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二战中“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传》评鉴

二战中“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张伯伦传》评鉴

  【英】伊恩·麦克劳德:《张伯伦传》,西安外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294页,22万字。原作出版社:英国伦敦弗雷德里克·马勒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劳德(Iain Macleod, 1913-1970),英国政治家,曾任英国卫生部大臣、劳工部大臣等职。

  【作品简介】

  英国前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是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869年 3月18日,出生于沃里克郡伯明翰市的一个政治世家。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保守党政府首相。此时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企图把祸水东引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从而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这其中包括承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与意大利签订条约承认其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同希特勒签署《英德互不侵犯宣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被迫作出强硬姿态,下令加速实行重整军备计划。1940年4月,英军在援助挪威的战役中战败,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张伯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靖绥政策彻底破产,被迫下台,让位给丘吉尔联合政府。同年9月9日,张伯伦病逝。

  【作品点评】

  《张伯伦传》一书,详细地概述了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的一生。张伯伦作为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是二战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当然,由于他的“绥靖政策”,也使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之一。全书史料丰富、再现历史,旁征博引、细节生动,内容厚实、信息量大,是了解张伯伦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当然,阅读此书,还可进一步了解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蒋介石以及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二战中的其他重要政治人物。

  张伯伦作为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战的亲历者,当时的英国首相,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时局的发展与走向,甚至有些政策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和效应。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但往事不非如烟。对过去的那段历史的阅读与思考,能够更好地启迪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警惕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维护国际正义,维护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决不能让“妖魔”复活。

  张伯伦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职,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也曾担任政府要职。虽然出生于政治世家,但张伯伦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表现出对政治的天赋和兴趣。1911年,张伯伦开始步入政坛,当选过伯明翰市市长、国家服务总监、下议院议员等职,但成绩大多平平,不甚出色,特别是在国会的最初四年里,只能是一个“甚少发言的后座议员”。这样的状况,直到1922年保守党的安德鲁·伯纳尔·劳当选首相后,才逐渐有所改善。张伯伦随后出任邮政总局局长,并在1923年以卫生部长的身份加入内阁。4个月后,英国再次更换首相,鲍德温上任后,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192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张伯伦在新政府中又担任卫生部长,在这一任期的4年半时间里,他成功在国会通过了21项法案。

  在1929年的保守党大选中,张伯伦虽然保住议席,但保守党改由工党执政。第二年,张伯伦出任新设的保守党主席一职,并创立保守党研究部。一时间,张伯伦被视为下任党魁的热门人选。然而鲍德温很快卷土重来,继续出任党魁达7年,张伯伦又被视为鲍德温的当然继承人。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张伯伦面临着复杂而困难的局面,国内经济问题严峻,工党领导变换,他个人也再次被任命为卫生部长、财政大臣。特别是被议会选举、第二次担任财政大臣任期内,他就实施保护性关税的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取得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促成英国在1932年免除偿还一次大战的债务。在鲍德温担任首相期间,张伯伦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但由于英国开始重新加强战备、财政状况增长变缓、以税收补助军工等问题,张伯伦受到各方猛烈抨击。虽然如此,但张伯伦采取的被称为“理性化”的经济政策,在当时的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并具备生产最新式武器能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张伯伦传》同其他类似的人物传记一样,在写作方法上采取的是以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为主轴,以围绕重大事件为线索,逐步展开和推进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会议纪要、私人日记、回忆录、来往信件及报刊报道等,叙述了张伯伦的政治活动和思想观点,特别是着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紧急之际英国的国内政治、经济战备情况,以及英国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外交活动。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张伯伦其人其事,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入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作用。

  张伯伦当选为首相后,虽然领导的是一个由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但在选人用人上却存在有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等问题。他在内阁组成上根本不考虑各党派之间的平衡问题,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好恶来选派任用大臣。更为严重的是他选用的这些官员,只能是和他的观点相一致的人,否则就不能得到任用,甚至在他的内阁成员里,还有不少是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后来,随着时局的发展,张伯伦的顽固性格和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迅速膨胀。这一状况发展到后来,他能够毫无理由、毫无征兆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去解除所有不同意其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这些,无疑对张伯伦后来的政策实施、对内对外交往、反法西斯战争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内容在这部传记作品中,也有一定的涉及和记述,但由于作者的倾向和立场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只有细心用心感悟才能有所发现。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和带来的极大损失,张伯伦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姑息不能求得和平,绥靖只会助长侵略。很明显他的想法与思路与时代极不合拍,但他不顾来自各方特别是丘吉尔的反对,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力图通过谈判与希特勒达成和平。这就是他自己宣称的、一直备受当时和后人所批判的“绥靖政策”。对于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侵略者,希望通过谈判换取和平,张伯伦无疑是白天做梦,实在是过于天真,以至于丧失掉许多遏制法西斯成长壮大的机会,给德意纳粹迅速扩张提供了时间、条件和养分。在当时之情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属必然,如果一味地妥协、退让和绥靖,满足纳粹者提出的各种无理条件和要求,那么就会使侵略者的胃口越来越大,无理要求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争。《张伯伦传》中作者借助各种史料还原那段历史,至今读来仍让人扼腕叹息、心绪难平。

  囿于篇幅所限,这里评荐人只能简说一二。1938年,纳粹德国派兵进驻并吞并奥地利,张伯伦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保持了沉默。1938年9月,当希特勒准备吞并捷克时,张伯伦只希望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和条件,并签署了《 慕尼黑协定》。对此,张伯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回国后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事情的发展恰恰相反,随后希特勒撕毁协议断然侵占了捷克,而且又进攻波兰、入侵挪威。无奈之下,张伯伦才在1939年9月正式宣战,但即便如此,他仍对希特勒抱有希望,战争开始的头八个月被称为“假战”,因为没有任何交战行动。这一时期,张伯伦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是邀请丘吉尔进入战时内阁,担任第一海军大臣,也就从这时开始丘吉尔的智慧和作用才开始真正得以显露。1940年5月10日,随着纳粹德国的疯狂侵略,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都被希特勒所践踏,战火几近烧到英法国土。情况万分危急,在英国国内要求张伯伦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议员甚至在议会上高呼:“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离开吧!” 5月10日,张伯伦在无可奈何之中向国王递交辞呈,丘吉尔正式出任英国首相。

  当然,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务必增强思辨能力,对作者的倾向性思想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比如,书中作者虽然也认为张伯伦应该对“绥靖政策”承担主要责任,但字里行间辩解多于批评,原宥多于指责,袒护多于公正,这些都需要读者引起重视,不能被作者的是非立场和倾向性表述所左右。

  【点评人简介】

  谢亚鹏,武警贵州总队警官,武警上校警衔。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