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国民党的元老,毛泽东的老上级——《程潜大传》评鉴

评鉴 | 国民党的元老,毛泽东的老上级——《程潜大传》评鉴


国民党的元老,毛泽东的老上级

——《程潜大传》评鉴



编者按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北伐时任第六军军长,抗战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同年出席北京政协。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5日病逝于北京。




国民党的元老,毛泽东的老上级


——《程潜大传》评鉴


  【点评人简介】  

  徐帮学,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白话史记》《中国现代史评论》《中国文学史》等。



【图书基本信息】

  《程潜大传》,陈利明编著,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页数:489,字 数:50万。

  

  【作者介绍】

  

  陈利明,湖南株洲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任报社记者、编辑、文艺副刊部主任、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株洲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等职。 著有《陈明仁将军传》《陈独秀传》等。

  

  【作品简介】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北伐时任第六军军长,抗战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同年出席北京政协。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5日病逝于北京。

  

  《程潜大传》一书记录程潜一生的主要事迹,重点记述程潜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湖南起义的英雄业绩。程潜是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国民党元老。他的充满坎坷和传奇的人生,见证着一个旧时代的衰落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作品点评】

  

  1.本书参考资料翔实丰富,谋篇布局合理,立论客观公允。

  

  程潜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身任要职。他一生坎坷曲折,历尽风雨沧桑,要详细记录这样一位非同凡响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事迹,就要有大量的资料支撑。本书作者自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日常党史工作,他结合征集有关党史、军史生平事迹和有关材料。在多年的采访中,沿着程潜戎马倥偬、官场渺渺的足迹,下江南,上北京,赴南京,到豫陕,奔粤穗,先后到武汉、郑州、开封、洛阳、西安、上海,云南、广州等数十个省、市做调查,到中央及有关省、市档案馆、党史办、文史办査找、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到各有关单位摘抄资料,校对文件。作者在广征博采,走访了上百名程潜的同乡、部属及亲属,他们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书面材料和口头资料。这些艰辛的工作成就了本书的精彩,也如实反映了程潜的一生。

  

  就如尤醴陵籍老将军宋时轮上将对作者所说:“写好程潜的传记对于促进国共合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用了两章的篇幅介绍了程潜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自从“一•二八”“九•一八”日军占领东北后,日军随之得寸进尺,继而向上海进攻,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对日采取不同态度,发生新的分裂。程潜是极力主张全民族抗日的在野派,他在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制造舆论,反对蒋介石独裁,主张一致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程潜毅然投身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之中,先后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军委会西安行营主任、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指挥作战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抗击日军,并热情地帮助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从事抗日活动。

  

  对抗日救亡中的一些进步团体,程潜也是尽力支持的。当时,为使救亡活动更向前发展,开封扶轮小学校决定成立孩子剧团,由红军老战士危拱之(后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担任剧团指导员,排演的节目都由她从红军时代战士剧社的演出节目中改编移植。该剧团得到程潜的认可,并私人捐款200元,而且以后每月由省政府津贴200元。经程潜批准,该团荣获“孩子抗战先锋队”的称号。

  

  程潜真挚地举起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旗帜,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表示极大愤慨,对统一战线表示赞成,因此他在河南任职期内,常与中共河南省委派来的代表取得联系,表示希望共产党帮助他,他不干涉共产党的活动。因此,河南曾一度掀起抗日的热潮。

  

  2.本书叙述客观,对人物评价褒贬有度,生动形象。

  

  “抗日救国留功过”这一章这样介绍黄河掘堤事件的先后经过:

  

  1938年5月,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中国抗战形势异常严峻。国民政府为阻滞日军西进南下,电示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程潜对黄河实施决堤,他们决定由军人用平射炮在河南省郑县(今郑州市)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以3天时间挖掘以造成决堤,使黄河改道南流,入贾鲁河和颍河,夺淮入海。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阻截日军西进南下的目的,日军第14、第16师团陷入困境,但同时也给豫、皖、苏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淹没耕地一千多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上千万人受灾,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这一事件之后,国民党发布虚假信息,以隐瞒事实。但由于日军已在广播和报上披露了黄河是由中国方面掘开的消息,加以中央社和国内各报的报道颇有含混之处,国外报纸似已窥知了部分掘口真相。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作为当时担任黄河掘堤决策与指挥人之一的高级将领程潜,自有功罪。就其抗日功劳而言,由于黄河掘口,打乱了日军进占郑州、西窥洛阳、南下武汉的战略部署,迫使其在中原战场上收缩兵力,改从长江两侧西上包围武汉,从而延缓了武汉失守的时间,在军事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书中这样记录了决堤之后的惨况:滔滔黄水,瞬即泛滥成灾。村民仓促迁移,谈何容易!故迁徙者寥寥无几,一转瞬间,无情的洪流,滚滚而来,哪里逃避得及。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攀登树梢,一时啕哭呼救之声动人心魄,那一望无际的浪涛中,只见稀疏寥落的树梢在水面荡漾着。起伏的波浪卷流着木料、用具和大小尸体。孩子的摇篮随着河水飘浮,还可以断续地听到撕肝裂胆的啼哭声。全家葬于洪水者不计其数,甚至有全村全族全乡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者……

  

  这就是蒋介石当时所谓“小的牺牲”和“切戒妇人之仁”!该书客观记述黄河掘堤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事实,记录了程潜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3.本书语言流畅,文字朴实,注意记述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从琐碎见性格,从平凡见高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本书作者在描述程潜的日常生活细节时写道:他在任省长14年期间,尽管年事已高,身兼要职,但仍竭诚尽力,按时主持省政府的各种重要会议,每届省人代表会他都不要“秀才班子”包办代替,而是根据平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亲自拟写提纲,然后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修改定稿。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解放前,湖南人民称颂公为‘家长’,解放后,颂公不愧为德髙望重的一省之长。”

  

  程潜洁己奉公,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他曾经对他的秘书杨慎之说:“我一生不置恒产,解放前夕我把土地还给佃户。我身无一文,只有两件旧狐皮袍子,现在我的穿着,完全是人民政府给的。”

  

  程潜平日不喝酒,不爱盛馔,不喜穿戴,常着布鞋。他平日的生活也很简朴,经常是三菜一汤,主要吃素菜,如豆芽、菠菜之类,保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他常说:“生活上的特殊化,骄奢淫逸,势必脱离群众。”程潜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黎明即起,做做室外活动。早餐后,独自静坐——背古书,如诗经、歌赋之类,身边工作人员称之为念“经”。念“经”之后,总要练习一阵书法。他念“经”、练字之时,任何人都不接见,由秘书在门口挡驾。

  

  书中这样的文字不多,却概括、准确、生动地展现了程潜的生活,字字朴实,但又感染力极强。

  

  程潜与周恩来总理的关系十分亲密,早在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任东征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程潜任第三纵队队长,他俩就并肩指挥作战。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俩也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解放后,周总理经常到程潜家看望程老。程潜也常登门拜访周总理,两人推心置腹,无所不谈。也正是周恩来在“文革”时期,保护了程潜的安全,让他免于灾难。

  

  1968年,86岁高龄的程潜,眼见全国的混乱局面,忧心如焚,百思不得其解。他老病交加,心力交瘁,病情日益危重。4月9日,他不幸与世长辞,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千秋功过,谁人评说?在“四害”横行、人妖颠倒的1968年,连追悼词也不能对一个有功于国、有利于民的高级爱国将领作出正确的评价,进行充分的肯定,只有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对程潜这样的历史名人,作出符合本来面目的公正评价。

  

  细读本书,读者可以发现,作者正是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本书处处流露出真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让我们在阅读时有种亲近感,从平凡的故事读出程潜不平凡的一生。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