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一个复杂的人,一种“以简求信”的阐释——《阎锡山传》评鉴

一个复杂的人,一种“以简求信”的阐释

  

——《阎锡山传》评鉴

  王振华:阎锡山传(上下册),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00千字,665页。

  【作者简介】

  王振华,山西宁武人,中共党员,专业作家。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遭遇女人》,传记文学《杜月笙传》,电视连续剧剧本《康熙遗妃五台山》,影视文学剧本《大地的情怀》、《假如我再失恋》等。

  【作品简介】

  阎锡山是中华民国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几乎参与了所有民国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本书即为我们揭示了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作品点评】

  阎锡山(1883—1960),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阎锡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极力抵制、破坏和镇压。他追随蒋介石“清党”,他诬蔑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他派遣部队协助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他提出并奉行全面反共、防共的主张,他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因此,解放战争后期,他被共产党列为重要战犯之一,解放后,又一直被视为罪大恶极的反共反人民的老牌反革命。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人是多面的。那么,对于阎锡山这个历史人物,怎样评说才不失为客观公允呢?从总体上说,阎锡山是一个封建军阀,他长期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从政治上讲是反动的。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也曾跟随时代潮流,顺乎历史需要,起过一些进步的、积极的作用,这也需要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至于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该否定,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对他所作所为的详实描述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仔细品鉴,本书有三大特点:

  一、真与信:还原人物的原貌

  《阎锡山传》对阎锡山的一生做了比较详实的记述,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阎锡山复杂而多变的经历,提供了丰富的史实。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后记中提出写作时的两个困难:一是资料不足。王振华在写《阎锡山传》时,两岸关系还处于剑拔弩张敌对状态,虽有少数人发表过有关研究阎锡山的论文,但指导思想仍未脱开极“左”思想的影响。他历经数年,通过实地走访、研究山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发表的有关阎锡山统治山西时的各种资料、参考阎锡山老家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现划归定襄县)政协和省内外一些学者编写出版的关于阎锡山的纪实作品和研究文章等渠道,所需资料才算基本解决。作者还交代书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当年在阎锡山身边工作的高干或参与了某一事件的当事人撰写的,其真实性应当是不容怀疑的。另一个困难是作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形成于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为了追求真实可信,作者采用“以简求信”的办法,只做总体的轮廓描述,舍去了具体的细节。许多情况,作者用“案而不断”的阐释,既保证了作为文史资料的全面性与互文性,也为读者提供了独立判断的可能。书中大量篇幅,均是作者本着发掘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并梳理其关系后,重构阎锡山生平的用心之笔。

  二、鲜明的形象:采用文学性笔法

  《阎锡山传》全书64章,每章都有一个小主题,以纪事形式完整再现了阎锡山的一生,这种布局架构不仅体现了作者掌握史料的详实丰富,还表现出擅于通过抓关键性的节点来凸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长处。当代一些批评家刻意凸现传记的虚构性,力图把传记拽向文学一边,如奈达尔指出“读者和传记作家都必须认识到修辞、叙事手法和风格不但组织事实,而且也改变事实,一边创造一个文本世界里的生平”。比较公允、客观地说,传记既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文学性的虚构,它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也就是说,传记作家既不能“客观”地将乏味的传记材料堆砌在那里,也不能为了完整性或是生动性而“主观”地将子虚乌有的情节虚构到历史真实中去。

  《阎锡山传》恰当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它很好地把握了传记文学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以求真为准则的同时,在创作时采用了技术性虚构,即注重语言的修辞处理、对话的戏剧化、叙述的聚焦。虽然这些艺术化的处理过程都或隐或现地参与了对事实的改变,但其立足点是为了在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创造一种美学效果。作者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思维语言,在事件细节上进行适度的想象和夸张,并对阎锡山心理活动的发展逻辑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阎锡山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出的多谋善断、诡谲狡黠、患得患失、出尔反尔等个性特点。这种将材料的历史真实性与笔法的文学性完美地相互结合的写法,成功地再现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又工于心计、精于权衡、善于应变、反复无常的政治家形象,是一部极具可读性的历史传记。

  三、看得见的基石:依托历史大环境

  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描述,给人物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这是撰写人物传记基本的原则与要求。历史环境包括特定的时、地、人,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宗教内容等等,只有对这些写得具体而准确,才有可能客观而真实地反映撰写对象。

  阎锡山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由旧变新的阶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斗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相当尖锐激烈。要在当时混乱的历史环境中“生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当的实力,就是要有枪杆子;二是要有在混乱局势中投机取巧的策略和能力。阎锡山是当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杰出代表,所以他的复杂当然不完全是由其个性因素造成的。历史造就人物和人物造就历史,也如一枚硬币不可分的两面,是复杂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阎锡山复杂的人生经历。

  纵览全书,我们不难发现,阎锡山的人生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阎锡山早年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对于满清王朝的腐败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到日本留学,接受过孙中山先生的提点,加入同盟会,成为“铁血丈夫团”的成员,参加并领导了山西的起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始阶段,他属于反封建的革命派。

  在山西起义成功之后,他手中有了军队,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苦心经营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实施“用民政策”,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工商业和矿业,实行“村本政治”,整顿社会秩序,建学校、设医院……成为一个地方实力派。

  《阎锡山传》一书虽然是在深入调研、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但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建议,广大读者可以将此书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阎锡山传》(作者:景占魁)、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阎锡山回忆录》以及山西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阎锡山日记全编》对照来读,多重文本对照阅读,可以对阎锡山有更加深刻公允的了解。

  【点评人简介】

  沙金, 作家。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