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历史的回望与评析——《林森传》评鉴

评鉴 | 历史的回望与评析——《林森传》评鉴


历史的回望与评析

——《林森传》评鉴



编者按
身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却从不居功自傲,行事低调;坚持抗日,不遗余力,曾被中共誉为“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作为党国元老,官高名重,却谦虚简朴,一心为公,从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刘小宁所著的《林森传》为读者呈现的现代著名政治家林森的生平。林森(1868年-1943年),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跟随孙中山为民主革命而奋斗。




历史的回望与评析

  

——《林森传》评鉴


  【点评人简介】

  

  张柱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喜贵,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图书基本信息】


  刘小宁:《林森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345页,37.6万字。

  

  【作者简介】

  

  刘小宁,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话说民国:1937—1949》、《民国肇基:辛亥革命在江苏》 、《风雨沧桑总统府》等。

  

  【作品简介】

  

  身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却从不居功自傲,行事低调;坚持抗日,不遗余力,曾被中共誉为“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作为党国元老,官高名重,却谦虚简朴,一心为公,从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刘小宁所著的《林森传》为读者呈现的现代著名政治家林森的生平。林森(1868年-1943年),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跟随孙中山为民主革命而奋斗。他的人生起落与当时中国革命的命运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尽忠尽职,怀着为民主革命献身的热情奔走呼号,宣扬民主共和。他曾身入险境,策反满清海军舰队,解九江、武昌于危急,他也曾积极参与并促成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孙中山逝世后,他又北上在北京作为“西山会议”策划者之一进行反共。因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的弹劾,林森又机缘巧合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在这个有名无权的职位上,林森恪尽职守十二年,为人正直,不结党营私,秉公办事,为官处事低调谨慎。被人们称为平民元首的他可算是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早期为拒袁护法付出了不少辛劳,曾亲力亲为修建黄花岗烈士墓,负责中山陵的建造,又垂拱而治与蒋介石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势。

  

  抗战爆发后,国难当头时刻,林森力主精诚团结,支持国内各党派共同抗日,为抗日战争以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林森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在先前的党内斗争中,林森本人一直保持沉默或者观望态度,而西安事变中林森一反常态,在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的主战派占优势的情形下,坚决地支持孔祥熙,阻止用兵,为蒋介石的安全释放和国共合作做了和平的铺垫。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后,林森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多次发表演讲,坚持抗战的主张,而且还痛斥汪精卫的卖国行为。为了使国民党内团结抗日,他在国民党中执会上提出并通过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文件,以此来激励民族精神。在共同抗战后出现持续反共高潮的情境下,林森在国民参政会会议上多次发表要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共同对敌的言论。1941年12月9日宣布的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五院院长副署的对日宣战书、对德意宣战文,正式决定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可见林森本人反法西斯侵略的坚决态度。而且林森还致力于废除与美、英等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二战期间,林森始终作为一名爱国的仁人志士,他坚决抨击侵略,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为,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以民国元首的身份积极呼吁国内各界进行抗日,为抗日战争中维护国共的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民族统一战线上的坚定卫士。他离世后,包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本人在内的国内各界和国际上友好国家的政要,对其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都给予高度评价。

  

  【作品点评】

  

  本书对林森的记述在史料运用处理上相当成功,选材得当,内容分明,逻辑清晰。所选的历史事件恰当地表现出传主本人的特征,不管是对重要历史事件史料的运用,还是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处理,都显得很适合恰当。全书分为二十章,从林森的家世介绍起,展开了林森传奇式的一生,而且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很好的把握。每一章基本按照林森经历的某一个阶段或重大事件来结构,在开头都会有一段总括性的记述和背景介绍,让读者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却又巧妙地弥补了章与章的间隙。作者把林森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条缕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有些地方还专门记叙林森的个人生活,比如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后归隐山野,他会遍览名胜,寄情于山水之间,显示出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抑或像林森实际生活的平民化,他因生活窘迫而摆地摊,还有被人们调侃“超然”处事的事例,更让林森这一人物形象生动丰满而又感觉真实,让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具体来讲,“一面两线三段”是本著作的叙事特点。“一面”是指,著者主要是以整个清末民国期间为背景面,从林森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对林森本人的事迹叙述。“两线”是指以林森本人的政治生涯、个人生活轨迹为两条线。“一面两线”,条分缕析,互相补充,内容丰富详实。政治事业一线,包括从他读书到加入革命者行列,再到其以后的政治经历,基本是按年代顺序来记叙的,以时间轴贯穿到底。也就是一面以林森所处的社会层面为基础,按时间顺序详述林森个人从参加革命到去世这期间的政治社会沉浮,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活动等加以详述,如其在受到政治排挤后归隐的平民生活,其督造黄花岗烈士墓、负责孙中山的丧葬事等。还有就是搜罗林森的私人生活场景与细节,来丰富充实人物传记的内容,也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些特殊的细节,如萨镇冰举义后降旗的小插曲等,使得传记既不影响其完整性,又充满趣味与可读性。这两条线相辅相成,相互穿插,既不偏离历史进程,又对林森的经历有一个全面的记述,折射了林森对社会民生的各方面的关注。在《林森传》里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生涯呈梯形状,主要分为上升期、转折阶段和政治“无为”期三个阶段。传记作者明显地根据林森在不同时期对事务的不同处理方法,将叙述重点加以调整,使林森的整个人生和其各个阶段的特点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作者很少评价林森具体处理事务的对错,对其政治得失却深表同情,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林森本人似的无奈。在中华民国刚成立时期,面对袁世凯多次对民主、法制的践踏,面对军阀的随意捉弄,林森和孙中山同处无可奈何的境地,但当时国民党内部派别林立,分歧甚多,加上政治决策和路线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还通过比较林森前后的遭遇,对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的“无可为”的境遇深表同情。作者也深刻指出这是林森能够被推上元首宝座而且连任的原因,他不会给当时处于政治中心的蒋介石带来危险,又能以民国元老的身份处理好日常事务。作者对林森本人为官所遵守的“三不原则”充分肯定,赞扬其做人的原则,更指出林森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有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三民主义。他在政治上既敏感又抱有文人至柔面的处世方式,这也是决定他政治生活起伏的关键因素。

  

  从传记参考文献中看出,作者在为林森作人物传记时,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整理工作,博览通观,还参考了与林森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历史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林森整个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不仅使《林森传》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更体现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慎重态度。作者在这里遵循了记叙一位历史人物时,不以偏概全,不隐恶,而是如实呈现历史真实的原则和态度。早期林森是辛亥革命的先驱,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是民国的功臣。后期被不少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也从不计较,奉行垂拱而治。在其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他的藏品拍卖后都用作办学基金。作者在传记中对这些都详实的做了记叙,如实反映林森的人生经历、性格、趣味和修养,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