高潮,八年抗战由此拉开血染的帷幕。1933年,冯治安还曾率部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与日寇多次血战,据说一夜之间用大刀砍杀日寇5000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何基沣旅长向时任师长的冯治安报告敌情后,冯星夜赶抵驻地布置了应战准备。他命令驻宛平的吉星文团长:一旦日寇挑衅就坚决反击,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可采取武力自卫断然处置,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他们的坟墓。在冯治安、何基沣指挥下,打响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中共中央对冯治安坚决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通电中说:“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无疑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与肯定,更是对他抗日功勋的深度肯定。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结构上的更大更宏阔的视野。作者文笔平静有力,整篇作品气蕴和谐一统,将一段大历史,一个将军的戎马历程,一场战争的恢弘与惨烈,一个人浩浩的一生,营造得深沉而有力。其间关于个体命运的偶然,与历史命运的必然,这样不可回避的精神层面的对话,体现出一个作者的深刻功力。也因此令读者对那些渐行渐远的时间,满怀别样的情感,硝烟中的人性,战火中的生死,一切仿佛再次重现了。冯治安为人敦厚,作战勇敢,深为冯玉祥所赏识,被誉为西北军中期“五虎上将”之一。中原大战时,冯玉祥大败,麾下将领孙连仲、梁冠英、吉鸿昌、张印湘等人纷纷叛冯投蒋,冯治安仍忠于故主冯玉祥,对蒋介石封的高官坚辞不就,在西北军系统中被传为美谈。西北军解体后保存的唯一“正宗”,被孙良诚、吴化文、郝鹏举、张岚峰等西北军老将领异口同声拥戴他担任拟议中的“西北军大同盟”领衔人。冯治安的一生的确曾经为军阀效命国,但也曾为国家效命,在那个战火遍燃的年代,个人的功过似乎已经说不清楚了。但在历史面前,不得不说,冯治安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功绩仍是不可磨灭的。

  一度海峡两岸都认定他是因优柔寡断而铸成大错。在蒋介石集团看来,大将军持旄领军,理应血战沙场,胜要胜得光辉,败也要败得磊落。而冯治安一枪未发,还被共产党拉走了数万人马,导致淮海大战开局受挫、全线震动。海峡这边则认为:冯治安完全应该、也有条件在淮海前线起义。但他在最后关头,优柔寡断,拒绝了共产党对他的争取,坐失立功良机。正因为海峡两岸的否定,所以他在“卢沟桥事变”中的业绩,大部分被这种否定冲销了。然而,历史毕竟是公正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一些历史事件重新予以审视,相应地对一些历史人物也重新予以评判。比如1986年,在卢沟桥畔矗起了抗日战争纪念馆,邓小平亲自题写馆名,而冯治安的巨幅照片也高悬其中,这意味着时代已经对他进行了重新的客观审视,他的历史地位已经重新得到了更公正客观的确认。

  作者对历史形而上的思考与把握,并将此思考融进作品的谋篇布局,使作品呈现出的一种大气象。也因此使读者深深意识到,冯治安作为打响全民抗战第一枪的将军,其在历史中的意义,绝非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来概括或定论的,而是具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唯一性,无论历史与时代如何发展,这都是一位永远不该被遗忘的抗日名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叙述冯治安戎马生涯起伏生平的同时,也详尽地呈现了冯玉祥及其“西北军”从风云聚起到最后溃散败北的经历,这在国内当属珍贵稀缺之文本,因此本书对研究“西北军”的沉浮亦可作为珍稀的历史参照。

  【点评人简介】

  贺颖,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特邀评论家,诗人。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