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多重写作视域下的时代勇士——《朱德与卫立煌》评鉴

多重写作视域下的时代勇士

  

——《朱德与卫立煌》评鉴

  赵朝:《朱德与卫立煌》,华文出版社,2012年7月版,234页。

  【作者简介】

  赵朝,传记作家。

  【内容简介】

  《朱德与卫立煌》是《统战人物传记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时间跨度20年,以其为主线串联起了卫立煌将军的生命历程。通过卫立煌将军的亲身感受,主要记述了他兵败东北战场,与朱德分属两个阵营却又成为生死之交的历史原因。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捉,又有对涉及地名的细致介绍,其中还不乏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恰当运用,加之兼具历史、地理与人文气息的传记描摹,共同构成了本书的写作特色。

  【作品点评】

  作为特定时空中的人物,卫立煌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赵朝所著的《朱德与卫立煌》(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中这样描述卫立煌:“对国民党来讲卫立煌是败将,是一个待查人员;对共产党来讲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列在战犯的名单上。”尽管如此,卫立煌依然是处于特殊历史格局中的勇士,他深明大义,能在时代变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族统一大业的尽快完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日新月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卫立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牢记家国责任,奋起抵抗日寇。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识大体,顾大局,始终坚定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卫立煌保持着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多位共产党领导人的紧密接触,尤其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同赵朝在书中描述朱德与卫立煌相会时所说的那样:“中国现代史上,两位出身相同,却走上截然不同道路的军人,再一次紧紧地握手。”抗战期间,卫立煌不顾蒋介石的反对,多次给予八路军以武器弹药等方面的帮助。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之时,他竭力缓和国共之间的磨擦,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作为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采取不作为的姿态,并未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间接地促成了东北的解放,而他自身成为了国民党东北战败的替罪羊,受到软禁。国民党败退后,卫立煌挂念祖国的心从未改变,他拒绝赴台,几经波折,终于回到了他始终忠诚而又热爱着的祖国的怀抱,而后又为台湾回归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卫立煌时刻挂念国家安危,处处维护民众利益,他的这种崇高品格在赵朝所著的《朱德与卫立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保证传记写作的全面性、真实性,增强传记写作的趣味性,作者不拘一格,采用多重写作视域来诠释时代勇士卫立煌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

  一是全景展现与插叙式叙述并存。《朱德与卫立煌》首先采用的是全景再现的写作方式,以时间为线索,本书用分章的形式来布局谋篇。除去引子和结语,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为四个部分,章节之间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了卫立煌将军的生命历程。本书中每个章节提取该章主要叙述内容的关键词来作为主标题,各章节叙述开始前又有总括式的段落对本章所讲述内容进行全景式概括,这便很容易使读者形成清晰明了、总揽全局的直观印象,使读者在了解总体内容的前提下再对章节内容进行深入、细致阅读,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对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进行总体认知与概括。赵朝在叙述人物经历的过程中还将自身对人物的评述穿插其中,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使读者能清晰地观察到作者对人物本身的态度,更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参与感。

  《朱德与卫立煌》在再现朱德与卫立煌二人的过程中跳出了传记类作品一般所选用的历时顺叙圈子,主要采用插叙式结构安排来钩沉传主的人生经历。本书选取了西安事变作为叙述的切入点,并未在写作开始便按部就班地先介绍朱德和卫立煌的出身,而是直到本书第四章介绍“双峰相会”时,通过二人之间的漫漫长谈才引出两人的身世,行文自然,过渡流畅,丝毫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同时,也正是因了这次的长谈,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这也正强调了全书的写作要点。插叙式的叙述同样构筑了卫立煌“剿共”、卫立煌与朱韵珩的结识等故事情节。与平铺直叙的传记写作比起来,插叙式叙述更增添了作品本身的趣味性。

  二是多样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朱德与卫立煌》所描述的大部分是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人物,其写作重点在于塑造其独特的品格特征与思想内涵,因此在描述战斗场面时极少采用细节式的全景再现,使读者可以从战斗场景的简单再现中认识到朱德与卫立煌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八路军抗击日寇时的英勇无畏等基本内容,由此作者便可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本书写作中还使用了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作者常常将诸多个战斗场景同时熔铸于短小的章节叙述空间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叙述战斗发展的基本态势,尤其能够将交战双方的战斗状态描述得更加透彻,这样便极大地丰富了章节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为全面再现卫立煌的性格特征,本书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第二章“同心合力战忻口”中就有对卫立煌心理的描摹,“卫立煌想到西安事变中,周恩来所起的作用,立刻对周恩来肃然起敬。同时,他也想起了自己率部“围剿”红军占领金家寨后,于短短的三个月内,部下蒋伏生的第八十三师杀害了苏区干部及红军家属九百多人。面对周恩来他感到了某种惭愧。”作者在此处以全知全能视角准确把捉了卫立煌的心理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再现了他在面对周恩来时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既敬慕周恩来,又对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情而深感惭愧,以此来展示卫立煌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本书的部分章节最后还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尾,通过反问句形式增设悬念,并以此来引出下文所要叙述的基本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叙述语言与抒情语言的交织。《朱德与卫立煌》作为传记类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叙述性语言的集中展示,读者可以通过人物对话等语言表达中来认识卫立煌将军直率、豪爽、豁达、温情等的多重性格特征,作者在人物对话中同样贯彻了卫立煌心系祖国与人民的叙述主线。本书在语言方面的特色还主要体现在诸多富于诗意的语言的嵌入,倘若撇去情节叙述,将这些诗意的语言连接起来,便能营构出一幅美丽动人的自然画卷。诗意的语言主要体现在 “夜风凉凉的,星星也都隐藏到云朵的身后去了,它们好像也不忍看下面的悲壮场面,并想偷偷地打个盹”、“这是一九三七年最后一个夜晚,天上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雪花是那样的轻柔,小心翼翼地铺在地上、散在窗子上,院子成了白色的院子,夜成了白色的夜”等语句当中,既生动地再现了惨烈的战斗场景,又能烘托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使读者读来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本书虽为二战历史人物传记,却能在叙述中采用如此诗意化的语言,足以见得作者写作功底之深厚与本书写作描摹之精到。

  然而,这部传记并非完美无缺。《朱德与卫立煌》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作者赵朝尽管立足于翔实的史料与充分的考据,但在一些地方仍不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尤其在对卫立煌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认知和评价上,作者也较多地受到了个人感情和主观主义立场的影响。同时,该书在介绍所涉及到的地名采取直接铺陈的方式,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书情节发展的流畅性,影响了读者阅读的有效进行,笔者以为将地名的介绍改为解释性注释会更为完善。

  【点评人简介】

  张凯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